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摘要】艺术表现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艺术家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并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学表现论,充分解读并汲取其中的精华,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表现;“立象尽意”;“风骨”;“文气”;“有我”;“无我”艺术表现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艺术家高度重视文学的艺术表现,并在“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照中提出了“立象尽意”、“风骨”“气格”、“有我无我”等民族化言说。

充分解读并汲取其中的精华,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指导当代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立象尽意——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一)“诗言志”与“言之不足”中国古代文学是注重表现的艺术。

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的命题,揭示了文学是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

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古代的文论家认为,文学情感的表现首先离不开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语言又不能完全尽意,于是乃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及“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等命题。

(二)“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言不尽意”及“立象尽意”出自《周易?系辞上》。

其文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

”《周易》此文,托孔子之口道出了文学语言与主体情意表达之间的矛盾——“言不尽意”,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立象以尽意”。

文艺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情意,因而,如何立“象”以表达作者心中之意即成了文学表现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家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言说。

“象”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指作为动物的大象。

老子把“象”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加以使用,认为“象”不是具体实在之物,而是虚幻之象。

智慧树答案文学概论(一)(山东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文学概论(一)(山东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文学理论只要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可以有效地阐释文学状况,掌握文学规律了。

答案:错2.离开了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答案:对3.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学科。

答案:对4.文学理论不一定要与时共进,只要能解读当时的文学作品就可以。

答案:错5.《威尼斯商人》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夏洛克6.《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

答案:关汉卿7.“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的诗《夜》中的诗句。

答案:牛汉8.《变色龙》是俄国作家()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答案:契诃夫9.文学理论的性质包含以下哪几个方面?答案: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10.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要素包括()答案: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第一章1.当代形态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可以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错2.二十世纪西方的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根本上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和研究。

答案:错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只是来自于对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批判性继承。

答案:错4.孟子在谈到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时提出了“兴”“观” “群” “怨”说。

答案:错5.关于文化问题,结合中国国情,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全盘西化论。

答案:错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虽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它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学事业的指导思想,并不存在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答案:错7.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德国古典美学思想8.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集大成时期。

其代表人物是:答案:费尔巴哈;黑格尔;康德9.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0.在中国当代的文论语境中,大致存在着以下哪几种文学理论?答案: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阐释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阐释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阐释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21年第01期20世纪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化理论都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却忽略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

新形势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逐渐回归,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须要形成一套具备严密逻辑和理论形态的话语体系与思想系统。

而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难处,不仅在于应有一个妥善的理论框架、一种合理的叙述结构,而且在于这个叙述结构的各环节之间须有一种相互联系、一以贯之的系统性和有机性。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祁志祥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正是作者试图借用西方表现主义的概念阐释中国强调“文以意为主”的表现主义系统,以期构建具有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

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

本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学界热议,获得了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全书勾连古今、通达中西,结构清晰、构思新颖。

纵观全书,可谓是“西学为体,中学为里”。

全书十三个章节的格局设置大体遵循了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逻辑所构成的体例,如“文学观念论”“创作发生论”“创作构思论”“创作方法论”“功用论”等,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皆用民族文论的范畴进行了丰富,用古代文论、诗论的术语加以展开。

例如,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论”,以“知音说”“以意逆志说”“媸妍有定说”三小节展开,每一小节又细分为三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古代的批评主体修养论进行剖析,以“披文入情”“得意忘言”“心平气和,反复涵泳”“切忌执实”“不拘形迹”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方法论进行剖析,以“好恶系人”“诗无达诂”“文章妍媸,市有定价”“鉴之颇正,好恶系焉”对中国古代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论进行剖析。

由此印证了祁志祥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形式上没有严整的体系,但在思想内涵上独立自足,自成体系”。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艺术生产论:
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它不是孤立存 在的(从经济角度,只有在生产、消费、 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能真正获得对文学 艺术最终的解释)。(从现代经济观念上 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这种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从美学的 社会学上看)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 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 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这种审美是在理 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 理、追求发展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 代文学理论建设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和根基。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 20世纪西方出现的新的文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和根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 和辨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 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艺术交往论:
任何生产和消费都是相互制约的。文学艺术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活 动则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 一个交往结构。(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要根 据文学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去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 其次,必须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来指导。 二、中国特色 强调中国本土特色 三、 当代性
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是人的一种活动,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 现,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 是从人类学的观念来分析文学的

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列宁
文学是
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毛泽东
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
Marks economics
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 马克思“艺术生产”多重意义
艺术生产活动
第一种意义
把物质生产与作为艺术生产(精神生产)相比较,并不 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 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与社 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 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 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交往理论基础上,德国 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文学艺术 交往和对话
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 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 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第二种意义
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 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 生产,艺术品本身则成为商品,而艺术消费问题也随之 提出来了。
艺术创作
条件
艺术“商品”
Marks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 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 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美方面’。”
“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 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不能单一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与其他意识形态结 合的形式才能现实地存在。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一种艺术品,但其在审 美意识形态上的价值是与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相结合的。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编导论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学作为活动第⼆编⽂学活动⽂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产第三编⽂学创造⽂学创造过程(发⽣、构思、物化)⽂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四编⽂学作品⽂学作品的⽂本层次和⽂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学风格⽂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五编⽂学消费与接受⽂学接受过程(发⽣、发展、⾼潮)⽂学批评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科归属⼀、⽂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学理论的形态⽂学哲学(⽂学理论的基⽯)①从⽂学的⾓度:⽂学创作-⽂学作品-⽂学接受过程⽂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信息学⽂学社会学②从社会经济学的⾓度:⽂学⽣产-作品价值⽣成-⽂学消费过程⽂学价值学⽂学⽂化学第⼆章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1.基⽯:⽂学活动论(⼈类学)⽂学反映论(哲学)艺术⽣产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艺术交往论(媒介学)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新问题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新⽅法第三章⽂学作为活动动物性⼈类⽣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两层⾯理解(发⽣学、认识论)⼀、活动与⽂学活动a导致⼈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的⾃觉能动的⽂学创造c使⽂学成为⼈的本质⼒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学,⼈的本质⼒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的存在价值)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西⽅:模仿说存在的否定)①世界亚⾥⼠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在于模仿)忽视主观⼼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学与世界的联系a⽂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b福柯—作者缺席⼆、⽂学活动构成②作者ca⽂学的创造活动③作品b20C西⽅⽂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化”(2)英美新批评:“⽂学本体论”(3)结构主义a⽂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b对⽂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读者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弗雷泽《⾦枝》相似律发⽣①巫术发⽣说接触律评价a评价:宗教产⽣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②宗教发⽣说所以该说法不成⽴ba康德:艺术是“⾃由的游戏”三、⽂学活动的发展③游戏发⽣说b席勒:“过剩精⼒”说(艺术作为⼈精⼒过剩的发泄)c评价a原因A劳动提供了⽂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了⽂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④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C劳动构成了⽂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学形式(诗乐舞⼀体)狩猎动作为舞诗乐舞⼀体劳动号⼦为诗劳动声⾳节奏为乐A发展的根本⼒量:劳动(⽣产劳动)发⽣时,起决定作⽤发展时,起制约作⽤B物质⽣产与艺术⽣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发展a有些⽂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b艺术⽣产与物质⽣产不呈正⽐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艺上上升)第四章⽂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化含义审美含义+总结:⽂学是⼀种语⾔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化的含义通⾏含义a⽂学的语⾔富有独特表现⼒b⽂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学与⾮⽂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c⽂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构成⼀个整体d⽂学蕴含着似乎特殊⽽⽆限的意味⼀般意识形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的:⽆功利与功利⽅式:形象与理性态度:情感与认识三、⽂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学蕴藉名词解释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此章⽆需重点掌握,学⽣⼤致浏览⼀遍即可了。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第37卷第1期2020年2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Vol.37 No.1February,2020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谢文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包括文学语言发展论、文学形式发展论、时代风格论等,具体表现为“踵事增华”“通变”“质文代变”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观念。

该理论不仅符合“中国文学史”史实,具有丰富的“原创”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中“运动”“量变”“质变”等“辩证法”观点相呼应,具有明显的开创意义。

同时,古代文学发展论也深深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进程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和理论逐渐中国化。

寻求中西、古今文学理论共同的文学发展规律和共通的文学批评话语,在互证互识中正确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现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发展论;通变;辩证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20)01-0038-07“发展”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发展”是一种历史意识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作为文学史观念本身,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审美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家而言,文学的发展有关内因和外因。

文学语言(包括音韵和词汇等)、文学形式(包括体裁和文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文学内部的发展论,而同时又受到外部因素(包括时代政治和学术风气等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踵事增华”“通变”“质文代变”等相关观念提出后,经后世文论家不断援引和阐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PPT课件

一、文学活动论
•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 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 动论‛ •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 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 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 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 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着了。‛
黑格尔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 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 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 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费尔巴哈
•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 唯物主义哲学家 •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 理》 •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 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 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 将文学看成是“人学”,充分肯定了人的 作用及文学的终极意义——为了人! • 文学从神学的附庸中完全解放出来! • 文学从唯心主义、虚无主义中完全解放出 来!
二、文学反映论
•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 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 意志意识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 物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
文学活动论
•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文学艺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 想、道德、性格等。 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 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
2019 年第 5 期
文 学 语言学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 *
赵炎秋
[ 摘 要 ]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 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的文学理论。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与中国文学现实的有机结合,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历史经验证明, 当两个结合成功实现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就顺利发展,当两个结合未能实现或者其中一个出现偏差的 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就出现挫折与曲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 重要的意义。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其目标指向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提 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材料,最终诉求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和。但时不我待,中国崛起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 的要求与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当下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文学理论 界平等对话的要求等,亟需中国文学理论界尽快地阶段性地完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因此,总结 与反思百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当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现实,建构有中国特色 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提供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便成为当前 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中国特 色文学理论”应该从五个方面理解:其一,它是由中国学者建构、在中国本土产生、有着自己的独立品 格和内在完整性的文学理论;其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精髓的文学 理论;其三,它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学现实之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 与文论的全部精华的文学理论;其四,它是具有国际视野、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文论的精华并使之中国化 的文学理论;其五,它是具有当代性、创新性、开放发展的文学理论。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就是中国特 色文学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 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 的文学理论。“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术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 等方面的内容,是三位一体的集合,是全过程的综合反映。在本课题中,建构指一种自觉的设计、创建、 构造某种理论观点、理论体系的精神生产过程。建构不完全是个时间概念,也不意味越在后面提出的观 点、思想就越可取。建构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宏观指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建构,重大的 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中观指子系统的提出、建构,重要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 微观指对于理论体系的完善、细化、具体化,局部的理论分系统的设计、新的思想的提出等。这三个层 面总的来看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矛盾和张力。这种矛盾与张力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文学 理论。文学理论的建构是开放的,建构的过程永远不会终止;但它又是阶段性的,在一定阶段,它又是 相对稳定的,由此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我们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这是新 时代文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历史经验”是人们在一个一定时长的过去了的时间段通过社会 实践得到的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 与本质、内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失败、挫折所获得的教训也是经验。消 极的经验可供人们借鉴,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就本课题而言,历史经验就是自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 学者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成果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当得体地编好了适用对路的大学《文学理论》教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和修改建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好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对提高高校文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至社会上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编写和出版了许多《文学理论》教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来说,大都不尽完善,差强人意。

最近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文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学活动实践,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理论资源,吸取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一、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该书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后文学理论出现的历史性变化。

接着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和文学艺术与人学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是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过的。

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作者: 汪涌豪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90-92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化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本土资源;本土经验;
审美经验;知识论
摘要:如何立足本土资源,整合外来学说,建构既符合当代知识论公义又有效地解明实际问题的文艺理论,是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笔者以为,在盲目崇信西学的风气相对严重的今天,如何准确理解并充分吸纳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优秀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一种自外于理论甚至漠视理论的倾向;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认为基于从语言到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的理论与学说根本无法有效地涵融本土经验。

被他们用为最直接的例证的,往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说古代文学时所产生的某些偏失。

由此,古代文学及其所包含的审美经验可以用为建构当代文艺理论之助这一点,一直以来被湮没遮蔽,不得彰明。

有鉴于此,正确认识马克恩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反思其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得失与教训,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我们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自成体系的——尽管没有专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法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加以革命性的改造而他立起来的。

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对文学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设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

文学不仅是反映过程,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过程。

文学也是一种对话和交往。

生产消费。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只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上也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为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只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是因为它是以往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考察和总结。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它对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继承。

(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

美学专著有《判断力批判》。

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1、美(1)“审美趣味(审美力、鉴赏力——此者)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和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浅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态建构

浅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态建构

浅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态建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理论原点中国化文艺实践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历了由介绍传播,逐渐同新文学运动相结合,从而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

正文:指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和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关于文学的见解散见于经济学、哲学、政论著作和书信等文献资料中,但是不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它从属于总的历史科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有机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构成了独特的、深刻的体系。

关于文学的本质论和发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本身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而人类史不外是一部物质生产史。

这一新的历史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与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原则性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认为,文学艺术如同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和科学一样,“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只有首先从生产实践的观点出发,把文学艺术放在物质生产过程和由其决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解释它的起源、它的发展的规律性、它在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的兴衰变革。

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时,也时常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它自身的思维视点和思维模式,最近就在作系统地总结20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几种本体论视点的工作。

我认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些理论形态之所以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因为它们在本体论上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体系有必然和直接的关联。

如果说马克思的著作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体系,那么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是其承传体系、阐释体系、创新体系。

纵观马克思著作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体系,其中有几个文艺学、美学的理论原点,这几个原点就是20世纪各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本体论支撑点。

这几个理论原点是: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关于人类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观点,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关于文学艺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观点,3.《资本论》、《1858年手稿》等著作中关于艺术生产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直接、主要的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因此更带着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等多种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胡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人本主义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艺术表现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艺术家高度重视文学的艺术表现,并在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照中提出了立象尽意、风骨气格、有我无我等民族化言说。

充分解读并汲取其中的精华,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指导当代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立象尽意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
(一)诗言志与言之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是注重表现的艺术。

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的命题,揭示了文学是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

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古代的文论家认为,文学情感的表现首先离不开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语言又不能完全尽意,于是乃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及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等命题。

(二)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
言不尽意及立象尽意出自《周易?系辞上》。

其文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

《周易》此文,托孔子之口道出了文学语言与主体情意表达之间的矛盾言不尽意,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立象以尽意。

文艺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情意,因而,如何立象以表达作者心中之意即成了文学表现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家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言说。

象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指作为动物的大象。

老子把象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加以使用,认为象不是具体实在之物,而是虚幻之象。

《老子》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周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此语指出,圣人发现幽深难见的道理,即把它比作具体的形象容貌,以此来象征特定的事物和意义,这种被比作的形象容貌就叫做象。

认为象是圣人对客观物象的模拟、象征、比喻,象其物宜,故谓象也者,像也。

(《周易?系辞下》)。

那么,这种象是如何得来的呢?《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此意被后人概括为观物取象。

《周易》此说表明《易》之象是圣人通过对天地万物、自然和人事的观察而创造出来的,象源于物;同时也指出了从象的形成必须经过观及取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周易》的观物取象说,对后世作家领悟艺术形象的特点,进行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之功。

魏晋时期,学者们从老子以及《周易》有关象的言论中得到启示,认为文学创作等抽象的精神活动,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才能得到生动的表现,从而引发了因言立象、立象尽意等思考,使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

后世文论及创作多受其启发,诸如兴象的使用及艺术总结就与观物取象、意象息息相关。

此处仅以郑玄对《诗经》兴象取义规律的总结为例。

比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在其发展初期经历了内涵朦胧到阐释明晰的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范畴是在总结周代诗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的阐述都围绕着对《诗经》的解读展开。

其间,毛诗学派为这一理论范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玄在《毛传》基础上的理论阐释,以及对周代诗人艺术实践的理性观照,对《诗经》兴象取义规律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比兴论的内涵,使这一理论范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最具活力的构成部分。

郑玄主要将《诗经》中的兴象关系分为四种类型i:其一,象义显明类。

在郑玄看来,有些作品中兴的表现方法较明显,喻体和喻义的关联
清楚。

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笺释,不必作兴、兴也的判断,不需要更多的解说。

如《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曰:兴也。

《郑笺》不言兴,但曰: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郑玄认为,王雎这种鸟的特性就在于雌雄间情意深厚,犹如后世所说的鸳鸯。

人们听到诗人歌咏王雎的叫声,很容易联想到男女间的情爱。

诗的首二句中象与义关联甚明,因此,诗人艺术联想中所运用的兴的表现方式不需特别注明。

其二,义取兴象表征类。

如《燕燕》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郑笺》曰: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兴戴妫将归,顾视其衣服。

诗云: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郑笺》曰:颉颃,兴戴妫将归,出入前却。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郑笺》曰:‘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小大。

诗人歌咏燕子飞翔在空中,振动它的翅膀,有时上下飞舞,有时发出鸣叫。

郑玄认为此诗中燕子的多重表征都是带有喻义的兴象,羽毛以喻夫人衣服,上下翻飞以喻进退行止,鸣叫以喻话别之声。

他认为兴象的部分特征带着明显的喻义出现在诗人的艺术联想。

其三,义存象性类。

郑玄认为,有些诗人不取物的直观本体为兴象,而是着眼于物的某种性质、性状起兴,因此,兴象和喻义的关系也不同于寻常的比兴。

在这种情况下,象显而义隐,要从象的性状分析义之所在。

《葛覃》诗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郑笺》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

此因葛之性以兴焉。

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