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一、概述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而现如今,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湖北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对文化产业发展有过贡献的相关理论,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叙述,对其理论贡献进行评价。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客观评述,主要由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潜在价值两个部分组成。
产业发展现状依据产业现在的规模、产值和经济地位来评判,而产业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潜在消费人群、市场,地区区位优势,政府重视程度,以及文化资源总量。
在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方能窥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全部面貌。
本文旨在借用要素禀赋理论和钻石模型的理论依据,以其模型为指标体系,研究提升湖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出路。
在前几年研究背景下,各派学者认为,湖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消费市场和人群,政府重视程度也相当之高,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规模小,没有引领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项目支持,使得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我国其他先进地区,总的来说,现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较低,但潜在竞争力很强,在正确的政策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式的指导下,湖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将有飞速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的发展和培育理论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答案,在如何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主要依据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的《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构成了所谓菱形理论,或者称为钻石模型。
他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策略还有市场机遇和政府重视程度。
因此,钻石模型的评价体系,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完善而总结出来的评价方式。
自其理论发表之后,各国各行业,都将钻石模型理论用于评价竞争力。
以上,是本文引用钻石模型理论展开论述的基础和前提。
下面,就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和研究进度分别叙述。
1.国内理论研究状况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我国国内相关理论研究都有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或者相关联。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认知和满足。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基本需求,而心理需要则包括尊重、成就感、认可等高级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们对于食物、水、睡眠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追求,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
在没有满足这些生理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关注到其他更高级的需求。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安全、稳定、预测性的需求,包括对于身体的安全、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于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安全需求。
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社交交往、友谊、爱情等社会关系的需求,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和爱的满足。
尊重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尊重、认可、成就感的需求,人们需要被他人尊重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实现自己的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们对于个人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人们需要追求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人们内在的驱动力,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满足。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转向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的转变被称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时,会感到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的驱动力。
通过了解这些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企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需求和动机的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
该理论源于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化是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量。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导致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劳动力是一个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资本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工具,人力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等人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德国以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高度教育的劳动力而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土地是第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国家的土地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例如,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特化生产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贸易相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对比较成本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国家的贸易政策。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
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以及技术水平决定。
以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详细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欧林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而劳动力禀赋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技能水平等。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的要素禀赋会影响其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
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商品,通过出口这些商品获取外汇。
例如,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劳动力禀赋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口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技术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
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比较优势和相对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它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比较优势模式。
相对要素禀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特定的产业。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石油工业,而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19世纪欧洲哲学家赫尔曼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本质,而本质就是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它像每个人身上的衣衫一样,是人的本质。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价值维护和发展作为追求生活目标的基本准则,以实现目标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的理论。
首先,赫尔曼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
不同的要素禀赋代表了不同的精神力量,它们是人体内部层次意义上的活动,它们帮助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以善良为例,从一般角度来看,善良是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善良不仅仅表明一种价值,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要素禀赋,即善良的精神力量。
而要素禀赋就是能够实现其本质价值的内在的动力,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从而达到自身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次,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
首先,人们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追求自己的价值。
然后,他们可以通过行动,发现自己的本质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例如,追求善良就是一种行动,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善良,并且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成功和幸福感。
同样,通过其他形式的行动,如追求智慧、自由或平等,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实现自身追求的最终目标。
最后,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行动应该是一种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从接受自身要素禀赋价值的角度来看,发现自己的本质,达到自我存在的状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这一共同目标。
综上所述,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以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价值维护和发展作为追求生活目标的基本准则,以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现人本质价值的理论,也是现代人类行为观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要素禀赋论分析中国为例子
要素禀赋论分析中国为例子一、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一国从贸易中获利的条件是贸易条件与该国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内相对价格水平有差异。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贸易基础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不同。
这种理论就是H-0理论,该理论强调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总资源中所占比例与生产要素在不同商品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富裕度反映一国要素禀赋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
若A国可用劳动与可用资本绝对数量均少于B国,只要A国可用劳动和可用资本的比值大于B国,A 国就是资本富裕国。
如我国相对发国家,属劳动富裕国,相对贫困国家,属资本富裕国。
商品要素密集度可反映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特征,若只有两种商品(A 和B)和两种要素(L和K),生产A的资本和劳动之比(K/L)大于生产B的,则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此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至此,H-0理论得出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资源密集型产品。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与商品要素有笑的特征(1)进出口总额扩大,对外依存度增加。
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GDP比重。
它反映该国或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及对外依存度。
外贸增长体现经济竞争力,对推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有利。
从外贸总额看,中国是外贸大国,进出口总额占(3P的比例接近70%,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而外贸依存度过高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外需,外需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安全埋下隐患。
另外,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出口一支独大,对经济贡献率远超消费和投资。
但消费才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消费处于弱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外汇储备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逐年递增,这是常年贸易顺差的结果,而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而现实是,我们出口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品换来的外汇储备往往还买不到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或高科技产品,而仅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促进了美国国内消费。
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
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写作的出发点。
比较优势理论从李嘉图(1817)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学说。
针对HO理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以此为主线,介绍众多学者对要素禀赋学说的完善。
标签: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文献综述1 禀赋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er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有别于生产率比较优势说,由此提出了要素禀赋的基本论点。
Ohlin在其老师Heckscher理论的基础上在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Heckscher和Ohlin创立了要素禀赋论,理论认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而且俄林这种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对比较优势来源的研究更把对贸易理论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后对于国际贸易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影响、技术、人力资本等非传统要素的作用等等问题所做的研究均是建立在他的这种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HO定理是狭义上我们所说的要素禀赋论,广义的要素禀赋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FPE)原理、Rybczynski定理和SS定理。
1941年萨Stolper和Sammuelson 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观点。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2 禀赋理论的发展由于观察到资源禀赋模型不能够很好的解释国际贸易行为,Vanek(1968)开始考虑贸易要素含量。
要素禀赋理论 阅
对于要素密集度含义的进一步说明
要素之间不可互相替代时: K\L为一固定值
可直接确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要素之间可互相替代时: K\L值不固定
K\L值随着两种要素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当 PK↑时, K\L值↓ PK↓时, K\L值↑
不同的要素价格,对应不同的K\L值,当要素价格固
定时, 要素之间不在存在替代,K\L值固定。
H-O理论分析思路
两国要素禀赋不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不同 供给能力不同 两国商品相对价格不同 比较优势不同,各自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两国发生贸易往来
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 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 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 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A.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B.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C.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 装或多少食品?
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瑞典经济学家,1879 – 1952 1919年出版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俄林: 瑞典经济学家,1899 – 1979 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
因此又叫赫克歇尔-俄林原理,简称H-O原理。
D.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 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 同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 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概 念,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 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 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 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 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亦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
关于要素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
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理论分析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俄林在分析、阐述要素禀赋论时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在逻辑上比较严谨。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
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
3要素禀赋理论
中国输往日本的产品,多半属于劳动与资 源密集型产品,日本输往中国的产品,多半则 带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一)H-O模型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二)H-O模型的评价
(一)H-O模型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 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规是律完开全展竞争的 分析简化
➢ 无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符限合制现实
➢ 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三、H-O定理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 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 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 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图 3-7
1990年以来的中日贸易
日本对华出口前10位商品比重位次变化
日本自中国进口前10位商品比重、位次变化
中日贸易差异分析
生产要素中,中国在三大类要素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即劳动、土地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日本则在两大 类要素供给上占有明显优势:即资本与技术
缺陷
(1)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2)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
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3)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
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五、H-O模型的政策含义
发挥一个国家要素上固有的相对优势,从固有 要素存量的相对优势出发进行国际分工,从事 贸易,将自己因为要素价格低廉而能够生产低 廉价格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之要素禀赋理论
一.H-O模型的假设条件: .H- 模型的假设条件
• 1.2×2×2模型 • 2.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 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 3.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4.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6.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即 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 全相同的。 7.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 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 垒。
• •
(TK/TL)A > (TK/TL)B A国是资本丰裕国家,B国是劳动丰裕国 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国是劳动丰裕国 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家。
(2)要素禀赋的价格定义法
• 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 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 , 资本的价格(即利率) , 资本的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 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 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 • (w/r)A > (w/r)B • A国是资本丰裕国家,B国是劳动丰裕国家 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 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小组成员: 吴晓腾 陈文彤 唐菲 时光敏 张月猛 王矇 高伟 王云
资料:瑞典学派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与俄林
赫克歇尔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 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97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学 习历史和经济,并于1907年获 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 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 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 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 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 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 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 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 程。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命题(四)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资本于劳动) 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 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是两国发生 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加国之间的要 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 格均等化趋势; 第四,在这一理论中,还存在着斯托尔泼-萨缪尔 森定理。 结论: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 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End19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说明)
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为A国的均衡价 格,通过 EB 点的相对价格线 PB 为 B 国的均 衡价格,不难发现, PA < PB ,这表示 A 国 在 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 B 国则在 Y 商 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裕的国家在 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 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
End 6
要素密集度(三)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借助于等产量曲线来说明。 微观经济中等产量曲线:所谓等产量线是指,在生 产一定量(如1个单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各种组 合点的连线。等产量线有两层意义: 其一,产品的生产是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结果; 其二,生产同一产品量时,可以有多种要素的组合 形式,或生产的技术方式。用图形来表示,等产量曲 线是生产某种产品一定量时。两种可以替代的生产要 素组合点的连线。等产量线的形状表明了两种生产要 素在生产某种特定产品时的相互替代程度。在经济分 析中,我们一般假定,两种生产要素完全可以相互替 代。
End16
H—O模型的 基本内容(二)
( 3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 由要素价格差异决定的; ( 4 )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 同造成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 定的; (5)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因此,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外,引入知识、信 息、制度等新型要素,研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机 制。
动态比较优势
研究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以 及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积 累。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 位置、增值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模式和利益分配。
06
结论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01
各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以获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02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
动经济增长。
03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国
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获得自身无法生产的资源或产品。
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自身要素禀 赋的培育和提升,加强教育和 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 资源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专 业化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各国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各国应该根据 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制定 贸易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03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早期形态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 •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探讨国家间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等 问题。
要素禀赋 理论文献综述
Your site here
LOGO
后续发展
针对这项研究,克鲁格曼指出它是在更大范围内 证实了里昂惕夫之谜,这说明现实中的贸易并不 全是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方向在进行。但是,即 使要素禀赋理论有很大的缺陷,也没有更好的理 论可以替代它。 虽然,上述的研究似乎都是反对H-O理论的,但 是实际上有许多类似本篇论文这样针对两国之间 贸易的实证研究是支持H-O理论的。
Your site here
LOGO
资本作为要素禀赋的探讨
在一篇名为“给H-O理论一条活路”的文章中, 作者认为不应该将资本作为类似土地这种不可自 由流动的要素。因为资本是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 动的,因此不应该将资本看做一个国家的要素禀 赋,如果将资本从模型中剔除,那么H-O理论是 很符合实际的。作者用生产制造品的技能程度来 代替劳动/资本比率,通过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的贸易,发现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的技能复 杂度更高的产品。
Your site here
LOGO
里昂惕夫之谜的争论平息
1981年,Robert Stern 和 Keith Maskus 写的一篇文章指出只要加入第三种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就可以发现许多里昂惕夫归类为劳动 力的要素其实属于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终于 得到解释。
Your site here
Test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ckscher-Ohlin Theorem to LOGO Contemporary Trade Betwee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Introduction
2,文献综述 1,H-O理论
3, 实证 4,结论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要素禀赋理论文献综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民族经济理论与方法学生姓名:***年级、专业: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要素禀赋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的。
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又会产生比较优势,进而会导致地区间发展状况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要素禀赋理论和禀赋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并作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地区发展一、要素禀赋理论(一)、理论背景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俄林在赫克歇尔理论的基础上在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的决定性作用。
广义上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
这是萨缪尔森(1948)前后发表了多篇文章(《国际要素价格均衡》、《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对观点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在H-O模型基本假设下,如果两个国家不是完全分工,自由贸易会导致两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国外理论发展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建议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要素禀赋发展战略政策建议论文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最初诞生并服务于国际贸易,但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应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解决更多领域的发展战略问题。
本文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对近年来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0 引言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也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主流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又称资源禀赋。
国内相关经济学者基于资源禀赋理论角度,从发展战略层面对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发展、产业经济、企业组织发展、地区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基于此视角,对近年来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述评。
通过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薄弱环节三个方面,对基于要素禀赋的研究进展作以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意见。
1 基于要素禀赋的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薄弱环节1.1 研究趋势随着要素禀赋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趋势。
一是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内容空间范围的放大,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已经从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对国家、地区分工的影响研究逐渐转向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组织发展等众多领域。
二是要素禀赋理论具体问题研究和具体领域的细化,对于要素禀赋理论与具体实践运用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定量分析手段转向以实证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更为科学、完善,研究领域更加细化、深入。
三是要素禀赋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的梯度升级,无论是对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实践具体领域的研究,逐步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对具体应用领域具有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1.2 研究热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条件下,资源要素禀赋理论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存在以下热点:1.2.1 国际贸易领域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趋向于从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角度考虑,分析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及其对本地区贸易产业结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论文gaoke4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104姓名:高科学号:2010211002完成日期:2012 年 5 月12 日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高科(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古加入WTO原先中国的要素优势(如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在贸易中已不占优势,比如沃尔玛可以在中国采集更便宜的商品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更加有竞争力,中国零售企业生存更加困难.中国的成本优势抵不过国外品牌优势,关键词:全球化改革开放要素禀赋结构中国正文: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际GDP增幅几乎已达到700%。
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找不到任何别的国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
有观点认为这种发展不能持续,因为高增长只是因为原来经济基数低。
这种说法理据薄弱,古代中国经济基数也很低,而据经济学家麦迪逊的估计,汉朝至1952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不足20%。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持续这种发展呢?在这个问题的各种论争中,比较中肯的理论是要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发展战略。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它生产的商品是否符合自身比较优势,而后者又与其生产要素的禀赋紧密相连。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该国拥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土地、人力资本等等生产要素,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同要素间的相对比例。
中国的劳动力远比资本丰盈,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比劳动力更充足的国家,则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的经济原理若运用恰当,可以非常有效地解释极为复杂的现象。
违反上述原理的后果可以是十分严重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了不少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生产的成本效益低下,企业是依靠政府补贴才得以生存。
直至今天,这类企业严重亏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过,上述理论未提及的是,若无对外开放的政策配合,中国很难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较简单)
• 要摆脱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实现服务易结构的 优化。 • 首先要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国内服务业的发 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 反映出国内服务业在结构的劣势。 • 注重人力资本等稀缺要素的积累,发展高附加值 服务行业的贸易。 • 健全和完善与服务贸易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 在充分利用GATS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服务贸 易、促进本国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等 照顾性的规定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与服务贸易相关 又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立法,建立公平、 竞争、高效的市场体系, 形成统一完善的服务贸 易市场,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上表,就是我国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TC 指数(即贸易竞争力指数)。 其中在 2000~2005 年 TC 指数中可以发现, 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 而被认为 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的比较优势指数也呈负数状 态。 而在金融、保险、专利、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 务贸易领域,TC 指数在最近 4 年都是负数, 我国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则明显处 于劣势的现状 。
财经闲评
• 要素禀赋理论是解释商品贸易的 传统分工理论。 • 本小组通过查找资料尝试将该理论 应用与国际服务贸易,结合已有的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得出要素禀赋 理论适用的依据。最后在有关要素 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分析结 果提出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 议。
近年来,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服务贸易 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 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 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 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贸 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 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体现。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 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对此,‘财经闲评’专门有请了胡教授为大家详细 解析。
简述并评价要素禀赋理论
简述并评价要素禀赋理论
试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二是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不同,也就是说,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说明了两国贸易的原因是互利,但是并没有说明相对优势产生的原因,而要素禀赋理论作了一定的研究,为一国如何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一种思路。
但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1)具有庸俗性。
该理论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上,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抹煞了劳动收人与财产收人的差别。
三要素论认为:劳动、资本、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能缺少的三个要素,商品价值是由这三个要素所提供的生产性和服务性项目共同创造的。
这个观点曾经遭到马克思的严厉批评。
(2)抹煞了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
(3)这个理论的建立是以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为前提的,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实不符。
(4)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掩盖了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要素禀赋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的。
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又会产生比较优势,进而会导致地区间发展状况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要素禀赋理论和禀赋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并作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地区发展
一、要素禀赋理论
(一)、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俄林在赫克歇尔理论的基础上在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的决定性作用。
广义上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
这
是萨缪尔森(1948)前后发表了多篇文章(《国际要素价格均衡》、《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对观点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在H-O模型基本假设下,如果两个国家不是完全分工,自由贸易会导致两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国外理论发展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Rybczynski,《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1955)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
到了Vanek(1968)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H-O模型,经过Vanek完善的模型被称为H-O-V模型。
该理论认为,各国贸易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三)、国内理论发展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素禀赋理论在国内研究领域都有
广泛发展。
如环境要素方向研究,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环境要素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面貌的一个新变量(黄蕙萍,2001)。
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要素方向来研究,根据赫-娥理论分析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并指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要素票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最具竞争力(李重芬、徐元康,2001)。
从生产要素方向研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使用的生产技术应该与本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相适应(陈友芳,2009)。
从劳动要素方向研究,通过工资水平这一桥梁工具来调控要素价格比率,以此实现兼顾促进技术进步的长远利益和避免短期就业的剧烈波动的目标,从而在推进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发挥我国的劳动要素禀赋优势(甘梅霞、刘渝琳,2006)。
(覃成林、李超,2012)则从总体上,我国城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技术选择,进而对其现代产业的发展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又有学者提出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龚万达,2010)认为,自然资源是决定或制约着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影响着产业布局和结构,自然资源丰裕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是容易带来"资源诅咒"。
二、比较优势优势理论
(一)理论背景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1815
年托伦斯(Torrens)在《国外谷物贸易论》一文中明确阐述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利益论。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就产生了比较优势。
(二)理论发展
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又提出了要素禀赋优势说,认为各国间的要素差异是产生贸易的唯一原因。
在这两位学者形成的H-O要素禀赋模型中,假设各国的要素生产率是相同的,产品的相对价格唯一地又其相对成本决定,而相对成本是由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或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的。
由此形成了由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相对价格决定的比较优势。
国内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与发展。
(林毅夫、孙希芳,2003)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观点,其主要观点认为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归根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体能够实现经济生育的最大化,资本积累最多,要素结构提升的最快,这样经济发展的成本最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就更强。
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认为只有遵循因自身要素禀赋不断调整和优化而形成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竞争优
势,因而最大限度的创造经济剩余。
张其仔(2008)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
不同的国家因其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同,其未来的演化路径就会有所差异。
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不一定是线性的、连续的,可能出现分岔和断档,由此,产业升级的路径也不一定是线性,也可能出现分岔和断档。
李辉文(2004)提出尊重现代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该学者还认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都具有动态性 ,因此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 ,那些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并不充分。
还有学者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在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劳动力成本要素的比较。
刘新争(2012)提出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
郭界秀(2013)认为随着国际经济实践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在放松传统假设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新的活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
然而对于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
一国单纯地依靠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单纯根据要素禀赋来确定自己的贸易结构,反而可能陷进“比较利益陷阱”。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需要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洪银兴,1997)
三、结语
随着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要素禀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企业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该国家、地区和企业带来比较优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蕙萍.环境要素禀赋和可持续性贸易[J].武汉大学学报.2001,54(6):668-674.
[2]李重芬,徐元康.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与中国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1,(7):40-43.
[3]陈友芳.生产要素禀赋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选择[J].亚太经济.2009,(2):39-42.
[4]甘梅霞,刘渝琳.我国推进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要素禀赋优势两难冲突的解决路径分析[J].财贸研究.2006,(4):42-48.
[5] 龚万达.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经济问题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03):82-86.
[6]林毅夫,孙希芳.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12-18.
[7]李永军.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8]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
[9]李辉文.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J].经济评论,2004(1):42-47.
[10]刘新争.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J].经济学家,2012(2):45-50.
[11] 洪银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7(6):20-26.
[12]欧玉芳.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J].特区经济,2007(9):268-270.
[13] 李重芬,徐元康.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攀登,2001,20(6):49-52.
[14]郭界秀.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56-166.
[15]覃成林,李超.要素禀赋结构、技术选择与中国城市现代产业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2(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