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中讽刺手法之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9世纪英国的两位杰出小说家奥斯汀和萨克雷都以其特色鲜明的讽刺手法而见长。

《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正是他们的代表作。

本文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这两方面分析这两部小说在讽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讽刺;情节结构;人物塑造
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这两部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成功地运用反讽的典范,而《名利场》则是萨克雷这位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1]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讽刺的手法的运用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风格。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这两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一、小说情节结构中的讽刺
1.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对小说的表现手法是作者隐于作品的背后,不直接告诉读者人物如何,而是让小说中的人物直接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将自己的一切本性直接暴露无遗而在《名利场》中,则与这种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的讽刺不同,在《名利场》中作者是一个叙述者,往往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一再中断,或者接过人物的话头进行评论,或者多对小说中人物的言行进行抨击,或者发表自己的感慨,以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的思维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从情节发展结构组织中去自己体会。

2.在全书的情节组织上,《傲慢与偏见》中开头的一句话是“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了”,这句话奠定了整个小说的主线,即围绕男女婚姻展开叙述。

让读者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即是有钱的单身汉一定要娶位太太,而在随后的,紧接着这个问题,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即将到来,在班纳特夫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一个单身的女人必须嫁给有钱的男人,这是班纳特夫人之流的人普遍认同的真理。

作者在一开篇就埋下了这样一个讽刺,让人防不胜防。

同时,埋下了一个陷阱,让读者随着作者一路讽刺班纳特夫人这个“不学无术,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反面角色,嘲讽她的普遍真理。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很快就由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最先证明这一真理,随后吉英嫁给了彬格莱,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而达西和伊丽纱白是于作品的背后这一对男女主角再开始的时候,是相互看不上对方的,可是小说的最后,这两个人还是结婚了。

而伊丽纱白的妹妹与韦翰私奔,最后再由达西出面调解,出钱解决了这件事,这两人结婚了。

这些事实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那个“钱”字,是金钱推动了这些婚姻,感情在其中只是附属物。

只是,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表现得更明显罢了。

这样的结果有力的论证了班纳特太太的那条真理。

读者本来是随着小说的描述尽情地嘲讽班纳特太太的,可最后她说的却全对了,而我们最初赞赏的伊丽纱白也和其他小姐一样嫁给了有金钱的单身汉,被嘲讽的却是正确的,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不仅讽刺了伊丽纱白、吉英、夏绿蒂以及她们嫁给金钱的婚姻的这种社会现象,而且也让读者不知觉中掉入了作者的陷阱,最后才恍然明白这一切,既而是对自己的嘲讽。

这个讽刺是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逐渐揭露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揭露,而是隐于作品之后,连读者也陷入其中,笔调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

在《名利场》中,萨克雷采用的则是政论性的讽刺插述,含有强烈的感情成分,作者自由地干预故事情节,直接与读者幽默对话,对自己描写的事情做出自我评论。

《名利场》的结构很特殊,在这里,萨克雷将自己的作品看成木偶戏,他自己则是这曲戏的导演和演员,时不时走到台前与观众谈论自己的木偶戏演员。

《名利场》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插图讽刺。

这些插图是萨克雷根据场景情节亲手绘制的,是小说情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作者表达其讽刺之意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毕脱爵士第一次在国会登台演了宽大的礼服来见弟媳的那幅插图就是一个典型之作,作者不仅借助利蓓加之手画了毕脱爵士的讽刺画,而且这幅插图本身又暗含了对利蓓加那“两面派”的作风的讽刺,有形的直观的图画与文字的描述有机地结合,互为补
充,使读者很快地明了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同时也加深了讽刺的力度。

二、人物塑造上的讽刺
1.在《傲慢与偏见》中,韦翰与彬格莱小姐就是现象与本质对照的典范,韦翰外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而实质上呢,他却是一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花言巧语,道德低下的家伙。

而彬格莱小姐虽有漂亮迷人的外表,可是她却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哥哥的幸福,有着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这样的与外表相对的卑劣本质。

珈苔琳夫人极力阻止达西和伊丽纱白的婚姻,她跑两边去劝阻,可是她却让两个对自己的爱情怀有疑虑的人由此而明确了对方的感情,燃起了爱情的希望,促使了二人的结合,她言行与情节事实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自觉地对她进行嘲讽。

2.在《名利场》中,用对比手法对人物进行讽刺也很常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之一。

如老毕脱爵士有爵位,有名气,身份显贵,可是他的趣味,感情却是卑鄙龌龊,行为举止没有调教,他那尊贵的外在形象与空虚的本质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其讽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而小说中的老克劳莱克小姐,罗登的妈妈则是一个典型的自己的言行自相矛盾的人物,她口口声声地对利蓓加说:“一个人的家世可算什么?无论在哪方面我都认为你和我完全平等”,而她的“平等”这个词的尾音还没有散,这个老小姐就使唤利蓓加为她跑腿,做衣服,每晚给她读法国小说到她睡着为止,完全将利蓓加当成一个仆人。

她夸利蓓加可以做公爵夫人,可当她听说罗登娶了利蓓加,不仅大为生气,而且毫不犹豫的取消了罗登对她的财产的继承权。

她的言语和行为的突出的尖刻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本书的主人公利蓓加时,有一段说她“在车里坐着,内穿皮衣披外套,带着大瓶小瓶的香精,还有一个专门伺候她的女佣,好像一辈子没坐过邮车,动不动大惊小怪,谁能料到十年来她就是坐这辆车子去乡下的呢,而且还因为要让出钱的旅客有位子坐被华脱爵士赶到车顶上”。

利蓓加的行为与情节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不仅让读者对利蓓加的虚伪造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而且字里行间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讽刺。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萨克雷的《名利场》这两部小说中虽然采取的都是讽刺的手法,但二者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却是不尽相同的。

在总体的讽刺风格上二者是不相同的,《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是隐于字里行间,极少直接评论,是以情节的发展,结构的组织来体现其反讽的主旨,轻松幽默,而且富于喜剧色彩。

而《名利场》中更多的则是作者的直接评论,笔调辛辣犀利,讽刺意味显露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嘲笑挖苦的幽默风格。

二者的讽刺艺术各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郎特.致威-史-威廉斯[A].勃郎特姐妹研究[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刘禹斯.简-奥斯汀的小说[A]。

奥斯汀研究[C]。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张炜.简析《名利场》中的反讽修辞[J]。

社科纵横,2006。

4.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傲摘要:19世纪英国的两位杰出小说家奥斯汀和萨克雷都以其特色鲜明的讽刺手法而见长。

慢与偏见》和《名利场》正是他们的代表作。

本文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这两方面分析这两部小说在讽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讽刺;情节结构;人物塑造
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这两部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成功地运用反讽的典范,而《名利场》则是
萨克雷这位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1]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讽刺的手法的运用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风格。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这两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一、小说情节结构中的讽刺
1.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对小说的表现手法是作者隐于作品的背后,不直接告诉读者人物如何,而是让小说中的人物直接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将自己的一切本性直接暴露无遗而在《名利场》中,则与这种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的讽刺不同,在《名利场》中作者是一个叙述者,往往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一再中断,或者接过人物的话头进行评论,或者多对小说中人物的言行进行抨击,或者发表自己的感慨,以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的思维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从情节发展结构组织中去自己体会。

2.在全书的情节组织上,《傲慢与偏见》中开头的一句话是“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了”,这句话奠定了整个小说的主线,即围绕男女婚姻展开叙述。

让读者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即是有钱的单身汉一定要娶位太太,而在随后的,紧接着这个问题,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即将到来,在班纳特夫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一个单身的女人必须嫁给有钱的男人,这是班纳特夫人之流的人普遍认同的真理。

作者在一开篇就埋下了这样一个讽刺,让人防不胜防。

同时,埋下了一个陷阱,让读者随着作者一路讽刺班纳特夫人这个“不学无术,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反面角色,嘲讽她的普遍真理。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很快就由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最先证明这一真理,随后吉英嫁给了彬格莱,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而达西和伊丽纱白是于作品的背后这一对男女主角再开始的时候,是相互看不上对方的,可是小说的最后,这两个人还是结婚了。

而伊丽纱白的妹妹与韦翰私奔,最后再由达西出面调解,出钱解决了这件事,这两人结婚了。

这些事实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那个“钱”字,是金钱推动了这些婚姻,感情在其中只是附属物。

只是,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表现得更明显罢了。

这样的结果有力的论证了班纳特太太的那条真理。

读者本来是随着小说的描述尽情地嘲讽班纳特太太的,可最后她说的却全对了,而我们最初赞赏的伊丽纱白也和其他小姐一样嫁给了有金钱的单身汉,被嘲讽的却是正确的,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不仅讽刺了伊丽纱白、吉英、夏绿蒂以及她们嫁给金钱的婚姻的这种社会现象,而且也让读者不知觉中掉入了作者的陷阱,最后才恍然明白这一切,既而是对自己的嘲讽。

这个讽刺是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逐渐揭露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揭露,而是隐于作品之后,连读者也陷入其中,笔调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

在《名利场》中,萨克雷采用的则是政论性的讽刺插述,含有强烈的感情成分,作者自由地干预故事情节,直接与读者幽默对话,对自己描写的事情做出自我评论。

《名利场》的结构很特殊,在这里,萨克雷将自己的作品看成木偶戏,他自己则是这曲戏的导演和演员,时不时走到台前与观众谈论自己的木偶戏演员。

《名利场》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插图讽刺。

这些插图是萨克雷根据场景情节亲手绘制的,是小说情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作者表达其讽刺之意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毕脱爵士第一次在国会登台演了宽大的礼服来见弟媳的那幅插图就是一个典型之作,作者不仅借助利蓓加之手画了毕脱爵士的讽刺画,而且这幅插图本身又暗含了对利蓓加那“两面派”的作风的讽刺,有形的直观的图画与文字的描述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使读者很快地明了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同时也加深了讽刺的力度。

二、人物塑造上的讽刺
1.在《傲慢与偏见》中,韦翰与彬格莱小姐就是现象与本质对照的典范,韦翰外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而实质上呢,他却是一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花言巧语,道德低下的家伙。

而彬格莱小姐虽有漂亮迷人的外表,可是她却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哥哥的幸福,有着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这样的与外表相对的卑劣本质。

珈苔琳夫人极力阻止达西和伊丽纱白的婚姻,
她跑两边去劝阻,可是她却让两个对自己的爱情怀有疑虑的人由此而明确了对方的感情,燃起了爱情的希望,促使了二人的结合,她言行与情节事实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自觉地对她进行嘲讽。

2.在《名利场》中,用对比手法对人物进行讽刺也很常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之一。

如老毕脱爵士有爵位,有名气,身份显贵,可是他的趣味,感情却是卑鄙龌龊,行为举止没有调教,他那尊贵的外在形象与空虚的本质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其讽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而小说中的老克劳莱克小姐,罗登的妈妈则是一个典型的自己的言行自相矛盾的人物,她口口声声地对利蓓加说:“一个人的家世可算什么?无论在哪方面我都认为你和我完全平等”,而她的“平等”这个词的尾音还没有散,这个老小姐就使唤利蓓加为她跑腿,做衣服,每晚给她读法国小说到她睡着为止,完全将利蓓加当成一个仆人。

她夸利蓓加可以做公爵夫人,可当她听说罗登娶了利蓓加,不仅大为生气,而且毫不犹豫的取消了罗登对她的财产的继承权。

她的言语和行为的突出的尖刻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本书的主人公利蓓加时,有一段说她“在车里坐着,内穿皮衣披外套,带着大瓶小瓶的香精,还有一个专门伺候她的女佣,好像一辈子没坐过邮车,动不动大惊小怪,谁能料到十年来她就是坐这辆车子去乡下的呢,而且还因为要让出钱的旅客有位子坐被华脱爵士赶到车顶上”。

利蓓加的行为与情节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不仅让读者对利蓓加的虚伪造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而且字里行间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讽刺。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萨克雷的《名利场》这两部小说中虽然采取的都是讽刺的手法,但二者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却是不尽相同的。

在总体的讽刺风格上二者是不相同的,《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是隐于字里行间,极少直接评论,是以情节的发展,结构的组织来体现其反讽的主旨,轻松幽默,而且富于喜剧色彩。

而《名利场》中更多的则是作者的直接评论,笔调辛辣犀利,讽刺意味显露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嘲笑挖苦的幽默风格。

二者的讽刺艺术各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郎特.致威-史-威廉斯[A].勃郎特姐妹研究[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刘禹斯.简-奥斯汀的小说[A]。

奥斯汀研究[C]。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张炜.简析《名利场》中的反讽修辞[J]。

社科纵横,2006。

4.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