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中国: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 《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程序, 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发展健全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
Company Logo
(一)教育的内涵
其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其二,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其三,教育是一项充满期望的活动,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 “任何关于教育的谈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在谈论教育的理想”, 即我们对教育的界定是以好教育为旨归的。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 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理想旨归。
Company Logo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特征可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性、教育 的独特性、教育的全人性、教育的理想性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基本途径。
Company Logo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4.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以法治教。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普及化、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2.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教育逐步一体化,即强调学校、家庭、社会 的一体化; 4.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社会的教 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互为主客)
教育者
学习者
(主)
(主)
(客) 教育资源 (内容、场所、手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 1、教育者 ❖ 2、学习者 ❖ 3、教育资源 (二)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1、教育者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2、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3、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主要)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传 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本节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 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 教育从产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中有哪些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 未来的教育将出现哪些特征?
教
育
封建社会
的教育
中国:夏有学校,“六艺”、“四书五
经”为内容。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古 代 古印度: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教 佛教手中。
育 简 介
古代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罗马:7-12岁的地位低下
阶层子弟入私学,贵族子弟聘家教。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 人性反神性,科学理性反蒙蔽主义,个性解 放反封建专制,平等友爱反等级观念,重视 肯定现实生活,反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本节要解决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分三个小问题探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关键词:教育、教育学2.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教育的起源、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掌握教育与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教育的产生、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定位。
5.教学建议:简略介绍中外教育发展概况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6.基本内容: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词源1、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会意字,左右结构,左上是“爻”字,左下像小儿形,右边是一只手持鞭子。
《新编说文解字》说是形声,解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
”(古敬恒、刘利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4、“育”为上下结构,上是一象形字,《说文解字》:“不顺忽出也,从倒子。
”现代医学叫难产,表明孩子先天具有叛逆性,不好教育。
下是“肉”字,以示对孩子的抚养。
5、“教育”:《辞源》解释为“教诲培育”6、英语的教育:Educate→education,源出拉丁语的educare,其意为引导、导引,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义,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8、中国教育与欧美教育的差别:(1)教育内容: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儒家经典欧美教育:教育内容宽泛→军事、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等古希腊社会和古罗马社会崇尚自然,自然科学技术很早就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简答+论述)1.简述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措施?答:⑴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⑵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⑶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2.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
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低位及相互联系。
答:教育的构成有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⑴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⑵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受教育者也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⑶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⑴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⑵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5.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答: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分成总论、教育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过程:1.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早期教育,终于实体化教育)2. 制度化教育(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全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3.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代表: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形式、内容)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 古代教育中国:夏代即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后建立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与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清光绪31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等(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教义《吠陀》佛教比较关心大众,广设庙宇,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埃及: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军人)中世纪:最受重视的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也有世俗教育,学习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共有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世纪后):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3. 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终身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全民化,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民主化,一是追求所有人受到同样教育、二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多元化,如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现代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2. 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 人类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 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主体—客体 = 生产活动(对象化活动) 主体—主体 = 教育活动(交往性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 勒图尔诺、沛西·能(法)的“生物起源说”
传递经验的形式。
——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
要。
—— 陈焕章《教育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 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 表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动。
——陈焕章《教育原理》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社会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 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学论为代表的以课堂、 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学论为代表的以课堂、 书本、 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理论在美 国学校的统治地位, 国学校的统治地位,是为了培养具有判断 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适应现代 社会的公民。 社会的公民。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王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前后 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1623年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年 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1592—1670): ): 年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洛克:1693年 教育漫话》 (英)洛克:1693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 卢梭: (法)卢梭:1762年《爱弥儿》封建的资产阶级 年 爱弥儿》 教育思想 (瑞士)裴斯泰洛齐:1781-1787《林哈德与葛 瑞士)裴斯泰洛齐: 《 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教育要从最 笃德》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 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萌芽 近代之前, 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 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认 识。
《学记》 学记》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 学记》 纪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 学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 育学著作 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 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 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等有关教育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基础条件:生产劳动的进行;社会条件:语言的形成。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活动。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独立形态的标志。
20世纪以后,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1、加强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要求向终身化发展;3、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制度及发展趋势: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表征。
1、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一)古代教育中国:夏、商、周:校、序、庠,学三代共之。
西周:官学形成:国学和乡学,以礼乐为中心,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教育:四种等级: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古代埃及教育: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军人。
宗教统治,神学、七艺、骑士教育等。
(二)近代教育:1、国家干预重视,公立教育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更狭义的教育这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6、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7、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8、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的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9、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他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0、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认为这样,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孟禄。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2、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3、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学校教育。
14、古代社会的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16、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17、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8、四书五经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19、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20、古代雅典教育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1、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清寒的军人。
22、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英国。
我国的义务教育从,第一部义务教育法是颁布的。
23、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f、教育全球化g、教育信息化h、教育具有科学性。
23、终身教育强调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4、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5、终生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总和。
26、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特点的要求。
2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8、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9、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0、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3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3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塔尔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3、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提出的。
34、性善论的提出者是孟子,性恶论的提出者是荀子。
35、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36、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37、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了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他首次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编辑授课制度的教育著作。
4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奇。
41、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2、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4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编写的《教育学》46、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7、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被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48、苏霍姆里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8、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9、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产婆术)教育最为著名。
50、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51、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
,主张实施班级授课。
52、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是《爱弥儿》。
53、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54、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不一定是老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55、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56、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7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58、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具有原始性。
59、我国夏代的学校设置主要有两类:序和校。
60、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法发展产生发作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受教育权;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e、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有:a、教育培养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b、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c、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d、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表现如下: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8、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提,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12、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成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3、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14、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包括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15、观念文化分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16、规范文化又叫制度文化,包括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作用。
17、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8、学校文化的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9、校园文化的概念: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20、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2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22、学校文化的形成:a、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b、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c、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d、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