论《史记》在龙文化演变中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路径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路径一、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龙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就已经出现。
到了夏商周时期,龙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成为帝王的象征和权力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及对龙图腾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融合了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现象。
龙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建筑、雕塑、绘画、服饰等。
龙文化也与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龙文化不仅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在官方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赞美和歌颂,以及对龙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龙文化还与中外文化交流相结合,使得龙文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宋元明清时期,龙文化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追求,以及对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还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龙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现象,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从远古时期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到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龙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 龙的起源和传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起源和传说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人们将龙视为一种神秘的生物,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掌管风雨雷电,驱邪避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兽之一。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龙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赛艇活动,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不仅是中国民间体育运动的历史沿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本文将从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龙舟文化的意义以及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记》记载,最早的龙舟活动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组织划龙舟和撒粽子来追思他的贡献。
而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写有著名的《九歌》和《离骚》等诗篇。
他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当地的渔民便划龙船出来打击鱼虾,从而形成了庆典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龙船竞渡。
这些龙舟竞渡比赛被认为是对屈原的最好纪念方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龙舟赛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数千年的演变,龙舟赛不仅成为了庆祝端午节的日常活动,更是承载了国家文化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龙舟赛是体现江南水乡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既有民众参与性和文化表现力,同时在传统节日中有着重要的民俗意义,历经千年而不衰。
二、龙舟文化的意义龙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龙舟赛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统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龙舟文化是中国水乡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龙舟文化是民众集体意识的表现,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团队精神。
龙舟文化具有浓厚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一种象征,为中国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祝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形式。
三、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龙文化
一、龙文化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
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
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
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史记》中的“龙”
象存在着 诸多不 同 , 龙 的尊贵形 象通过《 史记 》 而 广泛传播 ,
对 以后 的政 治 与社 会 生 活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 史记》 中“ 龙” 出现 的 次 数 很 多 , 共有 1 2 3个 段 落 中含 有
龙的记载 , 主要集 中在《 高祖本 纪》 《 孝 武本纪》 《 封禅 书》 《 赵 世家》 以及《 司马相如列传》 等。其 中《 高祖 本纪》 中出现 6处 , 《 封禅 书》 中 出现 8处 , 《 赵世家》 和《 司马相如列传》 中各 出现
辟, 所以养信也 ; 寝兕持 虎, 鲛苇 蕞 弥龙 , 所以养威也。圈 【 姗’
司马 迁认 为君 子不仅 受 到礼 的滋养 . 同时受 “ 辨” 的 限 制 。辨 即是 要 辨 别 贵贱 、 长幼 、 贫富 , 使 不 同等 级 获 得 与 其 相
< 史记》 中所描 写的君王 、 官宦 、 外戚、 侠客、 文人 、 倡优、 少 数
上 是 民 俗 文 化 内涵 , 帝 王 文 化 内涵 则 几 乎 没 有 。这 个 时 期
用 龙 来 代 表 百 姓 及 日常 的 民 俗 生 活 的 例 子 很 多 。 但 代 表 权 力 人 物 的仅 能 找 到 一 例 , 《 吕氏 春 秋 ・ 卷 十二》 中 曾把 晋 文 公 返 国 比喻 为 龙 返 其 乡闭 ( 懈) , 但 这 是 介 子 推 用 赋 诗 的 形 式 做 的 一
Ma r . 2 0 1 7
《 史记》 中的“ 龙’ ’
陈 永平 , 李 娴
( 郑州大学 文学 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 史 记》 对 中华 龙 形 象的 演 变 与 传播 起 着 不 可 忽视 的作 用 。《 史记 》 中记 载 了 少量 平 民化 的 龙 , 重 点 着力 于对 龙 的 帝
2023年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冲刺练习一(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冲刺练习一(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十二生肖中,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亥为狗。
B.“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C.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D.科举制度创自隋唐,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贡员,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习俗。
B.《海燕》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故事。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
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著名当代女诗人。
3.【常识研判】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汉字经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C.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大学》《中庸》《礼记》合称为“四书”。
4.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B.《诗经》中的诗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C.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参加了会试,中举后喜极而疯的。
D.《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例,根据历史地位和功绩,刘邦在《史记》中应该列入“本纪”。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原指天鹅,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中西文化中龙的意义比较(一)
中西文化中龙的意义比较(一)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的龙(dragon)的意义的剖析,揭示出当代西方对龙的意义理解的一个误区——龙性为恶是基督教统治后才在人们思维中形成的固有模式,并进而通过与中国的龙进行意义比较,得出龙的形象源自于祖先们的共同记忆的结论。
关键词]:龙神兽求雨文化内涵提丰派松卡德摩斯基督教撒旦圣乔治贝奥武甫埃达认知因子集体无意识原始记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十分发达,对龙也有多种解释。
《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中文“龙”是由日文翻译来的,来自英语“dragon”,再往前则是拉丁语“draco”。
本文中西比较的“西”的范围主要指欧洲国家,尤以北欧和西欧为主,他们对“dragon”的含义有众多解释,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种:一种蟒或巨大的蛇;神话中的怪兽,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通常结构像蛇和鳄鱼,有坚硬的爪子,皮肤上有鳞片,通常都有翅膀,有时会吐火,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结合。
上古和中世纪对龙的描述包括:金苹果园的守卫,月亮女神的坐骑,被贝奥武甫和圣乔治等屠龙者所杀……第三种解释则出自《圣经》,在旧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译本中,海里和陆地上的两种巨兽(Leviathan和Behemoth)也许和龙有关。
新约中称为“古蛇”的就是撒旦。
尽管现代大部分人被第三种解释所影响而认为龙是恶的化身,本文则着重论述第二种解释为龙的原初含义。
面对浩瀚的东西方文化,我们希望自己能看到它们根本上的异同。
然而,近观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dragon”一词和中国的“龙”所指不同——正如“phoenix”和“凤凰”的强行对译。
但不能否认的是,“dragon”和“龙”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是没有确实考证的传说之物;身躯都很庞大;都能飞翔;外形十分相似。
中国龙的传说起源、龙文化与历史上龙年大事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比如在《左传》当中谈到,鲁昭公29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而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历史上的龙年大事
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
嘲风(cháo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púláo):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
中国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就借鉴参照佛教,引进龙王并加以改造,创造出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名目繁多超过了佛教,达数百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迎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兴云布雨,据说,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时,天帝就派各位龙王前去布云施雨。发展到后来,凡是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而龙王庙也随之遍地而起。
公元1616(丙辰)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八旗,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积极做好入关准备,奠定了清朝300年统治的基业。
公元1856(丙辰)年,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赶回南京,杀掉东王杨秀清。随后韦昌辉与石达开发生内哄,石达开连夜出走。此为“天京事变”。
Dragon在形象上与中国龙有几分相似,它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行走,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
为中华龙更名大可不必
王学进:为中华龙更名大可不必就因为中华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因此应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
11月18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正式发布,呼吁为中华龙启用新的英文译名。
(11月20日《兰州晨报》)犹记得,去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上一则有关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报道刚发布,立刻在坊间激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领衔该课题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成了众矢之的,吃了好多口水。
考之吴教授的课题和《兰州宣言》,其实两者的出发点都一样,即着眼于中西方对龙的善恶的定义,考虑更名或者舍弃龙形象,重新确立一种国家形象。
依我看,大可不必。
且不说是否要跟着外国人的观念走,单就龙概念的善恶定义论,就大有问题。
西方的龙固然是恶的象征,但它也有个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神话中,龙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忠诚的守护者,有善的一面。
由于古希腊文明对西方影响深远,希腊龙的形象在欧洲各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意大利、德国、北欧诸国和英国等地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中,陆续出现了龙的身影。
这些龙的形象不全是贬义的,而是中性甚至是褒义的。
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成了贪财、狡诈、残暴的象征物。
同样,中国龙也不是一个十足的善神。
考之《史记》所载及《封神榜》《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有关龙的描写,最初龙都是作为一种邪恶势力的面目出现的。
翻检中国的历史与传说,确实,龙作为一种怪异神物,作恶甚多。
尤其是自唐以后,中国龙与帝王有了密切的关系,于是就有了真龙天子、龙子龙孙、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龙成了皇权专制的象征。
人们崇拜龙多半就是在膜拜皇权,而统治者也恰恰利用臣民对龙的恐惧心理来强化自己的统治。
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那么抬举龙,以至于自命为真龙天子,将穿的衣服名为龙袍,将坐的马车称为龙辇,这都是为了借助龙的神秘、威严和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中华文化探秘》(选载一)龙的由来和发展
《中华文化探秘》(选载一)龙的由来和发展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伟大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华人对龙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
人们对于龙是熟悉的。
它是兴云布雨的神灵,是吉祥佳兆的瑞物,还是皇室王权的代表。
时至今日,与龙有关的现象、风俗、制度、物品、标志、艺术作品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可是,人们对龙又是陌生的。
从古至今,有谁见过这种神圣而奇特的动物呢?茫茫神州,何曾有过一条真实的龙呢?这种熟悉而又陌生,崇拜却很模糊的印象,已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跨进了现代社会。
龙是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看他的描绘,龙像一条水陆两栖的巨蛇,身体可以任意变化,又有上天下海的本领,属于一种神异动物。
龙的形象主体是什么动物?有人疑为恐龙,此说显然不妥。
因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了六千万年,原始人不过三四百万年,不可能认识恐龙。
有人认为最早的龙是带角的蛇,其身是蛇,其头可能是别的什么动物。
也有的人认为龙起源于鳄鱼,古代传说有“豢龙”,即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
还有人认为龙的最早主体形象应是蜥蝎,因为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它的形象,况且民间至今还把蜥蝎叫“石龙子”。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各自的根据,然而又不够全面,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对此,闻一多先生进行了考证。
他在《伏羲考》中认为:龙的最早形象主体是一种大蛇,是远古华夏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融合、扩大,别的图腾如鸟图腾、马图腾、鹿图腾、牛图腾、鱼图腾逐渐加入进来,于是蛇的形体上又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这样一来,氏族的融合带动了图腾的融合,一种多元一体的图腾,或者说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产生了。
可以说,龙的产生时间是漫长的,其过程是复杂的,其结果是大家认可的。
中华文明——龙文化
颛顼
• 有史籍说颛顼父昌 意遇到黑龙负玄玉 图而生颛顼,故其 身上“有文如龙, 有玉图之象”还有 记载说颛顼“乘龙 而至四海”
• 帝尧陶唐氏也传说 系龙之子,相传庆 都与赤龙交合而生 尧,故尧的形貌如 龙,史载“身侔十 尺,丰上兑下,龙 颜日角,七采三 眸。”
• 古人认为,龙马金玉,帝王之瑞也’。在 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神龙为帝王显圣 的记载真是不胜枚举 。在我国的古籍《史 记》中还有很多皇帝关于龙的记载。我们 可以通过中国浩瀚的史籍去探寻。
龙——保护神
• 中华民族历史上,龙不仅被奉为自然神, 还被奉为保护神。 • 保护神观念是图腾观念和自然神观念相整 合的产物。龙图腾的基本特征是相信人和 龙有神秘的血缘亲属关系,相信龙能保佑 人们平安和人丁兴旺。
三、龙与帝王崇拜
•
三、帝王崇拜
•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同时也为人们所 用。由于在众多神灵中,龙受到最普遍的崇拜, 古代帝王为了夺取王权或巩固王权,借住龙来树 立权威,神化自己。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代以 后,龙,特别是黄龙,被视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 皇帝的容颜被称为“龙颜”,皇帝的身体被称为 “龙体”,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种” ……皇帝 本身及其有关的一切都与龙拉上关系。实际上是 借助龙的形象来树立权威,巩固王权。
• 总之,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帝王都是“真龙 天子”,帝王的子孙被认为是“龙子龙孙”,帝 王的后代被称为“龙种”。龙,尤其是黄龙,是 帝王的象征,皇帝即龙,龙即皇帝,两者不可分 离,龙成为帝王个人的私有物。皇帝吃的、穿的、 住的、用的全都是有龙的标记。皇帝本身及有关 的一切都与龙拉上了关系。 由上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王权的取得和巩固与 龙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帝王借助龙的威力,利用 人们对龙虔诚崇拜的心理,编造种种谎言,充自 己说成是"真成天子",与传说中的具有无穷威力 的龙无异。
浅谈龙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龙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余杭区仁和镇云会中学涂英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我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我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它仍为我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本文拟在对我国龙文化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浅谈龙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丰富多彩的龙文化根据史籍介绍,我国各地,古代都曾发现过龙和广泛流传着与龙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后来,以致人们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有关龙的活动和人饲养龙的记载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左传·昭十七年》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竹书纪年》也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显然古代东夷祖先伏羲氏族集团就是以龙作图腾。
《左传·昭二十九年》还有“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说明夏朝还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由于“龙”的种群繁盛,分布密度增高,导致了对生存条件的激烈竞争。
如《易.坤》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叙述;《左传·昭十九年》也有“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的记载。
《礼·礼运》说:“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
”说明人们掌握了龙的活动规律与气候有一定的联系,故把它视为灵物。
(二)龙的神话和圣化《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
”由于全新世冰后期出现的高温期,导致“火爁炎而不灭”的原始森林大火灾,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数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
中国典籍中的龙文化探析
中国典籍中的龙文化探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龙文化,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神秘。
在中国的典籍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地描绘和赞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山海经》、《史记》和《诗经》等经典文献中,探析中国典籍中的龙文化,揭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志书,记载了大量关于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内容。
在《山海经》中,龙被描绘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生物,常常居住在深邃的大海之中,掌控着水的力量。
龙在《山海经》中被称为“蛟龙”、“苍龙”等,形象多变,有时呈现为巨大的蛇身,有时又具有鱼鳞和龙爪。
龙在《山海经》中被赋予了神奇的能力,能控制风雨、操纵水流,被视为海洋和江河的主宰。
这种神秘而威严的形象,使龙成为了古代人们心中的神灵,受到了崇拜和敬畏。
在《史记》中,龙的形象也得到了广泛的描述和赞美。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史记》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和权力。
在古代中国,龙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作为图腾和标志。
龙在《史记》中被描述为巨大而威严的生物,能够飞天遁地,掌控着天地间的一切。
龙的形象在《史记》中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外,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创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集,收录了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
在《诗经》中,龙被描绘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生物,常常与自然景观相联系,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和赞美自然的重要意象。
龙在《诗经》中被赋予了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常常出现在描绘春天和雨水的诗篇中,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诗人们通过对龙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典籍中的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神秘。
龙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亲密关系
龙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亲密关系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与中国古代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龙的起源、象征意义以及在古代文明中的表现等方面,探讨龙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亲密关系。
一、龙的起源与象征意义龙作为一种神秘的生物,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根据中国的传说,龙是由九个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的,包括鱼的鳞片、鹿的角、蛇的身体、鹰的爪子等。
这种神秘的形象使得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被视为中国的图腾,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血脉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
龙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幸福。
因此,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服饰、器物等方面,以展示权威和尊贵。
其次,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还被视为天神的化身,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的力量。
龙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桥梁,能够掌控风雨、水流和天气等自然现象。
因此,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水利和天文等方面,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二、龙在古代文明中的表现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龙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龙的描述,揭示了龙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这些文献中记载了龙的起源、特征、习性等内容,为后世对龙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龙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中,龙常常是重要的题材之一。
龙的形象被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创作,展示了龙的神秘和威严。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文化,也传承了龙的象征意义。
此外,龙在中国的建筑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中国的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被用于柱子、门扇、屋顶等部分,以展示建筑的尊贵和庄严。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也是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龙蛇”哲学中的“龙”
第34卷第2期2021年3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2Mar.2021中国古代"龙蛇#哲学中的"龙”龚建伟(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B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I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B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
"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I贴近B俗之人埋下了基础。
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关键词:中3古“;“龙蛇”哲学;龙中图分类号:B223/G122文献标识码:A“一龙一蛇”是庄子所提倡的一种处世哲学,在后世逐渐被发展为完善的“龙蛇”哲学。
《庄子•山木》云:“无誉无V,—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1](579)在后世中,这种处世哲学被不断发展,我们可以从这一处世哲学中解读出背后的龙文化。
一、“一龙一蛇”提出伊始的龙(一)庄子之前的“一龙一蛇”庄子中的“一龙一蛇”,所强调的主要是蛰伏为蛇,显现为龙&这种龙蛇蛰伏转换的关系并不最早出现于《庄子》当中,而是早在《易经》和《管子》当中便已经出现。
《易经•系辞下》中“龙蛇之蛰,以”,《管子-》中则提出了“一龙一蛇,一日五化谓周”。
可以看出,此时的龙形象还比较模糊。
《易经》中的龙是和蛇并伏的,并提转换&而《子》提龙蛇化,是后文看,这种转换蛰伏与展现我这种并无大关系。
可以为,此时的龙蛇转换龙蛇蛰伏的思都已经有了一,然而这里的“龙”还并不是绝的在天的形象,是蛰伏的,是以“龙”而“蛇”的形象在&而龙蛇的转换外在体现是什么,也并不明确&不仅如此,这里的“龙蛇”之转换更多是如同日出日落一般的现象比喻,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2-0001-04还并未才“龙”这一形象与人融合。
十二生肖龙的知识点总结
十二生肖龙的知识点总结一、龙的历史渊源龙作为一个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
历史学家认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图腾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和史书中,关于龙的记载非常丰富,如《山海经》、《逸周书》、《史记》、《汉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描述。
其中,“龙”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壁画、雕刻和神殿建筑中,成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一直都是一种神圣、吉祥的存在。
而在十二生肖中,“龙”也一直受到重视,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二、龙的文化涵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和权威的存在。
人们相信龙可以控制着风雨、调节天气,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超凡力量的生物。
同时,龙也象征着皇权和权威,被视为帝王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龙是皇帝的象征,龙的形象被广泛用于帝王的服饰、建筑、器物等方面。
同时,龙也被看作是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宗教信仰和居家生活中。
在婚庆、节日等重要场合,中国人常常会采用龙的形象来象征喜庆和祥和。
因此可以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文化涵义。
三、龙的形象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是一种巨大、蛇身、鱼鳞、四足、龙爪、蛟龙等多种形象特征的生物,常带有角、鬣、颔等。
龙的形象饱满、威武,给人一种非常神秘和庄重的感觉。
古代文化中,龙的形象在雕刻、绘画、工艺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在十二生肖中,“龙”这一形象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符号。
人们通过“龙”来表达对力量、权威、祥瑞的向往和追求。
四、龙的民间传说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话形象,其形象和传说广泛传承和流传于民间。
龙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传说中多次出现,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着许多关于龙的故事,叙述了龙的形象和特征。
另外,龙还出现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中,并成为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为故事情节增添神秘和祥瑞的色彩。
浅谈龙文化
浅谈龙文化作者:冯瑞青郭香青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6期冯瑞青郭香青(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是神圣的也是生活的。
千百年来,龙文化已随着悠悠的历史岁月和我们的民族融为一体。
【关键词】龙文化;中华民族;组成部分“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唱出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声。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物学概念来说,“龙”在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我们且看龙的造型:牛的耳、鹿的角、虎的掌、鹰的爪、蛇的体、鱼鳞身,口中还吐出须。
龙集天上飞的陆上跑的水中游的于一身。
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兼容了多种飞禽走兽的形态和功能。
它无所不包的形象,具有某种神奇的魅力展现的是无所不能的威力。
龙的传说,最早与伏羲氏有关,《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伏)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
”“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羲制度,亦蛇身人首。
”这一记载是把伏羲和女娲都描绘成“蛇身人首”的形象,但后来又有文献把伏羲说成龙身。
《鲁灵光殿赋》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历史传说中,伏羲的发祥地在雷泽,“大迹出雷泽,花胥覆之,生宓(伏)羲。
”而雷泽之地,则有神,“雷泽有神,龙身人头。
”或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
”既然雷泽有龙身人头之神,而伏羲又是华胥在雷泽感应而生的,那么伏羲自然就成为“龙身人头”的化身,因此,伏羲氏从“蛇身人首”变为“龙身人头”,当由此而来。
我们的祖先自有图腾崇拜以后,龙就成为最早的崇拜偶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山海经》、《诗经》、《竹书纪年》、《左传》、《楚辞》、《史记》等书中都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它那兽面蛇身的形态,在甲骨文、金文和青铜礼器中有栩栩如生的造型.《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文化的发展历史
龙文化的发展历史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象征,自远古以来就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促使他们创造出了龙这样的神秘生物。
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已有龙的出现,如《史记》中描述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龙下,遁天子成立”。
这表明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与龙进行交流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文化逐渐融入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在道教中,龙被视为四灵之一,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联。
而在儒家文化中,龙则象征着皇权和天命。
在这个过程中,龙的形象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拥有鳞片、四肢、尾巴、和角的神秘生物。
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在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龙成为了皇家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贵。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中随处可见龙的图案和雕刻。
与此同时,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各种与龙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如“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等。
进入现代社会后,龙文化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龙的影子。
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和欣赏中国的龙文化。
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到封建社会的皇权象征,再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龙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关于龙的由来
关于龙的由来由来: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
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历史起源: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形成:“龙”在商代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
当然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种形状。
商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在商代龙却生出角来,其中原因,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
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牺牲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
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祀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对称,要有光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纪》 里, 第一次 把至高无 上的天子和龙 连在一起 :
三十六 年 , 荧 惑 守心 。有 坠 星 下 东郡 , 至地 为 石, 黔 首或 刻其石 曰“ 始皇 帝死而地分 ” 。始皇 闻之 , 遣御 史逐 问 , 莫服 , 尽取石 旁居人 诛之 , 因燔销其 石。
喻体毕竟是一条死龙 , 让人兴味索然 。
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
( 二) 刘 邦 为 龙 蛇
‘ 史 记。 高 祖 本 缈。
1 . 高祖为人 , 隆 准 而龙 颜 , 美须 髯 , 左 股有 七 十 二 黑子 。 仁而爱人 , 喜施 , 意豁 如 也。常 有大 度 , 不 事家 人 生 产 作业 。
吉。迁北河榆 廷 中吏无 所不狎侮 , 好 酒及 色。常 据《 史记 ・ 秦 始皇本 纪》 记载 , 始皇 二十八 年秦始 皇东行 及壮 , 武 负 贳 酒, 醉 卧, 武 负 、王 媪 见 其 上 常 有 龙 , 郡县, 上邹峄 山 , 立石 , 歌颂 秦 德 ; 再上 泰 山, 立 石 封禅 。过彭 从 王 媪 、
甘肃 社会 科学 2 0 1 5 年第5 期
论《 史记》 在龙文化演 变中的地位
许 继 莹
( 山东大 学 文 史哲研 究院 , 济南 2 5 0 1 0 0 )
提
要 : 探讨 司马迁在《史记》 中龙喻 帝王的文化 内涵 , 确定秦始 皇是 第一位被 比喻 为龙的帝王 , 而将刘邦 比喻 为龙 , 则
二、 刘邦: 被创造性 系统性 比喻成龙 的帝王 司马迁通过对刘邦一 系列 神化 , 编造 了一 系列 的故 事 , 创
造性地把龙和刘邦密 不可分 的连 在一起 , 在《 史记 》 中通过不
始皇不 乐, 使博 士 为《 仙 真人 诗》 , 及 行 所游 天 下, 传 令 乐人歌弦之。秋 , 使 者从 关 东夜过 华 阴平舒道 , 有
在 司马迁 之前 , 虽有 《 吕氏春秋 》 把晋 文公 比喻成龙 , 但也
仅仅是 只言片 语 , 偶 尔 为之 , 况且 晋 文公 也 只是 春 秋 五 霸之 故事 , 让 山鬼把八年 前沉 在 江 中的玉璧 送 回。秦 始皇虽 然是 但龙 的这 次运 用对 后来 影 响 是一位诸侯 , 尽 管 曾为 国力 最强 的诸 侯 , 仍然 是周 朝 的一 第一位把龙 比喻成 帝王 的 皇帝 , 并不 大。究其 原 因, 一 是仅仅 用过 一次 , 没有 系统 运用 ; 二是 位 臣子 , 名义上上面毕竟还有周 王 。司马迁 在《 史记 ・ 秦 始皇
马迁所撰 《 史记》 的思想史 地位 最为重要 , 故试做论述如下 。
一
慌, 他们想 方设 法把所沉玉璧打捞 上来 , 再在 华阴平舒 道交 给
外出办事官员 , 让其 带回 , 意 图躲过一劫 。 在这里 , 司马迁 可能是借用 当时 民间传说 , 或者 自己编造
、
秦始皇 : 被喻为龙的第一位帝王
人 持 璧 遮使 者 日 : “ 为吾遗滴池君。 ” 因言日 : “ 今 年祖
同人的传记从不 同角度将刘邦 和龙 系统 性的连在一起 。
( 一) 刘 邦 是 龙 与 其 母 结合 所 生
高祖 , 沛丰邑 中阳里人 , 姓刘 氏, 字季 。父 日太公 , 母 日刘 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 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 太公往
关 键 词 : 龙 文化 ; 司马 迁 ; 史记
中图分类号 : K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3 6 3 7 【 2 0 1 5 ) 0 5- 0 1 4 5— 0 4
于 是 命 令 服 刑 的三 千 犯 人 把 湘 山 上 的树 木 砍 在 司马迁 之前 的时代 , 龙 在 古代社 会 中的影 响 已经 渗透 让他狼 狈 ,
瑚 。秦始皇收 回的玉璧应是到江心 大风起来 时所沉之 于方方 面面 , 如 国名或 部落 名为 龙方 , 地 名有 龙 门 , 有人 姓如 光… 一
龙且 , 人名称 公孙 龙。还有 刻 画或装饰 性 的 图案 , 如 龙旗 , 星 玉璧 , 危 急之中用来 镇压 江 中的水 怪之 物 。江 中沉 璧实 有其
是运 用一 系列比喻 手法组成一个龙脉 系统 。通过 系列 文献梳理 和归纳 , 探 究司马 迁将 刘邦 比喻成 龙的原 因和 目的 , 是 基 于汉政
权 正 当性 和合法性的 需要 ; 同时探 讨司马迁的天命观和历 史观 , 认 为《 史记》 在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 演 变中具有的重要思想价值 。
龙死。 ” 使 者 问其故 , 因忽不见 , 置其 璧去。使 者奉璧
具 以闻。始皇 默 然 良久, 日: “ 山鬼 固不过 知一 岁 事
也。 ” 退 言 日: “ 祖 龙者 , 人之先也 。 ” 使御 府视璧 , 乃二 十 八 年 行 渡 江 所 沈 璧 也 。 于 是 始 皇 卜之 , 卦 得 游徙
宿名如苍龙等 , 在《 山海经 》 中亦有龙 的意象 。
事, 因为曾让御府 官 员验证 过 真假 , 至 于如 何打捞 , 当有 一段
在从汉代 开始后 的两 千多 年历 史上 , 人 们 常常 把帝 王 比 故事 。但绝不可能像史书 中说 , 是 山鬼换 作人形送 回, 并预 言 喻成 真命 天子 , 把 龙 比喻成 帝王 , 甚 至 割据 的政权 之 间 , 也争 “ 今年祖龙 死” 。从上下文看 , 因为 当年早 些 时候 有陨石 坠入
相 以龙 为喻来证 明 自己为 正统 ; 诸 多反 叛将 领或 起 义农 民领 东郡 。 有百姓把 “ 始 皇帝死 而地 分” 这几 个字 刻在 陨石上 。御 袖更是 常以梦见龙 作 为 自己将得 天下 的依 据 。因此 , 龙 比喻 史办案不利 , 没 有找 到 凶手 , 秦始 皇震 怒 , 命令 把在 陨石 旁居
并 把 陨石烧毁 … 。当年秋 天 , 这种惨 无人 成帝王 的历史 过程是值得探究 的 。 鉴于对此 学界关 注不 够 , 本 住人家全部杀掉 , 文通过对史 书及其 他文献资料 的梳理 , 认为在 系列 文献 中 , 司 道的做法可 能引 起 了沉 璧所 属 地域 附 近 的官 府 或渔 民的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