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圆融和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临床版) 》第四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创新,圆融和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临床版) 》第四届编委
会上的讲话
继承创新,圆融和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五届编委会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临床版) 》第四届编委会上的讲话王永炎王永炎,男,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关键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编委会; 临床版; 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R2-03首先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信任,我自从刘渡老由于年事的关系卸任后接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简称《学报》) 主编,当时张年顺先生是编辑部的主任,已经经历3 届编委会了。
感谢大学领导的信任和委托,也衷心地感谢《学报》第四届编委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临床版) 》( 简称《临床版》)第三届编委的辛勤劳动,诚挚欢迎《学报》第五届的编委和《临床版》第四届的编委参加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我们新一届编委会一定按照学校的嘱托做好我们的工作,办好我们的《学报》及《临床版》。
新时期,学报的办刊方针和主旨是要坚持为行业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学术的繁荣作出一份贡献,要弘扬学术争鸣,建设好争鸣的主阵地,培育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借这个机会,向各位编辑、各位老师汇报和研讨一下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形势。
1 中医药学学科事业发展的机遇1. 1 农耕文明的优与劣
中医药学科事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我国经历了数以千年计的农耕文明,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从哲学的角度,是形象思维,是唯象主义。
我们应该我主人随地以国学为体,来面对事业和学科这种良好的机遇。
农耕文明有优有劣,农耕文明的缺陷,从西方启蒙运动和五四运动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小农经济,以家为主体,包括了皇权社稷,是家的延长,自给自足、封闭落后; 另外一方面,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农耕文明是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是成就“明医”的一个要素。
所说的“明医”,不是出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
北京中医学院1956 级学生在今年学校校庆的校友会上献出2 本书,扉页上写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培养一代明医的摇篮”,明医是懂得科技史、懂得文史哲、弘扬原创思维、搞辨证论治的中医。
那一届学生,没有一个改行,没有一个去做生意,也没有一个被改造成西医,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医。
我至今怀念当年我们学校有二三十位象孔光一先生、陈佑邦先生那样的老师,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流转,他们大都已经先后离开北京中医药大学。
他们大都来自于农村的县乡两级,经过他们的努力,把最早期的四、五届学生带成了真正的中医,真正从事中医中药工作、真正热爱中医的人。
还有,方药中先生文革结束以后举办的硕士班培养的学生也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医,即使学习和应用了现代科技,但他们的中医根基是深厚的。
3000 年以降至
300 年以上,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学术繁荣的国家。
但是近300 年来,我们国家封闭落后。
我不认同康乾盛世,他把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科技进步一律视为奇技淫巧,是完全错误的。
康熙去世前,国库已经相当空虚了,而雍正还是有功绩的。
至于我国在明代已经丧失海权,我们不说郑和郑成功,我们说林风,他带领2 000 水军、2 000 路军、1 500 童男童女及众多猪马牛羊和各种种子第一个到达菲律宾,而后才是荷兰人,但是当时的朝廷和荷兰人一起千方百计地排挤林风,为了生存,林风所率众人自然有些越轨的行为。
总体来看,林风不是海盗,是开拓海权、有功的人。
1. 2 工业文明的对与错我们也要分析工业文明的对与错。
西方的启蒙运动,提倡自由、民主,平等、人权; 中国的五四运动,强调开明、科学、民主,我完全赞同。
打倒孔家店,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利益群应该打倒。
然而,我们不要错误地理解、全盘否定优秀的传统文化。
启蒙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这无可非议,但也要回顾历史,了解它的负面效应。
否定优秀的传统,丧失海权,全盘否定历史,搞殖民的侵略,是错误的。
1929 年的废止旧医案很显然是错误的,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陈独秀,其中有信奉马列主义的,有搞三民主义的,还有信奉资本主义的,但他们对待中医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崇尚工业文明、科
学主义,而没有看到农耕文明的优势。
孙中山先生是国父,辛亥革命应该纪念,我们都很崇敬他,但是他对中医、中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错误的; 严复先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曾经对中医做过很多尖锐、犀利的批评,后来又说过很多中医的好话。
所以从这样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反对中医的人,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如,鲁迅先生因其父亲看中医时,医生给出的药方中包括一对蟋蟀,还要原配,但这药最终也没有治好他父亲的病,他就开始反对中医了,在日本学习西医; 再如,即使把肾结核的肾摘错了,梁启超先生也说西医能够从细胞学、组织学上说清道理,就是科学的,而中医能够治病但说不清道理,它就是不科学的,这合理吗? 他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仇敌,这是错误的。
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的冲突。
1. 3 文化冲突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冲突具有密切相关性,而文化冲突是根源。
当然,文化冲突对科技、卫生事业的影响深刻,这也是我们要崇尚国故、追思前贤、发扬国医的一种动力,是文化冲突给我们带来的动力。
文化冲突对于复兴中医是有阻碍的。
科学主义认定惟有精准才是科学的对象,这并没有错。
如果要求的是惟一精准,那么真理妄加一分便是谬误。
当然我们中医的老先生,对中医标准化和中医搞指南、规范是不同意的。
我曾经多年被老先生们否定,说我淡化了辨证论治,我的研究是不可取的、错误的,
我搞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规范化研究是判经离道。
我充分理解在求生存的过程中,老先生们对于中医的热爱、对于中医的感情,然而为了中医学科的进步和衡量学科的成熟程度,没有标准是不行的。
1. 4 对形势的认识与自信心对于当今形势的认识,我们主要是要有自信心。
对于当今的形势,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识是喜忧参半,总体看好,春天到了,乍暖还寒; 另一种则认为中医的形势不好,中医的发展态势,属于表热里寒、上实下虚,继续萎缩,尚未折返。
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大概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在北京的大学、研究机构里面,中医发展形势总体看好,也不是没有问题,属于乍暖还寒,还是有寒的一面。
所说的外国人中医热,并不准确,我们搞的标准化要在国际标准化建设领域里面取得主动权、多站点席位是很困难的,“热”体现在哪里? 人家对你的认可度如何? 但是到农村去看看,中国最苦的地方、最落后的地方、喝不上水的地方,饮用冰窖里面的水、水质21 项标准中17 项不合格的地方,中医的形势真是寒,表热里寒、上实下虚,中医在继续地萎缩。
乡镇卫生院里的药柜子没了,饮片没了,只有点中成药,找不到中医了,所以说继续萎缩、尚未折返。
通过请教在基层工作的56、57、58 级的学长们,这种认识不为少见。
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现象,认识到现在是从求生存向谋发展的过渡,要注意求生存不要偏移、谋发展不要急躁。
今年中国工
程院院士遴选,中医申报了13 位,中医候选人中有获得国家奖、在国际上发表文章的,当然数量没有西医多,但没有一位能够进入第2 轮,没能给我们中医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说明我们仍然是弱势学科。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农村,然而农村的阵地已经丢失大半了; 我们应该强调基本功,但情况如何呢?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查房,有位医生开处方,第一味药写的是陈皮,可方剂不是五味陈皮散,处方的章法他都不懂; 辨证论治,常常病证有误,证候尚可。
当然,中医有晚熟、晚成之说,的确是这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400 位参加者,要求参加者撰写策论,把道光年间科考状元赵秉奎的文章发给每位一份,先生策问,刘景源先生出了40 个题目,设策论述,最终遴选出30 位优秀人才,其中13 位出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那些人经过听课、考核、认真的学习,很多人更加热爱中医了。
现在都在问责大学,同样的,中医人也在问责中医教育,应该怎样使40 岁以下的中医师喜欢中医、学习中医,博士、博士后的中医含量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5 卷1. 5 谋求学科发展的理念学科发展包括理念、技术、器物3 个层面,其中的技术与器物没有学科专属性,而理念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专属性。
理念是科学与人文的互相结合。
科学求真,是奠基的; 人文求善,是导向。
中医有文化,因
为文化含于其中; 中医非文化,因为中医不等于文化。
中医属于生物学领域,是生物医药,面向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问题。
毫无疑问,全盘西化是伪命题。
现在,我们的吃、穿、用和大众化的东西,大部分来自于西洋,我们也都习惯了。
我们应该看到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是一种进步,但是否定传统文化又是错误的。
过去五四运动是西学东渐,现在是一个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并行的时期。
在这个并行的时期,我们研究中医、中药,应该崇尚国故、追思前贤,发扬国学和国医,要将东学、西学兼收并蓄。
我们是一种正确理解的中医、西医融通共进,也就是在系统论整体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我们应该朝向于宏观与微观的契合,朝向着大一与小一,也就是把我们对于天象物候、对于症状学的观察和来自于生化学、来自于组织细胞学、来自于表征组学、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这些微观的东西,大一和小一上下寻求对接。
然而对接没那么容易,常常会擦肩而过,它是几代人要做的工作,如果能够找到契合点,那就是突破。
2 学科方向的变革2. 1 变革的起因随着科学大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医药学学术方向需要不断调整、变革与创新。
所谓大格局包括概念更新、思维模式、理论框架与实践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我主人随,要重视传承,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科置于大科学背景下,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
毛泽东主席在阐述中医政策的时候曾经提
出“要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去掉“新”字,就是要创造统一的医学、药学,可能“统一的药学”条件更好一些,医学的困难更大一些,特别是在理论层面。
当今所说的大科学应区别于二战以前倚靠科学家个人志趣的小科学,如居里夫人、伽利略等,他们都是凭着科学家的志趣来进行发明创造; 当今的大科学必然是多学科团队的组合,去完成大目标的系统工程。
所说的大环境,应该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现在,生态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度大于17%,医药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度已经小于8% 了。
大卫生应该针对医疗改革,朝向社会民众,一定要惠民。
大卫生就是要考虑到卫生资源服务的公平性,现实工作中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2. 2 变革的方向学术方向的变革要朝向健康医学、转化医学和个体化医学。
健康医学,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的确证性研究与防范策略( 政策制定、健康促进与管理等) 。
健康医学的观察方法,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的形象思维是原创思维,象与体能否结合?我认为是能够结合的,也就是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 与医生报告的临床结局( doctor-reported outcomes,DRO) ,大生化和影像学与人的自觉症状是可以沟通结合的。
我们要搞意象思维,象来自于患者身上,意来自于医生身上,意、象结合。
当前还很重视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从中医的特点来看是从临床开端,又回归临床,通过技术研究,再回归于临床。
转化医学
应着眼于院前,院前就是社区; 转化医学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
临床科研一体化,要反映真实世界,真实世界应该包括PRO 与DRO 的结合,然而从中医中药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要抓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多环节的共性病理过程,也就是抓证候的核心病机。
这里又涉及到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 ,前瞻性的,设计甚至要求盲法,最后要求观察重复率。
它是有其局限性,RCT≠循证医学。
2009年甲型H1N1的循证临床试验,为了争取一席之地,所做的工作包括轻症的治疗、重症的治疗、疾病的预防及临床流行病学的资料都在国外刊物发表,最后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后,有1 000 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是采用汤药,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的加减进行的治疗,方剂组成由多位专家确定,是顶层设计的,而且汤药配方、煎药、发药人员的设计是比日本标准汤剂还严格的表达。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一组饮用白水,一组服用奥司他韦,一组喝汤药,一组同时服用奥司他韦和汤药,汤药这组退热效果、感冒症状的缓解效果最好。
对于单因素、普通型甲型流感,RCT 结果完全令人信服。
但中医是否都要做RCT,对于多因素、多环节、多层次、多变量的治疗,大概RCT 就有其局限性了。
我在大学工作期间以东直门医院为主体进行的中风后痴呆的研究,研制出的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销量很好。
那是一组用安慰剂( 神曲和麦芽) ,一组用
益肾化浊的五味中药组成的复方,一组服用西药。
结果获得各方承认,然而对于成果最不满意的是我自己,因为这样的RCT 观察,只能获得参加评奖的第1 期王永炎继承创新,圆融和合7大多数西医的认可,但是作为道道地地中医的我并不认可。
因为这种治疗和采用个体化治疗,就是按照中医的识证遣方逐个治疗病人,最终疗效的差距是很大的。
所以,有一位博士说RCT 不适合中医,他是敢说、敢想的人。
不能说中医就是个体化医学,但是中医对于个体化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个体化医学着眼于中医诊疗质量水平的提高,实现共识的疗效。
个体化医学也能够形成共识的疗效。
章太炎先生既是中医的名家,又是政治家,他说“医案是中医对人类贡献最著者”,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要提高医案循证证据的级别。
3 学科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3. 1 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三个要素,是我们应对现在学科良好发展机遇和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
现在已经到了高概念时代,要求是基于循证数据的共识疗效,然而循证证据的级别有待提高。
北京中医药大学要弘扬原创思维、原创优势,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在办教育方面要考察宋代的书院,重新回过头来分析科举制度有没有优势的教育资源; 学校也要赋予时代精神,跟上现代的步伐。
建议《学报》在此次编委会期间明确创办英文版。
现在的博士、博士后英语级别很高,但用英文写文章还需要
一个过渡的过程,但是并不是很难,只要肯修改,3 ~5篇之后就可以胜任了。
要朝向SCI 源去努力。
特别是现在的稿件以实验稿件居多,技术手段( 物理、化学、生物手段) 国外都能接受。
指纹图谱测定相关成分的文章已经没有新意,我们需要生物指纹图谱,是把化学和生物效应、把药化和药理融合起来的图谱,是复方配伍所能用的相关图谱,是图谱库的建设。
《学报》按照“高校的优势、学术的层次、科技的成果”三大主题,立足基础,追踪前沿。
《学报》的优势在于理念,在社会、在国内的影响来源于我们肯刊登大幅的文章,一万字的文章都发。
我们是根据文章的水平、行业学术的需求来设计。
在张年顺先生担任编辑部主任时期,就是这种主张,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学校领导应把学报作为一种校礼赠送。
当然学报要送给学人,有针对性的,与接受者所作的专题相关,就会很受欢迎。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临床版》已经扩大充实编委的队伍,目标就是本届办成中国中文与中国科技的核心期刊。
编委队伍要为《临床版》撰写学术论文,要提供信息、推荐相关稿件。
《临床版》要增加转化医学的栏目,转化医学从临床开端,通过基础或新药开发回归到临床,强调医院前的工作,强调社区乡镇,重点前移、重心下移。
《临床版》还要增加教学查房实录,这个栏目很受临床医生欢迎,现在中医查房的分量不够,要注意强调中医基本功。
关于医案还可以设立医案学栏目。
3. 2 诠释学的
介入诠释学是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
对于学科骨架概念的诠释: 如,证候的涵义要用英文表达清楚; 中药概念的诠释已经模糊了,延伸到什么程度了? 是否仍然是王绵之先生所说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用药”? 现在理论化的诠释延伸是如何认识的? 什么是方剂、藏象、冲任、天癸、经络? 针灸中的经络、腧穴怎么来的,究竟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所以,中医优势特色的学说,如禀赋学说、病络学说、玄府气液学说等都应该发表文章。
SARS病人,满灌的胸血水,病理解剖发现肺叶焦枯,都变成拳头大小了,明确了肺热叶焦与萎证的关系,冠状病毒如何形成的胸血水,西医无法解释清楚,但刘完素的玄府气液理论早已解释清楚了。
《学报》要遵循凸显基础理论成果的主旨,兼顾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强化精品的意识。
3. 3 弘扬原创思维中医理论是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研究中医的理论需要唯物史观,也需要唯心史观。
现在,从人们信仰的角度来看,心理、情绪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王琦先生提出有9 种体质,有人认为概括一些可以是5 种体质,还有人说应该是按照《灵枢》的阴阳二十五人,都有关系,属于学术争鸣。
在唯心史观上我们大家都应该补课,应该读一些马一浮、熊十力等学人的名著《六艺圆融》《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读经示要》等。
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与日月同辉的,是我们培育杰出的创
新人才所不可少的。
最后,我们要坚持理性、保护争议、发现特色、扶持青年,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新的人才。
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从1958 年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到今天,我一直做兼职的编辑工作,衷心希望我们的刊物越办越好。
( 收稿日期: 2011-11-20)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