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做不对”?

合集下载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多数学生会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都听的倍儿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是一到考试就蒙圈了,据分析,这与大家听课和考试逻辑的不同有关系。

经常听到家长问: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但是考试就不行了?这个问题,是由于上课和考试逻辑根本不同造成的。

老师上课的逻辑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整体法”(此处省略1000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例2、例3;来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练习2、练习3;好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

熟悉吧?大部分的课都是这样的,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就会分类。

第一类,例1、练习1、作业1,第二类,例2、练习2、作业2……学生上课的逻辑呢?老师教例1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自我总结例1的“成功秘诀”,然后出现练习1的时候,发现和例1几乎一样,于是把成功秘诀一用,就做出来了。

再看作业1,也是如此,和例1比,就是照葫芦画葫芦。

所以,上课听懂,是非常容易的,做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是非常容易的。

再来看看考试的逻辑!考试中的题目相对灵活,比如突然出现一道题,这时候学生看到就晕了,因为没有例题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平时在上课的逻辑,都是知识点-例题-习题,学生建立起来的,是看到例题知道方法,然后根据例题的方法去做习题。

学生每天做的作业,全称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

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

到了考试,已经有了很多个45分钟,要记住所有的45分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所有45分钟都是孤立存在的,孩子在考试之前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忘记了某个45分钟,而考试就正好考到了。

考试卷上,没有“请用xx知识解决问题”的提示,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

有的孩子只会做和例题差不多的题目,变化一点就不会了。

怎样保证从“课上听懂”到“考试做对”

怎样保证从“课上听懂”到“考试做对”

怎样保证从“课上听懂”到“考试做对”一、上课听懂了、下课会做了、考试出错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理科学科上。

特别是数理化学科。

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呢?这是因为: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

“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关于这一点,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教学实验和探讨,如:“把课堂交给学生”、“向45分钟要效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以及由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主编的红极一时的“自学辅导教材”主导的教学改革,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河的对岸,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对岸能不能到达,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所在的岸边,这种被动吸收、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

为什么上课一听就懂,考试一做题就错?

为什么上课一听就懂,考试一做题就错?

为什么上课一听就懂,考试一做题就错?班上的孩子总是一考试就丢分,成绩怎么也上不去,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不能干着急,也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所在。

究竟是基础知识薄弱呢?还是应用能力差?究竟是艺高人胆小呢?还是马虎大意了呢?1、基础知识薄弱这是成绩在高分以下学生的通病,如果一百分的考试咱考了96,那么这一条跟你关系不大,但是如果咱考了69,那你就得好好看看这一条了。

我之前也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很少讲基础知识,觉得讲这些丢人,结果他没有怎么丢人,但是他的学生却一直丢分。

[对症下药]1).不以为了锻炼孩子做难题为借口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家长们不要总心急想让孩子赶紧上手做难题,觉得孩子老在学基础知识、做基础题很丢脸。

但其实,没有基础知识,一切都是空谈。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厌倦学数学。

家长们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激励消除孩子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并在生活中把数学问题趣味化,使孩子体会数学的可参与性。

3).督促孩子夯实基础,确保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容易犯的错误,督促孩子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

不盲目让孩子做大量的题目。

因为盲目大量做题,有时候错误或者误解也会得到巩固,纠正起来更加困难。

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要深刻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

2、运算能力差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只要是小学计算能力一般,初中基本上也会受影响,同时也和学生的习惯有关,有的小孩只要是计算题,就立刻拿出来计算器,啪嗒啪嗒把题算出来了,有时候计算6乘以9,他都恨不得翻出九九乘法表,而不愿意去开动脑筋运算,长此以往,导致计算能力低下,唉,不说了,全是泪。

[对症下药]1).夯实各种运算法则的基础规律规则。

运算能力差,对于运算法则这个根基没有掌握好是关键。

家长可以尝试平时在家偶尔问两句某个运算法则,考察一下孩子的掌握情况。

2).禁止孩子使用计算器等计算辅助工具。

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让孩子失去对其他运算手段的依赖,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用脑子算的能力。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却不会做题?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却不会做题?

1、只是表面上听懂了,但是做题还是有不会的。

很多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总是感觉听懂了听会了,但是一到课后勤写作业的时候,却总是有习题做不对。

这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听懂了和能够正确应用还差一个做题训练的过程,只有把老师当天讲的解题思路通过真题演练,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才算是真正地学明白了。

2、平时测验基础题多,正式考试的时候题型较复杂。

平时的小测验,都是老师对当天或是本周内所讲的课程进行一下复习式的检验,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的检测。

而到大型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不会再单纯地考查某节课的知识点,老师要考的是近二个月的知识点,所以题型综合程度比平时练习要高得多,所以会出现做不来的情况。

3、遗忘较多。

当天的检测和一周内的检测,学生刚刚学完的知识点,还没来得及遗忘,测验的时候自然能够很容易答好,但是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距离老师讲课的时间很长远了,学生肯定会忘记很多知识,因为遗忘考不好也算正常了。

4、没有注重得分的技巧。

学生平时测验的时候,只是感觉自己答得挺好,但是由于没有老师判卷,学生也不知道具体给能够得到多少,也不了解具体的给分规则,所以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会做就能得满分呢,于是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答题技巧不会而丢分。

5、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惧怕考试,小测验没有心理压力,可能会答得很好,但是一到正式考试的时候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而发挥失常也很多见。

降低考试紧张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努力学习,把该会的知识都学会,到考试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紧张了。

6、不适应考试。

考试是有时间限制和老师监考的,平时练习是没有的。

很多学生平时练习心理比较放松,考试的时候却紧张,所以发挥不出来真实水平。

也有答不完卷子的情况。

7、马虎。

平时刚刚学完就练习或是小测验,学生心情放松,很少出现马虎的情况,但是考试的时候可能会急于答完试卷,肯定会出现马虎的情况而导致丢分,自然成绩不会太理想。

8、不会总结归纳。

平时能听懂,考试不会做

平时能听懂,考试不会做

平时能听懂, 作业也会做, 一上考场就出错!原因到底是什么?从已知结果推出思路,比凭空想象更容易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得多。

“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

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

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几乎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充其量反映出听者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感。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满足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做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

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1.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 题目其实都见过, 知识点都会, 题不会做, 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尖,导致不会做。

2.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

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信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地会从题目出发。

而考试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为何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为何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为何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上课结束都说听懂了,下课作业也按时交了,但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

一、例题解决的是某一个知识点,而考题却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有一部分学生所谓的“听懂了”,并不是像家长和任课老师们理解的掌握了知识点,而是理解了老师当时所讲的例题。

但是,课本上的例题是非常简单的,命题人的想法也可以理解――深入浅出。

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在特别简单的题目里迷失,他们感觉自己能够理解这个简单的例题就一定能应付考试,但是实际却是例题表达的往往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最终考试卷上的题目却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察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多的是对知识点综合理解能力。

二、课本上的作业针对例题,普遍偏简单,考试题是融会贯通,运用灵活还有就是有些同学能够做到课上认真听讲,课下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但是老师能够统一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是课本题目,这些题有一些共同特征:针对性强,普遍偏简单。

所以虽然有些同学按时完成了作业,但是这也只能帮助他们针对性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平常的月考还好,一旦遇上大考比如高中联考,或者期中考试,这一类的学生往往会“发挥失常”。

三、作业只为完任务,不会思考探索很多学生每次考试“发挥失常”,但是却很少去找原因,而这样的“发挥失常”长期下去,最后早晚都会大爆发,一旦真正暴露了这个大隐患,那就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很多学校都是到了高三后期才会进行大综合,前期都是更多侧重单独知识点考察。

很多任课教师也都表示对这个现象无能为力,因为班里学生众多,很多学生都是完成了作业就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好好休息了,殊不知,比作业更大的挑战还有很多。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自己考试“发挥失常”,但是,一次考试失利是发挥失常,两次也可能是发挥失常,但是如果每次考试都和自己预想的结果相差太多,那就真的不是发挥失常了,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找找原因了。

上课能听懂,考试不会做,老师一讲就恍然大悟,到底是为什么?

上课能听懂,考试不会做,老师一讲就恍然大悟,到底是为什么?

上课能听懂,考试不会做,老师一讲就恍然大悟,到底是为什么?上课能听懂,考试不会做,老师一讲就恍然大悟,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在平常经常会遇到下面所说的一些状况:1,平时做习题觉得都没问题,可是是一到考试就有很多题不会做了——临场发懵状况。

2,平时老师讲课、讲题都能听懂,可是考试就是不会做题——会听不会做状况。

3,一道题考试的时候没做出来,老师一讲就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状况。

以上这些状况,几乎每个同学都遇到过,很多同学还是经常遇到。

那到底为什么会经常有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粗心,明明会做的题没做出来。

还过来问老师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粗心的错误。

其实在大象老师看来,这几个状况和粗心的关系不大,而是另有玄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病根,这个病根还分好几层,让大象老师来跟你一一分析。

第一层病根:那就是你虽然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在解题时却找不到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题,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如果你知道了用那个知识点来解题,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上面三个状况了。

例如临场发懵的转况。

平时会做题,是因为平时的题目都和最近学习的知识点有关,你能很快的找到解题思路,而考试的时候是面对以前学习的所有知识点,你一时找不到该用那个知识点來解当前的问题了。

再比如会听不会做的状况,因为老师讲课讲题的时候总会习惯性的先讲知识点,从知识点引入后你就很容易懂。

再比如恍然大悟的状况,不就是老师告诉你了该使用那个知识点你才恍然大悟吗?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就是说你面前如果有一把钥匙和一把锁,你能很顺利的把锁打开。

但是如果你面前有一百把不同的钥匙,要想找到对的钥匙就需要费些功夫了。

但只要找到了就能顺利把锁打开。

第二层病根:为什么不能快速找到解题所要用的知识点?这才是真正的病根。

可以肯定的说,不论多难的题,都是用最基本的知识点来解决的,核心就在于怎么找到合适的知识点而已。

同学们在面对一个没见过的题目时,不能快速有效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也就是不能找到解题思路的核心就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

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题什么原因?

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题什么原因?

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题什么原因?很多学生都碰到过上课听懂了、课下会做了,可考试总出错的情况;或是进考场就忘,出考场又想起了的情况。

你一定很困惑,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不行了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高效课堂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

“听懂了”容易,是因为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课下会做,是由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

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解决方法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推导的。

还要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勤思勤学4、怎样解决考场上不会做,而一出考场就明白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控制兴奋与抑制的神经系统失调,使大脑原有信息的输出产生障碍,思维和记忆都受到影响。

考试技巧复习时会了考试时却错了的应对方法

考试技巧复习时会了考试时却错了的应对方法

考试技巧复习时会了考试时却错了的应对方法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

“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做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

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4、考场出错了——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

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却不会?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上课都听的倍儿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是一到考试就蒙圈了,其实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与大家听课、考试逻辑的不同有关系。

经常听到家长问: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但是考试就不行了?这个问题,是由于上课和考试逻辑根本不同造成的。

老师上课的逻辑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整体法”(此处省略1000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例2、例3;来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练习2、练习3;好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

熟悉吧?大部分的课都是这样的,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就会分类。

第一类,例1、练习1、作业1,第二类,例2、练习2、作业2……学生上课的逻辑呢?老师教例1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自我总结例1的“成功秘诀”,然后出现练习1的时候,发现和例1几乎一样,于是把成功秘诀一用,就做出来了。

再看作业1,也是如此,和例1比,就是照葫芦画葫芦。

所以,上课听懂,是非常容易的,做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是非常容易的。

再来看看考试的逻辑!考试中的题目相对灵活,比如突然出现一道题,这时候学生看到就晕了,因为没有例题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平时在上课的逻辑,都是知识点-例题-习题,学生建立起来的,是看到例题知道方法,然后根据例题的方法去做习题。

学校里每天最多1个半小时的数学课,大部分学校每天一节数学课45分钟,所以每天学生做的作业,全称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

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

到了考试,已经有了很多个45分钟,要记住所有的45分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所有45分钟都是孤立存在的,孩子在考试之前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忘记了某个45分钟,而考试就正好考到了。

考试卷上,没有“请用xx知识解决问题”的提示,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

上课能听懂,作业都会做,一到考试就出错?问题出在哪?

上课能听懂,作业都会做,一到考试就出错?问题出在哪?

上课能听懂,作业都会做,一到考试就出错?问题出在哪?上课听懂了,作业会做了,考试出错了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错了呢?01、上课听懂了“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02、作业会做了作业一般相对都比较简单,考察的一般是单个章节、单个板块的知识点,作业会做了,只能说明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是没有问题的。

作业会做了,考试不会,说明的是长期记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多知识点的相互结合与贯通掌握得不够熟练。

03、考试出错了其实很多人考试题目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尖,导致不会做。

解决方法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揣摩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

还要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无目的的思索。

考场上不会做,一出考场就明白为什么?怎么办?原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很容易引起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肠胃不调或者失眠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原有的信息输出就会产生障碍,思维和记忆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考试时,一看到题就不会做。

出考场后,紧张消除了,大脑也清楚了,记忆也恢复了,思维也活跃了,于是,考试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可能瞬间会做了。

为什么孩子上课感觉能听懂,一做题就蒙圈?这是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孩子上课感觉能听懂,一做题就蒙圈?这是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孩子上课感觉能听懂,一做题就蒙圈?这是最好的答案!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听课下来,说都听懂了,但是一做作业一考试就蒙圈了。

不会做作业就直接拿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本来抄,考试不会做只能白白丢分,如此一来,岂不是恶性循环。

知识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到时候想弥补就晚了。

说的简单点,孩子说上课能听懂,不会做作业,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解决问题,轮到自己做,学过的知识没办法联系起来。

其次孩子所说的上课听懂,是真的听懂了吗?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原因。

1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学习强调主观能动性,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所有的环节都推给老师。

为什么孩子说听懂了但还是不会做作业呢,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1)、只听懂了表面的知识,没有深入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做出题,没有了老师引导,没法举一反三。

(2)、要知道一道题的解决方法不止有一种,有些孩子会了一点认为都会了,不会去尝试其他的解法,思维比较局限。

(3)、课上是听懂了,但是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层面,不知道如何应用。

解决方法:好习惯决定好的成绩,要解决“听懂课、题不会”的学习症结,就要养成自主思考的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听课做笔记,下课做练习题家庭作业等,都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

除了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一样也不能少。

2听课不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古人也说,手抄一遍,胜读十遍。

记笔记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锻炼自主思考能力。

课堂跟着老师的思路记笔记,更不容易走神。

其次,整理笔记可以锻炼对课堂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能对课本课堂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做有效的连接。

即使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理解了,但是下课后又忘了知识点的联系,这时候如果不去请教老师,自己再不主动学习,就只有积累更多的问题。

解决方法:要真正听懂课堂的知识点,记笔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记笔记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主要记大纲,重难点及解题方法。

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

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对于许多基础不好或者爱临时抱佛脚的同学来说,最苦痛的事情也许就是上课的时候觉得自己都懂了,一到考试看到题目就发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每次看到题目脑子就是“我怎么知道?”“这题老师没教过啊!”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缘由:答题马虎的缘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心态问题,这个问题后面会具体提到。

其次个缘由就是对学问把握得还不够透彻,不够不坚固,错误总是在你刚好把握不到的地方消失,那些看似是马虎犯的错,其实都是由于在实践学问的时候不娴熟而导致的出错。

★解决方法:课后多做一些相同提示的题目去巩固该点学问,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只有通过多学多练才能把这个学问点完完全全的把握,这样在遇到更多相像题目的时候才能百毒不侵。

但是也不能盲目去做题,有数量不等于有质量,会做的题目,假如题型完全一样,只是换了数字,那就是做上一千道也没有用。

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挑战自己不会的题目,只有不断地去挑战才能不断进步。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缘由:同学学习的目的除了要把握学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在学习中假如心态不端正,会导致浮躁的性格,会在往后更难有好的心态去学习。

★解决方法: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每个科目预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登记来,每周都将错题本上本周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做到对为止。

这样就会对自己做过的错题印象深刻,避开下次考试再犯同样的错误。

想要提高解题的精确率,除了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去做肯定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

真正去理解解题方法,做完一道题目之后当堂回顾,把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并将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肯定能将解题的错误率降低,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我们常常说,学数学只要保证:会做的做对,错过的不要再错!这样保证能得高分!【明明听课时能听懂,为什么一做题就蒙了?】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为什么上课都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都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为什么上课都听懂了考试却不会考试中的题目相对灵活,比如突然出现一道题,这时候学生看到就晕了,因为没有例题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平时上课的逻辑,都是知识点-例题-习题,学生建立起来的是看到例题知道方法,然后根据例题的方法去做习题。

学校里每天最多1个半小时的数学课,大部分学校每天一节数学课45分钟,所以每天学生做的作业,全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

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

到了考试,已经有了很多个45分钟,要记住所有的45分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所有45分钟都是孤立存在的,孩子在考试之前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忘记了某个45分钟,而考试就正好考到了。

考试卷上,没有“请用xx知识解决问题”的提示,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

有的孩子只会做和例题差不多的题目,变化一点就不会了。

也是因为我们平时上课和考试的逻辑不同所导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两个方案,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把知识点做的太细。

应该从大的逻辑上复习。

比如我经常问毕业班学生一个非常搞笑的问题:数学都讲啥了?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1-2小时),都是从大块开始往下分解,一定不会上来就讲一个很小的知识点。

再比如说,几何证明题怎么做?自己有什么心得?这种问题看起来很抽象,但这是一个考试的逻辑。

再说的细一些,很多孩子说几何不好,总是想不到辅助线,这就是典型的上课逻辑而非考试逻辑。

上课逻辑是,今天讲的辅助线是做垂直,所以所有的题目都是做垂线;明天会讲倍长中线,所以所有的应该都是倍长中线,根本不看题目。

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这道题要证两条线段相等,那么立即问自己: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什么方法?再比如说一道含有绝对值很难的题目,很多学生就是不会做。

这个时候我会问:你觉得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学生说有绝对值。

平时课上能听懂,课下也会做,但是考场上做错了,为什么?

平时课上能听懂,课下也会做,但是考场上做错了,为什么?

平时课上能听懂,课下也会做,但是考场上做错了,为什么?这个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理科学科上。

最近名师团队收到很多这样的孩子和家长的问题。

特别是数理化学科。

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呢?这是因为:1、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明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

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2、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3、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

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喜欢用知识点去套用,容易钻牛角尖、步入死局。

针对这些问题,海淀名师团队的老师告诉大家,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

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

还有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名师团郭老师建议: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去学习,平时要看重作业的问题,多总结标记问题所在,及时归纳总结,画出知识体系和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已经发,需要的家长直接联系郭老师微信)多对比经常犯错和不熟章节的题型,进行专项分析,养成平时限时和给自己打分的习惯,相信在期末考试的路上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育儿知识-老师讲课能听懂--为什么课后做题总出错

育儿知识-老师讲课能听懂--为什么课后做题总出错

老师讲课能听懂为什么课后做题总出错'对于一些孩子来讲,家长会发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老师的所教内容,但是对于做题则会出现很多错误。

小编经常会被家长问到这类问题,以前小编也建议同学能够在课后及时复习老师所讲的内容,加深巩固。

对于那些照做了的同学,他们的做题正确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除此之外,小编还有其他的建议要向各位家长和同学提出来,也就是应该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

在此也跟大家一下吧!很多孩子在中小学所学的跟上述例子一样表面看来简单。

但是听懂了,却不代表孩子学会了。

因此学生听懂和会做题其实是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

听懂了所代表的是,明白了老师表达的意思,而想要自己能够做题,掌握这一类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主动积极地去思考。

首先,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适合所有人的思考方式。

像上文小编举例,很多学生也许觉得思考就是提出问题,但是思考却还远远不够。

在思考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该定义中的所有字都在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这个定义能够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这些定义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这个定义和以前的知识有没有关联?存在哪些区别?学生需要分辨出新学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它们的适应条件,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理解新学的知识,这将加快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从而将所学知识真正地进行灵活运用,做题也就不在话下了!如果用心思考一下之前我提出的浮力的问题,你会发现一个这样的过程:我掌握了的观点提醒我本来是这样的,而这个新定义是不是也一样呢?是的话则放入原有的知识中,要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将未知知识和已知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

要是孩子的学习缺少了这个过程,新学的内容就很难融入到你的知识库中。

并且,这些步骤只能你自己下功夫,旁人只能给你建议和解答你的疑惑。

说到这里,要是你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这里还可以教给你一个简单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要去死记硬背老师所罗列出来的知识点,而是把老师搬出来的问题认真地问问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语去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来思考一下老师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好多高中生在学习方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差了呢?

为什么好多高中生在学习方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差了呢?

为什么好多高中生在学习方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差了呢?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先说说高中学习的特点。

高中的学习相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物理为例,初中研究的主要是自然规律中的基础知识,孩子们通过日常观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了解大部分。

高中物理研究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仅靠知道表面现象不去研究内在的原因是很难学懂的。

高中物理比初中的不管是难度还是范围都大了很多。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高中课堂的容量要比初中大的多。

毕竟内容多课时少,要想完成教学计划,就很难做到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到能熟练掌握为止。

这样要求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的工作。

比如充分的预习,及时的复习,还要做足够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

但是高中有九门学科,每天留给各科的学习时间是很有限的,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知识,旧的知识尚未掌握,新的知识又要来了,长此以往后果就是基础薄弱成绩差。

孩子在上课时一听就懂,说明这个孩子智力水平一定很好,聪明接受能力强。

但题目一做就错成绩不理想应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这些孩子仗着聪明,上课时能听懂,课后就不认真复习总结,仅仅满足于听懂而不去进一步巩固加深。

题做的少,解题手段匮乏,考试时碰到新题就做不出来,成绩当然不会好一种是这些聪明孩子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过于轻视基础的训练,特别不喜欢看课本,把学习简单的理解为做难题。

结果就是考试时难题能做出来,但是基础题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成绩也不会理想。

所以,对这些聪明的孩子的孩子来说,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提高听课效率,更重要的是课后认真复习总结,多做练习,打好基础,适度加深。

这样在考试时才会避免无谓失分,成绩才会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上课”听懂了,考试“做不对”?
上课听懂了,考试做不对,怎么解?
一、上课听懂了、课下会做了,考试出错了?
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理科学科上。

特别是数理化学科。

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呢?这是因为:
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

“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

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

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

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

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

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4、考场出错了——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

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

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

还有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

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在“听中学、练中学、讲中学”,要通过学生动手、动口促进学生动脑、动心。

要让学生眼睛观、耳朵听、动口说、亲手算、心脑动。

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讲”中来,教师要讲,学生更要讲,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教的思考与成就的快乐。

二、怎样解决考场上不会做,而一出考场就明白的现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很容易引起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饮食和睡眠失调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控制兴奋与抑制的神经系统失调,使大脑原有信息的输出产生障碍,思维和记忆都受到影响。

所以考试时,一看到题就不会做。

出考场后,紧张消除了,大脑也清楚了,记忆也恢复了,思维也活跃了,于是,考试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可能瞬间会做了。

一上台就忘词,一被老师叫起来就不会答题,也属于这种现象。

要改变这一状况,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经常参与容易造成紧张的活动,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存在这类现象的考生大概有两类:
(一)强科弱化现象:强科争强心理,强科怕输心理、强科求胜心理、强科骄傲心理等等在作怪,是考试一大忌讳。

存在这样的心理,强科不仅没强,反而出现弱化现象,这已是相当一批考生留给我们的教训了,特别是笔者身边好多学校都有一种高考怪像:“平时第一高考第七、平时第七高考第一”。

这里的第七、第一代表的是一种名次颠倒的现象,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都是心理素质不能稳定而导致的,当然也有偶然身体疾病、亲属变故等客观原因。

笔者劝慰考生“既然数学是你的强项为什么还要紧张呢?要相信自己!”,再者在遇到简单题时何必轻敌了呢?“骄兵必败,你一定懂得”。

还有,“心静则周”吗,记住不
要浮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

在平常练习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对自己够狠的话,可以每每遇到一道是因为马虎做错的题,就惩罚自己。

【解决方法】
1、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把考试当做平时做练习来看待,看题目要看清,有时你做不出来是题目的条件看差了,最重要还是放松。

2、在考试的前一天不要使劲儿的背书,越使劲儿背书,越容易有压力,可以适当的听听音乐,远眺,可以减轻压力,只要平时认真听讲,课下多做一些习题,只要见的题多了,就会活学活用了,自然而然就不会紧张了。

3、也可借鉴衡水中学消除学生紧张的有效方法“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把高考考试当平时测验”,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

(二)弱科紧张现象:谈数学色变,谈“xx学科”色变,已经是历届考生中都大量存在的心理阴影,时间久了、次数频了,学生都麻木了,不愿学习某科,放弃攻克该学科,把时间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还“自知我笨”、我没有学习好数学的天赋等等。

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数学是最难的学科”这一“定律”,这可能也是老师们、或学长们一届一届传达的一种“潜规则”吧。

甚至有的学生向老师反映从小就怕数学,好吗,这个“鬼影”跟随了多少年了,那在考场上还不“见鬼”才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一时恐惧、胆怯,还不停的自我心理暗示:“这是高考题呀,肯定没那么简单,一定有陷阱”!嘿,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勇士一样跳了下去,结果你也早猜到了——惨败。

【解决方法】
1、平时做题量的问题,数学注重方法和逻辑思维;
2、做小题的时候注意题干,一般不会让你花很多时间让你去计算,小题讲究:准确、快速、举一反三;
3、调整自己的作习安排,心态的调整;
4、不会的一定要问问教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5、平时你做的出来,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做不出来?多从自己身上先找毛病,知己知彼;
6、学会舍得,“舍”而后“得”,对自己确实没有把握的问题可以大胆放弃,舍此一题得其时间,攻占高地,也会胜利。

总之,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已知是起点、所求是终点,条件是路标,只要驾驶技术好,就一定安全到达目的地!解决会儿不对的问题,只有调整
好心态,要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不胜考场绝不退场的决心,更要科学备考,将饮食、作息时间、复习计划、每日锻炼等科学地规划一下,相信紧张一定会消除,你就一定有“对而不会、会而全对”的神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