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赛课教案_0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在授课《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本节课主要围绕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一、教学内容1. 认识比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的应用:介绍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速度、长度等。
3. 比的计算: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求比值、化简比、求比的前项和后项等。
4. 比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即比值越大,比就越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会正确计算比,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计算方法,比的大小比较。
2.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比较篮球运动员身高和体重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回答问题:“比是什么?”3. 比的应用: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运用比进行解答。
4. 比的计算: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比的计算。
5. 比的大小比较: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的计算:求比值、化简比、求比的前项和后项。
3. 比的大小比较:比值越大,比就越大。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求他们的身高比,并化简比。
答案:小明和小红的身高比为15:12,化简后为5:4。
2. 题目: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公里/小时,另一辆汽车的速度为80公里/小时,求它们的速度比,并化简比。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生活中的比》这一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主要包括比的含义、比的应用以及生活中的比。
我将会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求出比的比值,并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含义和求比值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准备了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苹果和橙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图片的比较,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
3. 求比值:我会给学生一些实例,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让学生求出它的速度比。
4. 练习求比值: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求出比值。
5. 生活中的比: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家人的身高比,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
求比值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
生活中的比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家人的身高比是1:2:3,请问如果爸爸的身高是175厘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答案:妈妈的身高是350厘米。
2. 题目: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它的速度比是多少?答案:速度比是60: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比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求比值的练习中,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增强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比可以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两个数相乘或相除,比值不变;比的倒数;比的大小比较。
3. 比的应用:速度问题、浓度问题、比例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比的应用,尤其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意义、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比》2. 内容: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比的意义、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提高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和应用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导入、活动设计和巩固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试一试)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试一试)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解释比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从生活中的比获取信息。
2、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 广泛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生活中的比”。
在学习之前,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做比呢? (二)、创设情景,学习新知1、(1)今天食堂叔叔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甘蔗汁,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比。
课件出示:(预设)生1: 1份甘蔗汁2份水,2份甘蔗汁4份水。
生2:甘蔗汁的体积是水的21,水的体积是甘蔗汁的2倍。
……师:嗯,对的,1份甘蔗汁2份水,2份甘蔗汁4份水,3份甘蔗汁就要3份水。
(2)我们教学楼旁边有一棵大树,上午某一时刻,树高和影长的比是6比3。
说说这个比的含义。
课件出示:(预设)生1:树高是影长的2倍,影长是树高的21。
生2:树高是6米,影长是3米。
生3:树高是3米,影长是1.5米。
生4:树高和影长的比是2:1。
……2、填一填,说一说(1)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马拉松选手PK 骑车人的视频。
请你帮参赛者算算,谁快?课件出示: 谁快?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里的路程∶时间=速度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有时也存在相比较的关系,这时,往往可以得到第三种量。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这样的呢?比如在水果店买水果的时候,这里苹果有A 、B 、C 三个品种,请你帮大家算一算哪种苹果最便宜? 课件出示:哪种苹果最便宜? 路程 时间 路程与时间的比 速度 马拉松选手 40KM 2时 骑车人45KM3时品种 总价 数量 总价与数量的比 单价A 9元 2kg B15元3kg3、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比,你发现比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呢?师:请你将1:2写成除法算式和分数的形式生:1:2=1÷2=21=0.5师:为了弄清楚比与分数以及除法的关系,请先完成下面的表格,再想想它们三者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师:既然我们了解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那同学们想一想比的后项能为0吗?师:是的,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除数),分母(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优质课教案_0
认识了比,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对比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淘气,大家请看。上周 末淘气高高兴兴地去拍照,可淘气看了拍好的照片后不高兴了,你们想 知道为什么吗?(想)。出示余下照片,后面的几张和第一张比,你们觉 得哪些像,哪些不像呢?(BD 像,CE 不像,一个太胖、一个太瘦)对 了,你们说的就是淘气生气的原因,那为什么图 BD 和 A 像,其他两张 不像?这到底和什么有关?你们先猜猜看。(可能与长方形的形状有关、 与长和宽有关)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让数据来说话。现在我 把这些照片放到边长是 1cm 的方格纸上,把图片渐渐隐去,得到各种长 方形,请小组探究,验证。(一般把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 较短的边叫长方形的宽。)
活动一: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一。 2、讨论哪几张照片与图 A 像,说一说为什么。
(小组 1:我们发现 A、B、D 的长都是宽的 1.5 倍,所以他们比较像。
板书:6÷4= 6 =1.5、12÷8= 12 =1.5
4
8
小组 2:我们发现 A 的长和宽是 B 的 1 , D 的长和宽是 A 的 2 倍, 2
2、(出示 PPT)把题目认真地读一读,在表格中填写。分别求出速 度,问:速度是如何求出的?(路程÷时间=速度),同桌间说一说路程 与时间的比。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的 40:2 和 45:3 都表示那两个数 量之间的关系啊?(路程与时间的相除关系)。
两个数的比就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相除关系。 3、超市里的哪种苹果最便宜?(出示 PPT)其实就是求单价。先请 S 说一说总价与数量的比,即单价。所以(单价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
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
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拿到分数上,于是留下的“∶”就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
2. 比的计算: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等。
3. 比的应用:能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速度、价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尤其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
2. 关键点:比的定义、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
2. 提高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学生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公开课教学设计_3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观察后,出示问题: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与图A 比较像?2、上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利用附页中的图2研究一下。
3、学生填表,师巡视。
4、反馈。
学生说,师板书: A: 6÷4=1.5 B :3÷2=1.5 C :8÷3=38 D :12÷8=1.5 E :12÷2=6 5、小结:因为图B 、D 和A 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6、师: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如:6÷4,写作6:4,读作6比4,“:”叫比号。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7、让学生把上面的除法写成比的形式,一边写一边读,注意比号的写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比各部分名称。
如6:4=6÷4=46=1.5,我们把比号前的6叫前项,比号后的4叫后项,商1.5叫比值。
2、师说明: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等于比值,比值是一个数,它可以是小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整数。
(齐读)3、即时练习。
(“我会填”)(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 )。
在4:5中,4是比的( ),5是比的( )。
(2)用比的( )除以( )就等于比值。
比值是一个数,它可以是( ),可以是( ),也可以是( )。
(3) 3:4 =( )÷( ) = ( ) 或( )4、师: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师举例后,让学生说。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赛课教案_2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
(板书课题)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
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3、不同类量的比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比的意义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重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能利用比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我们有时会把照的好的相片放大做个海报,有的把相片缩小放钥匙扣上。
淘气和大家一样也喜欢照相,他把自己的一张相片做了放大和缩小的处理,想请同学们帮他挑选两张照片,大家想不想帮帮淘气呢?(想)1.多媒体出示课本69页情境图,以图A为标准,找出与图A像的图片。
2.思考:这些图片像与不像与原图A的什么有关呢?会不会与长和宽有关?3.学生探究这些图片长与宽的关系,解决以下问题:图形A的长是(),宽是(),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图形B的长是(),宽是(),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图形C的长是(),宽是(),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图形D的长是(),宽是(),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图形E的长是(),宽是(),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学生交流,汇报)我发现图()和图()长得像,长得像的原因是:。
4.你还能画出像图A这样的长方形吗?尝试在方格纸中画画。
5.师小结:图形要按一定倍数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样才会与原来的图形相像。
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像这样用除法来比较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的比》。
(板书课题)二、探究学习:比的认识1.自学课本69页“认一认”的内容独立完成填空。
什么是比?答:两个数(),又叫做()。
例如:6÷4写作:(),读作:()。
师强调:在说比时必须说清楚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2.比和除法一样,也有各部分名称。
6是这个比的(),4是这个比的(),比值是()。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存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对比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比的实例。
2.学习材料:学生分组合作的素材。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引入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活中的比的实例,如身高、体重、速度等,让学生观察、操作,求出比值。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求比值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比较不同水果的重量,求出它们的比值。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比赛、科学研究等。
六年级数学上册 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写出比并求比值。
2. 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写出比并求比值。
2. 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写出比并求比值。
2. 将比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比的例子和实际问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比的写法和求比值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如糖和水的比例,水果和蔬菜的比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比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
2.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比的写法,如3:2,表示3除以2。
3. 教师讲解求比值的方法,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如3:2的比值为1.5。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写出比的写法和求比值的过程。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做蛋糕时,糖和面粉的比例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比的概念、比的写法和求比值的方法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是否能正确运用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做蛋糕的课堂活动中,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比例(如3:2)称量糖和面粉。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两个是生活情境,是不同类量的比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是同类量的比较。
这样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材依据】《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及班内学生自主学习性强的情况下,我决定在教学中依据我们学校数学教学“一线四环”模式进行设计。
(一线四环,即“以练为线”,它包括训练发现、训练探索、训练达标、训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图片欣赏为载体,激发研究主体的学习欲望,采取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情境教学。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通过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像的放缩”“比速度”“比单价”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方法】:一线四环、观察法、启发式、讲解法【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练习法【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所以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自主与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 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概括分析等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什么数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分数、百分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例如:小芳说:“我买了5只铅笔。
”小明说:“我买了2只钢笔。
”铅笔支数是钢笔的几倍?钢笔支数是铅笔的几分之几?(生独立口答)师:除此之外,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比”听说过吗?你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比?(生举例说明)师:你能把它写出来吗?(指名板演)那你会读吗?(生读自己写的比) 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比,让学生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生活中的比。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 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 在活动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生齐读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感受“比”的意义以人体中有趣的比为例,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比,说一说它的含义。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脚长和身高的比是1:7◆血液和体重的比大约是1:13◆成年男子肩宽和头长的比是2:1(不正确的全班订正或补充)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1)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做比?2.比的读法和写法。
3. 比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 怎样求比值?(举例说一说)5.比值可以用那些数来表示?6.比与比值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应课件,并板书小结)(2)练习:求比值。
30∶15 7∶12 10:9 8:20五、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探究一: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师:通过刚才求比值的计算,你发现了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讨论探究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观察并说出哪几张比较像?为什么?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
(()小结:我发现了(用我们今天学的比的知识来解释)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因为6÷4=1.5,3÷2=1.5,12÷8=1.54÷6=2/3,3÷2=2/3,8÷12=2/3(师板书)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
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生3:因为3÷6=1/2,2÷4=1/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1/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说得真好,我们找到了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生4: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5: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8/3倍,8÷3=8/3(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和宽的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
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 A的2倍,宽是它的1/2,这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也不像。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
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也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1/2,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 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谁还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比的知识来解释像与不像的原因。
生1:长方形A、B、D的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是1.5,比值相同,所以它们比较像。
生2:长方形A、B、D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都是2/3,比值相同,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同时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图形就会和原来的图形相像。
六、课堂检测1.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含义。
(先让学生计算比值,再说一说各比的含义)(1)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
(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6比3。
2.填一填,说一说。
(1)谁快?归纳:速度= ,的速度快。
(2)哪种苹果最便宜?归纳:单价= ,种苹果最便宜。
3.练习小结:通过以上两道练习题,我们发现:可以用比表示两个具有相除关系的量,两个同类的比表示着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类量之间的比要关注其比值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如速度,单价等)4、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比较。
(课件出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七、课堂总结:谁来说一说,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6:4=6÷4=1.5前项比号后项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a:b=a÷b=a/b(b≠0)教学反思: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下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处理。
书上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对学生来说,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比的意义,我的理解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
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我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线索,那就是:结合多个实际情境,将比和除法的意义全面沟通,这对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帮助很大。
除法的多种意义如: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表示平均分等等。
先让学生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引出比也能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在唤醒除法的多种意义后,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比就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凡是除法都可以说成是比。
但是经过再次思考后,除法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利用除法来领会比的意义还只是形式上的,我们觉得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三个情境讨论更深入地发现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共同点是:都是在比较,都是在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比较绝对量的多少。
不同点是:第一个情境表示倍比的关系,第二三个情境表示平均分的关系。
通过比较异同使学生体验到“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倍比关系(即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平均分的关系(即不同类量的比),由此引出比的意义,从而对比的意义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我以“照片像与不像”和““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两个情境为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而且对这两个情境进行了加工。
第一个情境“照片像与不像”,我选取了一个小女孩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自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分析三张比较像的照片长与宽的关系时,将三张照片抽象成相应的长方形,放在方格图中,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探索长与宽的关系,对“比”有了更加形象的体验。
第二个情境“谁的速度快”,学生对路程、时间、速度三个之间的关系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明白用路程除以时间可以得到速度就可以了,没有过多的分析。
第三个“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我做了适当加工:出示柑橘销售情境图,让学生图中的信息回答,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总价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它们相除的商(即是单价),这样为比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感性认识。
课后,老师们对归纳比的概念时有没有必要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出了异议,我个人认为,这有必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概况、表达能力。
我这节课不是单纯讨论照片长是宽的多少倍数,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讨论等过程,有助于对比有更加丰富、形象的体验和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