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合集下载

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裂变能
裂变能,重核发生裂变时释放的 能量。重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 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 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 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链式核裂变反应示意图
聚变能
聚变能,轻核发生聚变时释放的 能量。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 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 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 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
2.地球有望供应。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 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全球铀的储 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 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
3.运输方便、成本低。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 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 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Biblioteka 方便。2.2核能发电的弊端
1.核废料处理需严谨。使用过的核燃料,虽然 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性,因此必须慎 重处理。一旦处理不当,就很可能对环境生命 产生致命的影响。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 核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 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 引起辐射损伤。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一、认识核能
1.核能基础知识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数决定了 该原子属于何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等 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核能,又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 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 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 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核能是不可 再生能源。
2.热污染。核能发电热效率较低,因而比 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 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能发电被认为存在风险。核裂变必须 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一旦失去 控制,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 酿成灾害。全球已经发生了数起核泄露 事故,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了巨大伤害。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课本目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课本目录)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自由落体运动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4 抛体运动的规律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1、电荷库仑定律2、电场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电流和电源5、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磁场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2、电流的磁场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5、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交变电流4、变压器5、高压输电6、自感现象涡流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光谱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信息化社会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2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1、分子及其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3、固体和液体4、气体第二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1、能量守恒定律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机的工作原理4、热力学第二定律5、有序、无序和熵6、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核能1、放射性的发现2、原子核的结构3、放射性的衰变4、裂变和聚变5、核能的利用第四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热机的发展和应用2、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3、新能源的开发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1 第一章电场直流电路1、电场2、电源3、多用电表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5、电容器第二章磁场1、磁场磁性材料2、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3、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动势3、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四章交变电流电机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2、变压器3、三相交变电流第五章电磁波通信技术1、电磁场电磁波2、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3、电视移动电话4、电磁波谱第六章集成电路传感器1、晶体管2、集成电路3、电子计算机4、传感器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2 第一章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平动和传动3、力矩和力偶4、力矩的平衡条件5、刚体平衡的条件6、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二章材料与结构1、物体的形变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3、常见承重结构第三章机械与传动装置1、常见的传动装置2、能自锁的传动装置3、液压传动4、常用机构5、机械第四章热机1、热机原理热机效率2、活塞式内燃机3、蒸汽轮机燃气轮机4、喷气发动机第五章制冷机1、制冷机的原理2、电冰箱3、空调器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3 第一章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折射率2、全反射光导纤维3、棱镜和透镜4、透镜成像规律5、透镜成像公式第二章常用光学仪器1、眼睛2、显微镜和望远镜。

核工业基础知识

核工业基础知识
22
第三章 核电站动力装置
核工业基础知识
(四)稳压器 现代大功率压水堆核电站都采用电热式稳压器。 电热式稳压器一般采用立式圆柱形结构。用来 抑制压力升高的喷雾器安置在稳压器上部蒸汽空间 的顶端。限制压力降低的电加热元件安置在稳压器 下部水空间内。
23
第三章 核电站动力装置
核工业基础知识
三、一回路辅助系统 (一)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 核电站的化学容积控制系统的作用是调节一回 路系统中稳压器的液位,以保持一回路冷却剂容积; 调节冷却剂中的硼浓度,以补偿反应堆在运行过程 中反应性的缓慢变化;通过净化冷却剂及添加化学 药剂,保持一回路的水质。 (二)主循环泵轴密封水系统 (三)硼回收系统 (四)补给水系统 (五)取样系统及分析室
9
核工业基础知识
第二章 核反应堆
反应堆本体的组成和结构
第三节
反应堆总体结构均可分为反应堆本体和回路系统 两部分。 反应堆本体通常由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 (活性区)、堆内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几部分组 成,如图3所示。
10
核工业基础知识
第二章 核反应堆
图 3 反 应 堆 的 构 成
11
核工业基础知识
核工业基础知识核工业基础知识前言第一章核燃料循环第二章核反应堆第三章核电站动力装置第四章核燃料的开采冶炼和浓缩第五章核燃料元件的制造第六章乏燃料后处理第七章带电粒子加速器第八章核聚变装置第九章核设施退役第十章放射性废物的贮存处理和处置核工业基础知识核工业基础知识简要介绍核燃料循环体系核反应堆核动力堆装置核燃料开采冶炼和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燃料后处理带电粒子加速器核聚变装置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等
18
第三章 核电站动力装置
核工业基础知识
二、一回路系统及主要设备 压水堆核电站的一回路系统除了反应堆之外的 主要设备有:蒸汽发生器、冷却剂主循环泵、稳压 器及主管道等。 (一)反应堆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是压水堆核电站中最关键的高温高压 设备。

人教物理选修1-2课件:第四章第三节

人教物理选修1-2课件:第四章第三节
利用有两个关键:一是廉价的________ (利 制氢方法 用聚焦太阳能获得高温来分解水,从而得到 氢);二是________,目前公认最有前途的方 氢的储存 金属储氢 法是“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想一想
2.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有哪些优点? 提示:经济、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优 点.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也不过维持开采 200 多年.自从煤炭和石油成 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以后,人类便开始大量 消耗自然界用几十亿年积累起来的(财富)资 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 增长的能量消耗与日益耗竭的能源之间矛盾 加剧,如果没有新的能源供应,世界将面临能 源短缺的危机.
物理学曾经为人类能源开发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当今人类社会以化石能源(煤、 石油、 天然气 等)为主的常规能源时期, 向以核能及可再生能 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新能源 时期的过渡中,物理学仍将发挥指导作用.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氢气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在燃烧过 程中,只会排出水蒸气而无二氧化碳等其他废 气排出,因而不会产生温室效应,具有环保意 义. 某汽车重 6 t,阻力为车重的 0.05 倍,最大输 出功率为 60 kW.若此车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 300 km,发动机的效率为 50%,则需要多少氢 气做燃料?(g=10 m/s2,已知每摩尔氢气燃烧 后生成水蒸气并放出 285.8 kJ 的热量).
A

×
×
×
【答案】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变式训练
1.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势是( A.无污染 C.分布集中 答案:AB B.可再生 D.投资小,效率高 )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LCES-2011
❖ 中国于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1967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LCES-2011
核能的利用 核能: 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是: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能的优点: 清洁能源 高密度能量 储量丰富
LCES-2011
核裂变
用中子轰击铀235,铀核会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 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国内外的核能现状
截止2005年1月,30个国家和地区共439座核电 机组在运行,总装机容量36000万千瓦,总发电量
25000亿度,占16%。
中国大陆目前9台机组,装机容量660万千瓦,占
1.7%,发电量420亿度,占2.2%。
2020年计划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600万千瓦,占 4%,平均每年新增2-3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LCES-2011
反应堆简介
1.压水堆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总体特点 a.以净化的普通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 b.轻水慢化性能好堆芯较小
吸收截面大低富集度加浓铀 c.一回路冷却剂压力一般为15.5MPa d.压水堆核电站有放射性的一回路和二回路系统分开,放
射性冷却剂不会进入二污染二回路设备,运行和维护方 便,需要处理的废气、废水、废物量较少。
原子弹
LCES-2011
聚变
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较大的新核, 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氢弹就是利用聚变原理制成的。 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 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LCES-2011
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核能
内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械能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1、核能的来源从1932 年发现中子到1939 年发现裂变,结果经历了七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

它同已知的只有几个电子伏的化学能相比要大几百万倍,而同一般的核反应能相比也要大十倍左右。

科学家们为了能很好利用它,就需要设法找到产生这种巨大能量的根源。

早在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初期,人们从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曾经被镭射线烧伤过皮肤的现象中觉察到,各种射线的确具有很大能量。

例如,铀原子核衰变能量要比碳原子化合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两百万倍。

而人类对各种化学能的应用早就开始了,但对放射能的实际应用却迟迟不得实现。

这是由于这些放射能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也就是说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哀变时的能量释放率太小,故没有开发应用的价值。

即使这样,科学家们还是对放射能的来源问题很感兴趣。

从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出发,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或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

当时人们已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放射能是存在于原子内部。

那是在1903 年,当卢瑟福研究了α射线的能量后曾经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的事实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潜藏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是巨大无比的”。

所以至今人们仍把放射能叫做“原子能”。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不断发展,在1911 年,卢瑟福又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着某一核心部分,即找到了原子核。

并从它的特性中知道,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这样,人们就认为原子核中储藏着巨大能量的说法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而放射能实际上也就是由于原子核自身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另外,原子能的提法又很容易和化学能相混混淆,所以把放射能称之为“核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有些唯心论的学者曾经企图从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现象中,作出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结论。

他们认为,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物质似乎消失了,而能量却无中生有了。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快就驳斥了唯心论者的谬误。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核能源是一种强大的能源源,它可以产生大量的电力和热能,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医疗、科学等领域。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利用核能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

一、核裂变技术核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是核裂变技术,即将稳定核素通过中子碰撞使其裂变产生能量。

核裂变产生的热能可以被转化为电能,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核电站都采用核裂变技术,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基于铀的核裂变技术。

铀是一种稳定的核素,但其同位素铀-235具有相对高的裂变截面。

核电厂采用铀-235的裂变作为发电的源头。

在核电站中,铀-235经过精制之后,将加热到一定温度,在核反应堆中,中子将被释放,与铀-235碰撞导致其裂变并释放大量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尽管核裂变技术现在在发电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其争议所在。

事故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放射性污染,这样的后果不可挽回。

因此,开发更为安全、清洁的技术成为了核能源领域探索的重中之重。

二、核聚变技术核聚变技术是核能领域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核聚变是指将轻元素(如氢、氦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重元素,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技术的燃料是容易获取的,而且非常充足,基本上不会排放任何有害物质。

核聚变技术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即使是微小的核聚变反应也能提供数倍于核裂变的能量,而且这种反应的燃料——氢,可以通过水分解来获得,因此不会引起核废料问题。

但是,目前核聚变技术还面临相当多的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目前的技术无法稳定地控制聚变反应。

此外,核聚变反应的温度需要达到数亿度才能进行,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实现此技术的困难。

三、核能安全技术核能安全技术涉及到安全措施、预防措施和响应措施等,可以防范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影响。

例如,核电厂通常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减少风险。

核电站在设计时也会考虑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其满足完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第四章核能材料.解析

第四章核能材料.解析

4.改进型水冷动力反应堆材料
4.1 压水堆堆芯新材料 压水堆堆芯部件的工作条件十分苛刻,因而 对其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 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一方面堆芯设计不断更 新,另一方面制造部件所使用的材料也将随之改 进。目前没根据核能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压水堆堆 芯新型材料最具有典型的锆合金包壳材料。水冷 动力堆堆芯的另一种改进型材料是可燃毒物材料 。研究表明,Gd2O3是一种良好的材料。
4.1.2 锆-2.5铌合金
锆-2.5铌合金主要成分是2.5%-2.8%(质量) Nb和1000×10-6-1300×10-6O.添加Nb可以使合 金得到强化并提高耐蚀性,少量的氧也可以强化 合金,在合金重要严格的控制有害杂质氢和碳、 氯和磷。前者容易造成合金氢化开裂;后者会降 低其断裂韧性。 锆-2.5铌合金主要性能: 微观组织和断裂韧性 晶粒结构由β-Zr薄膜围绕α晶粒组成。该薄膜 可以连续或轻度破损;α粒子基极基本上呈现平行 于周向的织构;位错密度等于10-14,断裂韧性大 于250MPa.m1/2。
核能就是指原子能,即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 能量,包括重核裂变或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1938年德国化 学家哈恩首次揭示了核裂变反应,他通过研究发现,铀235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两个原子核,同时放出三个中 子,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放出,这个过程就是核裂变反 应,放出的能量就是核能。物质所具有的原子能比化学能 大几百万倍以至上千万倍。
238U和232Th资源丰富,为核能的利用提供 了广阔的材料来源。此外,由于铀238和钍232是 能够转换成易裂变核素的重要原料,且其本身在 一定条件下也可产生裂变,所以习惯上也称其为 核燃料。聚变燃料包含氢的同位素氘、氚,锂和 其它化合物等。核工程材料是指反应堆及核燃料 循环和核技术中用的各种特殊材料,如反应堆结 构材料、元件包壳材料、反应堆控制材料、慢化 剂、冷却剂、屏蔽材料等等。核材料必须置于设 有多重实体屏障的保护区内,并实行全面管制与 统计,防止损失与扩散。

核聚变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核聚变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TECHNOLOGY EXPLORATION|科技探索摘要:核聚变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未来理想飾清洁能源,尙未实现商业应用,还处在开发利用的研究阶段,离未来商业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世界的聚变科学家正在为了人类聚变能源梦想不懈奋斗。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人类现有的最大的国际性实验研究项目构成部分,主要是指全世界联合起来建造第一个聚变实验堆。

基于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着眼于ITER实验运行,瞄准未来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中国科学家在人类核聚变研究征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堆;工程技术I核聚变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文/叶华龙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项目实施共有34个国家参与研究,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

成员国协作出资,在法国南部地区建造第一个核聚变实验堆,旨在全面验证聚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可行性、工程可行性,它是人类受控热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

1.核聚变能:人类理想的未来清洁能源非可再生资源的运用开发,始终面临着资源终竭的危机,为规避能源危机对人类发展造成的影响,寻求可替代性能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源管理形式。

核能是清洁性、可循环利用的新型能源形态,它具有能源强度大、应用形式广等优势。

依据核能研究的基本理论,可将其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形态。

前者当前已经被大众作为电力开发与供应的主要方式,后者的开发与运用,始终是社会能源开发中的难题。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很轻的核的一种核反应形式,两个较轻的核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能的物理基础是氢的同位素気和氣发生聚变核反应。

核聚变能以氢的同位素氛和氟作为燃料,氛可直接从海水中获取,且将其与锂混合后会产生一定反应。

依据实验评估可知,1L海水中所提出的资源,与300L汽油燃烧所产生能量相等。

核聚变的燃料和产物都不具有放射性。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能源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3. 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

教学活动:1. 引入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3. 介绍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二章:化石能源教学目标:1. 了解化石能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化石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

3. 化石能源的影响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化石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

3. 探讨化石能源的影响和挑战。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教学目标:1. 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优势。

教学内容: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3. 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3. 探讨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第四章:核能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核能的利用和安全性。

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特点。

2. 核能的利用方式。

3. 核能的安全性和争议。

教学活动:1. 引入核能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核能的利用方式。

3. 探讨核能的安全性和争议。

第五章:能源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掌握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教学内容:1. 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活动:1. 引入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讲解可持续发展原则。

3. 探讨可持续发展实践。

第六章: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教学目标:1. 理解能源效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3. 了解节能减排的概念和意义。

1. 能源效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国家电网能源类知识点总结

国家电网能源类知识点总结

国家电网能源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能源概念一、能源的概念能源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源,是动力的来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能源以其存在的形式、种类和用途可分为多种类型。

二、能源的分类根据资源的取得方式、利用方式和燃料的状态,能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地球历史上生物质在地表下蜕变形成的一种重要能源。

它存在于地壳中,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能源。

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因此在当今社会,应该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它们不仅在取得过程中具有低排放、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也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3. 核能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但是由于核能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因此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解决全球能源需求和减少碳排放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章:国家电网的能源结构一、能源结构的概念能源结构是指社会使用的能源在物质形态和比例上的分布和组成,一般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

二、国家电网的能源结构国家电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能源利用结构。

它主要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能源组成。

在国家电网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在各国家和地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 煤炭煤炭是一种主要化石能源,它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是世界主要能源资源之一。

然而,煤炭的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严重影响了环境,因此在今后的能源结构中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的利用,并转向更加清洁的能源。

2. 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两种主要的化石能源,它们在国家电网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过程可以提供大量的动力,因此它们在交通运输、制造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国安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北大学

大国安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北大学

第一章测试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A:科技进步B:人民安全C:经济发展D:国家繁荣答案:B2.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

A:总体国家教育观B:总体国家安全观C:总体国家发展观D:总体国家科技观答案:B3.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就需要()A:宗教极端活动。

B:暴力恐怖活动、C: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D:民族分裂活动、答案:ABCD4.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需要().A: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B: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C:坚持深化改革开放D:推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B5.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党的领导.A:经济安全B:文化安全C:政治安全答案:C2.(),是指国家的主权和政权、领土完整、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的客观状态。

A:文化安全B:政治安全C:经济安全D:网络安全答案:B3.维护政治安全的主要任务包括:()。

A: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C: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答案:ABCD4.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最基础的是()。

A:坚持九年义务教育B:维护主权独立C:坚持科教兴国D:维护领土完整答案:BD5.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对内是最高的,对外是独立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集中体现。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当今,我国国土安全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维护()是国家安全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之一。

高中物理教材(12本全)人教版和粤教版目录详细对比

高中物理教材(12本全)人教版和粤教版目录详细对比
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6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选修3-3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第二节测量分子的大小
第三节分子的热运动
第四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第六节气体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一节晶体和非晶体
第二节晶体的微观结构
2、感应电动势
3、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交变电流电机
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2、变压器
3、三相交变电流
第五章电磁波通信技术
1、电磁场电磁波
2、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
3、电视移动电话
4、电磁波谱
第六章集成电路传感器
1、晶体管
2、集成电路
3、电子计算机
4、传感器
选修2-1
第一章直流电路与多用电表
2、活塞式内燃机
3、蒸汽轮机燃气轮机
4、喷气发动机
第五章制冷机
1、制冷机的原理
2、电冰箱
3、空调器
选修2-2
第一章刚体的平衡
第一节研究平动与转动
第二节探究共点力作用下刚体的平衡条件
第三节刚体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四节力矩
第五节探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刚体的一般平衡条件
第七节探究影响平衡稳定的因素
第三章磁场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第二节认识磁场
第三节探究安培力
第四节安培力的应用
第五节研究洛伦兹力
第六节洛伦兹力与现代技术
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1划时代的发现
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讲义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讲义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讲义一、核能的基本原理核能,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能源形式,其实是基于原子核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些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核裂变,就像一个大的“积木”被拆分成几个小的“积木”,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以铀-235为例,当它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并同时释放出两到三个新的中子,以及大量的能量。

这些释放出的中子又可以去撞击其他铀-235原子核,引发链式反应,从而持续释放能量。

而核聚变呢,则是将两个轻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最常见的核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变成氦,同时释放出能量。

二、核能开发的历史核能的开发始于 20 世纪。

1938 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发现了铀核裂变现象,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启动了“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这是核能在军事领域的首次应用。

战后,人们开始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

1954 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标志着核能开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电站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

从早期的第一代核电站到如今的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站,核能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安全性也在不断增强。

三、核能的优点核能作为一种能源,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核能的能量密度非常高。

少量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核能能够提供更持久、更强大的能源供应。

其次,核能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

在核能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像燃烧煤炭那样的大量废气、废渣和温室气体,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核能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虽然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但一旦建成,其燃料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相对稳定。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核能源是一种高效、可再生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

它在发电、医学、科研、国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核能源的发展历程、核能源的利与弊、核能源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能源的发展历程核能源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5年美国爆炸原子弹后,全世界开始关注核能。

1954年,美国在艾奥瓦州的第一座核电站投产,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使用核能的国家。

此后,核能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发展迅速。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这个事故不仅让全球产生严重反核情绪,也让全世界开始注意核能的安全问题。

二、核能源的利与弊核能源具有高效、可再生、零排放等优点,但它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如核泄漏、核辐射等问题。

优点1. 高效:核能源的响应速度快,发电效率高,是传统火电的10倍以上。

2. 可再生:相对于有限的化石能源,核能源具有可再生性。

现代核电站通常可以利用1吨浓缩铀生产出大约400万千瓦时的电,相当于1吨煤或3桶石油。

3. 零排放:核电站不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弊端1. 安全问题:核电站意外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如1999年发生在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 处置问题:核废料的储存和处理一直是一个重大难题。

目前还没有完美的方法来储存和清理核废料。

3. 造成社会反弹:核能源存在核爆炸的危险,这让许多人对核能源感到恐慌和担心。

三、核能源在多个领域的应用1. 发电领域:核电站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核反应将水变为蒸汽,并通过蒸汽推动涡轮机,产生电能。

2. 医学领域:核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影像学和治疗技术等。

3. 科研领域:核技术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同位素示踪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等。

4. 国防领域:核能的关键在于其能够产生相对巨大的能量,因此在核弹、核动力潜艇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源: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古代对生物能的利用情况。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的牛耕,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对非生物能的利用:利用水力解放人力的两个史例,东汉时期杜诗利用水力发明了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唐朝时期利用水力发明了农用灌溉工具筒车。

(2)从春秋后期,人们用木炭做冶铁燃料。

宋元时期煤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并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

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明代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3)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

人们详细地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利用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

近代以来对主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作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

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蒸汽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德国得到法国的煤、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而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趋缓。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影响: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到蒸汽时代;也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电力的开发和运用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历史概况:①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几座著名的发电站:葛州坝发电站、小浪底发电站、三峡工程等。

影响:使社会生产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3)石油的开采和利用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利用与开发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利用与开发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利用与开发第一章:核能的概述核能是指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能量,它是一种高密度、高效率的能源形式。

核能的利用与开发在能源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章将介绍核能的基本概念、来源及其特点。

核能是指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类。

裂变是指重核的分裂,聚变则是指轻核的融合。

在核反应中,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比化学反应要大数百万倍,因此核能具有高密度的特点。

核能的主要源头是铀、钚等重元素。

这些元素中的原子核经过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此外,核聚变反应中氢同位素的结合也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但聚变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第二章:核能的利用核能的利用主要包括核能发电和核能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核能发电是目前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式。

核能发电利用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通过核反应堆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核电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设和运营,为各国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

核能还可以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核技术可以用于辐照食品,延长其保存期限;核技术还可以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此外,核能在农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核技术可以用于改良植物、养殖鱼类、控制害虫等。

这些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

第三章:核能的开发核能的开发涉及核电站建设、核材料研发等方面。

核电站建设是核能开发的重要环节。

核电站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

同时,核电站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以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

核材料的研发也是核能开发的关键。

核能的利用和开发需要核燃料、燃料元件等核材料的支持。

因此,核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保障核能稳定供应的关键环节。

为了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核能开发还需要注重核废料的处理和安全。

核能产生的废料具有放射性,需要妥善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第四章:核能的未来发展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核能开发和用途

核能开发和用途

核能开发和用途核能开发是指利用核能技术进行能源生产与利用。

核能是指核子反应中释放的巨大能量,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之一。

核能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能源供应,并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核能开发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核能的燃烧过程几乎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

核能发电不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减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核能发电还可以大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使能源供应更加可靠和稳定。

其次,核能开发在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中,如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放射性核素用于放射性标记药物,可以通过摄影、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检测和诊断一些疾病。

核能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此外,核能开发还在工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

例如,核能技术可以用来辅助金属材料的强化处理,如离子注入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此外,核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材料、合成化合物、处理废水等工业应用。

此外,核能开发还在航天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能技术可以用于太空探索和航天器动力系统。

核能源可以提供巨大的能量输出,可以用于提供太空探测器的动力,例如核推进系统。

核推进系统具有较高的推力和较长的工作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航天器的速度和航程。

此外,核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太空探测器的电力供应,降低宇宙中不同天体探索的能量限制。

最后,核能开发还在国家安全和国防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核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核武器和核潜艇等军事装备中。

核武器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武器,可以对敌方进行毁灭性打击。

核潜艇则是一种利用核能进行动力的潜艇,可以在水下进行长时间航行和隐藏,具有较强的战略威慑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能史话第四章:核能的开发和利用1、核能的来源从1932年发现中子到1939年发现裂变,结果经历了七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

它同已知的只有几个电子伏的化学能相比要大几百万倍,而同一般的核反应能相比也要大十倍左右。

科学家们为了能很好利用它,就需要设法找到产生这种巨大能量的根源。

早在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初期,人们从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曾经被镭射线烧伤过皮肤的现象中觉察到,各种射线的确具有很大能量。

例如,铀原子核衰变能量要比碳原子化合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两百万倍。

而人类对各种化学能的应用早就开始了,但对放射能的实际应用却迟迟不得实现。

这是由于这些放射能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也就是说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哀变时的能量释放率太小,故没有开发应用的价值。

即使这样,科学家们还是对放射能的来源问题很感兴趣。

从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出发,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或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

当时人们已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放射能是存在于原子内部。

那是在1903年,当卢瑟福研究了α射线的能量后曾经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的事实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潜藏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是巨大无比的”。

所以至今人们仍把放射能叫做“原子能”。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不断发展,在1911年,卢瑟福又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着某一核心部分,即找到了原子核。

并从它的特性中知道,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这样,人们就认为原子核中储藏着巨大能量的说法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而放射能实际上也就是由于原子核自身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另外,原子能的提法又很容易和化学能相混混淆,所以把放射能称之为“核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但是,有些唯心论的学者曾经企图从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现象中,作出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结论。

他们认为,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物质似乎消失了,而能量却无中生有了。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快就驳斥了唯心论者的谬误。

这就是在1905年,由杰出的天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能量和质量关系式后才实现的。

他是一个出生在德国,后来先后加入过瑞士和美国国籍的犹太人。

他所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理论不仅能证实能量转变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而且完全适用于核衰变的过程。

根据他对各种运动物体的观察(特别是那些作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分析的结果。

发现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特别是接近光速(每秒30万公里)时,运动物质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即由静止观察者所测得的长度)就越来越短;而其质量却越来越大。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对于高速运动的电子(如阴极射线),它的运动速度已很接近光速,为260000公里/秒。

此时电子质量可猛增到原来的两倍。

这一结果由德国物理学家布赫雷尔在1908年直接从实验测量中得到证明,且和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值刚好相一致。

由此不难看出,能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减少。

相反实际上物体运动速度加快后,不但能量增加,而且质量也变大。

这就驳倒了唯心论者认为放射性现象的发现,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说法。

微观世界中的这种奇妙现象再次证明了“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和“把能量理解为物质的运动”的精辟见解的正确性。

另外,爱因斯坦在自己论述相对论的论文中,又大胆地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式E=mc?,把以前一直认为相互毫无关系的、性质也截然不同的质量和能量连结在一起。

公式表示了能量和质量间互相换算的数量关系,即质量和能量是互为正比关系的。

但这决不表示能量就是质量或能量和质量间相互可以转化。

我们知道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它和物质运动的状态有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质量是物质惯性和引力的量度,它也和物质的本性有关,是物质的另一种属性。

例如,我们可从质能公式算得一克质量所相当的能量为九万亿亿尔格。

虽然尔格本身是一个很小的能量单位,但是九万亿亿个尔格相加起来相当于把1000万吨重的东西提升到1公里的高度,或可供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35000年。

但是实际上人类对这种能量的利用率仅为千分之一左右,所以它是一种威力巨大无比的能源。

正是由于这种微小质量与巨大能量在数值上有着天渊之别,才使得人们在自己的科学实验中,很长时期未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在一般化学反应中,与释放能量相对应的反应物质量也能稍微减少一点。

然而,这个微小量的改变,人们几乎觉察不到。

如果我们燃烧l加仑(等于3.785升)汽油,其相当的质量是2800克。

它在燃烧过程中与10000克左右的氧气化合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能产生1.35亿焦耳的能量,能驱动一辆汽车行驶25~30公里路程。

但从质能关系式中可看出,这些能量所相当的质量仅比百万分之一克略多一点。

这就是说,最初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重量是2800克加上10000克等于12800克。

而反应后的生成物包括二氧化碳和水的重量是从12800克中减去一个微小量(百万分之一克)。

当时,十九世纪的化学家所用的测重仪是量不出这样微小变化的,所以那时科学家们都深信质量是永远守恒的。

2、核力和结合能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把原子保持在分子中的力,这种力的大小与原子的外层电子分布结构有关。

当两个以上原子合拢在一起组成分子时,各原子的电子云就会发生变化,将组成共同的电子云把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核笼罩在一起。

在此同时并释放出能量,通常称为化学结合能。

所以化合物分子的能量总是低于它所包含的各原子能量的总和。

与此类似,隐藏在原子核中的核能,就是起源于组成原子核的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之间的很强的作用力。

特别是对于那些原子序数高的、质量大的原子核,它们聚拢着为数众多的质子和中子。

例如第83号元素铋,在核中有83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26个不带电的中子,总共209个核子彼此居然能挤成一团,在核内排列得如此紧密,也不因为质子间的静电斥力而飞散开来。

那么核子间到底是由一种什么样的奇异力把它们连结在一起的呢?当然,除了由电磁作用所造成的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外,根据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子间还存在着万有引力。

虽然核子间距离很小,可产生大的引力。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是那样微小,所以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一定是微不足道的,可略去不计。

如果核内再也没有其它作用力的影响,那么比万有引力强10^37倍的电磁力,将使原子核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样核内的质子势必因巨大的静电斥力向四面八方飞散开来。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在自然界中都能稳定地存在着。

质子不仅没有随便飞出核外,相反地还和中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核子间必定还有另外一种远比电磁力强得多的吸引力。

由于中于不带电荷,故这种“力”一定不同于既包括吸引力,又包括排斥力的电磁相互作用力。

当然更不同于微小的万有引力,而是一种特别强大的短程相互作用力,并被称作为“核力”。

它也是目前所知的最强大的作用力,这种强相互作用也叫做第三种相互作用。

虽然人们对其作用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但核力本身却有着许多很明显的特性。

首先,它比电磁相互作用强130倍左右。

而且核力是必须在很小的距离内才能起作用的短程力。

随着核子间距离增加,核力将迅速减弱,一日超出核半径,核力就很快下降到零。

但是万有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它们的强度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和距离平方成反化。

如能把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增加10倍,那末万有引力就下降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所以即使相隔数百万公里,仍然可感受到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的作用,而决不会下降到零。

其次,除氢核仅由一个质子组成外,其它核中都包括质子和中子。

核力不仅存在于质子间,而且在中子间或中子和质子间都有核力存在,它们所表现的性质也基本相同。

此外,从它们之间的结合能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数值几乎是相等的。

由此可得强大的核力近似和电荷无关。

最后,核内所有核子之间并不是都有核力相互作用的。

也就是说在核中,某个核子只与相互邻近的数目有限的几个核子之间存在着核力的作用。

而与那些远离的核子之间不发生任何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相比之下,库仑力的范围就要大得多,而且也不受带电粒子数的限制,故是一种不会饱和的长程力。

当然,如果假设核力不存在饱和性,这样由于核子间强相互作用,使得核子数多的原子核,核子间的排列就更紧密。

也就是说,质量数越大的核,其单位体积内聚拢的核子数也越多。

这样就和前面所述,原子核单位体积中的平均核子数与质量数无关的结论发生矛盾。

由此可知,核力确是具有饱和性的。

此外,核力与核子的自旋等也有关。

但是核力的性质至今尚未完全搞清,这是有待于核科学家们继续解决的难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核质量作精确测定时,发现它总比核所包含的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要小。

这就表明,单个核子的质量和要比多个核子结合成核的质数致大。

即由于核子间强大的核力作用,迫使核子间排列得很紧密,结果发生了质量减小的现象。

为此,核科学家把核子结合前后的质量差值,称作谓核的“质量亏损”。

例如,氦核是由4个核子(2个质子和2个中于)所组成,2个质子的质量加上2个中子的质量2×1.007875+2×1.008665=4.032980u,而质谱仪测得的氦核质量为4.002603u,这样结合前后的质量亏损4.032980-4.002603=0.030377u。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把氦核的质量亏损换算成能量为28.30电子伏。

就单个氦核而言,此数值可能很小。

然而,我们如能形成1克氦,则所释放的能量将大得惊人,相当于190000千瓦小时电能。

后来,人们通常把这种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核的总结合能。

它随原子核中的核子数不同而不同,即核子数越多,则核的总结合能也越大。

另外,为了便于对各种原子核的结合能进行比较,往往采用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更为有利,有时也称它们比结合能。

在科学家们利用质谱仪对各种元素的核质量精确测定后,就能方便地从质量亏损计算出不同核的总结合能。

发现它们随着核子数的增加,总结合能也不断增加。

如果把质量数作为横坐标,而纵坐标为对应的比结合能,就可得到核的比结合能曲线。

显然由单个核子所组成的氢核(一个质子),其结合能为零。

而质量数低于20的核,它们的比结合能变化比较复杂,并出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峰值。

其中氦、碳、氮和氧的比结合能峰值分别为7.08,7.69,7.48和7.98兆电子伏。

相反锂和重氢(氖核)的比结合能都很小,分别为5.34和1.12兆电子伏。

随着质量数的增加,在40~100之间的最大比结合能约为8.7兆电子伏。

当质量数再大时比结合能又逐渐下降,直到铀核以后降为7.6兆电子伏左右。

此现象也证明了核力的饱和性。

随着核内核子数的改变,各种原子核结合的紧密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可从它们不同的比结合能上反应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