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案6篇
小石潭记教案6篇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教案实录
《小石潭记》教案实录《小石潭记》教案实录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授课老师:阮秋红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七篇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范文七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
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
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
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
“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
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
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小石潭记教案(15篇)
小石潭记教案(15篇)小石潭记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
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
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
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
(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
(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
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
(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
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通过对一个地方美轮美奂的描述,赞美了自然表达了作者阔达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提供的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名师是怎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吧!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
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
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学名篇,对于文学史的影响有目共睹。
它有严密的结构、准确的笔法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因此,将《小石潭记》纳入中学语文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也能让学生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小石潭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唐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白居易创作《小石潭记》的文学技法,如结构、笔法、语言风格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年级课程知识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和评价。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前期铺垫为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之前对唐诗三百首的选集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先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然后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进一步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2. 课文解读过程首先,上课前老师要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一遍。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在课堂上,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交流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3. 学生自主解析在发掘了《小石潭记》的内在构成后,老师可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本。
可以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交换意见、表达不能理解之处,一起思考、找出难点和亮点。
4. 艺术创作设计在学习了《小石潭记》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学生可通过自主的语言表达、作品创作,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绘制成一幅画、文摘、诗稿等。
三、教学方法1. 视听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经典音乐,配合《小石潭记》的诵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文学氛围,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控制法:老师通过提问、讨论、激励等方式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小编为了大家也是费尽心思,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大家快来看看吧。
一、导入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生(齐):有!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
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
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3)(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3)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生1:用“斗折蛇行”写溪水的情状,用“犬牙差互”写溪岸的情状师:找得很准请给大家描述一下溪水、溪岸的样子吧生2: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写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师:潭是“石”潭,岸是“石”岸,小石潭的特征突出啊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让我们置身于美景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课件展示问题)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受?生l:是“乐”可从“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看出师:是啊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众):——皆情语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生1: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所以离开了生2:他的心情由“乐”转成了“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凄”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课件展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师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言)师: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试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师请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处景,朗读或者背诵)六、拓展延伸师: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生分小组,纷纷做拓展训练)组1:游客朋友们,大家来看看潭里的鱼,你们看,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畦,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看,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这是和大家在摇尾问好呢!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JL也仿佛游进我们的思维中了组2:朋友们,往前走了,来看这溪水,它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大家听,这潺潺的水声,怎么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呢?别急,看,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七、结束语师: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石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小石潭的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我们学习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一、教育学背景
教育学研究小说和文学课文类似,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思想,揭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和主题。
教育学对文本不仅仅是对前提假设的检验,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发掘作品真正的意义。
因此,针对《小石潭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深入分析文本的现象和原因,从而体会作者本身的思想。
二、具体教学细节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份《小石潭记》的文本,并对文本的主要叙事,以及主要人物和地点的描写,进行梳理和介绍。
2、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在老师提问和调整引导下,小组合作探讨文本中的每一处细节,甚至试着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差异。
3、分析与后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再次从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文本进
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看似琐碎但实际中内涵深远的细节,以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表达不得体的意见进行指导和纠正,最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领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
”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
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
你的判断很准确。
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
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
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
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
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说明这里是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
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我从“心乐之”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
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
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生:具体说第1、2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3、4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
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屏显。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生: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生:“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我从第2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生:“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
如果是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师:你还原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屏显。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生: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说。
生(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生: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
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
(屏显。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师:老师先来。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生: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
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生: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1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生: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
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
你来试一下?(一男生朗读,投入情感,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
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男生再读,声情并茂。
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
注意,蒙———生(接):络(luò)!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刚才那位同学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生: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和快乐。
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生:还写了小潭的小。
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
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还写了潭水的清澈。
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
好像看不到那些水似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
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生: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
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
我们一起来回顾。
(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
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几条鱼儿在打盹儿静静的鱼影抹在石底似淡淡的水墨忽然你飞走了是我的笑把你惊醒还是你惊醒了我的梦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的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
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生: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屏显。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是什么意思?生:“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旷,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