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文言文七下《伤仲永》(测试)-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课通(原卷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检测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检测题及答案

5《伤仲永》测试题(答案版)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0分,每空2分)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即书诗四句(立即、马上)邑人奇之(同县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称前时之闻(相当)收族为意(聚,团结)卒之为众人(最终)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受之天也(承受) 泯然众人矣(消失)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稍稍宾客其父(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也(以……为利)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贤于才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伤仲永(哀伤,叹惜)三、.翻译下列句子。

(21分,每题3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翻译: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翻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翻译:(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四、用原文填空。

(8分,每空1分)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未尝识书具,呼啼求之”;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父利其然”中“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精选文档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精选文档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伤仲永》加点字解释卷A卷
1、仲永生五年 ( )
2、未尝识书具( )
3、忽啼求之( )( )
4、旁近与之( )
5、并自为其名( )( )
6、其诗以养父母( )
7、收族为意( )
8、传一乡秀才观之
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10、不使学( )
11、从先人还家( )
12、于舅家见之( )( )
13、泯然众人矣( )
《伤仲永》句子翻译测试卷(B卷)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
矣。


《伤仲永》阅读理解卷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5 伤仲永(测)(基础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5 伤仲永(测)(基础版)(新版)新人教版

(30分 30分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18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4分)A.即书.诗四句(题写)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C.从.先人还家(跟随)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作)【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父异焉”中的“异”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邑人奇.之B.稍稍宾客..其父C.父利.其然也D.或以钱币乞.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懂句子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例句中“焉”的字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各句中加字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从词类活用角度来考虑,进行比较。

ABC中加点词用作动词,而D句中“乞”没有活用,与例句“焉”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借旁近与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读懂例句内容,判断“之”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之”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BCD中“之”皆为代词,故答案为A,作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①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ppt课件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ppt课件

• 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

精选ppt

4
三、一词多义
•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动词,听说
• 闻: 1、余闻之也久( )
名词,名声
• 2、不能称前时之闻(代词,这

代词,他的
精选ppt
5
•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
2、泯然众人矣
七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精选ppt
1
★★★《伤仲永》
精选ppt
2
一、常识积累
• ⑴作者: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著北有宋《政王治临家、川思集想》家《、王文学文家 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 雄健峭拔。
精选ppt
3
二、通假字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 “扳”通“攀”,牵,)
精选ppt
16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 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 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 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精选ppt
17
•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 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 字概括?
• ① 籍贯 金溪
②姓名 方仲永
• ③身世 民
④家世 世隶耕
精选ppt
18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 的作用?
•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伤仲永(测)(提升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伤仲永(测)(提升版)(新版)新人教版

(30分 30分钟)一、文言文对比阅读(16分)(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4分)(1)既已纳其.自托(2)遂携拯.如初(3)共.园中锄菜(4)又尝.同席读书【答案】代词(1)他的(2)救助(3)一起(4)曾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句中加横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宁读如故温故而知新B .歆辄难之华捉而掷去之C .华捉而掷去之学而时习之D .有乘轩冕过门者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故:缘故,原因,旧的、学过的。

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答案】世人凭借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管宁将席子分成两半,与华歆分开来坐,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了。

”【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

注意关键字“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甲文中的华歆是怎样的一个人?乙文所写的华歆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简要谈谈看法。

(4分)【答案】甲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乙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见财动心、贪恋富贵的人;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看人要一分为二,分清主次。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5 伤仲永(练)(基础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5 伤仲永(练)(基础版)

一、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答案】“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答案】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答案】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过扬州》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

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

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

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

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

”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

【注释】①元:元朝。

②春题:春联。

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此为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赵孟頫其人。

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

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①赵子昂过.扬②出.纸笔求作③援笔书.云④喜甚.【答案】(1)路过(2)拿出(3)写(4)很,十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释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而且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情况。

如本题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过:路过;(3)书: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答案】她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没有适合主人意向的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 ( )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 )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众人矣( )(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B(自为其名( )(3)A(余闻之也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阅读理解2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三、提高训练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3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一、文学常识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3、本文是一篇散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借旁近与之(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5、即书诗四句(书:写)6、自为其名(为:题上)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8、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11、邑人奇之(奇:对……感到惊奇)12、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1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14、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16、不使学(使:让)17、余闻之也久(闻:听说)18、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19、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名声)20、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众人:常人)三、句子翻译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七下文言文《伤仲永》

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七下文言文《伤仲永》

伤仲永【厦门、黔东南、济宁、济南、鄂州、泉州、佛山】等7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稍稍宾客..其父(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不能称.前时之闻( )(8)贤.于材人远矣( )答案:(1)属于(2)曾经(3)聚、团结(4)文采和道理(5)以宾客之礼相待(6)通“攀”,牵,引(7)相当(8)胜过、超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译文:(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文:(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6)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答案:(1)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仲永立即书写了四句诗。

(3)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4)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5)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6)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3.“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答:答案:“父异焉”的原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邑人奇之”的原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答:答案: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即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5.读了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答案(示例):一个人要成材,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于成材,就像仲永一样。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 伤仲永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 伤仲永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伤仲永文言文是语文学习里的一个重点内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伤仲永》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伤仲永》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相识书写工具。

突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欣赏。

从今,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马上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特别惊异,慢慢地都以来宾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着仲永四处探望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状况,答复说:他的才能消逝了,和平凡人没有什么区分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明,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到达要求。

专题05 文言文七下《伤仲永》(讲练)-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课通(原卷版)

专题05 文言文七下《伤仲永》(讲练)-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课课通(原卷版)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七下—《伤仲永》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未尝:不曾,识:认识。

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团结。

意:主题。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或:有的人。

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

然:这样。

使:让。

也:舒缓语气。

从:跟从。

复:再一次。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卒:最终,之:调整音节为:成为。

且:况且。

固:本来。

【词类活用】(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3)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4)利其然利:对……(感到)有利可图,认为……有利可图。

【重点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重点问题】1、从全文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答: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七下伤仲永测含解析试题

中考一轮复习专题05文言文七下伤仲永测含解析试题

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时间:2022.4.12 单位:……*** 创编者:十乙州伤仲永?分值:30分时间是:30分钟一、〔2021届中考〕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①,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②,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④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⑤,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瘼。

〔李清照<醉花阴>〕⑦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⑧,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答案】①何当一共剪西窗烛②正是江南好风景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天涯假设比邻⑤鸡声茅店月⑥莫道不消魂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举杯邀明月【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才能层级为识记A。

二、〔龙马潭区江北2021—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者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选出加点字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A.自:自以为大有所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C.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舅家见之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伤仲永(练)(提升版)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伤仲永(练)(提升版)

一、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答案】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答案】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百诗先生为国朝①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

如是.者十年。

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

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注】①国朝:指清朝。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卷.doc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卷.doc

(2)未尝识书具 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卷(—)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 使学。

余闻之久也。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O1.根据原文补出文中空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未岩识书具 () (2)或以钱币乞之 ( ) (3)稍稍宾务其父 ( )(4)不能魅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句子。

(1)0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请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枣耕 __________________ (3)父导焉 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秒前时之闻(7)抠: 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1)忽啼求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借旁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秀才观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闻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本文的主要时间阶段是,主要事件是,主要人物是 ,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07 .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答:①②③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有对有错,对的打“ 错的打“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
《伤仲永》
分值:30分时间:30分钟
一、(2015届湖北随州中考)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
①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④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瘼。

(李清照<醉花阴>)
⑦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⑧,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二、(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江北学校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自以为大有所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舅家见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略写的情形。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

(2分)
本文与《孙权劝学》都谈到了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

(2分)
三、(2015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

(共12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

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

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

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

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

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

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

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

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

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

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

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注]①恍惚:捉摸不定。

②幽隽:幽静美丽。

③喋:吸。

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

⑤妍妙:精妙。

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2)舟长曾不盈寸
....________
(3)卖画以赡父
..________
..________ (4)毕集毫端
(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
....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9.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