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的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以下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记:
1.早期政治制度:介绍了从夏朝到西周的政治制度演变,重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制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其中包括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

3.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例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4.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始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完善。

科举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

1、以时间顺序梳理不同时代中 央集权制的相关史实。 2、以线索串连中央集权制的演 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3、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央集权制 度的特点和影响。
单元结构:
商朝:内外服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管制、秦律 巩固:西汉——设中朝、置刺史、颁“推恩令” 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加强:北宋——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
西汉:刺史
北宋:通判
3、说出唐代、北宋谏议机构的名称。 隋唐:门下省 北宋:谏院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什么?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行政制度;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5、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秦)
确立皇帝制
建立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完善(隋唐)
主线: 实行三省六部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加强(宋元)
宋加强皇权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达到顶峰(明清)
明废丞相,创立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
清设军机处
复习指导:抓点、穿线、成面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发展:元朝——一省制
强化: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Leabharlann 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确立:秦朝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度 4、选拨、考察官员制度 5、制定秦律 1、设中朝 2、置刺史 3、颁“推恩令”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1、收精兵 2、消实权 3、制钱谷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的政治制度(前2070—前1600年)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二、商:内服与外服制度(前1600—前1046年)1、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心强化王权三、西周制度(前1046—前771年)(一)分封制1、背景: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封邦建国,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对象:(1)王族(2)功臣(3)外戚(4)贵族3、作用:(1)扩大了疆域。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3)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二)宗法制度1、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3、特点:是周人把血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4、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3)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三)礼乐制度:1、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内容:周礼可少的工具。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纷争(前770—221年)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前770—476年)2、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前475—前221年)(二)秦朝的统一(前221—前207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建立1、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3、郡县制:废分封,置郡县,加强中央集权4、法律制度:法律十分细密、严苛5、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二)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第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高考典例剖析
主讲:刘秀祥
2018年3月23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高考考纲要求
1、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2、列举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及演变的趋势 3、了解明朝内阁与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
高考真题典例剖析
视角1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 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 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 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 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 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解读】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方面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 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考题3】 (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 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

第4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的历程

第4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的历程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①内容:对地方节度使:规定所有州郡直属 中央,不得再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对州郡长官: 由文官出任,并设通判加以监督;对武将:不得 掌握州郡。 ②作用:削弱了地方权力,避免了拥兵作乱。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3)制钱谷 ①内容:规定各州郡财赋,除自留少部分外, 其余由中央掌管。 ②作用: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 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D
练习1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 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臣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单元小结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中 国 古 代 的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夏商: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
C
D
四、东汉~五代十国的集权演变 1、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 阀混战、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社会根 源,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等)不 仅重建了中央集权,也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隋文帝通过简化地方官制、修订《开皇 律》、继续推行均田令、设置粮仓、改革币制等 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4、唐朝?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地方:郡县制
官吏选拔与考核制度、法律制度
D
练习12、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 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 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出城迎接,周 渭仅在马上拱手而已,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 奈何。符彦卿‚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 A、周渭原为京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秦汉时期定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鼎盛之后的衰亡。

第1课夏商政治制度到西周封建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⑴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⑵特点:①这时夏朝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②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即开始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⑴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⑵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和外服制度。

⑶特点:商朝政治的神权色彩。

商代的统治机构是分为“内服”和“外服”两种。

所谓“内服”和“外服”,实际上就是王畿和畿外之地,就是中央和地方。

商王分封了许多同姓或异姓诸侯,被称为“外服”。

“服”就是服事王室的意思,即需要定期向商王贡纳,负担劳役,奉命征伐。

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

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为解决此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实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并确立了严格了大宗、小宗体系。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文本素材岳麓版必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文本素材岳麓版必

高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代的广阳地区
秦灭燕后,燕地对秦朝来说,是一个边远地区。

旧燕国的军队虽被消灭了,可是为数众多的燕旧贵族,随时准备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旧国。

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天下之时,曾经进行过如何统治边远地区的争论。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今地我为广阳郡。

此外,还下令迁徒关东六国的贵族、豪富于关中、巴蜀等地,又收缴销毁六国散藏于民间的兵器,并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

燕长城
燕国时,修筑了两条长城,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某某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某某省某某县北),蜿蜒千余里,主要用以阻挡游牧民族的袭击。

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西起今易县西南,沿易水而东,长数百里,用以防御齐、赵的进攻。

为巩固秦的边疆,防备匈奴南下,公元前213年,派蒙恬等人率士兵和役夫、刑徒约五十万人把原来旧中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边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

讨论对修长城的评价(也可以放在明长城时进行)
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无数生命的代价,对秦始皇残暴地不切实际地滥用民力应予批判,但长城对于防御匈奴侵扰、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是一块纪念碑。

修长城的时代,是兄弟民族互相厮杀的时代,长城是它的产物。

如今,那个产生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长城失去了原来的功用,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

1 / 1。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历史复习资料(一) 抢分宝典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管制度的变化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6课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5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第2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商鞅,右图是康有为。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有何共同之处?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各自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自主学习(一)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 (见教材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不过,宰相制度开局是个喜剧,结局却是个悲剧。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两个基本矛盾:矛盾一: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矛盾二:中央内部君权和相劝之间的矛盾。

两大基本趋势(特点):趋势一:相劝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强化;趋势二: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影响:(1)皇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政局的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皇权极度的膨胀,易形成暴政,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权的加强,不利于科学决策,容易使国家走向歧途。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实践: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2)理论归纳: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①他反对空谈仁义;②强调以法治国;③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2、建立——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1)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特点:皇帝掌握各种大权。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名师课件岳麓版必修

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名师课件岳麓版必修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导入 史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 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 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 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 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 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 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 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 理政事。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自主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提示:(1)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横跋扈,骄恣擅权。 (3)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2)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此后内 阁的地位逐渐上升。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着手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 题。 (2)措施: ①收精兵:将禁军分别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 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③制钱谷:将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中央,消除地 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冗 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背景:清初设置内阁处理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 大事。 (2)设置: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3)职责:只能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 (4)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 标志。

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

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 1、唐太宗重视科举,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发展: 2、武则天设殿试,创武举 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衰落:明清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兴衰的过程中,始终 伴随的两大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在 唐和明朝尤为突出。唐朝实行三省六 部削弱相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削弱 相权。 2.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个矛盾在 西汉、唐、清朝尤为突出。西汉的王 国问题;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问题; 清朝的“三藩”。
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 政管理制度的是( A ) A推行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 承认土地私有
设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和琉球
6.极端强化:明清
朱元璋
地方:
1、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 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 2、严肃户口登记、工商管理等 加强对农村和城镇的基础控制
1、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 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与皇上 2、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起草和 阅读文件以备咨询
中央: 明
设内阁,召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又 朱棣 委任宦官以钳制内阁
3.巩固:西汉 汉武帝形成大一统局面
1、汉武帝大一统采取了那些措施?
政治上: 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统一铸币,兴修水利 经济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思想上: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化上: 推行儒学教育,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军事上: 外交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各国联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清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两 对 西汉 矛 盾 隋唐 北宋 元 明 清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三、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指 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 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 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 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 世守为业。‛ 请回答:材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是指什么? 西汉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D
【解析】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 轻……”、“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 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 用。故本题应选D项;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 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所以应选 D。
练习4、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3)制钱谷 (4)‚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注意:“杯酒释兵权”既不属“收精兵”, 也不是“削实权”。它的对象是朝中大将,是临 时性的配套措施。而“收”、“削”、“制”都 是针对地方节度使的。但它避免了因杀戮而造成 的社会动荡,既削夺了朝中大将兵权,又强化了 皇权,巩固了统治。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地方:郡县制
官吏选拔与考核制度、法律制度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图
材料:‚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 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 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 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依据材料,说明汉初为‚矫秦县之失策‛而 采取的措施及其主要内容,导致什么结果? 措施:分封诸侯。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 收取赋税。 结果:王侯权力过大,导致王国问题,威胁 中央集权。
皇帝

三省六部 (三省长 官基本不 参与政事) 度 (三司)

中书 门下
财政 行政 军政 枢 密 院 三 衙




中 书 门 下
宋朝:二府三司制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3)制钱谷 (4)‚杯酒释兵权‛ 3、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 风,但却造成了国家财政危机(‚三冗‛现象) 且边患严重。
三、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王国问题的出现(分封同姓王) (1)产生:反思秦亡 → 孤立而亡 → 郡国并行 → 王国问题 → 对抗中央。 (2)危害:七国之乱(前154年 借口:晁错削藩) 2、解决—— 颁布‚推恩令‛ (1)汉景帝平叛削权,重新集权。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 ?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①内容:对地方节度使:规定所有州郡直属 中央,不得再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对州郡长官: 由文官出任,并设通判加以监督;对武将:不得 掌握州郡。 ②作用:削弱了地方权力,避免了拥兵作乱。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2)削实权 (3)制钱谷 ①内容:规定各州郡财赋,除自留少部分外, 其余由中央掌管。 ②作用: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 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 (2)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问题依旧存在。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 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 下自安矣。”
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宋朝建立。(2)割据依旧。 2、措施: (1)收精兵 ①内容: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三 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 ②作用: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便于皇帝控制军权。
更戍法:北宋初年,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 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朝廷临时任命戍军 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防止将领专 权,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C
练习1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 政府பைடு நூலகம்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 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 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 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将财政权集于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
D
四、东汉~五代十国的集权演变 1、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 阀混战、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社会根 源,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等)不 仅重建了中央集权,也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隋文帝通过简化地方官制、修订《开皇 律》、继续推行均田令、设置粮仓、改革币制等 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4、唐朝?
四、东汉~五代十国的集权演变 1、东汉:豪强地主破坏了中央集权。 2、魏晋: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建中央集权。 3、隋朝:‚开皇之治‛。 4、唐朝: (1)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四方来朝。 (2)唐朝中叶,为防异族侵扰而设节度使及藩镇, 拥有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平叛以后继续封赏→ 藩镇林立、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5、五代十国——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练习6、‚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 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 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察举制度
A
练习7、汉武帝时的《出界律》规定:诸侯 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 (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
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 C、科举制 B、刺史制度 D、谏议制度
D)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特点 (1)通过中央行政体制和监察制度,对国家进 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通过选官用人制度,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材料1、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2、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 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深水记闻》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有什么 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2中所说的情况? 禁军均由来自各地的精兵强将组成,具有很 强的战斗力。
B
练习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 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 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 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
练习1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 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臣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单元小结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中 国 古 代 的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夏商: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
一、监察与谏议 1、目的: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 伍的廉洁和效率。 2、历程:(1)监察制度 职 责 制度 时期 机构(官职) 秦朝 御史大夫(中) 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御史府(中) 监察和弹劾百官 汉朝 监督郡国长官 刺史(地) 监察 宋朝 通判(地) 监督知州 制度 都察院(中) 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明清 六科给事中 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 按察使司(地) 负责地方司法、监督
一、监察与谏议 1、目的:维护……保证……。 2、历程:(1)监察制度 (2)谏议制度 制度 时期 机构(官职) 门下省 谏议 隋唐 制度 宋朝 谏院 职 责 谏议、封驳
3、评价: (1)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 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练习10、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 ‚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 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
A
练习11、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 ( ) A、中央向地方派遣刺史 B、实行一省制 C、在州郡之上设通判 D、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三、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王国问题的出现(分封同姓王) 2、解决——颁布‚推恩令‛ (1)汉景帝平叛削权,重新集权。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 ①措施 A、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B、酎金夺爵,削夺王侯爵位。 C、设刺史,加强对地方长官的监督。 D、颁布附益之法,加强对王侯的监管。 ②意义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练习1、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 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 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 务是( ) A、御史大夫 B、通判 C、门下省给事中 D、刺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