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的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女性的坚强与抗争,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
以下是我对《呼兰河传》的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一、勇敢的女性形象《呼兰河传》以女性为主角,通过草原女子颖儿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强大、勇敢和坚韧的女性形象。
颖儿出生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从小就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不被困境所打败,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这个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价值和权益,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境所迷惑和打击,保持内心的坚强和勇敢。
二、家庭关系的意义《呼兰河传》中的家庭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颖儿在遭受种种苦难和磨难时,始终能够依靠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坚持下去。
无论是父母的宽容和理解,还是姐姐的关心和鼓励,都给予颖儿强大的力量。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和支持系统。
我们应该珍视和维护家庭关系,在家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互相理解、宽容和关心,成为彼此的坚强后盾。
三、人性的光辉《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善良、勇敢的人物,也有自私、狭隘的人物。
但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小说中都透露出人性的光辉。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场景是颖儿被迫嫁给村长,她坚决抵抗并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婚姻自由。
这种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坚守,让人深刻感受到人性中的正义和真理。
这启示了我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要敢于抵抗和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四、对生活的热爱《呼兰河传》描绘了美丽而艰辛的草原生活。
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凭借内心的力量和智慧,努力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一切。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
无论生活是美好还是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积极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和成长。
《呼兰河传》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通过展示人性的美好和光辉,勾勒出一个勇敢、坚韧、温暖的世界。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1. 关于人性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我们能看到各种人性,有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也有自私、狠毒、阴暗的一面。
然而,这些不同的人性却都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作为读者,我们会产生对其中某些人物的喜欢或厌恶,但我们也需要明白,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也都是深受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对他们做出评判。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包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审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境界。
2. 勇敢和坚守的重要性在《呼兰河传》中,不论是杜鹃、白玉英,还是那些拼死抗敌的抗日战士,他们都体现了勇敢和坚守的精神。
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都与他们当时不同,但是这种勇敢和坚守的精神对我们依然是有启示意义的。
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追求的梦想,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同时,这种勇气和坚持是有条件的,我们需要先确立自己真正相信的信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这点在小说中的杜鹃和白玉英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坚守自己所信仰的理念,勇敢地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
3. 生命的宝贵和珍惜《呼兰河传》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比如杜鹃和白玉英以身殉国的悲壮,也有一些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描写。
这些场景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惜。
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也需要明白,生命依然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经营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4. 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它通过一个小镇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来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待生命和命运的态度。
这个历史背景,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
对于当今的我们,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那段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读呼兰河传后的思考题
读呼兰河传后的思考题摘要:一、引言二、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三、对呼兰河传的思考与评价1.作品的主题思想2.文学价值3.社会影响四、呼兰河传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呼兰河传》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作者童年时代在呼兰河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思考与评价,探讨其主题思想、文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呼兰河传》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20 世纪初的呼兰河畔,一个小镇上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沉沦。
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沉重,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对呼兰河传的思考与评价】1.作品的主题思想《呼兰河传》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讲述人物命运的变迁,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
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于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呼唤民众觉醒,追求自由与解放。
2.文学价值《呼兰河传》以独特的自传体形式,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在细腻的描绘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剖析入微,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社会影响《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同时,《呼兰河传》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呼兰河传的现实意义】《呼兰河传》虽然描绘的是20 世纪初的农村生活,但其中所揭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恶等问题,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以此为鉴,继续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关注人性中的善恶,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论】《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暂而辉煌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儿童视角叙事而脍炙人口的《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作品,探讨其中的拟儿童视角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思考。
《呼兰河传》以作者在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以自己的眼睛,儿童般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一个特定时期乡村人民的生活,折射出社会的黑暗、苦难与远离城市的孤独和残酷。
小说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深入刻画了那个时代乡村儿童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他们纯净而深邃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直观感受。
首先,拟儿童视角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实。
作为儿童的目光,对于黑暗、苦难和残酷的事物没有经过加工和修饰,更加质朴真实。
小说中描绘的乡村生活中的贫困、饥饿、疾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冲突,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切入。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淇叔,他是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英雄,但却在社会变迁中丧失了尊严和地位。
当淇叔被迫离开家乡落草为寇时,他对此表现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而对于小女孩淇叔的妹妹来说,她无法完全理解哥哥的处境,也无法理解世界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和痛苦。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当时农村人民所经历的艰难和煎熬。
同时,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还能够触动读者的同理心,激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困境的深入思考。
其次,拟儿童视角使得小说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童话色彩。
小说中采用了儿童的幻想和夸张手法,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创造了一个神奇而独特的世界。
在小说中,淇叔的妹妹把自己幻想成了不同角色,比如“小画儿”、“小猿猴”等等。
这种幻想使得小女孩能够逃避现实的苦难和困境,寻找内心的安慰和勇气。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比如小女孩和鱼的对话、她与大自然的交流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童心未泯的童话色彩。
这些情节引导着读者重新审视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试论《呼兰河传》“有二伯”的性情异化[宝典]
试论《呼兰河传》 有二伯 的性格异化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在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中,为后人留下了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小说《生死场》(1935)因鲁迅作序举荐而使她一举成名,从此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1940)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精品,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
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
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
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一、“无名”中国人一贯重视一个人的籍贯(或出生地)和姓名,以姓氏为自己的血统,以籍贯作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它们构成了一个人极其重要的识别符号。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是如何介绍有二伯的呢?她用了这样两句话:“祖父说,有二伯在三十年前他就来到了我们家里,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
” “他的乳名叫有子,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叫着乳名。
”这两句话看似平淡的话却告诉读者,有二伯的籍贯不清楚,有二伯的姓名不清楚,只有一个乳名“有子”,如同阿Q。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
二、民俗描写的艺术手法
1、生动的细节描绘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绘,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展 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她详细描绘了“大泥坑”这个地方的特点,以及当地人如 何在大泥坑里摸鱼、打猎的情景。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呼兰 河畔的乡村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活气息。
2、形象的比喻手法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童年的故 乡呼兰河为背景,用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百 态。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 情。她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呼兰河的四季景色,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个季节 都有它的特色和生活的热闹。春季的呼兰河是花的海洋,夏季则是避暑的胜地, 秋季丰收的忙碌,冬季则是雪的世界。
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民俗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 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还为作家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当代文学 中民俗元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以民俗文化为题材,通过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传统 习俗、风土人情的描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例如,贾平凹的《秦腔》 以秦腔这一地方剧种为切入点,通过对秦岭山区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当代农 村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形态。
在呼兰河畔,萧红也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勤劳 的农夫、灵巧的工匠、善良的妇女,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每个人物都有 他们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 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呼兰河畔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情感起伏为脉络,用巡视式的艺术手法,将呼兰 河畔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七章,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写出了这部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呼兰河传》与《檀香刑》这两部作品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它们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死亡书写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就这两部作品中的死亡书写进行一番探讨。
我们从《呼兰河传》来看。
这部小说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贫穷、苦难但又顽强生命力的家庭。
在故事情节中,死亡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像一条黑色的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
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公的母亲,在小说中,她被描写成一个坚强而又悲剧的人物。
她的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她一个人独自扶养三个孩子。
在一次猎户事件中,她又失去了最小的儿子。
这样的悲剧在她的身上不断重演,它让她几乎走投无路。
在小说的结尾,母亲死去了。
当我们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死亡的深刻反思。
母亲死前,与她有过密切关系的大儿子给她带来了一条小鱼。
小鱼让母亲回忆起生命的沧海桑田,让她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母亲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但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理解。
与《呼兰河传》中死亡的深刻反思相比,我们再来看看《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檀香刑》是一部以福建乡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饱满的笔墨描绘了一个近乎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小说中,死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深刻的个人体验。
在小说中,死亡的存在不再是一个个体经历,而是与个体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之一。
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我们看到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与死亡进行着交锋,他们或者是在担忧死亡的到来,或者是在为死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而努力。
与《呼兰河传》中的死亡书写相比,《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更加接近福建乡村的现实生活。
作者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揭示了死亡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死亡的无法逃避。
在《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都具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这样的死亡书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也能够体味到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呼兰河流
域的一家人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压迫和人民的艰
辛生活。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
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的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让人深思。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即使在
困境中,人们依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让人感动。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人们在逆境中坚强生活,为自己和
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
的残酷,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
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
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坚定地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呼兰河水情不尽 落红萧萧入梦来——浅论萧红《呼兰河传》
沈 从 文 作 品 的魅 力之 所 在 ,也 是 沈从 文 痛 苦于 现 实 生活 的精
又一代萧萧进了门,体现了一种轮回,酝酿与萌芽着新的变 神 寄托 ,是沈从文寂寞心 田的一道亮丽照人的风景。
奈 又 破 坏 了 少 女 这 美 丽 的 梦 。 面 对 现 实 社 会 中 的 庸 俗 和 污 【 沈从 文. 沈从文文集 【 . 广州:花 城 出版社 ,18 . 2] M】 91
泻:
二 、鲜 活 的人 物 形 象
满 天 星光 ,满屋 月 亮 ,人 生何 如 ,为什 么这 么
与 其 独特 的结 构相 对 应 ,看 上 去 不像 “ 说 ”的 《 兰 小 呼 河 传 》 ,除 了古老 的呼 兰河 城 , 没有 哪 一 个是 主 要人 物 。 小 说 中的 人物 都 是 随作 者 情感 的波 涛而 自然 流淌 到 读者 面 前 。 虽 然 小 说没 有 一个 主 要 人物 ,在 思想 上 也没 有 一 个是 积 极 的, 看上 去 哪 一个 也 不够 突 出,甚 至 略嫌 粗 糙 ,但 在 艺术 上 《 兰河 传 》 中 的每 一个 人 物 ,不 管 有 名 的 ,无名 的, 南 呼 来 的, 北往 的, 却都 是 鲜 活 的 。作者 用 了各种 艺 术手 法 对他
故事情节 ,更不严格围绕人物性格组织起始 、发展、高潮和 格 意 义 上 的 “ 说 ” ,但 由于 有 强烈 的激情 贯 穿 其 间 ,成 为 小 结 尾 ,而 是 以作 者 感情 的起 伏 脉络 为主 线 串连 事 件 的片 断 式 小说 的 血与 肉,魂 与 魄 ,所 谓 “ 者 文 之 经 ” ,因此 , 《 情 呼
论《呼兰河传》对人性恶的揭示
文学 以“善 ”为创 作母 题 ,表 现人 的后 花 园里 ,也 有 其 “阴 暗面 ”的 呢 ?吃 是 可 以 吃 的 ,但 是 可 怎 么 说
性 的 真 、善 、美 ;而 到 了现 代 主 义 存 在 ,作 者 在 文 本 中 对 “人 性 恶 ” 法 呢?真正说 是吃的瘟猪肉 ,岂不
多 ,尤 以 孟 子 与 苟 子 最 有 代 表 性 。 “不像小说 ”的小说 。②萧红在这篇 坑 。为何 ?因 为 这 泥 坑 给 了 当地 的
孟 子 主 张 “性 善 论 ”,日 :“人 性 之 小 说 中描 绘 出 了 中 国文 学 史 上 最 居 民两 条 福 利 :
善 也 ,犹 如水 之就 下 也”,苟 子主 美 的后花 园 ,那 里有 丰富 的北 国
史 上 看 ,“性 善 论 ”一 直 在 古 代 文 父 ,有 让 作 者 一 生 回 味 无 穷 的 温
第 二 就 是 这 猪 肉 的 问 题 了 ,
学作品 当中 占据 主流地位 。传统 暖 记 忆 。 然 而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美 丽 若 没 有 这 泥 坑 子 可 怎 么 吃 瘟 猪 肉
文 学 中 ,由 于 受 到 西 方 现 代 文 化 进 行 了 揭 示 ,将 人 性 当 中 的懒 惰 太 不 讲 卫 生 了吗 ? 有 这 泥坑 子 可
的 影 响 ,作 家 们 则 开 始 以 “恶 ”为 与 贪 婪 、冷 漠 与 麻 木 、愚 昧 与 残 忍 就 好 办 ,可 以 使 瘟 猪 变 成 淹 猪 ,居
创 作 母 题 ,将 人 性 的 阴 暗 面 大 胆 进 行 了大 胆 的抒 写 。
民 们 买 起 肉 来 ,第 一 经 济 ,第 二 也
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①
对温暖和苍凉的“悄吟”——浅论《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
对温暖和苍凉的“悄吟”——浅论《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对温暖和苍凉的“悄吟”——浅论《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呼兰河传》是毛澤松的小说作品,被誉为中国农村题材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温暖与苍凉,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通过对《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农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首先,小说以农民的视角展现了温暖的一面。
《呼兰河传》中的主人公呼兰河是一个善良、朴实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小说从他从小走过的童年开始描述,呈现了他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深厚的亲情。
他们一家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相互依靠,共同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
尽管物质上的生活贫困,但他们拥有无尽的爱与纯真的欢笑。
小说中描写了呼兰河一家人欢度春节、收成时的喜悦和乡土情感的丰富。
这些温暖的情感展现了农民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同时也带给了读者一种亲切和温暖。
其次,小说也用苍凉的一面描绘了农民生活的困难。
在农村,物质贫乏、资源匮乏是农民长期以来面临的现实问题。
小说中通过描写呼兰河艰苦的劳动生活、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经济艰难的境遇,向读者展示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
农民们炡日升天喜,卖力的劳作在田间地头,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小说中的呼兰河在农村正面临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时,依然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困境。
这些描写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读者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分析,我们看到了小说中农民生活的温暖和苍凉,呈现了农村的复杂性。
小说既描绘了农民的幸福和快乐,又展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和难处。
通过这种刻画,小说在无声处使我们对农村生活的多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们既有善良善意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通过对人物思想和行为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人性中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
《呼兰河传》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
《呼兰河传》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呼兰河传》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无常,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起伏和波折。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学会领悟生活的酸甜苦辣。
小说《呼兰河传》通过书写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深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
一、生活的酸小说中,主人公马二爷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他和妻子范克让共同经营着一片土地。
然而,生活并没有如同他们预想的那样美好。
种种不顺,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肩上。
饥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酸楚。
在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灾荒频仍。
马二爷一家常年过着盼望丰收的日子,但却没有机会真正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他们时刻面对着被饥饿折磨的现实,而这种折磨并非只有他们一家承受,而是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
二、生活的甜尽管酸楚不断,但生活中也有让人感到甜蜜的瞬间。
小说中,主人公马二爷一家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依然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一丝甜蜜。
亲情是生活的甜蜜源泉。
马二爷深爱着自己的儿女,他们是他生活的动力和依靠。
在困境中,马二爷和妻子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孩子们有一丝进步时,马二爷能够感受到满满的甜蜜,这是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报。
三、生活的苦在《呼兰河传》中,主人公马二爷一家并非没有苦楚,他们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磨难。
劳动是苦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劳动都是不可避免的。
主人公马二爷和妻子范克让起早贪黑地进行各种农活,艰辛的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他们的背脊被岁月的重压弯曲,双手被干活的谷疴和锄头磨得粗糙,但他们依然坚持,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
四、生活的辣生活中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辣的刺激,这种刺激虽然带来了痛苦,但却也有所启发。
社会的不公是生活的辣味。
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人们的偏见使得弱者总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小说中的马二爷一家就是弱者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受到土地主的压迫,还要承受社会的冷嘲热讽。
这种不公让人感到辣味扑鼻,却也唤醒了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呼兰河传》与《檀香刑》是当代作家萧红和蔡崇达的作品,两位作家都以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塑造了独特的文学形象。
这两本作品中的死亡书写都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于死亡的描写,传达了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从《呼兰河传》看,这是一部以呼兰河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草地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
在小说中,死亡是一个主题,造成了家庭的破碎和个人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他们的生死面前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冷酷和残酷。
草地及其家族的成员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死亡成了他们的必然命运。
小说中描绘了无数人的死亡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悲惨遭遇。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人间惨剧和死亡的无情。
死亡在小说中成了家庭的常态,每个角色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通过对于死亡的描写,萧红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
而《檀香刑》则是一部以民国时期北京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于官场丑闻的揭露,展示了官员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一面。
在小说中,死亡成为了一个引发故事发展的核心事件。
小说以刑场上的死刑为开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法容忍的黑暗面。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同一个案件展开,不同的人物因此而陷入了死亡的漩涡。
每个人物的死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展示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主人公秀双和玉芙的儿子秀兰因为对孔九老爷子的谋杀而被判处死刑,这个死刑是因为众多黑暗势力的力量操纵而来,揭示了那个年代社会黑暗势力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通过对于死刑和死者的描写,蔡崇达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同时也对于现实问题给予了深切的思考和反思。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呼兰河传》和《檀香刑》是中华文化瑰宝,描写了中国社会中发生的悲惨故事。
两部作品中的人物死亡以及对死亡的书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两部作品中的死亡事件都是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这些死亡事件的描写,首先突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呼兰河传》以血泪、剧烈的文笔,描述了农村人们在战乱年代中遭受的苦难以及不幸的死亡。
这些死亡事件直击人心,揭示了战乱年代中普通人民面临的死亡压力和痛苦。
而《檀香刑》则以更加隐晦和神秘的方式,描述了尊重传统和人性艰辛的宗教追求导致的死亡事件。
通过刻画主人公对信仰的执着和对生死的思考,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虔诚而超然的宗教文化。
两部作品中的死亡书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和对死亡的态度。
在《呼兰河传》中,死亡往往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人们面对死亡时却常常表现出坚强和毅力。
作者以诗意的手法描绘死亡的美感和生命的无奈,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而在《檀香刑》中,作者通过对宗教死亡仪式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对死亡的积极追求与超越。
宗教文化对死亡的认同和解释,展现了人们追求灵魂超脱的信仰和追求。
两部作品中的死亡书写不仅仅是对死亡事件的描述,更是对生命的反思和人性的深入探索。
《呼兰河传》通过描述农民的生活和死亡,揭示了人性的坚韧和顽强;而《檀香刑》则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克己奉公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死亡的描写,人们不仅能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更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呼兰河转读后感议论
呼兰河转读后感议论呼兰河转读后感议论篇一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
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老师,试图通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来回答这个问题。
萧红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终完成于1940年。
这时萧红29岁,人在香港。
1942年初,写完这个小说一年多后,她就在香港去世了。
呼兰河本来是东北的一条大河,萧红用它来指称自己的故乡呼兰县城。
现在呼兰是哈尔滨的一个区,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当年它不属于城市,而是一个有着独特乡土风情的东北小镇,与开放、摩登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完全不一样。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千里之外回望故乡的作品。
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对故乡可能会有什么情感呢?思乡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怎么思,却各有各的不同。
故乡之所以与你血脉相连,就是因为它连接着你在那里的生活记忆。
思故乡,其实就是思你的过往生命。
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得到的是爱与温暖,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暖色调的;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受到的是迫害与歧视,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灰暗的。
当然,人的经验与情感往往没有那么单一,你的记忆可能是温馨与悲凉相交织的,那么故乡在你笔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
思故乡,并不仅仅是思你的过往生命,而且还是思你的当下生活,思你的未来人生。
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么,也许我们就需要借助过往故乡记忆的明亮色彩来拯救自己,来照亮我们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样,我们写故乡就有可能偏向选奇妙的事,写完这个或温馨或阴暗的故乡记忆,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就会被改变。
过往的人生经历、过往的情感记忆,被你的笔召唤出来,它就会变成你当下心灵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总共有八个部分。
前面有七章,后面加一个小结。
一、二两章是对呼兰河整体乡土风情的描述,没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这个主人公也没有出场。
从第三章开始,小说的视角转到了“我”家的后院,写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视野中所见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
呼兰河传论文
呼兰河传论文引言呼兰河是中国黑龙江省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总长度约为260公里。
它是黑龙江中最长的支流,也是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水资源补给源之一。
由于其重要性,呼兰河的保护和传承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通过对呼兰河的传承历史、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呼兰河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呼兰河的传承历史呼兰河的源头呼兰河发源于黑龙江省呼兰县骆驼山脉,源头海拔约1000米。
它一路向东流淌,途径白金、古城、汪清等地。
呼兰河水质清澈,水量充沛,为当地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呼兰河的历史文化呼兰河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呼兰河流域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如白金古城、呼兰古学堂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呼兰河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的生态环境呼兰河的水质状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呼兰河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加强了排污企业的管理,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非法采砂等,这些都对呼兰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呼兰河的生物多样性呼兰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包括鱼类、鸟类、植物等。
一些珍稀物种如红鲱鱼、黑龙江千岛湖鱼等在呼兰河中繁衍生息。
呼兰河的生物多样性是该地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呼兰河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了保护呼兰河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首先,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其次,规范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跨部门协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为呼兰河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文化传承与宣传保护呼兰河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大对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呼兰河的历史和文化。
试论《呼兰河传》“有二伯”的性格异化
试论《呼兰河传》“有二伯”的性格异化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在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中,为后人留下了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小说《生死场》(1935)因鲁迅作序举荐而使她一举成名,从此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1940)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精品,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
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
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
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一、“无名”中国人一贯重视一个人的籍贯(或出生地)和姓名,以姓氏为自己的血统,以籍贯作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它们构成了一个人极其重要的识别符号。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是如何介绍有二伯的呢?她用了这样两句话:“祖父说,有二伯在三十年前他就来到了我们家里,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
” “他的乳名叫有子,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叫着乳名。
”这两句话看似平淡的话却告诉读者,有二伯的籍贯不清楚,有二伯的姓名不清楚,只有一个乳名“有子”,如同阿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 呼兰河传》
摘 要 :《 呼兰 河传》是萧 红创 作 的一部 长篇 小说 , 本 文在 对 《 呼兰河 传》整体理 解 的基础 上 , 分 析 了文 中变 与不变 , 看 与被 看 ,人物 形象 ,语 言特 色等 内容 。 关 键词 :不 变 被 看 人 性 语 言
三 、小说人物形象
作者 对祖 父一 味的 赞扬 ,他 既不爱 看热 闹 ,又 愿 意帮 助 穷人 ,对 “ 我 ”宠爱与 包容 ,对 穷人还 格 外照顾 感 受。 而对 于祖母 ,却只 是因为 被她 用针 扎过 手指 以警示 不许 捅 纸 窗,便 极为 不喜 。 由此 我们 可 以发现 呼兰河 的婆 婆级 的 女人 一贯 比男 人心狠 ,计 多 。 团 圆 媳 妇 的 婆婆 着 实 是 这 方 面 的代 表 , 各 种 “ 治” 人 的偏方 ,居 然还要 连毛 带腿 地吃 下去 整个全 毛 的鸡 ,再 用被 子蒙 一晚 上 。团圆媳 妇 的婆婆 吃 了肉还要 骂偷 肉干 的 猫 。打 团圆媳 妇的招 式更 是又 狠又 毒 ,还 要满 嘴陪 着好 话 是为 她好 。 吊在梁 上打 ,烧红 的烙 铁烙脚 心 儿 ,不 顺心 了 也打 ,得病 了说梦话 还要 拧大 腿 。怕别人 说 自己,在外 面 定 得落个 好 话头 。因此 不惜 为 了怕别人 说她 虐待 媳妇 而 花去 五十 吊钱 。 自己为 了几十 吊钱 去拾黄 豆粒 ,手 都肿 了 也舍 不得花 两 三 吊钱 去 买二两 红花 。买 了还花 的是祖 母 的 钱 ,还不 是 因为 自己要 买是儿 子非 得买 的 。也 不光 是打 团 圆媳 妇 ,儿子 也打 ,为 了踩死 的小鸡 ,打 了三 天三 夜 ,也 打 出一场病 来 。 有 二伯典 型 的仇富 心理 ,表面 上对祖 父毕 恭毕 敬 ,却 会对 我 骂 “ 你 们家 里没好 东西 ,尽 是些耗 子 …… ”。穷人 自卑但 还看 不起 同阶级 的,一 口的 行的正 坐得 端却 要去偷 东西 。不给 吃 东西便 骂 ,给 了又不 吃。不 喜穿 绫罗 绸缎 的 却又 愿意 让别 人称 自己为 二爷 ,东家 , 掌柜 的。连有 二伯 也 需要被 关注 ,被看 ,上 吊 、跳井 ,闹起 来堪 比女人 ,被 人劝 回 , 还 记得 “ 把那 洋蜡 给我 带着 ” 。 真是让 人哭笑 不得 。 呼兰河 的确没变 ,但 没变 的只 是人性 的恶 。王大 姑娘 单身 时 ,便 个个 夸她 。跟 给 了冯 歪嘴 子 , 以往 的优 点便又 成 了缺点 , 女人们无 外 乎是又把 她 当成 了第二 个团 圆媳妇 , 男人 们则 明显透着 嫉妒 恨 。 人 人都 是盼着 别人赶 坏不赶 好 。 等到 王大姑 娘死 了 ,便 盼着 冯歪嘴 子跟 着儿子 也去 了吧 。
一
二 、看与被看
鲁 迅小 说的两 大叙 事模 式其 一就 是 “ 看与 被看 ”。《 呼 兰河 传 》里 也有 同样 的场景 。写到 街上 那个 坑 , “ 说拆 墙 的有 ,说种树 的有 ,若 说用 土把 泥 坑来 填平 的 ,一个 人也 没有 ”,可 见人们 都 想保 留着这 个坑 ,是因 为怕 以后 没有 淹 东西 、抬 东西 的热 闹可看 ,是 因 为怕 以后 没有 吃瘟猪 肉 的借 口可找 。既 能满足 精神 需求 ,又 能满 足 物质 补给 ,可 见人 们 着实 大智 。听 到送神 回山 的鼓心 里难 受还 要去 听 , 看 到上 吊跳井 投河 的 心里害 怕却 还 要去 看 ,可见 人们精 神 是 很空 虚的 ,急 需要刺 激 的东 西来 填补 。连那 么 点 的小孩 儿“ 我” , 我 也是 急不 可耐 的想看 热 闹 , “ 祖 父一放 下饭 碗 , 连 点一 袋烟 我也 不让他 点 ,拉着 他 就往 西南 墙角 那边 走 。 边走, 一 边心 里后悔 , 眼看 着一 些看 热 闹的人 都 回来 了。 为什 么 一定 要等 祖父 昵 ?不 会一 个 人早 就跑 着来 吗 ?何况 又 觉得 我躺 在草棵 子 里就 已经 听见 这边 有 了动静 了 。真是 越 想越 后悔 ,这 事情都 闹了一个 下 半天 了 ,一定是 好看 的 都 过去 了 ,一定 是来 晚 了。 白来 了,什 么也 看不 见 了,在 草 棵子 听到 了这边 说 笑 ,为 什么 不 就立 刻跑 来看 呢 ?越 想 越 后悔 。 自 己和 自己生气 ,等到 了老胡 家的 窗前 ,一 听 , 果 然连 一点 声音 也没有 了。差 一点 没有 气哭 了 。”这 里边 既有小 孩子好 奇 的天性 ,也 有呼 兰河 人爱热 闹的本性 。 这 是看 客 ,却也 有那 被看 的 ,害怕 不够 热 闹,招 不来 人 。作 为被 看 的,也满 足 了展 览 自己 ,填补 空虚 的欲 望 。 例 如 团圆媳 妇 的婆婆 为 了让 别人 看 热 闹,让 别人传 话 ,便 花 了一 百 多 吊钱烧 新衣 服 。却 因为 没什 么看 热 闹的人 ,虚 荣 未满 便懊 恼不 已。真是可 笑又 可 叹 。甚至 为 了让 自己家 有 话题 可传 ,有 热 闹可看 ,而减 去 团圆媳 妇 的大辫 子 ,真 真 儿 的心理 变态 。洗 澡 ,脱 衣 ,热 水 ,浇头 ,不死 便接 着 泡 ,死 了又 赶紧 救 ,真是 岂有此 理 。大神 也 怕看热 闹 的人 走 了 ,便洗 三遍 ,若不 是尽 了兴致 ,怕是要 洗 五遍 。 这 类感 情与 行为 方式表 面上 麻 木、 混沌 ,实 际上是 显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与不变
示 了一种 人性 的残 忍。
刚读 《 呼兰 河传 》,以为呼 兰河 很小 ,且 人穷 ,寂 寥 。 再往 后 翻才 发现 是被开 头 的文字 误 导 了,其 实这 里也有 等 级之 分 , 城 里也很 热 闹 。 开头 总说 人们对 什 么都漠 不关 心 , 生 老病 死 ,一代 一代 ,重 复延续 。读到 其他 的相 关解 说文 章 时也 说这代 表 了城里 的迂 腐 ,固守 ,不开 化 。 但 是我 却认 为应 该批判 的不 是 不变 ,而 只是 人性 。不 管哪 里 ,一 代一代 的人 不都 是这 样 吗 。今人 不见 古时 月 , 今 月 曾经照 古人 。 这就 是 自然 天常 , 为什 么 要批判 不变 呢 。 肯 定是 有变化 的 ,不过 都是 小变 ,难 道 是需 要大变 吗?改 朝 换 代才 叫大 变 ? 科 技 发 展人 民 富足 才 叫大 变 ?如 果 变 了,那 还有什 么可 看性 呢 。呼兰 河跟 每 个村 庄都 一样 ,有 它 的安 静,有 它 的热 闹,有它 的贫 穷和 安逸 ,这才 是人 生 , 没有 什 么大 的动乱 , 一代一 代现 世 安稳 。后 文也 说 了呼兰 河奇 才 很多 ,只是 因 为太 闭塞 ,没 人办 报纸 ,所 以奇 闻妙 事便 随风 去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