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合集下载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暨2010年度全省节能工作奖惩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暨2010年度全省节能工作奖惩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暨2010年度全省节能工作奖惩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12•【字号】皖政[2011]74号•【施行日期】2011.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暨2010年度全省节能工作奖惩的决定(皖政〔2011〕7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36%,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目标任务,涌现了一大批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我省节能降耗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同时,也有少数地方未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安徽省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皖政〔2008〕9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8〕37号)规定,经认真评议考核,省政府决定:一、授予铜陵市人民政府等7个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超额完成奖”,滁州市人民政府等8个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奖”,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103户企业“‘十一五’安徽省节能先进企业”称号,高小三等199名同志“‘十一五’安徽省节能先进个人”称号,省电力公司等15个单位“2010年度节能目标完成奖”,并按规定给予奖励。

二、阜阳、六安市人民政府未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予以通报批评。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发扬成绩,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再创佳绩。

未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单位要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并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整改。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强化措施,持续扎实做好节能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

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

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5.07.29•【字号】皖环发〔2015〕36号•【施行日期】2015.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皖环发〔2015〕36号各市、县(市、区)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17号,以下简称《公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33号)和《安徽省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修订本)》,我厅对《公告》目录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审批权限进行了界定,制定了《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发布。

各市可根据省以下投资核准、备案权限及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原则,优化同级审批项目清单,环境影响登记表(除核与辐射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下放到县(市、区)环保部门。

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执行分级审批管理规定,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管理,加强全过程监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权限依照本目录执行,主要污染物(含重金属)排放总量指标前置审核仍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已由我厅审批但在本目录中不属我厅审批权限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重新审批、重新审核,以及项目试生产批准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委托项目所在市(省直管县)环保部门办理。

本目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与本目录不一致的有关文件内容即行废止。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5年7月29日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目录(2015年本)注:表中未注明新建、扩建或技术改造的,包括新建、扩建或技术改造。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解读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解读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4.28•【分类】地方政府规章解读正文《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解读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黄显鸿《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已经2012年10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下面,就办法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特点,作一简要的解读。

一、办法出台的背景是落实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重要举措。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用能系统的运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确立了民用建筑节能的基本制度,同时明确要求地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气候环境条件,制定具体配套办法。

是缓解节能减排压力、惠及民生的实际需要。

据统计,我省既有建筑总量超过15亿平方米,建筑总能耗超过2200万吨标准煤,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5%左右。

2011年,全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亿多㎡;房屋竣工面积1亿㎡,其中民用建筑竣工面积6700万㎡。

我省是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隔热、保温要求比较高,民用建筑的制冷、采暖需求逐年上升。

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办法》,做好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可以提升建筑用能效率,缓解节能减排压力,也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热舒适性,有效改变夏季过热、冬季过冷的状况,更好地惠及民生。

是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拉动产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加强民用建筑节能,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地带动了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了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建筑产业的优化升级,能有效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经济增长。

二、办法颁布施行的重要意义办法的颁布施行,适值全省上下正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必将对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2.06.16•【文号】国发[2012]19号•【施行日期】2012.06.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第1篇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一、背景及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制定本方案。

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10%、10%。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主要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转移。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加强节能降耗1.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

2.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加强节能监察,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三)推进污染减排1.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污染物减排工程。

2. 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 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 成立“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节能减排工作。

2. 各级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完善政策体系1. 完善节能减排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2. 制定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价格、收费政策,激励社会节能减排。

(三)加强执法监管1. 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 加强节能减排监测、监察、考核,确保任务完成。

(四)强化科技支撑1. 加大节能减排科研投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2. 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全梳理表1 :新材料领域相关国家政策政策名称政策要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培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 1.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

《“十二五”国家战略, 2.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1.财税方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政策。

2.研发创新方面: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新材料产业“十二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五”发展规划》,工业织实施重大工程。

和信息化部,3.投融资方面: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国家中长期新材料, 1.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满足领域发展人才需求。

人才发展规划, 2.实施新材料人才“五个三”工程~优化领域人才资源结构。

,2010-2020年,》,科, 3.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作用~改善领域人才发展环境。

学技术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 鼓励外商投资多种新材料产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鼓励多种新材料产品的发展。

家发展改革委,1.支持国内企业并购国外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化经营。

2014-2015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全文

2014-2015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全文

《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全文)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但2011-2013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

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制定本行动方案。

工作目标: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严格项目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二)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加强对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

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实行节能服务产业负面清单管理,积极培育“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中国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安徽省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第五批

安徽省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第五批
6400
6100
21
单缸柴油机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万千瓦
8400
8100
22
电动机综合能耗(中小型)
千克标准煤/万千瓦
1900
1700
不包括铸件
23
电缆综合能耗(标准型)
千克标准煤/千米
80
70
折合为标准电缆计算
24
球轴承综合能耗(中小型)
千克标准煤/万套
8100
7900
25
高压阀门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不包括发动机
11
微型汽车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辆
130
120
不包括发动机
12
中型挖掘机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台
850
700
不包括发动机
13
小型挖掘机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台
1000
800
不包括发动机
14
叉车综合能耗(3吨及以下)
千克标准煤/台
450
400
不包括发动机
不包括铸件
15
大型金属切削机床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台
千克标准煤/吨
500
450
6
轿车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辆
170
150
不包括发动机
7
商用汽车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辆
270
245
不包括发动机
8
重型载货车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辆
260
240
不包括发动机
9
轻型载货车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辆
175
160
不包括发动机
10
中轻型客车综合能耗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中期评估结果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第一章“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第二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第三节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第四节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第五节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第六节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第七节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第八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第四章重点领域发展导向第一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第二节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第三节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第四节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五节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第六节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第五章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第一节完善保障措施第二节健全实施机制前言“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方案可编辑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方案可编辑

“⼗⼆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案可编辑⽬录前⾔ (3)(⼀)部分重点⾏业所需装备⽔平显着提升 (4)(⼆)重点⾏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4)(三)产业可持续发展能⼒进⼀步加强 (4)⼆、⾯临的国内外形势 (4)(⼀)国际竞争⽇趋激烈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5)(⼆)加快⼯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5)(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需求 (5)(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任务 (5)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标 (5)(⼀)指导思想 (5)(⼆)发展⽬标 (5)四、重点任务 (6)(⼀)加强技术创新能⼒建设 .................................... 6 “⼗⼆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案【最新资料,WORD ⽂档,可编辑修改】(⼆)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6)(三)⼤⼒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 (6)(四)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7)(五)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7)五、重点领域技术发展⽅向 (7)(⼀)原材料⼯业 (7)(⼆)装备制造业 (8)(三)消费品⼯业 (9)(四)信息产业 (9)六、保障措施 (10)(⼀)建⽴统筹协调机制 (10)(⼆)加⼤资⾦投⼊⼒度 (10)(三)发挥政策引导作⽤ (10)(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10)(五)扩⼤国际科技合作 (11)(六)加⼤⼈才培养⼒度 (11)前⾔“⼗⼆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现重⼤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加快发展⽅式转变,是当前⼯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式转变、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段,也是⾛新型⼯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撑。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五”期间⼯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作,促进⼯业转型与升级,特制订《“⼗⼆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

未来五年,我省将进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能源发展最快的时期,累计3倍。

能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完成投资2402.5亿元,比“十五”增长结构更加优化,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顺利建成。

扎实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建成顾桥、张集等18对现代化大型、特大型矿井,新增产能4870万吨/年,是“十五”期间新增产能的4倍。

2008年两淮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亿吨级煤炭基地。

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1.31亿吨,是2005年的1.6倍。

2.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组织实施了“皖电东送”工程,建成田集、凤台、宿州、平圩、洛河、蚌埠6个发电厂,总装机720万千瓦,有力地保障了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

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 1 —规模2933万千瓦,是2005年的2.4倍。

电网建设全面加强,建成了500千伏东、中、西3个输电通道,我省主网架实现了由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跨越,形成了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

3.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大幅增长。

“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初步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

建成省内天然气支线600公里,管道天然气基本覆盖设区的市。

全省天然气使用规模由2005年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5亿立方米,增长了10.5倍。

(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1.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

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合肥、芜湖、蚌埠、滁州、安庆和池州等主要集聚区。

工信部发布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工信部发布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前言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保增长、扩需、调结构等战略部署,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特别是《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及时出台,为轻工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轻工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指导未来五年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迈进,编制《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生产平稳较快增长2010 年,全部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3 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

家用电器、皮革、塑料制品、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

2.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6 个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95 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3%。

“十一五”期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 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正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草案)

正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草案)

正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定县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发展环境 (6)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7)第一节指导思想 (7)第二节发展战略 (8)第三节发展目标 (8)第三章构建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12)第一节构建“一城两区三环五带”县域经济格局 (12)第二节实施“五大”战略性重点工程 (13)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5)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5)第二节优化调整传统优势工业 (17)第三节稳定发展现代农业 (19)第五章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20)第一节拉开城市建设框架 (20)第二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1)第三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1)第四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4)第六章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25)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5)第二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扩面提标 (26)第三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6)第四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29)第五节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9)第六节打造平安正定 (30)第七章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1)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31)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2)第三节构建低碳社会 (32)第八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33)第一节深化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33)第二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35)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36)附:全县“十二五”专项规划体系表(各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发改牵头衔接)前言“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正定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期。

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一、发展成就(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四)创新能力实现提升(五)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六)辐射能力愈发凸显(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八)社会发展日臻和谐二、发展形势(一)国际形势(二)国内形势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路径(三)发展目标四、重点任务(一)营造优良投资发展环境(二)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壮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五)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六)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七)提升要素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八)优化开放型经济格局(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十)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一)加强园区社会建设五、政策措施(一)实施分类管理指导(二)积极推动依法治区(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六)提升人才竞争优势(七)加强规划组织落实前言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边境合作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坚持国务院确定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在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效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边境合作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在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增进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打造边疆经济增长点、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O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一)发展现状 (2)(二)面临的形势 (4)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发展目标 (8)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9)(一)节能产业 (9)(二)环保产业 (13)(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8)四、产业布局 (19)(一)总体布局 (19)(二)产业基地 (19)五、保障措施 (23)(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23)(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3)(三)加强监督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4)(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5)(五)建立组织协调体系,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25)前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具有跨行业、宽涵盖面的综合性特征。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2009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9.5万人,总销售收入428.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1亿元。

其中,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166.9亿元,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29.9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总收入12.8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总销售收入218.4亿元。

2、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我省拥有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蚌埠玻璃工业研究院及安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研究开发出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利用设备、烟气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高效曝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

铜陵有色通过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

2009年,阜阳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国家级第二批有色金属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海螺集团高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使得每吨水泥熟料节电38千瓦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区域集聚度有所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合肥、芜湖、马鞍山和蚌埠四市节能环保服务业总收入占全省的77.6%。

合肥、芜湖、蚌埠三市2009年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两项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1.5%,其中,合肥、蚌埠市集中了全省环境保护装备和产品总销售收入的59.5%。

目前,全省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和芜湖,两市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电机、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国内具备一定优势,产业化较为成熟。

蚌埠市玻璃窑炉低温余热发电工艺技术优势明显。

合肥、蚌埠、马鞍山、淮北及安庆五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企业。

铜陵、阜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已成规模。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化不足。

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发展出一些具有研究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品,但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尚未形成具备一定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节能环保的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

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环保装备总体上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产学研互动性不强,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

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三是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

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生产者责任制尚未建立。

投融资渠道不畅,信贷成本过高,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困难。

(二)面临的形势1、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发达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征收“碳税”、“碳关税”,实施绿色壁垒、贸易保护。

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把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安徽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没有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短,层次较低,结构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

安徽要实现快速崛起及又好又快发展,沿袭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对我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和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和节能改造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大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资金投入,刺激节能环保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预计“十二五”末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4、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为国家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我省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工业节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示范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创新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技术标准,培育规范市场,加快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

着眼于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2、坚持产业集聚,发挥优势。

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特色。

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视技术标准的研制,加快实现产业化。

缩小在重点领域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国节能环保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

4、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资源来培育本地节能环保产业,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5、坚持创新服务,引导消费。

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

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

(三)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飞速发展,预计年产值可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5%。

其中,节能产业45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1000亿元,环保产业500亿元。

2、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到2015年,在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扶持和壮大一大批中小企业;创建5—10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布局合理、品牌效应明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

3、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到201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15—20个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15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5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10项。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特色和发展趋势,统筹布局,打造8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或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