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初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一O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

(一)发展现状 (2)

(二)面临的形势 (4)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9)

(一)节能产业 (9)

(二)环保产业 (13)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8)

四、产业布局 (19)

(一)总体布局 (19)

(二)产业基地 (19)

五、保障措施 (23)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23)

(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3)

(三)加强监督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4)

(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5)

(五)建立组织协调体系,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25)

前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跨行业、宽涵盖面的综合性特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2009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9.5万人,总销售收入428.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1亿元。其中,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166.9亿元,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29.9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总收入12.8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总销售收入218.4亿元。

2、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我省拥有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蚌埠玻璃工业研究院及安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研究开发出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利用设备、烟气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高效曝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铜陵有色通过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2009

年,阜阳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国家级第二批有色金属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海螺集团高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使得每吨水泥熟料节电38千瓦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区域集聚度有所提高

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合肥、芜湖、马鞍山和蚌埠四市节能环保服务业总收入占全省的77.6%。合肥、芜湖、蚌埠三市2009年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两项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1.5%,其中,合肥、蚌埠市集中了全省环境保护装备和产品总销售收入的59.5%。目前,全省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和芜湖,两市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电机、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国内具备一定优势,产业化较为成熟。蚌埠市玻璃窑炉低温余热发电工艺技术优势明显。合肥、蚌埠、马鞍山、淮北及安庆五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企业。铜陵、阜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已成规模。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化不足。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发展出一些具有研究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

进的节能环保产品,但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尚未形成具备一定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节能环保的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环保装备总体上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产学研互动性不强,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三是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生产者责任制尚未建立。投融资渠道不畅,信贷成本过高,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困难。

(二)面临的形势

1、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发达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征收“碳税”、“碳关税”,实施绿色壁垒、贸易保护。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

能力,把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安徽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省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没有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短,层次较低,结构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安徽要实现快速崛起及又好又快发展,沿袭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对我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和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和节能改造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大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资金投入,刺激节能环保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