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所有制是导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合集下载

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制度解释

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制度解释

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制度解释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持有或控制的企业,其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系统的制度解释。

通过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运作机制和面临的挑战。

一、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背景和意义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进行制度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1. 公平原则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即按照贡献和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公正的分配。

公平原则要求对职工的劳动进行评价,并根据其贡献和努力程度进行薪酬分配。

2. 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国有企业的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收入分配制度通常包括一定的激励机制,如绩效考核、岗位晋升等。

这些机制旨在通过奖励那些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3.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一方面,要保障国有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管理体系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这包括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发展等方面,以确保收入分配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作。

三、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方向1. 收入差距问题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存在。

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推动薪酬分配机制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2. 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平衡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员工,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需要平衡个体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

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既要激励个人的发展,又要鼓励团队的协作。

3. 收入分配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国有企业除了经济效益,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例如保障就业、环境保护等。

我国初次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我国初次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我国初次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作者:刘利等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初次分配中政府不当行为的具体分析,指出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症结在于政府因素,根据合理分配格局对政府职能定位的要求,从创造环境、改革机构、端正角色、调整政策、健全制度提出了调整目前政府行为的五个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洗分配政府行为症结当前,各种利益分配不公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温家宝在党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初次分配是整个分配体系的杨心,建构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就需要调整政府行为,使政府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维护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市场环境。

初次分配中我国政府行为的问题所在(一)政府“角色”扭曲建国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形成了官本位和行政本位的思维定势,习惯于自上而下“指挥式”的行政管理,管制意识较强,服务意识缺乏,导致目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资源浪费,而且寻租、腐败等问题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并且,由于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政府动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而造成的机会不均等产生的非正常收入,已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主要问题。

与较强的管制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的服务行为较差,表现为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二)政府“政策”失衡市场主体的平等待遇是确保市场分配公平的基础。

然而,由于政府“政策”失衡,现阶段初次分配中我国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结果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教育方面:现有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年限少,教育质量低。

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低,经济效益不好;就业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其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面,并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1. 前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

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

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

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1. 引言1.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收入分配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内部收入分配不公平。

特权阶层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收入份额,而普通职工的收入较低。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缺乏透明度,缺乏规范性管理和监督。

这使得一些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更高的收入份额,损害了员工的利益。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过于僵化的分配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内部稳定和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改革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是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改革,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激励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势在必行,亟需改革。

2. 正文2.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权力寻租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较大,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

一些管理者可能通过操纵数据或滥用职权来获取更多的收入,造成劳动者收入不公平的情况。

国有企业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普遍面临着压低工资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聘用机制相对僵化,员工的工资调整不够灵活,导致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大,但收入较低,导致劳动者收入不匹配劳动贡献的情况。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高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较为官僚化,决策效率低下,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无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收入。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权力寻租、工资压低和经营效率不高等方面。

为改善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2.2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员工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而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员工积极性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现阶段中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中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中国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何为分配不公?不是人人收入平等,均化,而是指你所付出的劳动和收入相对等,没有太大的差距(一些小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因此,若不公过大将引起社会的和谐失衡,经济发展失能的现象。

如今出现的仇富,仇权,就是不公引起的集中表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中国的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1996年—20011年,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观察1979年—2011年GDP、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率的变化,也可以得出同样判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在1998年以前不稳定,时亏时盈;1999年以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12%—92%之间,是GDP增速的1.3—7倍。

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同GDP增长较为接近,一般相差1—2个百分点。

1992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也不稳定,时高时低;1993年以后则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在14%—32%之间,是GDP和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的1.5—2.8倍,多数年份为2倍。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是造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

2、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1997年至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

大老板流一滴汗,赚十个钱,小工人流十滴汗,看能否赚一个钱。

更有悲惨事情是老板不发工资跑人,这就更让普通劳动者显得更凄惨。

而且在不同的行业有更大的不同,在垄断行业中显得更明显。

3、权力资本化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在中国,官本位思想至今不但没有革除,反而愈演愈烈。

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隐性因素,又有显性因素,同时还受到不合理和不合法因素的影响。

一、分配方式的转变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隐性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相应地,我国的分配制度由原来单纯的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作为个人收入的衡量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互有差别,所以,他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差别,必然会造成收入差距。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私人劳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变成社会劳动。

因此,不同企业之间因销售收入的不同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这也会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差距。

按生产要素分配意味着劳动者个人的收入与其占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拥有的要素数量越多、质量越好,获得的收入就越多,而且越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亦然。

由于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或社会财富占有的差距,他们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地位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国家政策的倾斜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为了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依据我国的国情实施了一些倾斜性的政策。

这些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收入分配不公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选择了“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阻隔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这种户籍制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阻隔在本已有限的农村土地之上,使得城乡居民不能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

另外,国家许多偏向城市的具体政策也在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doc/7c11326840.html,/thread-1535105-1-1.html摘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

国有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竞争的现实需要,建立与劳动贡献成正比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对经营者、监管者的收入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公平;效率分配是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

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因素,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发挥。

国有企业应该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与劳动贡献成正比的员工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对经营者、监管者的收入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注重公平、体现效率的分配制度。

一、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公平和效率的理性结合首先,分配应该体现公平。

保证规则的公平、过程的公平,让人的发展机会、进入市场的机会、从比较贫穷的阶层提升的机会均等,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能获得合理回报。

不能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获得收入的基础不均衡、机会不均等,收入和贡献不对等,更不能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那样会挫伤经济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其次,分配还要体现效率。

社会经济活动就像做一个大馅饼,在物质资料、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馅饼”做的最大最好,是经济活动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由于做“馅饼”的各种资源具有稀缺和有限性,一个社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要浪费每一种资源,将每一种资源都派上最好的用场,对每一种资源的使用和加工都尽量采取最好的方法或技术来处理,使其可用性最大。

最终做到采取最佳的组织形式或结构安排,将各种资源按其功能特色搭配,使各种资源的联合生产能力最大。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的成因分析摘要: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例如,(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2)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据统计,从2001—2011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

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3)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

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4)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我国发展迅猛,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产权划分不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产权划分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同投资经营,产权关系复杂,如果产权划分不清楚,会导致资本运作失序,影响企业稳定经营和发展。

特别是在涉及到利润分配、决策管理、投资回报等方面时,产权划分问题更加凸显。

2. 管理体制不合理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通常比较官僚化,决策效率低、创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加入民营资本后,管理体制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经营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利益分配不公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由于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而非国有资本在利益分配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

4. 企业文化融合困难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企业理念、管理模式、员工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让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现有机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管理制度,这给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分配不公

分配不公

分配不公的原因:一、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似是最近几年才提上日程的事情,但实际上,不论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社会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有对群众切身利益关心不到位导致社会保障不健全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是社会成员通过自己劳动付出或按生产要素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之后获得的收益而进行分配的。

在我国市场体制转型期,物质产品交换未形成充分的竞争以及生产要素未完全的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分配的不公平。

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计划与市场之间还存在着摩擦。

市场在其准入、竞争、资源配置等方面没有实现其应有的公平,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权钱交易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如市场发育不全,缺乏法规管制,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所处特殊地位和特殊关系非法牟取利益。

不仅如此,一些人违反市场规则违法聚敛钱财,一些人以非经济手段、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获取非正当收入,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获取大量的非法收入。

三、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滞后所造成的不公:在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三大财政支出结构中,与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社会性支出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很小。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2001 年德国、日本、英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6.2%、34%和39.5%,而我国目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分配不公的危害性:1.引发社会矛盾。

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不断以非正常的方式向少数人集中,少数富人越来越富,大多数穷人越来越穷,贫富二大群体矛盾会日益激化,极引发社会矛盾和动荡。

贫富二大群体矛盾会日益激化,极引发社会矛盾和动荡。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一、我国劳动力长期被压低导致分配不公二、体制转型的制度缺陷导致分配不公三、我国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导致分配不公1、劳动力市场不健全2、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3、垄断市场大量存在4、资源性市场定价偏低一是提高农民收入,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偏低,提高他们的收入始终是中央高度关注的第一大问题,也是老百姓的呼声。

二是提高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标准、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等。

三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这正是“保低提低”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是维护普通劳动者的报酬权益。

要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及时加以查处,包括克扣拖欠工资、人为地延长工作时间,或者蓄意提高劳动定额标准,通过变相的方法来降低劳动者应得的收入等行为。

这其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已见成效,今年底要解决历史拖欠工资问题。

五是调资不能“只涨老总不涨员工”。

这些年来,一些企业内部工资差距持续扩大,“只涨老总年薪,不涨员工工资”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

虽然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与所有人都有关,但这一机制对低端收入者至关重要,因为中层及其以上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公务员,其工资的足额支付和正常增长都不会有问题,但低端岗位劳动者的工资正常增长是很难保证的,建立“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可使“提低”落到实处。

一是对于高收入者要进行税收征管。

包括要求年收入12 万元以上者进行个人所得税申报并加强征管就是措施之一,继续打击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二是抓垄断行业的收入调控。

一是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进行调控,这项工作已经有所进展,其核心是对收入过高的垄断行业企业,严格审核其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对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比例进行调整,由原来的1:0.7 以上,下调为1:0.6;另外,对一些企业的挂钩指标也进行了调整,把实务量、工作量的指标尽可能减少或者取消,集中到经济效益方面,而经济效益,把利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尽可能剔除客观原因造成的利润增长因素,以避免大幅度增加工资的情况出现。

分配不公历史原因

分配不公历史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

分配不公似是最近几年才提上日程的事情,但实际上,不论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社会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二、城乡二元结构。

在现行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中,受劳动力所有者身份差别的影响,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二、分配制度原因。

分配规则不明确。

我国实际分配规则不明确导致在本该实行按劳分配的领域里,掺杂了非劳动因素,整个分配也向资本甚至向权力倾斜。

一方面,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另一方面,政府的鼓励、处罚和监督机制不到位。

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国家对国企收入分配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造成工资总额管理、管理层薪酬和职务消费等方面的不规范等。

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如市场发育不全,缺乏法规管制,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所处特殊地位和特殊关系非法牟取利益。

四、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政府职能错位前述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过大,特权与腐败收入膨胀,以及国有垄断企业高管和员工收入过高,无疑和我们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政府职能错位,是造成上述诸多分配不公的最深厚的制度根源。

五、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滞后造成的分配不公。

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已经很高,但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税体制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特别是影响低收入人群福利改善,从而加剧了分配不均衡问题。

六、税收制度不完善是产生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

目前税收制度中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占税收总额比重相当低,而相对中性的增值税是主体。

同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以往实行的是单一分类税制,这对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却因多项费用被扣除,而承担相对较低的税负。

此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对收入监控的能力,税制及征收处罚手段也相当无力,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偷税极为普遍,造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

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及原因

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及原因

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及原因当前社会存在分配不公的现状一、收入差距过大。

判断一个国家分配状况的标准,一是财富的集中程度;二是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的两极化,既带来了资源配置的盲目和浪费,也日益积累了中国社会怨气。

古有陈胜、吴广举事,彼时背景也是贫富差距严重扩大,导致社会分裂。

到了今天,分配不公让许多人再次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

一、目前,我国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的比重高达50.13%。

而最贫穷的1/5家庭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27%;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早已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

可以说,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

二、地区差距扩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就是东部地区在同一省之间如福建省,特区、沿海、内地、老区的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就是同一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也在扩大。

三、行业差距扩大。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

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四、劳资差距扩大。

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劳动报酬分配所占比重过小。

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最近,国家统计局调查又显示。

主要在私企打工的农民工,劳动时间每周平均为56.17小时,比规定的劳动时间多40%,小时工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40%、国企职工工资的30%多。

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

在初次分配中主要看分配与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应该按贡献大小分配;在再分配中,应该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调节;在三次分配中,看高收入群体里是否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现阶段分配不公的成因一、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公。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之间,农民收入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城乡差距已经淡化。

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回顾 国有企业 3 0多年 的改革历 程, 从最初 的放 权让利 、 扩 推行 的“ 动态虚拟股份 制 ’ 是根据 人力资本在 国有企业 价值 僦 大 企业 自主权 到实行两 权分离 、 行承包经营 责任制 , 目前 创造 中的重 要性和贡献大 小对人 力资本价值 进行的动态确认 , 推 到 的建 立现代企 业制度 , 广泛 推行股 份制 , 虽然这些 在某种 程度 而给予人力资本投资者的股份 基于价值创造 的国有企业剩余 ( ) 上对 国有企业 效益 改善和提高起到一定 的作用 , 但在现实 中除 索取权在物质资本 和人 力资本之 间分享 的具体过程如下: 1确 在企业总收 了涉及垄 断等关系 国民经济命脉 的国有企业外 , 大量仍然 留在 定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的分享对象——企业剩余 。 竞争性领域 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虽经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 实行 公 益 中扣 除税 收、折 旧以及企业要 素的基 本回报便是企业剩余 , E A) 这成 为基于价值 创造 的企业剩余索 司制 改造和产 权制度 改革 , 其运行 效率依然相 对低 下, 大量 即企业经济增加值 (V , 与 非 国有企业竞争时仍处于劣势地位 。从 国有企业的实际改革轨 取权的真正分享对 象。() 2 在一个核算年度期末 , 根据人力资本 贡献 度 ” 确定 的剩 余分享 所 迹看 , 国改革 的着眼 点始 终是怎样改进和完善政府对 企业经 和 非人力资本在 企业价值 创造 中“ 我 营行为 的激励和约 束, 即从确保 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角 度 出
合 理 ,没有从 产权上承 认人力 资本 的地位 ,导致 国有企业 委 会 导 致 国有 企 业 效 率低 下和 缺 乏 竞 争 优 势 。
托—一代理成本极高, 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 是 二、 国有企业 所有权安排 的缺 陷原 因分析

中国分配不公原因的深层思考

中国分配不公原因的深层思考

中国分配不公原因的深层思考工程管理1001 刘雪倩 2010010170《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指出:在中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

人们发现,试图通过付出更多劳动来提高收入,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广西农民工朱孔孟说:“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元,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而且两年来也没涨过工资。

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6月的一次调查显示,占中国人口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着国家45%的财富,而占人口10%的最贫困人口只拥有国家 1.4%的财富。

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

各占总人口20%的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收入差距已达33倍。

①资料还显示,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②基尼系数目前我国已经激增至0.48,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线,事实上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水准,此后一直呈现持续间断增长态势。

这些都表明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走向黄色预警。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

”中国收入分配不公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思考。

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它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具体有以下原因:1.城乡差别是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收入分配不公是不是起点不平等造成的?如果拿“文革”时的状态算起点,除了城乡差别,其他人为的不平等都尽可能地消灭了。

所以说,起点的不平等除了城乡差别,别的不平等应该说是很小的。

现在的城乡差别则不同,研究发现,就农村和城市自身内部来看,收入差距并不那么大: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6,城市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2。

但是把城乡合起来看,基尼系数就到了0.45。

所以说,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别大。

造成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是所...

造成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是所...

造成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是所...
造成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78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几乎是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

如今,单从数量来看,非公经济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滑,这一比重已经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国有经济的比重相近。

这样一种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决定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份额越来越少,而资本所得份额越来越多。

值得警惕的是,国内个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极力鼓吹实行国有企业和土地私有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三化政策”,宣扬不改革国有经济的性质便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如此可笑的谬论,是在公然掩盖一个众所周知、甚至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不否认的基本事实:私有化市场经济制度肯定会产生两极分化!
——程恩富教授。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

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权益分配不均。

在引进非国有资本的过程中,由于非国有资本的投入和控制权的增加,可能导致国有资本权益受损,进而引发国有企业内部权益争夺和分配不公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健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协同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平衡。

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监督企业的权益分配,确保公正公平。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引入了非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体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改革方案不够明确、内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了管理体制改革难度加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管理体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力边界。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面临着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受益于政府支持和资源禀赋,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导致与非国有企业竞争的压力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员工素质培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面临着政策环境不利的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环境相对复杂,存在一些政策不明确、政策衔接不畅等问题,给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明确政策导向和政策配套措施,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封建特权是分配不公的主要根源

封建特权是分配不公的主要根源

铲除封建特权——理顺分配关系的逻辑起点刘福垣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按要素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是由人们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决定的。

如果人们认为这个分配的原则是公平的,就不要在收入差距的大小上做文章;如果人们认为这个原则是不公平的,这就不是分配问题,而是所有制问题了。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不是差距过大,而是少数人利用封建特权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超经济剥夺。

这恰恰不是分配原则问题,而是特权侵犯了法权,扭曲了产权关系。

因此,我国当前分配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是矫正分配的前提,逐步铲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封建特权,为真正实现按要素分配原则扫清道路。

一、特殊政策必然产生封建特权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是从价格双轨制起步的,改革开放的主要工具是所谓特殊政策,这就给封建特权扭曲分配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在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和行业中,某些个人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人们在迈向市场的第一步就处于不平等、不公平的地位。

当改革也成为一种权力,特别是成为一种特权之后,人们的社会身份就开始了分化或异化。

少数人实际上已经把特殊政策当作了优惠政策,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不可避免的形成权力和要素双重分配机制。

这种分配机制,默认了一些人的经济特权,使大多数人承担改革成本,甚至丧失了对全民共有资产的平等产权和受益权。

人们不正常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在各种特殊政策掩盖下的权力分配、等级分配、身份分配、同工不同酬等超经济分配造成的。

在这些封建分配关系严重干扰下,按要素分配还没有成为主体分配方式。

在按要素分配的条件下,政府承认人们依靠劳动和资本经营能力获得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符合公平分配原则的收入。

这是正视现实,顺应规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封建主义恩赐观念,违背了公平竞争、按要素分配原则。

政府利用公权力把资源、机会赋予某些个人或团体,使他们凭借封建特权在短时间内暴富,人为地制造两极分化。

国有土地的产权是不能交易的,而土地批租这种用时间偷换空间的特殊政策把产权变相卖给了使用者,使几十年的级差地租落入少数人手中,变成了寄生性收入。

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

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

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吴宣恭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实际资料,指出我国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不是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的工资收入差别,不能借口分配不公反对国家所有制;利用财政税收缓解分配不公不能靠一般地减税,而是要分别不同阶层调整税负,有增有减,严格税制;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是私营企业主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和财富的巨大差距,只能从所有制去说明,它是过度剥削的结果,其根源是引导和监管不力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对最大利润的追逐是政治上滋生腐败的基础,将少数官吏的腐败当成分配不公的根源是本末倒置。

本文最后提出抑制分配和财富悬殊趋势加剧的建议。

关键词:分配不公 主要矛盾 根源 解决途径 劳动报酬偏低,收入分配不公,居民财富高低悬殊,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的重大问题。

它的恶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超过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①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感,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坏了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妨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们心里要明白这并不是我们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们应该从实际即现实的情况出发,对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而当前的现实正处在转型过程之中,研究也就不能忽视这个特点,所以准确地说我们当前应该研究的是社会主义转型经济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仍要“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只能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还不可能立即形成一个系统,所以也不能叫做什么“学”。

要想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考虑到这可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它只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亦步亦趋地进行,不要企图超越社会前进的步伐,单凭主观愿望来构建一个空中楼阁。

在今天重要的是积累已有的(包括正在进行的)研究资料,逐步进行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系统的研究。

关于研究方法,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的大思路显然是指引发展方向最有效的指导思想。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改革带来的代价分配不公。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消除这种不公的对策,是保障和引导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和有序的重要任务。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政府举措并未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

由于政府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的过分结合,容易使得最贫困的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导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

其次,政府改革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但是相关的机制未得到相应更新,不足以支持新法规的实施。

由于相关机制的缺失,容易出现改革的一些利益受益者得到过度补贴,而其他群体受到冷落,从而导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

再次,政府对改革没有足够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形成不少改革部门自行调整改革政策,致使改革的落地效果不够有效,以致造成改革代价分配的不公平。

消除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制定机制,落实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政策实施促进的政府行政管理,使实际政策能够更加贴近群众实际情况,进而在改革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代价分配的不公。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更加严格的审查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避免借改革之名发生落实不到位的行为,有效的解决改革代价分配的不公问题。

最后,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补偿机制,及时调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时受影响的群体,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使受影响的群体受到充分的补偿。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产生及解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的课题。

政府要及时对改革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改善社会问题,确保改革的公平性和有序性,保证改革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所有制是导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周天勇摘要:过去的这30年中,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过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国有经济、国有银行、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等等,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却成了为越来越少人群谋取利益的体制,成为了推动两极分化的重要力量。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制,土地等集体所有制,与实践上的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两者之间形成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即理论上国有制和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实现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实践中却导致了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的结果,可以说这是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悖论。

1、国有垄断经济成为推动两极分化的机制国有经济,包括国有工商业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还有土地的国有制度。

从原来单纯公有制及其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设计中,工商企业的国有和集体所有,银行等机构的国有和合作所有,以及土地的国有和集体所有,拟让其成为公平分配的基础。

我们这里不论这种制度,是不是真实实现了公平,比如城市与农村的公平,也不讨论其分配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调动了积极性,是不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这些貌似社会主义的公有体制,与当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相反,实际上成了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推动两极分化的重要机制。

垄断性国有工商及金融企业形成和分配财富的流程和机制。

国有工商和金融经济,是如何获得资源,如何形成财富流,并且如何分配财富?需要具体、客观和事实求是地进行讨论。

(1)现在积累的估计30多万亿的国有工商企业资产,还包括规模很大的国有金融资产,都是全民的资产。

垄断性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投资和积累来自于全民,包括财政投资、国有划拨土地入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积累、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溢价、不上交利润留用、低价格资源转移、没有征收资源和环境税的变相利润等等。

(2)上世纪中后期,挽救国有工商和金融企业动用了10万亿以上的资源。

20世纪90年代,国有工商企业由于负债率较高,效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发生大面积亏损,国家通过银行呆坏帐冲销国有企业欠款,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来剥离国有企业给国有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还运用了划拨土地进帐的办法充实国有企业的资本金,运用国家的铸币收益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核销其坏帐,实际就是补充其资本金),实际上大量地是动用了全民所有的央行铸币收益,国有土地,以及一部分财政资金,我个人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至少动用了10万亿以上的全民资源挽救国有经济。

(3)不向国家交利润,估计又使国有工商和金融企业自1997年以来多得了10万亿左右的利益。

不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投资者一般要得到投资的回报和利益,这在任何制度的社会中,都是天经地义的规则。

但是,自从1997年以来,到2007年,中央的国有工商企业不向中央财政上交利润,地方国有工商企业由地方决定,大多也不向地方财政上交利润。

2008年国有工商企业开始向国家上交利润,但是,其比例所占其利润总额也很小。

而国有金融企业,过去没有向国家交过利润,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它们要向国家交利润的有关规定。

(4)市场准入和资源垄断,但象征性地向国家交税交费,并且将本应自己承担的污染成本转嫁给国家,获得的垄断利益在10万亿以上。

金融行业中,银行、保险、证券的准入,特别是银行的市场准入,存在着垄断,甚至是高度垄断;工业企业中,石油、天然气、移动通信、烟草等等,从市场准入和资源方面,也是高度垄断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税种中,长时间没有资源税(如对石油征收的资源税,对移动征收的空间资源税等等)和环境税,后来零星设置一些这方面的税收,也是税率极低,征税面较小,一些资源还是从量征税制;许多国有的矿山、石油、化工等企业,形成大量的塌陷、污染和排放,实际上是将这些企业的负外部性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和国家,节省的支出成为了国有企业的利润,而塌陷、污染和排放等损失则由居民和政府来承担。

(5)国有经济减人增效,更少的留用人享受改革成果,更多的减出人承担改革成本,这部分成本大约也在10万亿左右。

国有工商和金融经济就业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多时的8500万人左右,减少到目前的2500万人左右,除了上述国家和社会的输血外,国有经济今天的辉煌,是以国有工商企业和国有金融系统减少6000万人就业所换来的,国有企业、政府和社会,对于承担这些人群的改革成本,并不是太多。

国有工商和金融经济是振兴了,但是,在不交和少交利润,以及不交和少交资源税和环境税的情况下,利益又偏重于向剩余的2500万左右的人分配,这是不合理的财富分配格局。

国有垄断经济,使越来越少的人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那么,国有工商和金融经济的财富分配到哪里去了呢?经济学家李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与制造加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但随着垄断地位的加强,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已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而且,在行业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正不断加强。

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反映,当年央企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387元,其中最高的为4.46万元,最低的为149元,相差近300倍。

12、国有垄断性的银行体制推动两极分化创业和企业资产结构中,不仅要有自有投资,还要有负债资金。

在工商业中,根据不同的行业,资产结构中的负债率一般在40%到60%之间。

总体上来说,企业不可能所有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必须通过负债来扩大规模和进行资金周转。

一些企业,还需要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金。

而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证券、基金、担保等等金融机构,则是将社会资金通过一定的形式输入各种不同企业的体系。

而金融体系对社会资金的筹集、调节和向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分配格局,决定着特大、大、中、小及微型企业发展的筹资条件,决定着资本密集企业和劳动密集企业的筹资条件,决定着工业与服务业的筹资条件。

那么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它们将社会资金配置到哪里了?绝大多数配置到了特大、大和中型企业之中,配置到了1曲哲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行业内收入相差近300倍”,人民网,2010年5月24日。

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之中,配置到了工业之中,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这些大量创造中等收入人口和解决劳动者就业的方面,却很少能得到贷款。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看,以大中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工业为主的国有和集体经济从1996年以来到2001年,减少了6440万个工作岗位,但短期贷款余额增加了10392亿元,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高于个私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从1996年的10倍扩大到了2001年的20倍。

而个体微型和小型企业、劳动密集企业的民营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决了80%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80%以上的城镇再就业和90%以上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个私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占到了40%,但是能从银行贷到的短期贷款,只相当于国有和集体经济的2.3%。

就平均起来看,2001到2002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平均贷款余额为6万到7万元,而个私经济的职工平均贷款余额只有2500元。

2而就近年的情况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8000多家民营工业企业和近3000家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5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8.7%,与发达国家54%的指标相比,覆盖率方面十分有限。

贷款覆盖率,是指同金融机构有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数与全部中小企业数之比。

根据人民银行网站的数据,2009年4月,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2张立栋:“增加对民企贷款额度呆坏账准备金应分羹民企—访周天勇教授”,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07月24日。

获得短期贷款2700亿元,仅占同期短期贷款总额75916.83亿元的3.5%。

3而大量形成中等收入和解决劳动者就业的个体、微型和小企业,其70%—80%的负债资金需要来自于地下金融渠道,来自于高利贷,还有很多是从黑社会渠道借款。

这些地下钱庄、黑社会渠道的资金,利率要比国有企业贷到的贷款利率高得多,条件也极为苛刻。

相当多的个体、微型和小型企业,破产倒闭于高利贷和黑社会的逼迫。

可以说,中国国有为主的银行体系对储蓄资源垄断,流向国企,流向规模较大的私营经济,流向外资,流向资本所有者,流向少数人群,而流向小企业的较少,流向服务业的较少,流向现代农业的较少,没有流向中小创业者,没有流向劳动所有者,没有流向农民,没有流向低收入者。

实际上,这种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它们不可能给能富民的个体、微型和小型企业贷款,不可能给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贷款,因资产抵押难点,也不可能给大量容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服务业贷款。

尹中立对金融体制如何形成收入分配的差距,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就银行通过不合理的利率差造成收入分配扭曲方面,他提出,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很小,一般在1%左右,而中国存贷款利差一直维持在2%以上,从2009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看,工行、建行、中行的利润都达到或超3周天勇、谭小芳:“中小企业融资与小银行的发展”,2009年提交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

过了1000亿元,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09年报》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其本质是拿存款人(主要是居民)的财富补贴了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也补贴了能从银行贷到款的特大、大中型企业。

4这样的国有金融体系的流程是:大部分创造和分配财富的人群得到很少的贷款,或者得不到贷款,小部分人群能得到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优厚的贷款条件,实际上已经成了比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还要扭曲的,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和推动两极分化的重要机制。

3、土地的国家和集体所有体制也推动两极分化我国在土地制度上实行的是,城镇土地国有,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牧场等为集体所有。

这在所有制只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劳动者国有和集体解决就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计划分配,工资和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时,它确实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

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土地制度变异成了以下的利益分配流程。

首先,地方财政在土地出让和房地产收税和收费中赚取了本来收入就低的农民的利益和低收入的刚要买房人的利益。

政府低价征用,通过“招拍挂”,甚至囤地,再高价倒4尹中立:“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对收入分配影响巨大”,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8月23日。

卖。

即从农民手中获得利益,又推高房价,从买房人手中大赚一笔。

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财政,实际上农民和低收入买房人交钱的财政,或者不客气地说,是穷人交钱,富人不交钱的城市化和地方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