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传输手段,在军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拓扑结构;3.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编程与调试方法;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汇聚节点负责收集和转发数据,终端节点负责处理和显示数据。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微控制器、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
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路由和传输。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树形、网状和混合形等。
星形拓扑结构简单,但易受中心节点故障影响;树形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长;网状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远。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编程与调试本实验采用ZigBee模块作为无线通信模块,利用IAR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环境进行编程。
实验内容如下:(1)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2)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3)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5.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2)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3)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4)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5)调试程序,确保各节点间通信正常;(6)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传感网技术实验报告
传感网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传感网技术是一种集传感、计算和通信为一体的无线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索和学习传感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设计和构建一个简单的传感网系统,加深对传感网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如下:1. 理解传感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2. 学习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传感网传输到中心节点;3. 实现传感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协作。
3. 实验设备和材料本实验所需设备和材料如下:- 传感器节点:多个可编程节点,例如Arduino等;- 中心节点:一台计算机或单片机开发板;- 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传感节点之间的通信;- 传感器: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连接线:用于连接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
4. 实验步骤4.1 硬件搭建根据实验需求,将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按照拓扑结构连接起来。
每个传感器节点连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数据。
中心节点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存储。
4.2 软件编程针对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
传感器节点的程序需要实现数据采集、封装和发送,中心节点的程序需要实现数据接收、解析和处理。
4.3 网络通信配置配置传感节点之间的网络通信参数,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频率、传输速率和网络拓扑结构。
确保传感节点之间可以正常通信和协作。
4.4 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使用传感节点采集环境数据,例如温度、湿度等,并通过传感网传输到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接收数据后进行分析和处理,比如计算平均值、最大值等。
4.5 实验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比如使用图表展示温度的变化趋势、湿度的时序分布等。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传感网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设计和构建一个简单的传感网系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传感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从硬件搭建到软件编程,从网络通信配置到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了传感网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方法。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感知、采集和传输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学习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研究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实验步骤1.硬件准备:准备一台主控节点和多个从属节点,主控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从属节点发送的数据。
2.网络搭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主控节点和从属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
3.传感器连接:将各个从属节点上的传感器与主控节点相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4.数据采集:设置从属节点的采样频率和采样范围,开始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5.数据传输:从属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主控节点。
6.数据处理:主控节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并实现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湿度等参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在智能家居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农业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无线传感网络的能耗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延长节点的电池寿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也需要重视,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和防止网络攻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及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其他节点或中心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汇聚节点:负责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压缩,然后传输给中心节点。
(3)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各个汇聚节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传输给用户。
2.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平台:ZigBee模块、ZB-LINK调试器、USB3.0数据线、USB方口线两根、RJ11连接线;软件平台:WinXP/Win7、IAR开发环境、SmartRFFlashProgrammer、ZigBeeSensorMonitor。
(2)实验步骤① 连接硬件设备,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② 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③ 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信息融合和压缩;④ 编写中心节点程序,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⑤ 测试无线传感网络性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
(3)实验结果分析①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② 传输: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和压缩,传输给中心节点;③ 处理:中心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结果;④ 性能: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总结1.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个人文档:欢迎来到我的豆丁文档,请在阅读后给予评价~谢谢~======================================================================== ====================个人文档:欢迎来到我的豆丁文档,请在阅读后给予评价~谢谢~========================================================================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验报告学院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专业 : 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 : 2013级2班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带来了美丽、快乐,感谢你给了我永远珍视的记忆。
==================================================================== ===欢迎下次再来学习个人文档:欢迎来到我的豆丁文档,请在阅读后给予评价~谢谢~======================================================================== ====================个人文档:欢迎来到我的豆丁文档,请在阅读后给予评价~谢谢~======================================================================== ====================一、 ADC的采样实验实验的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到了CC2530 ADC的相关寄存器的详细配置;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到了CC2530的ADC单次采集功能的运用。
实验的内容:1. 根据相关的实验配置ADC寄存器;2. 为了实现可调电阻的电压采集。
实验设备:硬件部分:ZIGBEE调试底板一个 ZIGBEE的仿真器一个;ZIGBEE模块板一个电源一个软件部分:IAR751的安装包仿真器驱动程序实验的原理:0端口的引脚的信号作为ADC的输入,本次实验的ADC 有三种种类的控制寄存器,他们分别为:ADCCON1, ADCCON2 和ADCCON3,这些寄存器用于配置ADC,通过这个来并报告试验结果。
无线传感网实训报告万能
一、实训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网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对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无线传感网实训。
二、实训目标1. 理解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3. 学习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
4. 熟悉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三、实训内容1. 无线传感网基本原理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协同工作,实现对特定区域进行感知、监测和控制的一种网络系统。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传感模块、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
2. 无线传感网搭建与配置实训中,我们使用ZigBee模块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ZigBee模块、无线模块、传感器、电源等硬件设备。
然后,通过编程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在搭建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ZigBee模块的硬件连接和编程;-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无线通信协议的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
3. 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与传输在实训中,我们使用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编程,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显示和分析。
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 数据的格式化和压缩;- 无线通信协议的数据传输;- 数据的加密和安全传输。
4. 无线传感网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案例:- 环境监测:通过无线传感网对空气质量、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智能家居:利用无线传感网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能源管理;- 工业控制:利用无线传感网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
四、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熟悉了无线传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3. 学会了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4. 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小组成员:陈相艺,陈思行,丁文俊,黄世杰,林泽伟一.实验名称:光照强度信息采集实验二.实验内容传感器节点采集光照强度信息(如果没有光传感器,则采集电压参数),采用静态路由(指定父节点),通过多跳传到基站节点,基站节点通过串口与PC连接,将采集到的光照强度、节点ID、采样时间存入数据库,用户可以按照节点、时间或逻辑条件查询该数据库。
本小组实验稍作简化之后,将数据改为自动生成一个文本文档,然后记录在内。
三.实验目的1、了解如何运用节点上的传感器采集数据。
2、掌握Sense和Oscilloscope程序,实现数据采集。
3、利用上课介绍的PC与节点之间的通信工具,把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出来。
4、了解TinyOS中的永久数据存储方法。
四.实验原理1、基本介绍传感(Sensing)是传感器网络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涉及到两个任务:①配置传感器:配置会因平台的不同而不同②读传感器数据在TinyOS 2.0平台上,独立的sensing应用程序不再使用像ADCControl这样的配置接口。
取而代之地,它们使用标准的数据获取接口:Read,ReadStream或ReadNow,来收集传感器数据。
2、Sense应用程序2.1. 功能:周期性地对默认传感器采样并用LEDs显示低位2.2. Sense实现过程:①Sense.nc用Boot启动周期性计时器②计时器一到时间,Sense.nc就signal一个timer事件③读数据是分相操作的④读完用LEDs显示数据2.3.DemoSensorC组件①DemoSensorC为Sense提供了Read<uint16_t>接口②Sense.nc无法知道他所连接的传感器,甚至无法知道是否从传感器得到数据,因为它能导通到任何提供Read<uint16_t>接口的组件③事实上DemoSensorC在不同的平台下是不一样的。
平台依赖于DemoSensorC组件来定义应用程序从哪个传感器来采样。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用于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信息。
WSN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农业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环境搭建1. 硬件准备:选用多个传感器节点和一个基站节点。
传感器节点包括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等;基站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
2. 软件准备:选择适合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例如TinyOS、Contiki等。
编写传感器节点和基站节点的程序代码。
二、传感器节点部署1. 部署传感器节点:根据实验需求,在待监测区域内合理布置传感器节点。
节点之间的距离和布置密度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2. 传感器节点初始化:节点启动后,进行初始化工作,包括自身身份注册、与周围节点建立通信连接等。
三、无线传感网络通信1.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根据预设的采样频率,采集环境信息,并将数据存储到本地缓存中。
2. 数据传输: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基站节点。
传输方式可以是单跳或多跳,根据节点之间的距离和网络拓扑结构进行选择。
3. 数据处理:基站节点接收到传感器节点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数据进行滤波、聚合等操作,提取有用信息。
四、无线传感网络能耗管理1. 能耗模型:根据传感器节点的工作状态和通信负载,建立能耗模型,评估节点的能耗情况。
2. 能耗优化:通过调整传感器节点的工作模式、通信协议等方式,降低节点的能耗。
例如,采用睡眠唤醒机制、自适应调整通信距离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传输性能:通过实验测试,评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包括数据传输延迟、传输成功率等指标。
2. 能耗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传感器节点的能耗情况,探讨能耗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进行一些简单的WSN实验,掌握其基本应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1.电脑2. 无线传感器节点(如Arduino)3. 无线通信模块(如XBee)4.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三、实验步骤和内容1.了解无线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搭建无线传感网实验平台。
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无线通信模块进行连接。
3.编程控制无线传感器节点,收集传感器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传输。
4.在电脑上设置接收数据的接口,并接收传感器数据。
5.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实验平台,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编程控制,我们能够收集到传感器节点上的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接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无线传感网的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
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进行无线通信,灵活地传输数据。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添加更多的传感器节点来扩展整个无线传感网的功能和覆盖范围。
然而,无线传感网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无线通信模块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有限,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耗问题需要考虑,因为它们通常是使用电池供电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无线传感网应用方法。
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和传感器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
实验结果表明,无线传感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于以后的无线传感网应用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挑战。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优化探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优化,具体包括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与优化等。
二、实验原理及工具1.传感器网络组网方式传感器网络通常采用星型、树型、网状三种组网方式。
星型组网结构简单,但单点故障时整个系统会瘫痪;树型组网结构便于数据的传输与管理,但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组网;网状组网结构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网络维护复杂。
本实验将分别对比三种组网方式的性能差异。
2.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与优化实验将分别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LEACH、BCP、SPIN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并通过测试比较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优化协议选择与参数设置,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能耗。
3.实验工具实验中将使用Contiki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是专门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支持多种协议,并提供了实验所需的模拟环境。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组网方式的测试(1)搭建星型、树型、网状三种不同的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2)分别记录每种网络结构在传输运行时的稳定性、延迟、能耗等性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2.数据传输协议的测试及优化(1) 安装Contiki操作系统,选择LEACH、BCP、SPIN协议,并设置相应的参数进行数据传输实验。
(2)改变实验条件(如节点密度、网络负载等),测试和比较三种协议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3)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协议的参数设置,并比较优化后的协议和原始协议的性能差异。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1.组网方式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星型组网方式具有简单易实现、维护成本低的特点,但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一旦发生节点故障,整个系统将瘫痪。
树型组网方式在数据传输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拓扑结构变化时需要重新组网。
网状组网方式相对灵活,但也增加了网络维护的复杂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组网方式。
无线传感网_实验
实验一创建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一、实验目的1.了解IAR软件的操作环境和基本功能2.了解“工程选项”的设置方法3.掌握创建工程和管理工程的方法4.了解基本的编译和调试功能5.学习使用观察窗口二、实验内容控制用户开发板上的绿色LED1灯闪烁三、实验条件1.用户PC正确安装了IAR Embedded Worchbench For 8051集成开发环境2.开发板1块(插有CC2530模块)3.C51RF-3仿真器一个4.10芯下载线一根5.USB串口线一根四、实验原理描述IAR Embedded Worchbench For 8051集成开发环境:主要完成系统的软件开发和调试。
它提供了一整套程序编写、维护、编译、调试环境,能将汇编语言和C语言程序编译成HEX可执行输出文件,并将程序下载到CC2530上运行调试。
用户系统的软件部分可以由IAR建立的工程文件管理,工程文件一般包含以下几种:源程序文件:C语言或者汇编语言(*.C,*.ASM);头文件(*.H);库文件(*.LIB,*.OBJ);本例以LED灯为外设,用CC2530控制简单外设,将I/O设置为输出,实验现象LED闪烁。
实验中操作了的寄存器有P1,P1DIR,没有设置而是取默认值的寄存器有:P1SEL,P1INP。
P1 (P1口寄存器)P1DIR (P1方向寄存器)P1SEL (P1功能选择寄存器)P1INP (P1输入模式寄存器)硬件电路:GPIO 输出控制对象为CC2530模块上的红色和绿色LED ,分别接在CC2530芯片的P1.0和P1.1脚上。
输出置位为0时LED 灯点亮,置位为1时LED 灯熄灭。
四、 实验过程与步骤第一步,启动IAR 集成开发环境,打开“开始”—“程序”—“IAR SYSTEM ”—“IAR Embedded Worchbench For 8051”—“ IAR Embedded Worchbench”图1 IAR Embedded Worchbench For 8051工作区第二步,创建工程1.创建一个工作区,打开“file”-“New”—“Workspace”,如图1所示。
无线传感器应用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数据处理技术;3. 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案例;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感知节点、数据融合节点、通信网络和管理控制中心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感知节点负责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融合节点,数据融合节点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优化,通信网络负责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管理控制中心负责对整个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
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其中,ZigBee、6LoWPAN等协议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压缩、数据融合和数据传输等。
数据采集是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和采集,数据压缩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数据融合是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数据传输是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
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案例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案例:(1)环境监测: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对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智能家居: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
(3)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4)医疗护理:在医疗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用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医疗设备远程控制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这些节点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并将所感知到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基站或其他节点。
WSN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WSN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为今后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和通信协议;3.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三、实验设备1. 无线传感器节点:本实验使用了10个无线传感器节点,每个节点都具备感知和通信功能;2. 基站: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心节点,负责接收并处理来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3. 电脑:用于控制和监控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将10个传感器节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保证它们之间的通信范围有重叠部分;2. 配置传感器节点参数:通过电脑连接到基站,对每个传感器节点进行参数配置,包括通信频率、传输功率等;3. 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节点开始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基站;4. 数据处理与展示:基站接收到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展示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传输。
我们发现,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地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数据可靠地传输给基站。
基站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展示了环境中物理量的变化趋势。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
《传感器原理》课程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掌握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以及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传感器,结合无线传感网络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实现载荷定位。
2.工作原理(1) 光敏电阻是一种用光电导材料制成的没有极性的光电元件,也称光导管。
它基于半导体光电效应工作。
本实验中,将经过光照的电流值分成三个区域,分别对应传感板上黄、绿、红三色灯,光强落入某个区域内,则亮相应颜色灯。
(2) 应变片根据金属导体的阻值随其机械变形而发生变化的原理来工作的。
本实验中,利用四片应变片对实验平板的九个格子进行监控,其中涉及了应变片的横向效应和桥路温度补偿法(3)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3.实验仪器稳压电源1台万用表1只实验平板1块Micaz系列无线传感节点一组4.方法及步骤a)运用多功能传感板进行光敏电阻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b)运用无线传感网络进行载荷定位:i.检查线路连接;ii.正确搭建桥路;iii.数字万用表检查桥路阻值及平衡情况;iv.连接稳压电源,测试桥路输出是否在安全范围内(0~3V);v.连接无线传感网络节点;vi.训练网络并记录十个模式的数据;vii.进行定位并记录结果;viii.关闭所有的Micaz节点,然后关闭稳压电源,切记不能带电操作Micaz节点。
5.实验报告(1) 绘制载荷定位数据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得出定位结果与实际载荷位置进行比较,得出判定准确率。
表格如下所示。
断定位结果。
坐标图如下所示。
图中为传感点信号跃变前后反应的是不加载荷和载荷后的不同的电压值的变化,两条信号线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
图中的那个明显的阶越变化为加载荷瞬间的电压变化。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每个节点都具有感知、处理和通信能力,可以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信息。
WSN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农业等。
本实验旨在研究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进行环境监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无线传感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以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潜力。
实验设计1. 实验环境搭建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搭建了一个小规模的无线传感网络系统。
该系统由多个传感器节点和一个基站节点组成。
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实验区域内,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将数据传输给基站节点。
基站节点则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将结果发送给上位机进行分析。
2. 传感器节点配置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温度和湿度作为监测指标,并将相应的传感器节点部署在实验区域内。
每个传感器节点都配备了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基站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3. 数据采集和传输传感器节点定期采集环境信息,并将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基站节点。
基站节点接收到数据后,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将结果发送给上位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一些主要发现:1. 数据准确性通过与实际测量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温度和湿度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这表明传感器节点的测量精度较高,可以准确地监测环境变化。
2. 数据传输可靠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即使在一些干扰较大的情况下,传感器节点仍能成功将数据传输给基站节点。
这说明无线传感网络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3. 系统响应时间我们还测试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即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到基站节点处理并发送结果的时间。
无线传感器组网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原理、技术特点、硬件设备选择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调试与优化。
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星型、总线型、网状、混合型2. 硬件设备选择与搭建(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2)选择合适的无线模块:ZigBee、Wi-Fi、蓝牙等(3)搭建实验平台:PC、传感器模块、无线模块、路由器等3. 软件编程与调试(1)编写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2)编写无线通信程序(3)编写数据处理程序4. 组网与调试(1)配置无线模块参数(2)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3)测试网络性能,优化网络参数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2)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2. 硬件设备选择与搭建(1)根据实训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无线模块和实验平台(2)搭建实验平台,连接传感器模块、无线模块和路由器等设备3. 软件编程与调试(1)使用C/C++等编程语言编写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2)使用Wi-Fi、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编写无线通信程序(3)使用数据处理库编写数据处理程序4. 组网与调试(1)配置无线模块参数,如信道、速率、功率等(2)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总线型、网状等(3)测试网络性能,如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丢失率等,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网络参数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验平台搭建成功,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无线通信程序和数据处理程序均能正常运行2. 搭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稳定,数据传输速率达到预期目标3. 通过优化网络参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了数据丢失率4. 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实训任务五、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原理、技术特点、硬件设备选择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调试与优化。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的搭建和实际应用,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及了解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搭建无线传感网络
2.学习和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
3.设计并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功能
4.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
三、实验步骤
1.搭建无线传感网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基站和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节点。
2.学习和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并进行代码调试。
3.设计并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功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方法,并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地收集和传输。
4.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将搭建好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实时采集并监控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验证无线传感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搭建和实际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功能,并能够实时采集和监控传感器节点的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网络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信息的监测和采集,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技术,并成功地搭建和应用了无线传感网络。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线传感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七、附录。
传感网实训任务总结报告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网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在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感网技术的掌握程度,培养其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传感网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感网的基本原理、设备应用、通信协议及开发流程,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目标1. 理解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2. 掌握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关键技术;3. 熟悉常见传感网设备的应用及调试方法;4. 学会使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和开发工具;5. 具备独立设计和实现传感网应用系统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传感网基本原理与组成:讲解传感网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使学生了解传感网的基本知识。
2. 传感器技术:介绍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原理、特点、应用及选型方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及数据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4. 传感网通信协议:讲解常见传感网通信协议(如ZigBee、LoRa等)的原理、特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5. 传感网设备应用与调试:学习常见传感网设备(如传感器节点、路由器、网关等)的应用及调试方法。
6. 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与开发工具:介绍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如ThingsBoard、IoTAgent等)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以及开发工具(如Keil、IAR等)的编程技巧。
7. 传感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分组完成传感网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硬件选型、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
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感网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传感网设备组装、调试及数据采集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网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案。
4. 项目实践:分组完成传感网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智能无线传感实训总结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智能无线传感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开展了智能无线传感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智能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标1. 掌握智能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及基本组成;2.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3. 学会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进行智能传感器的开发与调试;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训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工作原理、拓扑结构、路由算法等基本概念。
2. 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制作:学习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软件编程、传感器模块选择、无线通信模块选择等。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通过实验平台,验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如节点通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
4. 物联网应用开发:学习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如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平台搭建等。
5. 智能传感系统设计与实现: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传感系统,如智能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管理等。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学生分组,明确各自职责,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训内容。
2. 实训实施:按照实训计划,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学习、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制作、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传感系统设计与实现等环节。
3. 实训总结:各小组进行实训成果展示,分享实训心得,总结实训经验。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智能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及基本组成,熟悉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2. 学生能够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进行智能传感器的开发与调试。
3. 学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4. 实训过程中,学生设计了多个智能传感系统,如智能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管理等,实现了实训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nt ral SouthUniversity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指导老师:第一章基础实验1了解环境1.1实验目的安装 IAR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1.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1.3实验内容1、安装IAR 集成开发环境IAR 集成开发环境安装文件所在光盘目录:物联网光盘\工具\C D-EW8051-76012、ZIBGEE 硬件连接安装完IAR 和 Smartrf Flash Programmer 之后,按照图所示方式连接各种硬件,将仿真器的20 芯 JTAG口连接到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上,USB 连接到PC 机上,RS-232串口线一端连接ZX2530A 型 CC2530节点板,另一端连接 P C机串口。
3、创建并配置 CC2530 的工程文件IAR是一个强大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支持非常多种类的芯片。
IAR 中的每一个 Project,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配置,具体包括Device 类型、堆/栈、Linker、Debugger 等。
(1)新建Workspace 和Project首先新建文件夹ledtest。
打开 IAR,选择主菜单File ->New -> Workspace 建立新的工作区域。
选择Project ->Create New Project -> Empty Project,点击 OK,把此工程文件保存到文件夹ledtest 中,命名为:ledtest.ewp(如下图)。
(2)配置Ledtest工程选择菜单Project->Options...打开如下工程配置对话框选择项 General Options,配置 Target 如下Device:CC2530;(3)Stack/Heap设置:XDATA stack size:0x1FF(4)Debugger 设置:Driver:Texas Instruments (本实验为真机调试,所以选择TI;若其他程序要使用IAR仿真器,可选 Simulator)至此,针对本实验的IAR 配置基本结束.4、编写程序代码并添加至工程选择菜单 File->New->File创建一个文件,选择File->Save 保存为main.c将 main.c 加入到 ledtest 工程,将实验代码输入然后选择 Project->Rebuild All 编译工程编译好后,选择Project->Download and debug 下载并调试程序下载完后,如果不想调试程序,可点工具栏上的按钮终止调试。
到此,程序已经下载到了cc2530 芯片的flash 内,按下ZX2530A 上的复位按钮可看到程序的运行效果。
2 LED 实验2.1 实验目的通过I/O 控制小灯闪烁的过程。
在 ZX2530A型CC2530 节点板上运行自己的程序。
2.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
2.3 实验结果1.正确连接下载线和 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打开 ZX2530A型 CC2530 节点板电源。
2.在文件夹“基础实验\2 LED”下打开工程led,编译工程,并下载到CC2530节点板。
3. 观察 LED的闪烁情况。
4. 修改延时函数,可以改变 LED小灯的闪烁间隔时间。
5. 重新编译,并下载程序到 CC2530 节点板,观察 LED 的闪烁情况。
答:增加延时就会发现小灯闪烁的频率降低了。
3 串口实验3.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将会学习如果使用串口实现与 PC机的通讯。
(实验中需要 PC 机与开发板之间使用RS232 交叉串口连接线)。
能正确配置 CC2530 的串口。
3.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型底板及 CC2530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交叉串口线一根。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调试助手。
3.3实验结果CC2530 能与上位机通过串口正常通信1.正确连接下载线和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用串口线正确连接上位机和 ZX2530A型板,使能通过串口交换数据。
2.在文件夹“基础实验\5uart”下打开工程uart,编译工程,并下载到CC2530节点板。
3. 通过上位机上的串口调试助手,发送数据到 cc2530,然后检查cc2530 回送给上位机的数据。
3.4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让我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无线的世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二一切又是那么理所当然,记得小时候常常想,那些无线好神秘,画面,声音等怎么可以从一方到达另一方而可以完全不接触。
虽然今天做的实验都是很小很简单的,比起显示中那些绚丽的感觉没什么值得赞扬的,但对于我来说,这个更有魅力,那些绚丽的我是以仰望的视角来对待,而这次我能深入它的原理去真正接触它,以平视来看待它。
第二章射频实验点对点射频通信实验1实验目的在ZX2530A型 CC2530 节点板上运行相应实验程序。
熟悉通过射频通信的基本方法。
练习使用状态机实现收发功能。
2 实验内容接收节点上电后进行初始化,然后通过指令 ISRXON 开启射频接收器,等待接收数据,直到正确接收到数据为止,通过串口打印输出。
发送节点上电后和接收节点进行相同的初始化,然后将要发送的数据输出到 TXFIFO中,再调用指令 ISTXONCCA通过射频前端发送数据。
3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2块、USB 接口的仿真器,PC机Pentium100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监控程序。
4 实验原理发送节点通过串口接收用户的输入数据然后通过射频模块发送到指定的接收节点,接收节点通过射频模块收到数据后,通过串口发送到pc 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显示出来。
如果发送节点发送的数据目的地址与接收节点的地址不匹配,接收节点将接收不到数据。
以下为发送节点程序流程图:以下为接收节点流程图:5实验步骤1. 打开光盘“无线射频实验\2.点对点通信”双击 p2p.eww 打开本实验工程文件。
2.打开main.c 文件下面对一些定义进行介绍RF_CHANNEL此宏定义了无线射频通信时使用的信道,在多个小组同时进行实验是建议每组选择不同时信道。
但同一组实验中两个节点需要保证在同一信道,才能正确通信。
PAN_ID 个域网ID标示,用来表示不同在网络,在同一实验中,接收和发送节点需要配置为相同的值,否则两个节点将不能正常通信。
SEND_ADDR发送节点的地址RECV_ADDR 接收节点的地址NODE_TYPE 节点类型:0 接收节点,1:发送节点,在进行实验时一个节点定义为发送节点用来发送数据,一个定义为接收节点用来接收数据。
3. 修改NODE_TYPE 的值为 0,并编译下载到节点板。
此节以下称为接收节点。
4.修改 NODE_TYPE的值为 1,并编译下载到另外一个节点板。
此节点板以下称为发送节点。
5.将接收节点的串口与pc 的串口相连,并在 pc 端打开串口调试助手,配置波特率为 115200。
6. 先将接收节点上电,然后将发送节点上电。
7.从串口调试助手观察接收节点收到的数据。
8.修改发送数据的内容,然后编译并下载程序到发送节点,然后从串口调试助手观察收到的数据。
9. 修改接收节点的地址,然后重新编译并下载程序到接收节点,然后从发送节点发送数据观察接收节点能否正确接收数据。
6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发送节点将数据发送出去后,接收节点接收到数据,并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打印输出。
发送数据的最大长度为125(加上发送的据长度和校验,实际发送的数据长度为 128 字节)。
7 实验心得这次实验在原来的短距离无线通信中有所涉猎,所以应该这个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简单的,所以很快就做完实验了,就和几个同学好好研究了一下它的原理和一些它的展望,感觉这个学科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作为一个物联网的学生,对无线射频技术应该得很了解,指望它吃饭呢。
这次实验也很简单,但是还是可以解除它的最底层的东西可以更加激发我们的兴趣。
第三章 ZStack组网实验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1 实验目的理解 zigbee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 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织的组网。
在 ZStack协议栈中实现单播通信。
2 实验内容先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ID 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 PC,从PC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发送数据格式为(16进制):FF 源节点(16bit) 父节点(16bit) 节点编号 ID(8bit)例如 FF 4B 00 00 00 01 ,表示01 号节点的网络地址为004B,发送数据到父节点,其网络地址为00 00(协调器)。
3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DZ2530 型CC2530 节点板、USB 接口的仿真器,PC 机Pentium100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ZTOOL 程序。
4 实验原理程序执行的流程图如图 5-4 所示,在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后程序就进入事件轮询状态。
对于终端节点,若没有事件发生且定义了编译选项 POWER_SAVING,则节点进入休眠状态。
协调器是 Zigbee 三种设备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负责网络的建立,包括信道选择,确定唯一的PAN 地址并把信息向网络中广播,为加入网络的路由器和终端设备分配地址,维护路由表等。
Z-Stack 中打开编译选项 ZDO_COORDINATOR,也就是在 IA R开发环境中选择协调器,然后编译出的文件就能启动协调器。
具体工作流程是:操作系统初始化函数 osal_start_system 调用ZDAppInit初始化函数,ZDAppInit调用ZDOIn itDevice 函数,ZDOInitDevice 调用ZDApp_NetworkInit 函数,在此函数中设置 ZDO_NETWORK_I NIT事件,在 ZDApp_event_loop 任务中对其进行处理。
由第一步先调用ZDO_StartDevice 启动网络中的设备,再调用NLME_NetworkFormationRequest 函数进行组网,这一部分涉及网络层细节,无法看到源代码,在库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