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辅导笔记

合集下载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导 言第一篇 社会生产过程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市场与资源配置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经济运行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 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导 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并把握经济规律。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

(4)节约、节省。

(5)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在西方的普遍使用①“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政治经济学笔记(绝对经典 亲自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绝对经典 亲自整理)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理论经济学各专业〕:1.?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高等教育出版社2.?政治经济学热点与难点争喊?逄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经济学各专业能够不瞧上面两本书注重:原理及其表达方法〔文字组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理解三个全然咨询题: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要紧任务。

3.怎么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知识要点: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开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实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什么原因讲劳动的二重性学讲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提示:〔1〕劳动的二重性学讲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2〕从劳动二重性动身,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讲。

〔4〕在前面三点的根底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存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开展的角度对制造价值的劳动的新熟悉。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能够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全然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只是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考虑题: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提示:劳动价值论的全然动身点:资源如何配置和财宝如何分配。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答: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要素。

1.生产力:人利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2.生产关系: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二)政治经济学怎样研究生产关系1.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2.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揭示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要揭示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大体有三类:人类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一个社会特有的。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和使用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越多,每件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越低。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升级版: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货币衍化: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本质: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货币媒介商品交换,形成商品流通和商品货币关系。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

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笔记

高中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种种关系。

制约的种种关系。

5.矛盾:所谓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所谓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8.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9.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0.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1、自然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非用于交换的经济形式。

(2)基础以小生产和自然分工为主(3)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自给自足•规模小、依赖自然•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2、商品经济(1)概念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2)存在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被划分成相对独立化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使得生产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经常化、商品流通从商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b.(3)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a.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b.当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简单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1)概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础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3)基本特征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2022年4月12日13:3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调节a.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c.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以要素的价格市场为前提,以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法治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市场地位平等和权力平等。

d.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e.经济的开放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第二章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是一个历史范畴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度、流动手段等功能。

2、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1、资本:①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积累:①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③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3、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是同一资本在不同阶段的职能形式。

4、固定资本:①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②是价值转移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1√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

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重大事件。

(1)机器大工业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

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2)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2.理论来源。

19世纪初,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自考政治经济学导论(笔记)

自考政治经济学导论(笔记)

《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零星知识点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专门科学,它是在人类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3、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4、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

在《经济论》一书中,他用“经济”一词来描述奴隶主组织和管理的奴隶制经济,意思是家庭管理。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一书中,也明确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

在古汉语中,“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

5、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而不是及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6、我国现在主要是将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和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学科相区别。

7、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二:论述题1、简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用于出现于17世纪初,它是希腊文中“Poniz”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笔记

■1.试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答:(1)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一直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力的分析。

正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从生产工具分析入手。

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标志。

(3)分析生产力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与机器生产力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

(4)分析生产力和资本原始积累结合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毛泽东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毛泽东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

1、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源于希腊文,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2、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

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家庭经济管理。

3、“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城邦、国家以及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二、政治经济学一门科学的产生。

1、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与自然科学相比,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的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需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1、实践性。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说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

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某种阶级性之外,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

理论经济学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政治经济学1-4课笔记总结

政治经济学1-4课笔记总结

【1】答题模式总结“措施”类答题总结■方法:一)联系课本二)联系材料三)落实主体国家: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3】坚持走工业化道路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6】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7】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企业:1】市场:面对市场进行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尊重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2】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实行名牌战略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关系“认识”类答题模式第一:是什么。

即解释材料中的事件、现象、观点是什么第二:为什么。

即分析事件、现象、观点产生的原因第三:怎么样。

进行评价,如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怎么办。

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表明态度“关系”类答题模式第一:定。

即确定A、B分别指什么,并进一步确定其内涵第二:分。

即结合材料进行分解第三:联。

即寻找A和B的一致方向或者统一的地方,在寻找材料中如何体现第四:结合材料,总结答案【2】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原理知识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辅导笔记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经济制度是指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首先就是揭示经济制度运行与变化的规律,包括研究经济范畴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经济规律得以实现的关键是相应的经济主体采取的经济行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实证性要解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性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的独立学科。

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

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

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相继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

他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

边际革命三大代表作:奥地利门格尔《国民经济原理》、英国吉文斯《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瓦尔拉《纯粹经济学》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具有二重性的:它既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永恒化、也揭示了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种种市场失灵的现象。

微观经济学就实质而言,它只不过用更为现代的数学工具表达亚当斯密早已表达的思想:自由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会是各种产品实现供求平衡。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全盘吸收;而是采取科学的态度。

对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掩饰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及其深层次矛盾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坚决摒弃。

对于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和分析私有制市场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观点,如价格、竞争、成本、利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理论,则应结合我国国庆,有分析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即吸收这些理论中反映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共性,可以为我所用,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比例。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抽象劳动是实质,具体劳动是形式。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其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体现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

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产品价值W=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其中,c+v是资本家的总预付资本,c为生产资料消耗,v+m是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m为剩余价值。

考虑到商品经济流通过程后的商品价值构成:W=A(c+v+m)+B(c+v+m)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资本家是资本这一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契约平等和权威控制的并存,构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

劳动和资本的自由合约并不改变企业内部由资本资本工人的权威强制关系。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

实际上是指以货币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货币本来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主义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价值周期方式区分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是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区分。

可变资本一定是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不一定是可变资本,也可以是不变资本产业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加速流通资本的周转,可以减少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占有量,从而相应增加生产资本的占有量以扩大再生产,增加剩余价值量,也可以用较小的预防资本维持同样的生产规模。

流通费用区别为两类:一类源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二类单纯为资本流通中变换形态即实现买卖交易所消耗的费用,称为纯粹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又可分为由买卖过程引起的交易费用和簿记费用。

利润是指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的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在量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金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产生的剩余价值就应该越多,利润率也应当越高;反过来说,可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利润率也越低。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利润是指由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部门利润率转化为社会平均利润率只是一种趋势。

主要原因是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要受到多种技术、经济和制度的制约。

资本进入某一部门或退出某一部门,总要面临某种障碍,经济学上称它们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这些壁垒的存在,使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得以持续存在。

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构成了资本从现有部门退出到其它部门的障碍,形成退出壁垒。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客观上具有阻碍潜在竞争者自由进入的作用,形成了后来者的进入壁垒。

生息资本有两种形式: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

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商品货币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产业资本利润水平决定了利润的界限:利率会在预付资本利润这个上限与零这个下限之间决定。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资本与产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新资本心态。

呆坏账指的是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银行选好优先贷款对象的对策:1、发展出了中介信息核实机构,如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2、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信贷人员责任与权利考评的办法;3、对接受贷款企业实行担保与抵押制度,以降低呆坏帐的风险。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利息实质上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价值的一种形式。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简单再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量的增大。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

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V。

由于资本家在竞争中不断采取新技术,资本的技术构成趋向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

简单在生产有三个条件: 1、I(v+m)=IIc 体现两个部类的相互依赖关系2、I(c+v+m)=Ic+IIc 这个是生产资料的补偿3、II(c+v+m)=I(v+m)+II(v+m) 消费资料得以实现。

AS=S+E(AS为社会总产值供给,E称为消费基金,S称为储蓄基金);AD =E+I(AD为总需求,E为投资需求。

潜在的总供给是指一国拥有的物质资源、技术和劳动数量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

现实总供给实指该国实际上生产出的年产品。

宏观经济学中的平衡条件:储蓄等于投资,S=I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取决于生产与分配的矛盾。

而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又取决于生产过程内部的矛盾,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个生产目和无限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手段之间的矛盾。

局部比例失调产生的局部危机。

宏观比例失调是指主要经济部门同时供大于求,即普遍的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目的决定再生产中经常存在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

宏观比例失调引起的是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普遍性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就其实质而言,它是资本的积累过剩,即资本积累相对于它所企求的利润率过剩。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润率的变化已不足以驱使再生产迟训不断地扩大。

固定资产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家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大规模地更新企业设备,是使资本主义经济逃出一个危机和进入另一个危机的重要原因。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顺利交换,都实现各自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个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之和,第二部类的商品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个部类所创造的价值。

不变生产价值就是生产产品消耗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简单说就是工人的工资,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被资本家无情占有那部分。

社会总产品按照物质形式可分为:生产资料:如厂房、机器设备等消费资料:如衣服、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