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合集下载

原创4: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原创4: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按地域划分,私有制
诸侯王位世袭(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无封地)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 中央政府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府之外,虽拓展周朝疆域,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统一。 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②性质:都是中国古代 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 都起了积极作用。
A.皇帝、丞相、太尉 B.皇帝、丞相
C.皇帝、太尉
D.皇帝、太尉、御史大夫
【归纳提示】 秦朝在中央的主要官职是三公,其中太
尉执掌军事大权,但最终仍受皇帝操纵。
【答案】 C
【点评】 本题仍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皇帝
的集权和太尉的职责。
3、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 C )
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管理国家军事 C、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 D、管理国家财政
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背景:
(2)内容:
(3)作用: (4)评价:
(1)背景: 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 割据) 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 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 并的地区设郡县
(2)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 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 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 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 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 B)
9、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2 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基础梳理
-2-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春秋战国历史的终结 (1)一些诸侯纷纷称王,扩大自身权力,为统一的君主权力的出现 奠定了基础。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取得实效,国家实力大增。 (3)秦王嬴政剪灭六国,统一天下,赢得建章立制的历史机遇。
真题剖析
-19-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良二千石”“与朕共治天下”。 ②审设问,找关联:“体现”意味着对题干的分析、认识。题干中 “共治”“良”“重申”等说法是取舍选项的依据。 ③审选项,找答案: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 那些称职的郡守啊!”,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 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 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 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 性,故C项错误;“历代帝王”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史证
-10-
考点一
考点二
拓展升华 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1)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表现 为:一是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整个国家各方面的最高权力,二 是中央机构旨在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各方面事务,三是地方行政机构 是代表皇帝来管理地方。 (2)帝制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皇权不可转移,二是皇位不可僭越, 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皇权至高无上必然产生专制。因此中国的皇帝制度就是专制 制度。近代时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就直接表现为废除皇帝制度。
真题剖析
-17-
考向一
考向二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 裁决”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君主专制),宰相仅仅将群臣议定结果领衔

第2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2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7、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120公斤 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 这主要是因为 •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 B.“以至万世而为君” •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 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 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 也。”这句话是指 • A.推行分封制 • B.设立郡县制 • C.废除郡县制 • D.废除行省制
秦 兼 并 六 国
咸阳

北至长城
西 东 到 陇 人口达2000万 到 东 西 海
南到南海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 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 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 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 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 ——迈克尔· H· 哈特(美)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 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生制和皇位世袭制 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 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 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县令、县长 有秩、三老、啬夫、游徼、里正 有秩、三老、啬夫、游徼

乡 里
秦朝整套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组织严密,选官不限身份, 实行俸禄制,官位不世袭,主要官 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作用: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 的发展和巩固。
秦朝其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严苛的秦律 ; 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④进行大规模移民; ⑤修灵渠;
提到秦朝,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朝空前强化。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⑧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

消极作用
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就走向了极端,极 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 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 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 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安 禄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山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弊:造成了“三冗”的危机局面 ①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局面。
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在地方开创行省制度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三司使
分财权
枢密使
分军权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朝:皇 帝侍从、 秘书任尚 书令、侍 中,参与 军国大事 决策。尚 书令权力 日显重要。
削弱相权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以丞相为 首三公九卿组成。 且布衣为相。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受命中央 督责地方
①以皇权为中心. ②充分体现出“家 天下”的特点. ③体制完备.

县长或 县令
治民,管理财政、司 法、狱讼和兵役
乡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里 里正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
(4)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分封制
1.首创皇帝制度; (1)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意图 1.包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意思,以彰显功业; 2.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3.反映了秦朝神化君权的新统治理念。
(2)特点:
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3)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权力的核心;
明朝 (内阁六部制) 认识:皇帝不断分割、削弱、牵制相权,皇 权逐渐得到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朝废丞 相,清朝军机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大一统条件下实 行的,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政 世袭;封地,人民,军 皇帝任免;俸禄;
府的关系 队,贡赋;
受监督
影响
独立性大,地方容 易出现割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 一
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 回顾:夏商、西周、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 夏商:内外服制(部落血缘) • 西周:分封制(周族血缘) • 秦朝:郡县制(用地域关系打破血缘关系)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选修三内容)
1.政治方面: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3.军事(民族)方面:被击匈奴,修长城。南征 百越,设四郡;(闽中郡,象郡, 桂林郡,南海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 “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 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 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 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政事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A
有学者称,虽说是“秦皇汉武,略输 文采”,但秦王朝却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 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 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 这一结论的是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 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实施须涉及众多机 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是:
B
A.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工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C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 (1)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隋朝首创, 唐朝继承并完备;) 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 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 的重要政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 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 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 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D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 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 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 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 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大一统 D.法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诸侯割据混战
经 济

秦商鞅 变法成
(战国)
发 展
秦的统一
效最大
各国纷纷掀起 富国强兵的改
革变法运动,
人民渴望统一
精选ppt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秦
秦赵
齐秦

魏秦
前221年 韩秦
定都咸阳
秦楚
精选ppt
北至长城
西


人口达2000万

西



南到南海 精选ppt
【探究】1: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
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
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
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
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
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答案】
C
精选ppt
【合作探究】3: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 心。 (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 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 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 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 监蒙恬③于上郡。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问题设计: 1、该史料讲述了什么中心事件?其原因是什么?
精选ppt
2、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种做法?
精选ppt
例.(2012年海南卷历史,3)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 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
——《史记》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实行分封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2、具体内容:
⑴中央: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⑵地方:郡县制 3、影响
临沂一中 高一组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诸侯势力强
(西周)周室东迁
大“两制” 渐渐崩坏
(春秋)

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割据混战
经 济

秦商鞅 变法成
(战国)
B、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 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 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 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皇帝





中央权力





地方权力 权
特点: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秦朝这 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第2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专制主义。

但在封建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

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一、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社会根源——秦吸取周诸侯割据的教训,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思想根源——韩非子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4)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二、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设郡县 (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特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有皇帝直接任命 3.郡县制的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合作探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
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 治发挥过重要作用。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本质: 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二)三公九卿制
秦朝在中央建立起皇帝制 度反映出皇帝独尊、皇位 世袭和皇权至上;中央建 立三公九卿制,构成了秦 朝专制主义的主要特点;
御史 大夫
皇帝
丞 相
(一)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 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 暴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丞相等皆曰: “……昔者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 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 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 号,号曰『皇帝』。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中央大权 由皇帝一人裁决,实现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四)巩固统一的措施:法律、经济、文化、工程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修建驰道、灵渠——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进行大规模移民----控制豪富,巩固统治

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五、发展阶段: 萌芽 确立 巩固 完善 继续发展 空前强化 战国 秦朝 两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1、萌芽——战国 、萌芽 战国 ⑴秦国实行县制,中央集权也开始了。 秦国实行县制,中央集权也开始了。 ⑵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 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的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理论。 的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理论。
二、产生的原因 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 、 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2、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镇压农民反抗的 、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 需要。 需要。 3、地理环境:封闭(内聚型) 、地理环境:封闭(内聚型) 4、兴修水利的需要 、
三、矛盾焦点: 矛盾焦点 1、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2、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四、发展趋势 1、中央日趋集权; 、中央日趋集权; 2、君主专制日趋加强,皇权空前强化。 、君主专制日趋加强,皇权空前强化。 3、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建立内阁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权 ,分 废 ,设 政大权


⑵清朝 清初: 清初:沿用内阁六部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设南书房 康熙: 雍正:设军机房(乾隆时改称军机处) 雍正: 军机房(乾隆时改称军机处)
⑷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人们思想。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人们思想。
3、巩固——两汉 、巩固 两汉 中央:汉武帝 ⑴中央 汉武帝 中(内)外朝制度
(中朝: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 中朝: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 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 对抗“外朝” 是决策机构) 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 是决策机构)对抗“外朝”(外 丞相、 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 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共18张PPT)

材料一:P9“历史纵横”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 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1)从材料一,皇帝称号及“制”、“诏”、 “朕”、“玺”等规定你能得出皇什帝么独认尊识?
(2)始皇:“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乃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说明了皇位继承采用的
是什么方式呢?
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学思之窗” 有何作用?
❖ 相互配合
丞相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太尉
❖ 彼此牵制
掌奏章下诏令 军务 ❖ 军权皇控
监察百官 (虚设) ❖ 皇帝集权
九卿
(三)郡县制的建立 北至长城
西





西

南到南海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 毋以填之,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 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重,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 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 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主。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思考: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必然 会出现哪两对两对矛盾?
三、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A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B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易产生暴政从而激化阶级矛盾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思考:汉承秦制但有因有革。“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 方面?又有哪些损益变化?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 度;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为确保刘家天下,汉初实 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 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体 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 姓王。
路州县
行省制
特点/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消极影响:
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 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
措施: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发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 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主共和。 主共和。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致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介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建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消极影响 政治: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发展。 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在明清时期对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皇权至高无上) (皇权至高无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 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 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 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 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严惩 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 两千五百里。 ——《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 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 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 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 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 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评价 ①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 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汉:实行‚察举制‛ 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5、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 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C
1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 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 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 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 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 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中外朝制度
皇帝
决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中侍 令
中朝
御丞 太 史 相尉 大 夫
执 行 机 构
外朝
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二
唐:三省六部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 门下省审议复奏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由中书省决策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 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 制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监察御史王忬象牙腰牌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 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 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 治的需要。 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 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
⑤互迁制 4、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5、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落实基础
1、皇帝制度的由来、特点、本质。 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
4、监察制度的演变史实。
5、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 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演变 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
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制)。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 专制, 汉) —— 完善(隋唐) —— 加强(北宋) —— 发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展(元朝)——强化(明)——顶峰(清)——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 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 结束(辛亥革命后) 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 阶级的基础。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 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 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 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 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 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还遍设厂卫 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 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 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究
请结合课本总结:
面对广阔的领土,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政治制 度来加强统治,保证统一?(归纳概括)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4、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制度 5、秦律
1 、建立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相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4、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制度
5、《秦律》
①特点:轻罪重刑;细密、严苛 ②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 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③影响: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保 障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 极大痛苦。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 罚的残酷说:“赭(zhe)衣塞 路、囹圄(linɡ yu)成市”
3、公元前221,秦灭六国,建立了空 前统一的大帝国。
阅读课本 :概括宗法分封制遭破坏的表现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擅自分封 争霸战争 称“王 ”
夺位
。。
先后: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
北至阴山、辽东
西 到 陇 西
西到陇西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秦 朝 的 疆 域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一.皇帝制度二.三公九卿制秦朝源自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三.郡县制
四.选拔和考核官员制度、秦律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概念: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 权至上、皇帝独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 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一目: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 的背景
1、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战争频繁 。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背景:大统一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秦 朝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确 立
① 皇帝制度: ② 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
内容
③ 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 ④选官考察制度
⑤ 秦法
①制度 ②作用 ③深远影响
意义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 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 郡县制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 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重要标志。其特点是郡县官吏有中 央任免,不能世袭
秦朝从中央 到地方官僚 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
中 央


郡尉、郡守、监御史

县尉、县令、县丞

地 方
三老、啬(sè)夫、游徼(jiǎo)乡
问题思考①:上述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问题思考②: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 建议?为什么?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 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 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 难哉!廷尉议是。”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形成过程:春秋初设; 战国广泛;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 ②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基层机构呢? 郡 郡守、郡丞、郡尉 县 县令、县丞、县尉
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意义
积极:1、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 大一统的基础。 2、其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3、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4、 有利于古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 护国家统一。 消极:5、专制色彩浓厚,易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后世阻碍民主制的发展。
合作探究: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
与中央政 府的关系
行的,按地域划分
被分封的诸侯具 有一定的独立性
由中央任命,随时调换
地方权力 中央(皇帝)任免 封位世袭 产生方式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作用 拓展西周疆域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假如你是嬴政,你 会如何做呢? 中央设三公九卿 地方置郡县
2.中央官制的建立 皇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有何特点?
相互配合 相互牵制 军权皇控 不得世袭 家天下
丞相
百官之首
御史大夫 太尉 (副丞相)
监察百官 军务
全国政务
(虚设)
九卿
问题情境——朝议: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 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地, 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 难以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 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 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 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②皇位继承“家天下” 请结合材料归纳秦 朝时期皇帝制度的 特点。
材料一:“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守成 事,倚办于上”。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材料二:“朕为始皇 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
哎,国家越大, 朝事越多,寡人 就是不吃不喝不 眠不休,一个人 也难以处理好, 是该想个办法来 减轻寡人的负担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