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学案:5.18 练习五(2)
青岛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配套教案设计-第5单元第18课时 练习五(2)
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18课时练习五(2)【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
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1.易错题分析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x =62三、巩固拓展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 ,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练习十八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练习十八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
)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让学生尝试分。
(2)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
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075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8课时 练习五(2)(教案)
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18课时练习五(2)【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
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1.易错题分析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x =62三、巩固拓展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 ,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五》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五》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五》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课题:第二单元:位置—练习五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
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新人教版五上数学练习5导学案(教师专用)
1.()叫列,()叫行,确定第几列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从()往()数。
2.小军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
3.张强在班上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6 , 5),是在第___列第____行,他的同桌的座位也用数对表示,可能是(___,___)也可能是或(___,___)。
(3)周六,王玲的活动路线是(1,7)→(4,3)→(6,4)→(3,6)→(9,6)。她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课后反思:
训练点制定人:主备人:审核人:
五年级上册位置《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分段计价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分段计价的原理。
学案
拓展部分:
如下图: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可以用(4,3)表示,它在学校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连长表示100m)
(1)请你像这样分别描述体育馆和少年宫的位置。
(2)王玲家在学校以东300m,再往北400m处;赵华家在学校以东800m,再往北7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要点部分: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教室的课桌排成6列6行,敏敏坐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7)。()
(2)如果数对(3,X)和(Y,4)表示的位置在同一行,那么X=4。()
(3)数对(5,6)和(6,5)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4)点A用数对表示是(3,4),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1格,现在的位置在(5,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十八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十八课时)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解方程的关键。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总结规律。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详细解释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强调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四、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应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讲解、练习、应用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巩固了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5课时_练习课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大家准备好了吗?1.口算:学生抢答:0.24×2= 10×0.36= 0.8×4= 4.3×100=4.2×0.1= 0.9×0.4=5.9×0= 4×2.5=0.3×0.8= 0.42×10= 0.5×5= 0.18×5=2.笔算:6.52×27 0.32×1.250.008×0.425 10.9×0.38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笔算:0.85+1.942= 5.1-2.09=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47 ×0.05() 6.9 ×0.38 ()4.2 ×1.8() 4.08 ×0.08()0.9 ×0.7() 6 ×0.07 ()二、巩固练习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内容分析: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上全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上全册教案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取积的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例2“0.72×5=”的教学中,可提示:“你能将它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提高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
如教学“2.4×0.8”时,应引导学生先说出将因数2.4和0.8转化为整数24和8的理由,再说出将积缩小到它的1/100的理由。
这个算理清楚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的练习,还可增加一些类似的练习内容,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里面的规律的习惯。
1小数乘整数.......................................................1课时2小数乘小数.......................................................3课时3积的近似数.......................................................1课时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5解决问题.........................................................1课时小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学案:513练习课.docx
全新修订版(学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人教版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1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教材P75~76练习十六第2、7、8、10、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i 量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找岀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方法儿 引导回顾,练习讲解。
合作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V 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 指名口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1.请你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生:⑴、(3)、(5)、(6)是方程,(2)、(4)不是。
师:为什么说(1)、(3)、(5)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生:因为它们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
(6)也是方程,只不过 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2.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 就帮他改正过来。
x +32二76 x -3. 2=6. 5解: x =76-32 解:x -3・ 2=6. 5-3. 2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巩前面所学的知识。
(l) a+24 二 73(3)72=x +16(5) 25 y (2) 4x<36+17 (4)x+85 (6)2x+3y=9 指导练习生:第一题正确,第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加或除以相同的数,第三题等号 没有对齐。
3•你认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生1 :等号对齐。
生2 :两边必须要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L 生3 :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学案:5.17练习五(1)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学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人教版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17课时练习五(1)【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
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
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
铅笔每支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
①(x -3102)×2.5= 135 x =3156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 -3102×2.5=135 x =3156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精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5课时_练习课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大家准备好了吗?1.口算:学生抢答:0.24×2= 10×0.36= 0.8×4= 4.3×100=4.2×0.1= 0.9×0.4=5.9×0= 4×2.5=0.3×0.8= 0.42×10= 0.5×5= 0.18×5=2.笔算:6.52×27 0.32×1.250.008×0.425 10.9×0.38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笔算:0.85+1.942= 5.1-2.09=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47 ×0.05() 6.9 ×0.38 ()4.2 ×1.8() 4.08 ×0.08()0.9 ×0.7() 6 ×0.07 ()二、巩固练习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设计:第5课时_练习课【精品】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大家准备好了吗?1.口算:学生抢答:0.24×2= 10×0.36= 0.8×4= 4.3×100=4.2×0.1= 0.9×0.4=5.9×0= 4×2.5=0.3×0.8= 0.42×10= 0.5×5= 0.18×5=2.笔算:6.52×27 0.32×1.250.008×0.425 10.9×0.38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笔算:0.85+1.942= 5.1-2.09=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47 ×0.05() 6.9 ×0.38 ()4.2 ×1.8() 4.08 ×0.08()0.9 ×0.7() 6 ×0.07 ()二、巩固练习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第5课时_练习课【精品】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准,大家准备好了吗?1.口算:学生抢答:0.24×2= 10×0.36= 0.8×4= 4.3×100=4.2×0.1= 0.9×0.4=5.9×0= 4×2.5=0.3×0.8= 0.42×10= 0.5×5= 0.18×5=2.笔算:6.52×27 0.32×1.250.008×0.425 10.9×0.38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笔算:0.85+1.942= 5.1-2.09=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47 ×0.05() 6.9 ×0.38 ()4.2 ×1.8() 4.08 ×0.08()0.9 ×0.7() 6 ×0.07 ()二、巩固练习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设计:第2课时_练习课【精品】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二、基础练习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3.215×100=0.8×10=4.08×100=⑵4.1×9= 1.2×3= 5×5.8=0.28×3= 16.5×4= 0.796×7=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
读一读
4/5 - 1/6 + 1/2 = 8/9 + 4/5 - 8/9 = 认真算一算 1/6 + 3/4 + 1/3 = (注意运算顺序)
废电池
其 他 独立思考
垃圾分类 废 纸 金 属 废 电 池 其 他 占垃圾总数 2/5 3/50 2/50 23/50 的几分之几 (1)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2)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解方程。 X - 5/6 = 1/9 X + 1/4 = 4/5 3X – X = 0.9 2/7 + X = 3/4 Y – 2/5 = 3/4 4Y – 2Y = 1.2 4、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3/5 比 0. 大 /15 比 0.4 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5、下面是某班学生暑假读书情况统计表。 读书的本数 读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 1/10 2 1/2 3 1/3 大于或等于 4 1/15 (1) 、读二本和三本的学生数共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 、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五、回归情境
动脑筋
想一想
注意通分
回忆并说一说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积极,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五、回归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积极,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
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课 型 练 习 课
练习五 课 Βιβλιοθήκη 1课 时知识目标: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理解分数,小数 转化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正确进 教学目标 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动手操作中培养积极参与活动的 习惯,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方法和分数小 教学重、难 数之间的互化方法。 点 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进行分 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 突破重点、 1、小组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难点设想 2、多练多想,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解决。 教学媒体 课本 小黑板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一、诊断训练 1、复习铺垫。 (1) 、1/2 + 1/4 = 1/2 + 5/6 = 1 - 9/10 = 1 - 3/8 -1/6 = 7/9 - 5/12 + 1/6 = (2)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0.5 0.8 1.07 7.25 3/10 1/4 7/9 2、创境引入。 师:分数小数的世界丰富多彩,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让我们 一起复习来复习一下。 二、进入情境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周看了全书 1/4,第二周看了全书的 2/5, 还剩多少页没看?把 1/4,2/5 化成分数。 1、先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交流结果。 3、汇报展示。 4、教师整理答案并板书。 5、归纳总结。 三、基本练习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按照同分 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注: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假分数一般化成带分数)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先括号,只有加减法按 左到右的顺序运算。
五年级练习五教案
五年级练习五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练习五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五年级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难点:1. 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1. 五年级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呈现一个与当天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 复习(10分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 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
- 分数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Step 3: 新知讲解(1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说明。
例如:- 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 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测量。
Step 4: 练习与应用(2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和应用题,可以是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指导。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Step 7: 结束语(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以提高数学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1.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基本练习
二、指导练习
三、攻破难题
四、全课小结
1.回答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学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人教版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18课时练习五(2)
【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
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
x =62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
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
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 。
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 。
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 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 +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 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甲城
乙城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甲城 乙城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作业:
教材第81、82页第10、14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2)
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
离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