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态度影响儿童性格
亲子关系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的影响
亲子关系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的影响在心理学中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之一。
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不可选择性、不平等性、变化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它具有上述特征,亲子关系已愈来愈受到各国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学家和家庭教育学家的关注。
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父母能否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后天的性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健康人格,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都变得越来越重视。
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中日渐忽略了与孩子之间进行良好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单纯的物质满足,以及密集的课外辅导。
渐渐地,缺乏与父母之间的语言思想交流,感受不到父母身体力行的家教,将影响到孩子坚定饱满的人格构成。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作用亲子关系对孩子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发展方面。
有研究表明语言的发展更多受益于母亲,所以母亲平时在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语调、发音的准确度等,对孩子以后性格中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2)人格形成方面。
日本的教育研究机构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品学兼优且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有其家教、自身勤奋聪慧等等各种不同原因,但时常发生逃学、暴力和其他不良行为的学生中,95%背后都有着紧张的亲子关系、家庭不和谐。
(3)社会交际方面。
良好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亲子关系常见类型1.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
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
家庭教养方式对我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我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因此,幼儿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
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2.放任型。
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幼儿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对孩子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致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幼儿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因而失去归属感。
3.民主型。
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信任、尊重和平等,重视启发引导,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自主和自由的空间。
这类父母与幼儿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幼儿,又对幼儿提出严格要求; 既高度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激励幼儿去做他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既让幼儿敢于发表意见,又循循善诱,对幼儿的幼稚和错误不是无端训斥。
因此,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
4.改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自信心从父母行为看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结果,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模式,值得推崇。
当然,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同,无论是溺爱型、专制型还是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它们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因果的关系。
也就是说,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幼儿引起的效果,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幼儿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所有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
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观念是整个家庭教育诸因素中的核心。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摘要】:21世纪是人才较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合力之一,在三大教育合力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目前多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楷模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具有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家庭教育重要性特点教养方式影响不良现象策略21世纪是人才较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
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
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合力之一,在三大教育合力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楷模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具有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期望对孩子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孩子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作者:热依汗古丽·阿里木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4期摘要: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幼儿性格的发展是多因素促成的,无论是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早教机构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发展。
而家长因素尤为突出。
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性格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幼儿性格发展就是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初步社会认知,体验简单的社会情感,概言之,就是幼儿发展的对社会适应的一个过程。
本文通过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供相关人参考。
关键词:幼儿性格社会因素发展引言幼儿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期和奠基期。
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语言指导及潜移默化逐渐使儿童培养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影响特别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抚育者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
[1]一、幼儿性格形成因素1.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一味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在考试体制中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的、智育第一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丧失了把儿童培养成怎样的人的方向性,从而过早地对幼儿进行智育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对幼儿进行性格方面的教育。
[2]2.家庭方面的因素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姊妹的横向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只重视发展幼儿的智力,忽视幼儿的性格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按幼教《纲要》要求培养幼儿的性格太麻烦,还不如教孩子几个字迎合家长。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0104班34号金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
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
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
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关于这个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
”等等。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中:(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住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有儿童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
(2)“父母或家庭里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施行教育和影响”(3)“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
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
而只有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等。
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
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
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语】家庭教育对于孩⼦们来说,⾄关重要,家庭是孩⼦们的第⼀所学堂,家长是孩⼦的第⼀任⽼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
因为家庭的⼼理⽓候对孩⼦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
那么,家庭教育对孩⼦的成长的影响有哪些呢?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育频道!1.家庭教育对孩⼦成长的影响 ⼀、对孩⼦⼼理的影响。
⽐如,家长脾⽓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
这样久⽽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往往有⼀种迷茫⽆助的感觉,不良的⼼理就此形成。
如果⽗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能带动孩⼦们将这种⼼⾥影响到⾃⼰的交往中去。
⼆、对孩⼦习惯的影响。
孩⼦长时间的⽣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成⾃⼰的性格,家长的⼀⾔⼀⾏也会影响到孩⼦,⽐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也会这样,⽽且脏⼀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形中对孩⼦有⼀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未来的影响。
孩⼦的性格⽣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成的,虽然在学校⾥能够受到⽼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在学校也会⾛弯路,⽐别⼈多⾛⼀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的⾏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的影响。
总之:教育孩⼦,家庭最重要,他是孩⼦⽩纸上的第⼀笔,希望家庭教育更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2.家庭教育对孩⼦成长的影响 影响孩⼦的⼼理健康 有些家长对孩⼦总是采取⼀种激进的教育⽅式,⽐如孩⼦犯错他们只会向孩⼦发脾⽓。
骂他们能⼒不⾜才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教育⽅式使孩⼦⾃尊受损,从⽽变成⼀个⾃卑懦弱的⼩孩。
作为⽗母不能强加望⼦成才的⼼,去严格要求孩⼦零犯错零失败。
影响孩⼦的思维能⼒ 家长应该传达给孩⼦更多的正能量,孩⼦才会更有⾃信去实现⾃⼰所想,去努⼒经营⾃⼰的⼈⽣,对于未来的现状更有能⼒去攻破。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 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 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 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 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 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 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 7岁才能做到。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 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 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 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 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 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 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 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 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 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 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 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 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等。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 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 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 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 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 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24教师管教斱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25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性格培养】父母态度影响孩子性格形成
【性格培养】父母态度影响孩子性格形成孩子最初的性格如同白纸一张,生长在某一特定家庭环境的孩子在长期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接触中,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性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会逐渐迁移到他们身上,在性格这张白纸上落下种种不同的印记。
比如,做父母的待人热情、宽容,其子女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待人。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即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育方式会使子女形成不同的性格。
比如,父母教育子女时采用民主和平等的方式,那么子女较容易形成和发展好交际、与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教育子女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子女较容易形成和发展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娇宠、放纵,那么子女就容易形成任性、幼稚和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
如果母亲的态度就是支配性的,那么儿童难构成消极、顺从、倚赖、缺少独立性的性格特征。
如果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那么儿童容易形成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缺乏独立精神、情绪不稳定的性格特征。
如果母亲的态度就是过分维护的,那么儿童难构成缺少社会性、倚赖、被动、畏惧、深思、绝望、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
如果母亲的态度是过于严厉的,那么儿童容易形成顽固、冷酷、残忍、独立的性格特征,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性格特征。
如果母亲的态度就是忽略的,那么儿童难构成嫉妒、情绪恐惧、创造力高、甚至存有苦闷轻生情绪的性格特征。
如果父母意见是分歧的,那么儿童容易形成易生气、警惕性高的性格特征,或者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母亲只有以民主公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去看待子女,才可以并使子女具备相当多的较好的性格特征。
另外,家庭气氛对子女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说来,在宁静愉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与在紧张困扰、压抑纠纷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就其性格而言便存在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父母早亡或离异的家庭里,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出现孤僻、依赖、冷淡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一、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坚定果断的性格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爸爸和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在沟通中达成一致。
标准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孩子无从选择,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即使有时候,有一方觉得另外一方的管教欠妥,也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过后与其进行沟通商量,保持一致性。
很多家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当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多地插手,也会让孩子养成标准不一致的习惯,或者两面的性格。
这就需要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对待事物的态度才会坚定,做事情才会果断,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平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培养孩子阳光、有主见的性格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不摆家长的架势,可以把父母的威严放下,融入到自己的世界去。
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某某某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
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容不得孩子表达,这样的教育肯定无效。
如果父母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世界,分享其快乐,分担其忧愁,帮助其承担问题并给与引导,此时的管教“无声胜有声”。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一定会受益匪浅。
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笼罩在压抑之下,逐渐形成自卑、被动的性格。
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会令整个家庭洋溢着浓浓的平等气息。
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更善于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会受别人左右。
三、恰当赞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以前的中国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
孩子在整天的抱怨和批评中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一点就会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思维惯性。
早期教育0-6个月婴儿性格心理
早期教育0-6个月婴儿性格心理目录∙母爱改变婴儿性格和心理∙婴儿依恋心理的形成原因∙婴儿哭闹也许是心理在作怪∙宝宝的性格是由爸妈来定的∙宝宝发育时期性格的发展有哪些展开母爱改变婴儿性格和心理英国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母鼠的爱舔能刺激小鼠大脑产生一种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
和没怎么受到母鼠关爱的小鼠相比,经常受到母鼠爱抚的小鼠长大后没有那么焦虑和胆小,分泌的紧张激素也较低。
专家们认为,虽然对人类而言,母亲的行为对婴儿所起作用可能与老鼠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和机制是一样的,即基因表现会因母亲和婴儿的相互作用而永久改变,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因此,给婴儿多些亲吻、拥抱,您孩子的心灵将更加健康美好。
虽然长期以来,人类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母亲的关爱与子女日后心理健康的联系,但这项对老鼠进行的研究才首次精确测试出母亲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以及子女的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形成成年后的性格。
收起全文↑婴儿依恋心理的形成原因从一开始,婴儿就生活在父母的婚姻所营造的社会和情感的氛围中。
婚姻状况影响着每一个父亲和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当父亲与母亲互相感受到支持,他们与婴儿的交流会更多更有效,他们乐于逗孩子笑,和孩子玩耍,对孩子的照顾有条不紊。
孩子则会受益于这种积极的气氛,更活跃,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
同时父母也因此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更满意,更有信心。
根据心理学家爱里克森的理论,婴儿阶段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时期。
父母对婴儿的抚摸、亲密地身体接触,有助于孩子心理功能的调节。
温馨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形成对父母和对家庭环境的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其他人和更广泛的外部世界。
3个月时,婴儿醒的时间更长,能更多地与人交往了。
4个月时能发出的咿咿呀呀声,更促进了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表达。
家长常常抚摸孩子,咯吱他,握着他的小胳膊小腿做游戏,婴儿则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行为向父母发出信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摘要: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的教育是很关键的,大多数的孩子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性格以及社交能力,都会和自己的母亲很像。
母亲的性格也会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是老师的教育支柱,母亲就是孩子生活和生命的支柱。
关键词:妈妈;儿童;家庭教育引言: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好孩子!但教育方法不同,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同。
妈妈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对孩子进行摇篮教育的责任,更是孩子终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妈妈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品质。
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自私、任性的妈妈会培养出一个豁达、开朗的孩子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妈妈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决定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妈妈的文化素养影响孩子的思考有文化的妈妈绝对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如果是文化资深的妈妈似乎就更能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
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大人手牵手的带领下慢慢学会走路一样。
有文化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响孩子,让他们杜绝粗俗;让他们远离简单;让他们知道深刻......二、妈妈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这里不是说妈妈要敦促孩子学习,给他找好学校、出高学费请家教,而是妈妈自己是否愿意积极学习,愿意改变,不怕失败,敢于冒险尝试创新,善于坚持。
妈妈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母亲的喜好和行为习惯,都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甚至连母亲说话的腔调孩子都会照搬,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家的大人,不仅仅是长相,言行也是这样。
三、妈妈的举动决定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是父母的画像,家长怎么做,孩子也会有一样的行为习惯。
如果妈妈是一个积极上进,懂得如何优化自我的人,她们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妈妈看书,孩子一样喜欢看书,妈妈练习英语口语,孩子也会耳融目染学着说,这些优秀的习惯都在影响着孩子,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优秀的人才有更多回报。
四、妈妈正确的爱影响孩子的对事态度从古至今,人人都知道溺爱孩子不对,但真能做到平等对待、不溺爱的家长真的太少了。
关于核心家庭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影响的调查报告1
核心家庭对北京小学生习性养成的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1、调查背景及意义:(1)核心家庭的概念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并且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家庭。
与之相对的就是extended family(大家庭)。
核心家庭中的子女,无论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在数量上并无限制。
(2)相关背景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多。
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社会。
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第一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刻骨铭心,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也是最牢的——从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北京已有48.6%为核心家庭看,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习性养成的重要因素。
核心家庭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中家庭模式转变的一个普遍趋势,值得研究。
核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
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到现在,中国家庭都是男的在外挣钱的,女的在家养育孩子,这样家庭资金来源充足,孩子可以得到母亲很好的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会很有责任感。
但是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
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但是这一切都是母亲所不能给以的。
(3)调查意义核心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以及性格习惯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设好的家庭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品质
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品质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品质:勤俭、倔强、为人热情、最会吃亏、坚强的性格母亲给老舍的影响最深,老舍后来曾经说:“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
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非常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教会了老舍做人,教会了他劳动。
我的母亲原文老舍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
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
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
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
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
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非常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我是“老”儿子。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
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影响人格的因素
影响人格的因素一教学目标: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二教学要点:影响人格的因素三教学内容: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1)遗传因素是指通过受精作用,父母的特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
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因此父亲或母亲性格上的某些特点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
例如,我国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双胞胎之间性格特点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的情绪特征方面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七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五七;同卵双生子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相关系数是零点六一,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五四;同卵双生子对自己的态度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七一,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六零。
两者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方式等。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和传统。
人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
例如,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对北美印第安的两个部落进行了考察,发现处在不同文化圈内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
在一个叫朱尼的部落里,受人尊敬的不是好竞争的人,而是那些与亲友共享食物的、助人的、将财富分给邻里的人。
该部落的人不喜欢口角,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对小孩子无比仁慈。
调查发现,他们的性格比较中庸、节制与和平。
在另一个称为奎久特尔的部落里则恰恰相反,即崇尚个人主义与竞争。
该部落的人较为有野心、残酷、浮躁、自私自利。
两个部落人格特点的差异是不同的社会文化造成的。
我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中国人的人格与西方人的人格之间存在着颇大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态度影响儿童性格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先生经过数年观察和研究,发现了母亲的教养态度和儿童性格发展的内部关系。
母亲的态度是支配的,儿童的性格则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性的。
母亲的态度是事无巨细的呵护,儿童的性格则是幼稚的、依赖被动的、胆怯的甚至是神经质的。
母亲的态度是一味性保护的,儿童的性格则会缺乏社会性,其情绪大都处于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顺应型的,儿童的性格则缺乏责任心,而且不服从,并带有粗野和攻击性的成分。
母亲的态度是忽视冷漠,儿童的性格则是冷酷的,情绪极不安定,但是创造力比较强。
母亲的性格是专制的,儿童则事事依赖或者是反抗,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十分执拗孤僻。
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儿童的性格是亲切的、直爽的,并且喜欢社交,能融洽地与他人开展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