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 2030年)说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0年)说明济宁市总体规划(2022-2030)《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21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

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

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有限。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

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用地规模。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12.25•【文号】•【施行日期】2013.12.2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13年12月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发布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全面评估《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重点围绕《纲要》明确的主题主线、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改革、重点工程等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基础上,立足《纲要》实施、着眼长远发展,提出强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纲要》实施总体顺利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纲要》主要目标实现程度良好,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2012年增长7.7%,2013年上半年增长7.6%,经济增速高于《纲要》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

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也基本实现。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3.2%提高到2012年的44.6%。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水利建设扎实推进。

2024济宁建设计划书

2024济宁建设计划书

2024济宁建设计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济宁地区的建设项目计划书。

济宁作为山东省的重要行政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本计划书将介绍济宁地区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并提出相关策略和措施,以实现这些目标。

2. 背景济宁地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济宁经济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济宁的城市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制定本建设计划书是必要的。

3. 目标本建设计划书的目标是在2024年前实现以下目标:•实现济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提升济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

•提高济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济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促进济宁的创新和科技发展。

•改善济宁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安全。

4. 计划和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计划书提出以下计划和策略:4.1 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济宁的经济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济宁地区的区域发展合力。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

4.2 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提升•制定综合性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环境质量。

•加强建筑设计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4.3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提升教育和医疗设施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加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4.4 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加强•制定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4.5 创新和科技发展促进•建设创新型城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政策支持。

4.6 社会福利和公共安全改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2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有关方面积极贯彻落实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了42项实施细则,浙 江、江苏等19个省份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
2013年底,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地区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总体来看,鼓励民间投资发 展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2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4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所占比重达到61.4%。
中国从1953年起至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八个五年计划。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2014年3月7日,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接解读《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施子海表示,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 距。将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对于已经全部出台的42条民间投资实施 细则能不能落到实处,施子海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
谢谢观看
施子海表示,我们注意到,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结合细 则实施效果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细化、实化配套措施,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 “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在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方面 取得新突破,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 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01 政策解读
03 内容目录
目录
02 具体内容 04 执行情况
基本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 的规划和安排。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19•【字号】济政发〔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管委会(推进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2021年3月19日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攻坚“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增幅均高于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上涨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约束性指标。

一、聚焦扩内需、挖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1)抓紧抓实重大项目,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目标分解细化、压实责任,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强化项目谋划储备、落地建设和统筹推进,按季度更新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清单,筛选确定120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工程化督导推进。

(2)加大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力度,实施制造业项目引领工程,建立制造业项目储备库,对入库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设备奖补、基金投资等扶持政策。

(3)完善“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再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专项债券支持,申报争取更多土地指标支持省重大、省优选项目建设;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5万亩、闲置土地2500亩、农村闲散土地8000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25•【字号】济政发〔2023〕3号•【施行日期】2023.03.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济政发〔202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2023年3月25日济宁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力争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力争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5%、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一、聚焦有效扩大内需,着力挖掘释放市场潜能。

深入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构建高效流通体系,打开需求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增强投资拉动作用。

(1)实施重点项目“1512”工程,优选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1000个左右,重点突破5个超百亿、10个超50亿、20个超30亿项目,预支新增用地指标1万亩保障支持,定期开展集中开工、实地核查、现场观摩,确保完成投资1000亿元。

(2)实施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分领域建立重点项目清单,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和时间节点,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任城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阶段。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调整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任城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为此,根据《中共任城区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进行总体部署,为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现实基础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任城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

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城区、工业聚集区、商贸服务区、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关键抓招商”主旋律,团结拼搏,高点定位,跨越赶超,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超过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248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达到65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8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54.2亿元,是“十五”的2倍,年均增长3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6:35,比200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4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鲁政发〔2011〕1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符合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省宏伟新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各市、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按照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而共同努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济宁市人民政府文件

济宁市人民政府文件

济宁市人民政府文件济政发〔2012〕15号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济宁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宁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济宁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项综合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市3年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发〔2009〕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09〕16号)、《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济发〔2009〕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我市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我市未来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自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医保)框架初步形成,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5.89万人、参保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627.97万人、参保率达到99.68%;政府补助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报销费用结算更加便捷,保障范围和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进一步推进任城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进一步推进任城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3 . 3 发展合作组织 拓展增收渠道
不断培育和壮 大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 ,搭建农 民与市场之
间的桥梁 。充分发挥 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的纽带作用 ,构建产 供销链条 ,打造农产 品品牌 ,实现特 色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 的新突破 。围绕 主导 产业 ,开展农 民合作组织建 设 ,倡导农 户 自主筹建农 民合作组 织 。每年计 划发 展具有示范效应 的农 民合 作组 织 5 个 ,新增 社 员 3 0 0 人 ,为农 户提供 产 前 、产
手段科技化 、智能化 、 信 息化 ,经营 国际化 ,农 民高素质化 的都市型产业发展 目 标 。根据 “ 十二 五”发展规划 ,以市场
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加快蔬菜 、林
木 、葡萄 、水产养殖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 ,全力打造 高效 农业 产业示 范园区 , 辐射 带动周边 村发 展 高效农业 、 特 色农 业 ; 大
争 力和促进 农业产业 升级 为重 点 ,不 断推进 农业 结构调 整 ,
3 . 1 完善农业规划 创 新产 业模式
着力培育壮 大农业发展主体 , 着 力转变农业发展 方式 , 着 力 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 能力和综合效 益 ,推进都市型 现代农业又
好又快发展 。
为深入 探索特色农业发 展途径 ,结合功能 定位和经济发 展目 标, 任城 区将都市型现代 农业发展作为一项长 期的系统
的切入点 ,以土地 流转信息 平台为 载体 ,按照依 法、 自 愿、
有偿 的原则 ,引导农 民以承 包 、出租 、股份 合作等形式有序
成 了一 定规模 ,都市型 现 代农业 发展 取 得了 明显 成效 。但 是 ,任城 区都 市型 现代农业在发 展 中还存在一些 问题 ,如基 础设施有待更新 、产业链条有待延 伸 、干部群众 观念有待转 变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需要逐步 完善解决 。

2024年济宁运河新城规划

2024年济宁运河新城规划

2024年济宁运河新城规划前言2024年,济宁市将启动运河新城的规划建设项目。

运河新城将成为济宁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空间。

本文将介绍2024年济宁运河新城的规划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规划背景济宁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地级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决定规划建设运河新城。

2. 规划目标2.1 宜居宜业运河新城的规划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空间。

新城将注重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建设公园、绿道等休闲设施,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2 经济发展新城将依托济宁市的经济基础,发挥区位优势,吸引产业投资和人才流入。

通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2.3 交通便利新城规划将注重交通建设,优化道路网络,建设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以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此外,规划还包括建设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方便市民出行。

2.4 文化和旅游新城规划将注重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

此外,将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3. 规划主要内容和布局3.1 功能分区运河新城将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

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中心、工业园区、文化区和旅游区等。

3.2 居住区居住区将建设各类住宅小区,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

同时,还将规划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3 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将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包括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

此外,还将规划建设商务办公楼,吸引企业入驻,促进商业发展。

3.4 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将吸引各类产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3.5 文化区和旅游区文化区将规划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展示和传承济宁的历史文化。

旅游区将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济宁运河新城2024年项目

济宁运河新城2024年项目

济宁运河新城2024年项目项目背景济宁运河新城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是济宁市政府重点规划和推进的城市发展项目之一。

该项目计划于2024年完工,并成为济宁市的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

运河新城项目的定位是打造一个现代化、繁荣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运河新城致力于成为济宁市的新地标,并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济宁运河新城2024年项目将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网络、水电供应、绿化景观、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改造与升级。

在道路交通方面,项目将新建一系列宽敞、流畅的道路,以提升交通效率和行人出行的便利性。

同时,将引进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水电供应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根据项目规划,将进行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的升级,确保供水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绿化景观方面,运河新城将注重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计划围绕运河沿线建设公园绿地,并在城市中心区域设置景观湖等休闲娱乐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信息通信是现代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

为此,济宁运河新城将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

经济发展济宁运河新城项目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为此,项目将引入一系列商业中心、商务办公楼、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打造繁荣的商业区。

商业中心将吸引各类商户入驻,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购物、餐饮、娱乐等需求。

商务办公楼则提供办公空间,吸引企业、机构等在运河新城设立办事机构。

购物中心作为山东地区的重要商业综合体,将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高品质的购物体验,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

此外,项目还将鼓励创新创业,打造创新产业园区,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的建设者,济宁运河新城2024年项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项目规划中将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致力于打造环保友好型城市。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

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

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3.17•【字号】济政发〔2020〕5号•【施行日期】2020.03.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管委会(推进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2020年3月17日济宁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7%以上,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一、持续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稳增长。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把优质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投资项目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四个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

增加投量。

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141个、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951个、完成投资780亿元。

实施省重大建设项目16个、完成投资65.99亿元,省优选项目32个、完成投资90.21亿元。

编制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常态发布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

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新谋划实施13个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4.06•【字号】济政办字〔2015〕40号•【施行日期】2015.04.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济政办字〔2015〕4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2016-2020 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就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以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为引领,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全面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推进,坚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重大举措,科学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前全面达小康的各项奋斗目标。

二、主要任务全市“十三五”规划体系主要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组成。

(一)切实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总体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任城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阶段。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调整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任城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为此,根据《中共任城区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进行总体部署,为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现实基础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任城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

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城区、工业聚集区、商贸服务区、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关键抓招商”主旋律,团结拼搏,高点定位,跨越赶超,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超过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248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达到65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8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54.2亿元,是“十五”的2倍,年均增长3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6:35,比200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4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养殖、苗木、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畜牧业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全区养殖大户达1200户,形成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

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趋势明显,初步形成李营苗木、长沟葡萄、南张特菜、接庄反季节蔬菜、孟营大棚西红柿、南张甜叶菊六大规模化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千万元以上规模龙头企业达到24家,带动农户4.5万户。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5个。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突出,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医药三个“百亿”产业初具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9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32.6%,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06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72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54家和36家,涌现出济宁碳素、博特精工、沃尔华机械、东宇机械等一批实力突出的骨干龙头企业。

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发展到17个。

工业经济绩效水平保持全市前列,预计到201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12.5亿元,是“十五”的3.7倍;累计实现利税127.3亿元,是“十五”的4.3倍;累计实现利润81亿元,是“十五”的4倍。

研发实力得到强化,全区8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7种。

——服务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抢抓行政区域调整的历史机遇,全区服务业乘势而上,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突出亮点。

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赛宝量贩、世纪联华、海联物流等一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

市场体系趋于完善,全区发展各类市场22处,初步形成以城区专业市场为龙头、镇(街道)市场为支点、农村集贸市场为节点的市场体系框架,培育出济宁金宇家具装饰城、汽车配件商贸城、济宁型材市场等一批骨干市场载体。

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物流、房地产等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招商引资不断拓展。

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775万美元,引进区外国内资金280亿元,吉利汽车发动机、马来西亚森达美跃进港、瑞中医药物流、博特精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成功引进,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全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万人,民营企业发展到3700家,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区保持高速增长、保障居民就业、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

园区平台更为坚实。

任城经济开发区、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区机械制造、现代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集聚平台。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路网系统不断改善,先后建设了开发区路网和济北新区路网,升级改造了105国道、新327国道、洸河路、共青团路等主次干道和区间路,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出口、国道与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联络的内外畅通的路网格局。

水运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运河通航能力大幅提高,森达美跃进港已投入运营,济宁跃进沟作业区工程顺利实施。

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一大批水、电、气、热、电讯、广场、绿地、市场等项目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环保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任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任城新区污水处理厂、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洸府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济宁市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正在实施建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城区建设强势推进,核心区16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初步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群,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区已具雏形。

村镇建设取得新成效,镇区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工程,20个示范点完成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民生质量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预计达19590元和826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8850元和3725元,年均增速达到12.8%和12.7%。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优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5年累计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推进。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5年完成各类科技计划279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5项,科技成果推广186项,授权专利1167件。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建立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现代高效教育体系。

文化事业蓬勃兴旺。

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初步形成,投资600万元先后实施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标准化工程,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区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基本形成以2个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6个镇(街道)卫生院为支点、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4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人口总量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期间,任城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等核心指标明显超过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初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对煤电依赖过重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第三产业占比不高,三次产业比重呈“二三一”格局。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

经济发展效率偏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欠账较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三是科技支撑能力偏弱。

企业研发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尚未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资源承载能力比较脆弱,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明显。

五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格局日趋复杂化,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多发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制约因素,也是我们谋划任城未来发展必须首先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面临形势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国内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型,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空间转移,将共同构成“十二五”时期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山东省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将为任城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牵动、引领效应的中观背景;济宁市千亿级产业规划、城市规划、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深入实施,将为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微观基础背景。

综合分析未来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十二五”时期任城发展既拥有诸多有利机遇,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全球产业转移将重现上升趋势。

由于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出色表现,将成为日韩、港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关产业转移的重点目标区域。

任城区经济基础坚实,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强,拥有引入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具备承接国际工程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

能否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对任城区“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十分关键。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机遇。

为有效拉动内需,国家已作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并将“西部大开发”置于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拓展投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对任城区煤源产业、工程机械及其他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产生直接拉动作用。

——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

山东省正在谋划“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通过海陆统筹,借势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一区三带”格局的全方位推进,将创造出众多的省内产业协作配套机会。

任城区作为鲁西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相对发达区域,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产业配套基础条件好,将在省域发展机遇获取方面占据先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