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4.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5.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的方式”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6.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7.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II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
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井田制2.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发生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宗法制D.主张宗法制4.“陛下”本是对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色彩5.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6.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制度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保证了皇权独尊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D.削弱了相权7.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1、“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4、(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最能体现“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的“某种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唐宋明清河南15 16 2 1江苏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7、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宋朝对外贸易发达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当今炮火纷飞的伊拉克,它是哪一古代文明的发源地A.古代埃及B.古代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希腊2.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C.巴勒斯坦地区 D.多瑙河流域3. 金字塔作为法老权力的象征,体现了A.伟大的埃及文明B.悠久的埃及历史C.君权的绝对专制D.高超的建筑水平4.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磐(下为木)寂静”思想的宗教典籍A.圣经 B.道德经 C.大藏经 D.古兰经5.古代美洲创立的印第安文明中被誉为“美洲希腊”,并最早培育了玉米等作物的是A.玛雅文化B.印加文化C.阿兹特克文化D.埃及文化6. 古代雅典民主制的开创者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卢梭D.伯里克利7.古代雅典城邦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A希腊人对知识的渴求、探求和思考 B.公民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C.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提高 D.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8.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9.古代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A.《汉穆拉比法典》 B.“习惯法” C.“十二铜表法” D.《民法大全》10.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11.王国维在研究商朝的历史是“信史”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A. 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 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 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 都防止了地方剖据势力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都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通过程序性分权比秦朝的三公九卿更为科学一些,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有掌管监察的御史台,故C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
3.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
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
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4. 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制度的影响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分散相权的需要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图表的信息即可。
图表信息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10.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A.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答案】D...........................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精准解析】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B.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它与血缘宗法观念紧密联系,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C选项错误,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两者没有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 项符合题意。
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
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
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I)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II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
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2.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3.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C.维护宗法制度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4. 假如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代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在治国原则上最大的分歧是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5.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6.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7.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历史高二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历史高二下期末统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
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
这表明中国( )A.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B.全面改善中美关系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时间1969年,此时中苏关系恶化,再抓住“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和“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的局限,故C项中开始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演变·60年代后期的新中国外交2.下图是汉字“丁”的演变图,对“丁”的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C.体现了印刷技术的进步D.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甲骨文中的“丁”,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体现了竹钉、木钉,这时期主要生产工具是竹、木等,因此体现了竹钉、木钉;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这时期已经出现金属,因此这时期的“钉”体现了其金属质地;说明“丁”字的演变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丁”字演变由甲骨文中的体现竹钉、木钉到篆书中体现“丁”字的金属质地的过程,无法体现其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A项排除;材料中“丁”字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到印刷技术和书法艺术,故BC项排除。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项供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分)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B.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D.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2.(2分)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3.(2分)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
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4.(2分)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
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
据此可推知()A.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B.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C.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D.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5.(2分)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到了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新文化运动早期,西方被国人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
1919年后,中国人民则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
促成这一转变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一战及其不合理的战后安排D.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质及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收回国家主权合理要求的拒绝,使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这一转变的影响,不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D选项错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2.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己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表明当时A.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B.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C.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华夷观念具有严格的地域差别,而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了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萌发,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和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不符合历史史实,故B、C项错误。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的信息说明是实行官僚政治,而材料中“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说明是分封制,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世官制没有提及;B中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长期存在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期政治制度演变·官僚政治【名师点睛】理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4.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见蝗虫,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将吞之,左右恐成疾,阻之。
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唐太宗此举意在A.树立贤明形象B.强调重农意识C.反思自身失误D.重民生求治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唐太宗吃蝗虫的事件主要是为了强调重农的意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君主贤明形象无关,A选项排除。
蝗虫属于天灾,与统治者治国方针无关,C选项排除。
重民生求治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5.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B.主权在民,人人平等C.批判质疑,理性思考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中可知,康德认为“革命”可能“实现推翻”专制和压迫的目的,但是实现不了“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偏见”会限制和控制人们的思想,所以他强调要解放人民的思想,就要学会批判和质疑,理性思考问题。
故答案为C项。
政治革命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是卢梭的思想,题干未体现,排除B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耻”,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廉耻”。
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
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马A.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B.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C.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D.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体现的是当时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的出现说明当时罗马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
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罗马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C选项排除。
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
7.“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这番言论反映的文学流派A.热情地讴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B.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发展C.以独特的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D.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典型人物【答案】D【解析】据材料“排斥虚无缥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它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典型人物,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讴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的主题,故A选项错误;现实主义不等于现代主义文学,故B选项错误;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属于现代主义,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8.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
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这反映出汉口A.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B.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C.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D.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
9.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
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答案】D根据题干“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这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以知道,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故A项错误。
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可以知道,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民族观念淡薄,故C项错误。
10.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11.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C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B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排除。
故选C。
12.【答案】13.【答案】14.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
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针对现实问题,不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接受汉族礼仪规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改革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A.相对论的提出B.文艺复兴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结合牛顿力学体系形成的时间可知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的兴起,故选D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认识史上的飞跃16.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
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