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的减贫国际经验启示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印度作为全球第二人口大国,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为解决贫困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举措。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1. 就业促进政策印度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就业促进政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制造业、扶持中小微企业等,以提高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印度政府还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项目,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2. 农村扶贫政策印度政府实施了众多农村扶贫政策,包括提供农业补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措施,以帮助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 社会保障政策印度政府实施了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发放养老金、提供医疗救助、发放孤儿和贫困家庭补助金等,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
印度政府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政策,包括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发放助学金、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5. 社区发展政策印度政府通过实施社区发展政策,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卫生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1. 多种政策措施结合印度反贫困政策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形成了政策组合效应,使得政策更加全面、有力。
这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参考,表明仅依靠单一政策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相互配合。
2. 对贫困人口的综合帮扶印度反贫困政策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不仅限于提供经济援助,还包括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帮扶,使得贫困人口能够全面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自我发展。
4. 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印度反贫困政策非常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发放助学金、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持。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减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减贫计划和政策,使亿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力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展示了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减贫的背景、政策和经验出发,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为全世界树立榜样。
一、中国减贫的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曾经贫困程度深重,特别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国有着最多的贫困人口。
中国的减贫任务艰巨,然而中国的领导人和政府意识到了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减贫战略,使减贫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二、中国减贫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减贫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建立了全面的贫困监测体系,及时了解贫困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中国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大数据和精准帮扶,将帮扶对象精确锁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和“盲目扶贫”的现象。
中国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
中国还大力推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力和素质。
三、中国减贫的成就和经验中国减贫成就显著,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减贫目标,1.3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中国减贫的成功得益于一系列成功的减贫经验。
第一,坚强的领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减贫的关键。
中国政府将减贫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为减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中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扶贫。
中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减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中国注重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中国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国际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中国减贫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贫困面貌,也对全球减贫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展示了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
2024年学习扶贫政策心得体会模板
2024年学习扶贫政策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发展的公民,我参加了2024年举行的学习扶贫政策活动。
通过学习扶贫政策,我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二、深入了解扶贫政策学习扶贫政策,我首先进行了理论学习,包括扶贫政策的基本原理、目标和实施方法等。
通过深入学习,我认识到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于脱贫,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扶贫机制,为贫困群众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
同时,我还了解到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这些途径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工作对于国家和贫困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扶贫工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贫困是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通过扶贫工作,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扶贫工作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基础。
农村是国家的经济基础,通过扶贫工作,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扶贫工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短板,通过扶贫工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四、体会到扶贫工作的困难与挑战尽管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很多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缺乏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机制,容易导致扶贫政策的落地不实。
五、提出自己的建议针对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要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等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才的科学发展能力。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人类减贫的启示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贫困地区特点,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一理论和政策体系旨在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包括脱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扶贫贷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人类减贫的启示在于,在推进减贫工作时,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扶贫,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务实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此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还强调了持久性和全面性的重要性。
反贫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推进,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反贫困工作要全面推进,综合考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所有方面,促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减贫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坚持长期推进,全面推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化”之道
扶贫攻坚 | POVERTY ALLEVIATIONTO BETTER TELL THE WORLD THE STORY OF CHINA’S POVERTY REDUCTION减贫是中国发展经验中最为辉煌的实践,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理念下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梁晓敏摆脱贫困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首要治理目标。
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贫困标准估算,截至2015年底,全球贫困人口近7.36亿,贫困发生率为10%,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发生率则高达40%以上,且贫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达到4.13亿人,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
在全球贫困治理中,中国减贫成就突出,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超过8.5亿,中国减贫人数相当于整个非洲或者欧洲人口总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1。
2020年中国即将消除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无贫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探索走一条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之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经验”2。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
全球减贫治理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这也是长期以来官方发展援助和南南合作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减贫领域的知识分享和知识援助对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我同许多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见面时,他们都肯定中国减贫成就”。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极大的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政策举措。
这些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贫困问题,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及其经验启示。
一、印度反贫困政策举措1. 雇工保障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雇工保障计划,旨在提供就业机会,并确保工人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
该计划主要包括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和城市就业保障计划两大部分,通过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公共工程项目和就业机会,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计。
2. 公共食品分发计划印度政府实施公共食品分发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提供廉价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该计划通过建立政府控制的粮食库存和零售店,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优惠价格的食品和杂货,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3. 住房保障计划印度政府通过住房保障计划向贫困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并提供贷款和补助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质量。
这一举措旨在减轻贫困家庭因为住房问题而面临的生活压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4. 教育补助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教育补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教育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这一举措旨在打破贫困家庭因为教育条件限制而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
5. 健康保障计划印度政府实施了健康保障计划,通过建立公共医疗设施和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医疗服务,保障贫困家庭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
这一举措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 全面发展印度的反贫困政策注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来帮助贫困家庭,同时也注重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这一经验提示我们,在解决贫困问题时,应该注重全面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支援。
2. 公共参与印度的反贫困政策重视公共参与,通过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扶贫攻坚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一名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战役,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感悟。
一、扶贫攻坚是一场深刻的民生之战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这场战役的核心是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扶贫攻坚是一场民生之战。
贫困人口是国家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面临着诸多困境。
扶贫攻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这既是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基层干部的责任所在。
2. 扶贫攻坚是一场责任之战。
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涉及政策、管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有力支持。
3. 扶贫攻坚是一场智慧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
这需要我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帮扶。
二、扶贫攻坚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战役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扶贫攻坚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战役。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观念落后。
要想改变这些现状,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2. 扶贫攻坚是一场意志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周期长、任务重,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3. 扶贫攻坚是一场团结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志愿者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36卷第5期201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许汉泽[摘 要]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初心贯穿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㊂1949年之后中国的扶贫治理可以分为 救济式扶贫阶段” 发展式扶贫阶段” 开发式扶贫阶段” 综合式扶贫阶段”以及 脱贫攻坚阶段”五个时期㊂而且随着阶段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治理措施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㊂扶贫治理70年,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扶贫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与精细化㊂中国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地呈现出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㊁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 三江汇流”之势,同时中国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㊂[关键词] 社会救济;精准扶贫;扶贫治理;中国方案[收稿日期] 20190714[基金项目]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民族地区2020年后贫困形势变化与扶贫治理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9⁃GMC⁃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 许汉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邮编:211106㊂①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整理而得㊂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㊂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减贫领域的 社会奇迹”㊂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升到2018年的1.46万元人民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2010年不变价),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1.7%①,并将在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㊂中国扶贫经验的背后虽然很大程度上暗含的是中国独特的政治㊁社会与文化元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中国扶贫经验丰富和拓展了世界的扶贫理论与发展知识,其本身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借鉴㊁可分享性,为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中国的反贫困历程进行一个长时段的梳理与分析㊂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反贫困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尝试总结出中国特色的扶贫经验,以期能够对当下脱贫攻坚以及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㊂一㊁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治理及其转型对于中国农村扶贫历史发轫与起源的具体时间,学术界目前尚存在争议㊂比如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式意义上的扶贫治理肇始于1978年[1-2],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层面的扶贫政策与减贫计划才开始正式实施㊂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主张将中国的扶贫历史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4],因为一方面,1949 1978年这近30年里我们国家农村地区也实施了相应的扶贫与社会保障政策,只不过这些政策与西方意义上的扶贫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并不能将其完全忽视;另一方面,这一阶段主要从宏观社会㊁经济㊁以及政治制度层面为1978年之后的大规模减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之前的这些基础,仅依靠改革开放之后的专门扶贫机构与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不可能实现如此快速和大规模的减贫㊂㊃64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一)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 1977年)1949 1977年中国的扶贫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方面的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之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㊂1950 1978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83%[5],农田水利以及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业推广体系基本建立;第二,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农村不平等的社会结构㊂尤其是以人民公社为组织形式农村公有制的建立,对生产资料进行重新配置,消除了阶级剥削;第三,社会政策方面建立了初步的农村社会保障㊁医疗和教育体系㊂其中包括农村 五保”供养制度㊁特困户救济和救灾制度和以 赤脚医生”为主的农村基层合作医疗体系等,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形成与初步建立起来的㊂1949 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学者估计此期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80%下降到了50%左右[6]㊂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复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扶贫㊁社会优抚与社会保障都被综合在一起[7]㊂单从扶贫济困角度来看,当时政府的扶贫措施具有很强的道义性,而扶贫的对象仅仅针对那些由于不可抗力或不利的外部条件冲击而暂时陷入贫困状态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㊁家庭[8]157㊂在农村人口生活水平较低的普遍性贫困背景之下,政府将扶贫的重点放在了对于生存性贫困的临时性救助上㊂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专门化的国家扶贫行动和扶贫政策,党和国家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往往是与农村政治㊁经济相关联,也就是说贫困问题在当时被看作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一部分,并认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之后,农村贫困也会随之消失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致力于消灭剥削和阶级差异,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㊂在这一时期并没有专门的扶贫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度变革㊁增加农民获得财产使用等途径来缓解贫困,为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㊂(二)发展式扶贫阶段(1978 1985年)1978 1985年可以被称之为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发展式扶贫阶段㊂在这一阶段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所导致的经济快速增长构成了农村减贫的主要动力㊂具体来看,第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㊂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㊂第二,农产品交易制度的市场化改革㊂这使得农产品收购价格得到大幅度提高,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缩小了近30%[9]3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㊂第三,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崛起成为减贫的又一重要因素㊂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工资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㊂这一阶段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但是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和全国性扶贫政策开始正式实施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扶贫问题的重要性提上政治议程;1980年开始设置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2年 三西”扶贫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开始;1984年作为国家扶贫领域的专门文件‘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发布,国家真正意义上开始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㊂在社会结构相对平等与低度分化的时候,普遍性的经济增长的效益一般能够外溢到普通民众,这是一个 倾向于增长的减贫”[10]15阶段㊂改革效应使得这一时期减贫效果显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1.25亿,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14.8%[11]㊂(三)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 2000年)1986 2000年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农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治理阶段㊂与救济式扶贫最大的区别是开发式扶贫强调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从 输血”向 造血”的转型㊂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称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开始㊂在这一时期,随着各级扶贫机构的成立以及贫困线与贫困县的划定,扶贫治理被正式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各项关于扶贫的政策文件也陆续出台㊂1987年‘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正式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思想,并标志着完成了 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㊂1994年政府制定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思想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㊂在此阶段国家不仅设置了专门的扶贫机构以及设立了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对象的瞄准方面也确定了贫困县和贫困标准,建立了 分级负责㊁以省为主”的工作机制,扶贫治理逐渐向科层化㊁制度化与专业化的方向演进㊂因为当时的扶贫治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几乎是同时进行,所以该时期的扶贫治理坚持的是效率优先的市场化原则,并认为主要利用市场㊁发展经济就能够摆脱贫困,以产业扶贫为代表的开发式扶贫政策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和得到完善㊂到了2000年底,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8000万下降到3209万,贫困发生率减少到3.4%[12]㊂(四)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2001 2011年)2001 2011年可以被概括为综合性扶贫治理阶段,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政策之间的综合㊁不同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以及 开发式”与 保护式”两种原则共同发挥指导作用㊂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2010)“颁布,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同的是在解决了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要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㊁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以及实现更高的小康水平的政策目标㊂由此,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政府出台了多向惠农减贫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多部门㊁多政策综合的 大扶贫”格局[9]35㊂这一时期建立了 四到省㊁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扶贫瞄准单位下移到村级,全国范围内识别出14.8万个贫困村,并实施了 整村推进”村级扶贫开发规划㊂在坚持以市场为基础的开发式扶贫原则同时也开始强化了各项基于权利的保护式扶贫政策[13],在这一阶段,诸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㊁农村低保等保护式扶贫手段也开始迅速扩大覆盖范围和发挥重要作用㊂扶贫治理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多部门参与以及不同种类政策的实施,在这一时期贫困问题与 三农问题”交织在一起,多种惠农政策与扶贫政策发挥叠加效应,尤其是2006年全国范围内农业税的取消,减轻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负担,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㊂按照2008年865元的贫困标准,201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至2688万人①㊂(五)脱贫攻坚阶段(2012 2020年)2012 2020年可以归结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脱贫攻坚阶段㊂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精准扶贫政策随之被提出,扶贫直接瞄准到建档立卡贫困户, 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构成了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㊂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㊁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㊁基本医疗和住房”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精准脱贫迅速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和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十九大更是将精准脱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其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㊂其实精准扶贫不仅是对以往传统扶贫治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准扶贫是扶贫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从治理结构㊁资源配置整合㊁监督与考核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革[14]19㊂在此阶段扶贫瞄准单位从村精准到户到人,并伴随着国家对于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大量资源的输入以及扶贫工作队㊁第一书记等大量扶贫干部被下派到贫困村之中进行驻村帮扶㊂在此阶段,扶贫治理被纳入到了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15],从而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从中央到地方 五级书记挂帅”抓扶贫,地方政府与中央纷纷签订脱贫 军令状”和 责任书”,对于贫困地区政府考核实施扶贫 一票否决”,在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㊁贫困县摘帽的压力之下政府动员了几乎科层内外的所有力量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之中㊂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年均减贫人口在1000万以上,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②㊂㊃74㊃第5期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㊁经验与启示①②但是在2010年我国又将贫困标准提高到了2300元,这样在新的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增加至16567万人㊂参见李小云㊁汪三贵等: 宣战2020 中国扶贫报告”,凤凰智库,2017㊂统计局.2018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减贫1386万人. /n2/2019/0215/c378440⁃32643625.html㊂表1摇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与特征比较阶段救济式扶贫阶段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性扶贫治理脱贫攻坚阶段时间划分1949 19771978 19851986 20002001 20112012 2020瞄准单位无区域为主县级村级到户到人工作机制民政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分级负责㊁以省为主四到省㊁县抓落实四到县㊁五级书记挂帅减贫动力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代表政策农村五保三西扶贫八七扶贫计划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二㊁ 三江汇流”:扶贫治理中国经验的形成通过回顾中国扶贫治理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于经典福利主义理论认为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再分配对于减贫发挥作用,也不同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之下在扶贫过程之中坚持 分权”善治” 自由市场” 去国家化”等理念㊂中国的扶贫经验更加强调的是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和强干预下为贫困人口直接创造机会㊂中国的反贫困不仅在短期之内使得占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跨越贫困陷阱,还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扶贫治理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难题㊂所以就有学者坚持认为中国的减贫存在一个历史的㊁自身内在的逻辑[16]㊂西方原发性工业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主要是在个人创新和市场发育所形成 小政府 大社会”的格局之下开展,与之不同的是东亚尤其是中国更加强调政府在扶贫治理中的主导作用[17]㊂中国的扶贫治理,尤其是现阶段,精准扶贫㊁精准脱贫被看作是一项国家战略和政治议程,并迅速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㊂其实中国目前的扶贫治理并不仅仅针对贫困人口本身,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扶贫已经与村庄发展㊁社会建设㊁乡村振兴等相联系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㊂中国的扶贫经验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是可以完全概括的㊂中国的扶贫治理呈现出 政府主导㊁社会参与㊁自力更生㊁开发扶贫和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的扶贫治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干预㊁社会动员㊁个体参与以及市场开发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与多重逻辑的影响㊂如果对中国70年扶贫治理所形成的经验尝试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与反思的话,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的呈现出了 三江汇流”①之势:即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㊁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汇合㊂首先,中国扶贫治理的理念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党革命传统的影响㊂从历史上来看,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一直贯穿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整个过程:从最初土改过程之中的 访贫问苦”到消除农村社会之中的剥削,广大贫下中农实现 翻身”;再到 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提出㊂而扶贫治理过程之中的攻坚战㊁军令状㊁树典型㊁送温暖等工作方法也都是根植于我党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㊂精准扶贫也是我党 走群众路线”的突出表现,通过建立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 包帮”制度,定期入户走访解决群众难题,这表现出 为人民服务”并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而是真正的落实到了农村工作实践之中㊂目前脱贫攻坚之中对于农村社会的详细调查与把握㊁采取 工作队” 第一书记” 东西协作” 对口帮扶” 定点扶贫”等制度创新,采用 五级书记挂帅”高位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使用超常规的 攻坚治理”强动员模式[18]等都无不是我党革命成功经验在扶贫领域的呈现与延续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扶㊃84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① 三江汇流”最早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在2014年人民论坛主办的 第五个现代化”启程专家圆桌会议上提出,用来总结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㊂参见景跃进㊁张小劲㊁何增科等. 第五个现代化”启程.人民论坛, 2014(10):16-21㊂贫治理取得巨大成绩背后的政治保证,也彰显出党领导之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㊂其次,中国传统治理资源是扶贫治理的宝贵财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之中并不应该对其完全打碎与抛弃,相反我们在扶贫治理的过程之中应该对其加以改造并利用㊂中国70年减贫的历程之中除了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与国家力量的干预外,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构成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社会基础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民本” 仁爱” 大同”等社会思想为后来中国扶贫救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㊂更深一步分析,与西方社会 贫困文化”截然相反的是中国社会之中暗含的是一种以 面子”为基础的文化传统[20],通过 笑贫” 有出息”等文化实践构成了对贫困文化理论中 进取抑制”作用机制的消解[16]㊂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实践逻辑与现代性的致富伦理二者之间是一种耦合性的关系,贫困人口对于致富机会的把握与脱贫摘帽的行动几乎同时进行㊂试想在 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之中,在社会分层压力之下作为村庄底层的贫困户迫使自身不断去寻找致富机会来改变其既有的阶层地位㊂而这种传统的 关系” 伦理本位”主导以及注重血缘㊁地缘的社会结构特征在市场经济之中也并不是完全不相适应,传统治理资源往往能够低成本的迅速动员与组织各种要素而在市场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血缘㊁地缘与业缘关系迅速融入市场并把握市场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㊂而在目前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之中,乡贤[21]㊁村规民约㊁小农生产[22]㊁集体经济㊁地方性知识等传统资源也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减贫功能㊂最后,对于国际上扶贫治理与反贫困领域的先进方法的学习与借鉴也构成了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国际组织以及发达国家开展了对于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援助项目,他们在扶贫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方法与理念㊂从体制上,自1985年以来我们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专门化的扶贫机构与组织,制定与实施专门的扶贫政策,科层化扶贫机构的建立才使得扶贫工作效率得以提升㊂在具体的方法层面,我们借鉴学习了诸如贫困瞄准(poverty⁃targeting)㊁贫困监测评价(Poverty Monitoring &Evaluation)㊁小额信贷㊁社区为主导(Community Drived Development)㊁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㊁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等等先进理念方法㊂而在学习国际扶贫经验之时,我们不是完全的拿来,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吸收㊁改造与本土化的过程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国际机构扶贫项目所倡导的参与式的方法与理念对于中国扶贫治理所发挥的重要影响㊂最早从一些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所使用的参与式农村发展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扶贫领域之后逐渐本土化与主流化,并被国务院扶贫办系统所采纳①,2001年之后贫困村的识别与村庄的扶贫规划基本都是在参与式的方法与思想的指导之下而完成的㊂其中参与式项目规划㊁参与式监测与评估以及参与式培训等都被贯穿使用在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逐渐形成了 参与式扶贫”[23]121-129这一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与反贫困模式㊂三、70年反贫困的经验启示与政策展望经过70年的反贫困历程,在不断地 试验”②与调整的基础之上,我们逐渐建立起了 党和政府㊃94㊃第5期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㊁经验与启示①②参与式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以云南省社科院为代表, 北派”以北京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后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为代表㊂而参与式方法能够被纳入国家扶贫行动恰恰是北派发挥了重要作用㊂参见罗江月.中国农村贫困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4:89㊂中国的扶贫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类似的都是通过不断地 试验”与 试点”之后才 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实施㊂比如小额信贷㊁参与式扶贫等等都经历了先试验然后再制度化的过程㊂参见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3):103-112㊂㊃05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领导㊁群众主体㊁社会参与”的基本扶贫制度[24]㊂通过以上对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反贫困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第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反贫困 社会奇迹”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㊂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和全党㊁全社会所形成的共识;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是我党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㊂从1949年之后各个扶贫阶段,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全体党员所共同坚持和奋斗的目标㊂从政治思想上来看,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与高度重视之下,将贫困问题政治化㊁采取高位推进 五级书记挂帅”抓扶贫的做法,才能够对于政府科层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超常规的合力投入到脱贫攻坚㊁精准扶贫工作之中,才能够打破长期形成的结构性贫困陷阱;从具体组织上来看,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重要保证[25]159㊂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具体到一个贫困村庄的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好农村的党组织,发挥好第一书记㊁党支部组织领导以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㊂第二,我们并不能认为仅仅通过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以及经济的发展就能够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现实的反贫困实践中专门化㊁科学化的扶贫政策与政府干预也是不可或缺一部分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贫困问题不断地从社会整体之中脱嵌出来,最早的贫困问题被看作与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㊂人民公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将贫困看作是嵌入在农村社会之中的整体性问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扶贫政策,可以说贫困仅仅是被包括在社会发展之中的一个面向,之后才不断地脱嵌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治理任务㊂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才逐渐对贫困开始定义与监测,通过划定贫困线找出贫困人口并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来有计划的应对贫困问题㊂扶贫治理阶段的不同,扶贫治理的手段也越来越专门化㊁技术化与精细化,以扶贫瞄准单位为例,从最初的没有瞄准单位到以区域为主㊁再以县级㊁村级为主,最后到精准扶贫阶段我们开始精确到户到人,面向家庭的扶贫方法取代了面向区域的扶贫方法之后才有效地减少了扶贫资源传递过程之中的偏离与流失㊂直到现在,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网络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扶贫治理正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迈进㊂第三,中国的反贫困实践已经超越了扶贫本身,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在扶贫治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形成的机制对我国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㊂尤其是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资源输入到贫困地区,在改善贫困户生活状况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分配㊁管理以及社区秩序的维持等问题㊂所以精准扶贫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从经济收入层面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更深入的是一个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㊂精准扶贫是国家减贫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扶贫领域的呈现[26]㊂十八大之后,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国家动员能力㊁对农村渗透能力㊁国家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国家再分配能力都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㊂伴随着国家权力的下沉,精准扶贫政策使得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与帮扶,农民对于国家的认同进一步加强[27]㊂在扶贫治理方面妥善的处理协调了科层制内部之间㊁政府与市场㊁国家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国家的基础能力(infrastructural power)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㊂实际上在精准扶贫之中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经验㊁工作方法与制度创新不仅局限在扶贫工作,在乡村振兴㊁环境治理等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㊂2020年后完成精准脱贫任务,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㊁贫困县摘帽之后,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也很快成为历史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2020年之后贫困问题的消失以及扶贫工作的终结,也不意味着人民群众观察以及主体感受到的贫困的消失㊂因为贫困本身具有复杂性㊁变动性与相对性的特征,即使在发达国家与地区贫困现象与贫困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㊂所以,2020年之后我国的贫困将会转向是相对贫困㊁多维贫困㊁消费贫困㊁流动性贫困以及 转型贫困”[28]为主,一方面,部分已脱贫人口将会面临重新返贫的问。
脱贫攻坚战的经验与启示
脱贫攻坚战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场战役涉及广泛的领域和众多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脱贫攻坚战的经验与启示,并对未来的扶贫工作提出建议。
一、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打赢这场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贫困人口数据库,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同时,还需要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二、强调发展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应该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另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脱贫。
三、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长远之策。
在脱贫攻坚战中,应该注重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
同时,加强对贫困家庭孩子的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脱贫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四、建立健全扶贫保障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扶贫保障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扶贫的政策措施和责任分工,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
同时,要加强宣传和动员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五、加强扶贫工作的国际合作脱贫攻坚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因此,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坚持精准扶贫、发展产业、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立健全的扶贫保障机制,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的社会。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启示和借鉴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启示和借鉴作者:徐皓萌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6期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无论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理论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样本,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未有过的大好发展机遇,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发展中国家;启示;机遇中图分类号:D920.0;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6-0009-04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多种减贫方式、战略,如“柬埔寨政府减贫战略”“博茨瓦纳的消除贫困战略”“斯里兰卡为减贫而实施的农业改革”等,以及我们中国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从取得的成绩和国际影响来看,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无疑是最为瞩目,影响最为深远的。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产生兴趣,中国的很多减贫经验也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生根开花,枝繁叶茂,在减贫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借鉴的理念、做法和经验。
一、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最初的贫困状况与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相似,如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等,这些现实条件决定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必定面临着减少贫困的难题。
中国与处在贫困难题中的各国分享自己特有的减贫经验,从发展中国家切实的需要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有力地激发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信心。
(一)中国在减贫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通过70多年减贫扶贫事业的发展,从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困落后的状态,到现在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取得了叹为观止的成就。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减少贫困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首要任务之一,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贫困减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减贫的经验和故事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世界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减贫的故事和世界意义。
中国减贫的故事中国的减贫故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放开农村土地使用权,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开始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后,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如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就业扶贫等,大力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减贫的故事还包括了很多个体的感人事迹。
在中国西部地区,有一位叫王大军的农民,他养了一群鹅成为了致富致富的农民,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农民一起养鹅,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还有一位叫李贵成的盲人,通过学习技能,开办小吃店,脱贫致富。
这些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减贫的成功之处。
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世界意义。
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扶贫举措,如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更好的扶贫政策和项目,推动全球贫困减少事业。
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榜样。
中国政府在减贫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形成了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
中国的成功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减贫是可行的,也鼓舞了其他国家加大减贫力度,共同致力于推动全球减贫事业。
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国的减贫模式积极探索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之道,不仅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还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摘要】新中国救济式扶贫倡导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章从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展望和创新模式。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积极意义在于减贫效果显著,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重视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
这一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促使贫困人口融入社会发展。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经验、展望、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挑战、创新模式、积极意义、发展方向、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扶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救济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备受关注。
救济式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家庭进行帮扶、扶持和援助,使他们摆脱目前的困境,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在广大贫困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问题的变化,救济式扶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展望,对于今后的脱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是当前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与挑战、展望以及创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借鉴过去的扶贫经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积极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性的探讨,有助于指导未来扶贫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帮助主要是采取救济式的方式,即通过提供临时援助和救济物资来缓解当地居民的困境。
扶贫攻坚中国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与启示
扶贫攻坚中国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和启示:1. 脱贫目标的确立与精准施策:中国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确立了明确的扶贫目标。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调查和准确识别贫困户的工作,针对贫困地区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实施精准施策。
2. 综合扶贫手段的整合与创新:中国综合运用了财政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多种扶贫手段。
通过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打破了单一帮扶的局限性,形成了多措并举的扶贫格局。
3. 发展产业与就业扶贫:中国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在当地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推动他们脱贫致富。
4. 教育和健康扶贫:中国在扶贫过程中注重教育和健康方面的支持。
通过改善教育资源、提供医疗保障等措施,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和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
5. 政策和资金保障: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确保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进程。
这些经验与启示提醒我们,扶贫攻坚需要坚定的政治意识、全社会的参与和持续的政策支持。
同时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扶贫手段,并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
此外,强调教育、健康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和生活品质,也是关键所在。
中国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多样化的贫困形式和复杂的发展环境时。
通过借鉴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共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减贫事业。
扶贫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扶贫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其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从国际角度探讨一些成功的扶贫政策经验,并提出借鉴这些经验的一些建议。
一、目标明确、全面覆盖在制定扶贫政策时,国家和地区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以确保减贫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侧重于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确保资源的精确投放,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
此外,扶贫政策也应该全面覆盖所有贫困人口,特别是那些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人群。
印度的“马哈特玛·甘地国民就业保障法案”就在提供贫困人口就业机会的同时,为极贫人口提供最低工资保障,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从扶贫政策中受益。
二、多元化的扶贫方式成功的扶贫政策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贫困形势。
例如,巴西的“零饥饿计划”通过提供现金转移、农业技术培训和食品补助等一系列措施,以满足农村地区的粮食安全需求,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此外,一些国家通过鼓励发展小型企业和创业精神来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韩国的“小规模企业创业支持计划”和孟加拉国的“微型金融服务”计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在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主创业,打破贫困循环。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有效实施扶贫政策至关重要。
瑞士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瑞士不仅实施了全面的健康保险制度,还提供了失业救济、退休金和家庭津贴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措施,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此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也是实施扶贫政策的重要一环。
挪威的养老金制度就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为贫困的老年人提供了足够的养老金,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扶贫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可持续的扶贫策略。
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就提供了一个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农村扶贫的成功案例经验与启示
农村扶贫的成功案例经验与启示简介:扶贫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农村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农村扶贫的成功案例经验,并探讨这些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一、村级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农村扶贫的核心是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在湖南某县,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发展竹木加工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竹木制品的加工技术和市场销售能力。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使整个村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扶贫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通过培训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实现可持续增收。
二、教育扶贫的成功案例教育扶贫是农村扶贫的重要方面,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破贫困的桎梏。
在广西某村,当地政府投入资金改善了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教师的培训水平,为贫困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扶贫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帮助贫困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三、社会扶贫的成功案例社会扶贫是农村扶贫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社会帮扶,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在山西某乡村,当地设立了乡村扶贫基金会,通过募集社会捐款,为贫困家庭提供生活补贴、医疗救助等帮助。
基金会还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家庭开展助学和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贫困群体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扶贫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健全的扶贫机制,通过社会捐款和志愿者的参与,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结论:农村扶贫的成功案例经验告诉我们,农村扶贫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增收,打破贫困桎梏。
同时,农村扶贫还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健全的扶贫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中国扶贫给世界的借鉴意义
中国扶贫给世界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中国的扶贫经验已经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中国扶贫给世界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建立了全面扶贫的制度体系。
中国不仅设立了中央领导的扶贫机构,还设立了各级政府的扶贫部门,建立了扶贫基金和扶贫项目的评估机制。
这些制度体系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持久性的帮助,并且保证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执行。
其次,中国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
中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确识别了真正的贫困人口,并分析了造成贫困的原因和问题。
基于这些数据,中国通过制定具体、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的政策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再次,中国将扶贫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中国认识到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在扶贫过程中注重了就业的创造和收入的提升。
中国通过发展产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这种综合性的扶贫模式能够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循环。
第四,中国重视教育和健康扶贫。
中国意识到教育和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权利,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因此中国通过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大规模的健康保障计划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受教育和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机会。
这些举措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为贫困人口的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注重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分享扶贫经验,并提供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
此外,中国也通过举办国际扶贫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国际社会对减贫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中国扶贫给世界的借鉴意义不仅体现在经验分享,更重要的是其可供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的成功模式。
中国的扶贫工作着重在制度体系、精准扶贫、经济发展、教育健康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这些经验对其他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扶贫经验意味着他们可以借鉴中国的扶贫模式来设计和实施贫困消减措施。
精准扶贫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报告
精准扶贫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报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贫困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各国纷纷实施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被广泛采用。
本报告将通过比较国际上的精准扶贫政策,探讨各国经验并寻求借鉴之路。
一、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国际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解决国内贫困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的成功案例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学习。
首先,中国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通过划定贫困线、建立贫困数据库等手段,中国将扶贫政策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变,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定位和帮扶。
其次,中国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扶贫。
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共同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这种公众参与的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再次,中国重视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中国还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国际上的精准扶贫政策及其经验借鉴1. 瑞士的精准扶贫政策瑞士作为一个高收入国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贫困问题。
瑞士的扶贫政策注重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同时重视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此外,瑞士还积极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低收入者通过创业来改善生活。
瑞士的经验表明,提高低收入者的能力和创造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
2. 巴西的精准扶贫政策巴西是拉美地区的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成功降低了贫困率。
巴西的扶贫政策主要侧重于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提供基本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此外,巴西还通过发放现金转移等方式直接帮助低收入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巴西的经验表明,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直接帮助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手段。
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扶贫攻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中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介绍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并探讨其对于全球扶贫事业的启示。
一、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
同时,政府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产业集群化的支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中国还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和交通便利度。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将资源更加集中、政策更加精准地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有效手段。
中国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通过建立全面、动态、精准的贫困档案,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扶贫需求。
其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细化识别和定位,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精准到位。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多级协同、分层负责的扶贫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扶贫的格局。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是减贫和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就业困难。
首先,通过引导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适应当地产业特点的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其次,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到城市就业,并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服务。
另外,中国还鼓励贫困人口进行创业,提供创业培训、贷款支持等措施,促进其自主创业就业。
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全球贫困问题的挑战与减贫策略
全球贫困问题的挑战与减贫策略贫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这不仅对个体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应对全球贫困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减贫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全球贫困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减贫策略。
一、全球贫困问题的挑战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惊人。
这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衡,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2.经济不平等:全球经济不平等现象日益增加。
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贫。
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减贫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战争和冲突:一些国家长期存在战争和冲突,导致经济崩溃、社会秩序失序,更加加剧了贫困问题。
4.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造成了巨大冲击。
农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导致贫困加剧。
二、减贫策略1.经济增长:发展经济是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
各国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等方式,带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减少贫困。
2.教育改革:教育是减贫的根本途径。
各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
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贫困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4.农村发展:农村地区是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民增收,是减少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
5.全球合作:减少贫困需要各国齐心协力,进行全球合作。
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贫困国家可以加强政策协调和政策借鉴,共同推动贫困问题的解决。
总结:全球贫困问题的挑战严峻,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经济增长、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发展以及全球合作等多种减贫策略的综合运用,有望逐步减少全球贫困问题的规模。
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祉的历史。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革命与建设的依靠力量、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更是将脱贫减贫工作上升至治国理政的显要位置。
当前,在脱贫攻坚的目标已由取得决定性成就转向全面胜利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推动世界脱贫减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革命中产生中国特色减贫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中国绝周良书 匡颖晨*周良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匡颖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消除贫困、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理想与使命。
从党成立之初确立的反对贫困与剥削的纲领与构想,到局部执政改善民生的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党不仅逐步形成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减贫思想,而且也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时代总结并吸取这些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贫困治理能力和水平,方可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争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实现。
中国共产党 减贫思想 经验启示中国贫困治理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与启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的贫困治理,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定可以实现2020年底全面脱贫目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从保障扶贫到开发扶贫,再到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国家贫困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选择. 亚洲开 发 银 行 2001 年 将 社 会 保 障 战 略 定 义 为
“一 系 列 能 够 促 进 有 效 的 劳 动 力 市 场 发 育 , 减 少 风 险 并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为减少贫困和降低脆弱性而 制 定 的 政 策 和 项 目 ”. 在 国 外 , 社 会 保 障 政 策 主 要 包 括3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劳动力市场项 目 (Labormarketprograms)[1].众多研究指出,社 会保险 能 够 有 效 缓 解 贫 困, 如 «贝 弗 里 奇 报 告———
亚洲开发银行的社会保障指数 (SPI)① 总 结 亚 太 地 区 社会保障扶贫的一般经验.通过总结美国和英国这两 个完全不同却又较为成功的在社会保障制度下推进扶 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国家的主要经验,以及社 会资源和发展阶段与中国较为相似的印度的社会保障 减贫项目的典型做法,提炼推动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 相结合的他国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精准扶贫工作中 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推动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国际经验
2������1 社 会 保 障 并 不 天 然 具 有 亲 贫 困 性 , 但 建 立 普 惠 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政策 方向
整体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天然具有支持贫 困群 体 的 属 性.根 据 亚 太 各 地 区 社 会 保 障 指 数 (SPI) 值 , [8] 社会保障 对 非 贫 困 群 体 的 支 持 水 平 要 高于对贫困群体的支持水平.如中国社会保障对非 贫困群体的支持 水 平 是 贫 困 群 体 的 11������5 倍 (表 1), 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支出中占据主要 地位,而社会保险主要惠及的是能够支付起固定缴 费的非 贫 困 群 体. 从 分 项 目 来 看, 在 社 会 保 障 中, 社会救助和劳动力市场项目更具有亲贫困的特征.
—9—
2019郾02(总e
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就曾明 确指出,在反贫困之 路中,首 先 要 完 善 的 是 社 会 保 险 制 度[2].Kenworthy 通过对美 国、 英 国、 法 国 等 15 个 工 业 化 国 家 1960— 199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社会保险政策在减贫方 面的 作 用 十 分 突 出[3]. 而 社 会 救 助 被 认 为 是 兜 底 贫 困 的安全网,如 Kaseke研 究 了 社 会 保 障 政 策 在 南 非 发 挥的作用,认为南非的社会救助在防止和减少贫困、 不平等方面 扮 演 了 重 要 的 角 色[4].Arabaci认 为 在 促 进国家收入再分配当中,社会保障制度是最为重要的 工具,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收入的重新分配,社会救 助制度在缓 解 贫 困 方 面 作 用 重 大[5].Fosse认 为 在 缓 解贫困的诸多措施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广覆盖十分重 要 ,挪 威 的 实 践 即 证 实 了 这 一 点[6]. 最 后 , 有 效 的 劳 动力市场项目可使贫困人口直接获益,如印度的劳动 力市场项目占到了社会保障支出的近40%,它为印度 的农村劳 动 力 特 别 是 贫 困 人 口 和 妇 女 提 供 了 工 作 机 会,受益群体累计超过5������06亿人[7].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社会保障制度减贫 的方式和效果研究较多,但少有文献对社会保障制 度减贫的国际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基于此,本文 着 眼 于 2020 后 中 国 扶 贫 工 作 , 力 图 对 扶 贫 与 社 会 保 障制度相结合的国际经验进行总结研究,主要运用
收 稿 日 期 :2018G10G08.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课 题 “扶 贫 与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结合的减贫国际经验总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 璟 (1989—), 女, 助 理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农 业 经济与食品经济. 通信作者: 许 竹 青 (1985—), 女, 副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农 业 科技创新、科技扶贫.
World Agriculture
2019郾02(总 478)
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的 减贫国际经验启示
������ 张 璟1 许 竹 青2
(1������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 100810; 2������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3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亚太地区社会保障指数和总结英国、美国、印度3国实施社会保 障与扶贫相结合的经验做法,认为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减贫国际经验可总结 为:社会保障并不天然具有亲贫困性,但诸多国家力图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制度以惠 及弱势群体;普惠性社会保障与贫困瞄准之间存有矛盾,但通过扩大社会救助、建立 激励相容制度、改变贫困瞄准方法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减贫效果;投资未来和多部 门协作是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向和重要手段.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 当前在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衔接领域出现的法律缺失、措施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 本文提出加强政策创新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多方参与的扶贫与 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扶贫;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制;贫困瞄准 DOI:10������13856/j������cn11G1097/s������2019������02������002
1 引 言
在世界各国的反贫困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扮 演了重要 角 色. 随 着 人 们 对 贫 困 认 知 的 不 断 加 深, 社会保障制度也朝着实现贫困人口机会公平、权力 公平的方向不断改进.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是中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兜底方案,也是落实乡村 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 进,中国贫困的性质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贫困分布 由区域的、 整 体 性 的 贫 困 逐 渐 过 渡 到 个 体 性 贫 困, 贫困人口 的 构 成 也 以 边 缘 化 人 口 为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贫困性质 的 变 化 要 求 扶 贫 方 式 随 之 改 变, 在 未 来, 开发式扶贫 与 保 障 性 扶 贫 的 “两 轮 驱 动” 战 略 是 打 赢 脱 贫 攻 坚 战 的 重 要 保 障 , 而 在 2020 年 之 后 , 扶 贫 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将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