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感想
无线传感器网络学习报告
传统模式,指最基本的泛洪法,sensor节点以广播的方式将收到的 分组传递给自己的邻居节点直至该分组到达sink节点;
事件驱动模式(event-driven),以感知环境数据的sensor节点主 动广播分组为特征,该分组基于路由表选取适当路径到达sink 节点;
2020/7/18
10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与体系结构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自治性在大量节点参与的网络中是必要的,为激活网络的连接节
点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组网。 现有的Ad hoc路由协议可分为: 表驱动型(Proactive Protocols先验式协议)每个节点需不断维护
并更新路由表, 典型协议DSDV( 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距离矢量目标序列).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当WSN需要接入Internet或其它外部网时该层才是特
别必需的,工作在ISM (工业安全手册)频段的设备可能 出现较高的数据包错误率,建立一套端到端的传输与阻塞 控制协议能够很好地满足WSN的系统需求。
在协议栈的高层采用确认与重传机制明显要比底层复 杂的错误处理控制码方式易于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与传统网络相比,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征: • 节点分布极其稠密且数目很大。 • 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存储空间及计算能力等资源非常
有限,且能量资源等无法补充。 • 在传感器网络中,传感节点在布置完毕后,除了少数节点
需要移动以外,大部分节点都是静止的。 • 多跳通信。由于低功率射频器件的信号传播范围有限,
17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感知、采集和传输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学习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研究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实验步骤1.硬件准备:准备一台主控节点和多个从属节点,主控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从属节点发送的数据。
2.网络搭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主控节点和从属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
3.传感器连接:将各个从属节点上的传感器与主控节点相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4.数据采集:设置从属节点的采样频率和采样范围,开始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5.数据传输:从属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主控节点。
6.数据处理:主控节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并实现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湿度等参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在智能家居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农业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无线传感网络的能耗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延长节点的电池寿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也需要重视,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和防止网络攻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及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其他节点或中心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汇聚节点:负责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压缩,然后传输给中心节点。
(3)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各个汇聚节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传输给用户。
2.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平台:ZigBee模块、ZB-LINK调试器、USB3.0数据线、USB方口线两根、RJ11连接线;软件平台:WinXP/Win7、IAR开发环境、SmartRFFlashProgrammer、ZigBeeSensorMonitor。
(2)实验步骤① 连接硬件设备,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② 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③ 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信息融合和压缩;④ 编写中心节点程序,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⑤ 测试无线传感网络性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
(3)实验结果分析①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② 传输: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和压缩,传输给中心节点;③ 处理:中心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结果;④ 性能: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总结1.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1.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他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
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和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
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模块在数据收发和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
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X-MAC协议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
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和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X-MAC最大的优点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和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
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学习报告
◆3系统能量供应问题。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使
用高能电池;降低传感功率;此外还有传感器网络 的自我能量收集技术和电池无线充电技术。其中后 两者备受关注。 ◆4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 网络结构是组织无线传感器的成网技术,有多种形态 和方式,合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 资源。在这里面,还包括网络安全协议问题和大规模 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移动性管理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学习报告
提纲:
◆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WSN背景和发展历程 ◆3.WSN的网络体系结构 ◆4.Wsn的关键技术 ◆5.Wsn的应用现状 ◆6.Wsn大量投入使用所面临面临着 许多问题 ◆7.总结(未来的发展趋势)
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以Internet为代表
◆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这个协议栈包括五层协议和三层平台:
各层协议功能如下: ●物理层提供简单但健壮的信号调制和无线收发技 术。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检测和媒体访问以 及差错控制。 ●网络层主要负责路由生成与路由选择。 ●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是保证通信服务 质量的重要部分。 ●应用层包括一系列基于检测任务的应用层软件
◆4.时间同步
时间同步是需要协同工作的传感器网络系统 的一个关键机制,如测量移动车辆的速度需要计 算不同传感器检测事件的时间差。Jeremy和Kay Romer在2002.8月的HotNets-I国际会议上首次提 出并阐述了wsn中的时间同步机制的研究课题,引 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以提出多个多个时间同步 机制(RBS,TINY/MINI-SYNC和TPSN和)RBS机制是 基于接收者-接收者的时钟同步;TINY/MINI-SYNC 是简单的轻量级同步机制;TPSN采用层次结构实 现整个网络节点的时间同步。
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
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
在进行传感器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
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实验准备阶段,我认识到了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在选择传感器类型和实验方案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进
行合理的选择。
在搭建实验平台时,要注意电路连接的稳固性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对于传感器的特性和使
用方法,也要进行充分了解和学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细致和耐心的重要性。
在接通电源和信号线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短路或接错线路导致设备
损坏。
在调试传感器时,要耐心等待传感器的稳定响应,并根据实验
要求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同时,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在实验总结阶段,我发现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对于深化对传
感器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可以发
现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差异和特点,进一步认识传感器的原理
和工作机制。
同时,我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提出改进
建议和应用建议,为今后的实验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传感器实验,我不仅对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实验操作的经验和技巧。
希望在今后
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能够继续探索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1.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她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
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就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与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就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
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模块在数据收发与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就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
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X-MAC协议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
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与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X-MAC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与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
无线传感器网络心得体会
无线传感器网络心得体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无线传感网需要标准化我觉得大多数嵌入式工程师可能误解了标准化这个名词,把标准化理解为可怕的"死板"于“僵化”,实际上标准化意味着“开放”和“互操作性”,如果亲看到这句话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中那些标准化的协议发挥了作用,例如HTTP,TCP,IP,802、3或者802、11。
有了这些标准化的协议,无数的程序员才可以开发多种多样的应用,也包括博客。
应用需要一个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有标准化组件组成。
如果从项目开始的第一秒就抛弃标准化,那么标准化也抛弃了亲。
其实标准化给工程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且提供很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2、无线传感网可以IP化先不说无线传感网络,先说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也经历了各自为政的时代,这个时代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专利技术,但是却形成了若干技术孤岛,但最痛苦的还是用户。
到了本世纪出,在商业领域非常成功的以太网技术成为了现场总线新的发展方向,这给工业现场控制带来更低的成本和更灵活的方式。
之后,就有诸如Profinet,Ethernet/IP,modbus-tcp/ip,EtherCAT和powerlink这样的工业以太网的出现。
IP化不但意影响着现场总线技术,也势必会影响无线传感网技术,因为无论哪种技术都不想以完全孤岛的形式存在,zigbee IP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孤岛走向IP化的例子。
3、无线传感网可以借鉴现场总线技术该部分是应用层的方面的讨论。
若以上两点都可以实现即标准化和IP 化,无线传感网还是会陷入如何实现应用的问题,如何的获取传感器的结果,如果控制执行器。
很多的嵌入式工程师都热衷于自己定义一套控制协议,并为此不停的打补丁且修改。
但是为什么不借鉴一下现场总线中那些成熟的技术呢,例如modbus或者CANOPEN,是不是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个最简单的工业控制协议初看第一眼总是觉得那么变扭,就如同嵌入式工程师第一次看到TCP状态机一样,复杂的不敢相信,但是深入研究之后会发现完善且可靠,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大都完善可靠,且易于扩展。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指导老师:第一章基础实验1 了解环境1.1 实验目的安装 IAR 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1.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1.3 实验内容1、安装 IAR 集成开发环境IAR 集成开发环境安装文件所在光盘目录:物联网光盘\工具\C D-EW8051-76012、ZIBGEE 硬件连接安装完 IAR 和 Smartrf Flash Programmer 之后,按照图所示方式连接各种硬件,将仿真器的 20 芯 JTAG 口连接到 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上,USB 连接到 PC 机上,RS-232 串口线一端连接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另一端连接 PC 机串口。
3、创建并配置 CC2530 的工程文件IAR 是一个强大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支持非常多种类的芯片。
IAR 中的每一个 Project,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配置,具体包括 Device 类型、堆/栈、Linker、Debugger 等。
(1)新建 Workspace 和 Project首先新建文件夹 ledtest。
打开 IAR,选择主菜单 File -> New -> Workspace 建立新的工作区域。
选择 Project -> Create New Project -> Empty Project,点击 OK,把此工程文件保存到文件夹 ledtest 中,命名为:ledtest.ewp(如下图)。
(2)配置 Ledtest 工程选择菜单 Project->Options...打开如下工程配置对话框选择项 General Options,配置 Target 如下Device:CC2530;(3)Stack/Heap 设置:XDATA stack size:0x1FF(4)Debugger 设置:Driver:Texas Instruments (本实验为真机调试,所以选择 TI;若其他程序要使用 IAR仿真器,可选 Simulator)至此,针对本实验的 IAR 配置基本结束.4、编写程序代码并添加至工程选择菜单 File->New->File 创建一个文件,选择 File->Save 保存为 main.c将 main.c 加入到 ledtest 工程,将实验代码输入然后选择 Project->Rebuild All 编译工程编译好后,选择 Project->Download and debug 下载并调试程序下载完后,如果不想调试程序,可点工具栏上的按钮终止调试。
无线传感网络的期末总结
无线传感网络的期末总结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实验和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原理、网络拓扑和通信协议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熟悉了无线传感网络的部署和数据采集等操作。
首先,在学习无线传感网络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节点是构成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单元,它可以感知不同的环境参数,并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到基站或其他节点。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和电源等组成,具有自主工作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其次,我们了解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网络拓扑和通信协议。
无线传感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网状和树状等。
而通信协议则是保证节点之间能够有效通信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常见的通信协议,如IEEE 802.15.4和ZigBee等。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和实践。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无线传感网络的部署和数据采集等实际操作。
通过部署传感器节点和基站,我们可以监测和采集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们对无线传感网络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们熟悉了无线传感网络的部署和数据采集等操作。
最后,我们也学习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无线传感网络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和问题,如传感器节点的能耗和通信范围等。
在实验和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信号弱、网络拓扑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在未来,无线传感网络将继续发展和应用。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网络将在环境监测、智能城市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无线传感网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能耗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学习无线传感网络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通信工程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部署经验分享
通信工程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部署经验分享通信工程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部署经验分享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重要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通信工程实训课程中,我深入学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部署,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心得。
本文将对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享我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部署方面的经验。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具有传感、处理和通信能力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自组织网状结构。
一般情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分为传感器节点、中继节点和基站节点。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并将数据传输给邻近的节点,中继节点负责数据的中转与扩展,基站节点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关键1. 节点的布置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合理的节点布置是至关重要的。
节点的布置应该充分考虑监测区域的特点、实际应用需求和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范围。
避免节点之间的重叠或间隙,保证各节点能够完成监测任务并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
2. 能耗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通常由电池供电,因此能耗优化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节点的工作频率、优化数据通信协议、使用低能耗的传感器硬件以及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等。
3. 网络拓扑结构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树型和网状结构等。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并结合路由选择算法进行优化。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经验1.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节点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节点。
考虑节点的感知能力、通信距离、能耗等因素,选择性能稳定、适用性强的传感器节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对于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至关重要。
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通用5篇)
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通用5篇)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篇1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
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
比如做应变片的实验,你要清楚电桥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
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
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篇2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
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西安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姓名:日期:实验一 ZigBee网络设备类型设置基础实验及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设置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IAR软件的安装。
2、学习和掌握ZigBee协议栈在IAR软件开发环境中的应用。
3、学习和掌握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实质。
二、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PC机一台;CC2530-DEBUG仿真器一台;ZigBee通信模块(插接在传感器模块的ZigBee通信模块);ZigBee协调器(插接在嵌入式网关或PC机上的ZigBee通信模块)。
(2)软件工具IAR Embedded Workbench Evaluation for 8051 版;PL2303-USB转串口驱动程序;串口调试软件。
三、实验内容及结果(1)仿真器的连接在设置ZigBee的设备前应将仿真器与被设置的设备及PC机正确连接。
仿真器有两个接口,其中一个是USB接口,另一个是仿真接口。
仿真器配有一条USB连线和一条仿真器连线,USB连线的一端插在仿真器上的USB接口上,另一端插在计算机的任一USB口上,该仿真器由计算机的USB口供电。
仿真器连线的一端插入仿真器的仿真接口,另一端插入需要使用的ZigBee通信模块的仿真器接口上,本实验箱的协调器的仿真接口在自身的电路板上,实验箱内的其它应用电路的ZigBee通信模块的仿真器接口在应用电路的电路板上,如传感器右侧的仿真接口即为插接在该传感器上的通信模块的仿真接口。
(2)协调器的设置将仿真器的仿真线的一端插入仿真器,另一端插入协调器模块的仿真口;将仿真器USB 连线的一端插入仿真器,另一端插入电脑的USB口;将协调器插接在计算机的任意一个USB 口上,协调器模块由计算机的USB口供电,协调器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
具体步骤如下:1)协调器模块的连接;2)打开 IAR Embdded Workbench 软件;3)打开工程文件;4)选择协调器设备模块;5)设置协调器模块的预编译选项;6)设置协调器预编译文件;7)、添加协调器预编译文件的路径(识别设备类型的关键部分);8)设置协调器连接库文件路径;9)协调器编译下载并使用串口调试程序测试结果。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的搭建和实际应用,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及了解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搭建无线传感网络
2.学习和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
3.设计并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功能
4.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
三、实验步骤
1.搭建无线传感网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基站和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节点。
2.学习和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并进行代码调试。
3.设计并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功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和传输方法,并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地收集和传输。
4.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将搭建好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实时采集并监控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验证无线传感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搭建和实际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功能,并能够实时采集和监控传感器节点的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网络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信息的监测和采集,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和调试技术,并成功地搭建和应用了无线传感网络。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线传感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七、附录。
无线传感网络学习心得.doc
无线传感器网络学习心得初次接触这个课程时,我无意地在课本中看到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检测与跟踪。
这让我联想到物联网体系的感知层与网络层,乍一想,这不就是物联网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整体解决方案么?美国《商业周刊》与MIT 技术评论分别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
作为一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于此,内心燃起了一团火焰,因为觉得这个将成为我们将以时代推动者的身份参与到人类21世纪的建设中。
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课程,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别讲解无线传感器网络里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层,信道接入技术,路由协议,拓扑技术,网络定位与时间同步技术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整合零碎的知识,总结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
第三阶段是利用现有知识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并且能够根据现实需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一个整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一阶段知识总结,(1)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是数据传输的最底层,它需要考虑编码调制技术,通信速率,通信频段等问题。
信道接入技术中有IEEE 802.11MAC协议,S-MAC协议,Sift协议,TDMA技术,DMAC技术,CDMA 技术。
在物理层和信道接入技术主要有2个标准,一个是IEEE 802.15.4标准,一个是ZigBee标准,它们各有优劣,可根据现实情况采用不同标准。
(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作用是寻找一条或或多条满足一定条件的,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将数据分组沿着所寻找的路径进行转发。
路由协议中有Flooding 协议,Gossiping协议,SPIN协议,DD协议,Rumor协议,SAR协议,LEACH 协议,PEGASIS协议等协议。
(3)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大特点之一,拓扑控制策略为路由协议、MAC协议、数据融合、时间同步和目标定位等多方面都奠定了基础。
2024年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传感器实验心得体会范本经过这次的测试技术实验,我个人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一方面加深了我对课本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现在我总结了以下的体会和经验。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
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
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
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
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比如回转机构实验,是利用频率特性分析振动的,就必须回顾课本的知识,知道实验时将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写报告时怎么处理这些物理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做电桥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电路图,仪器面板的布置及各键的功能,瞎着接线,结果显示不到数据,等到显示到了又不正确,最后只好找同学帮忙。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
比如说,在做电桥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返回旋动,测量回程误差。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你对每次实验的态度。
如果你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抱着等老师教你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你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
比如在做回转机构实验中,经老师检查,我们的时域图波形不太合要求,我首先是改变振动的加速度,发现不行,再改变采样频率及采样点数,发现有所改善,然后不断提高逼近,最后解决问题,兴奋异常。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感想
无线传感实验感想
本次实验我们进行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小组成员学习了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合作完成实验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数据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我受益良多。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基于Zig B 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
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现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广泛用于很多方面,如农业物联网、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家居等。
无线传感的使用使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我们平时的实验课更多注重对理论的验证,但是没有创新性和自主研发性,虽然这次的实验我们大部分也是照着实验说明书进行连接、烧录程序、演示等,但是此次的实验增加了我对电子设计的浓厚兴趣。
只要有兴趣,我相信化兴趣为动力,我肯定能更加努力加强电子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当然实验中还有注重团队的协作,我们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因此更快、更好地完成了实验。
现在的项目工程,凭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完成,所以企业也十分注重员工的团队意识,我们想要进入好的企业,对这块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加以重视。
最后,通过这次的传感器技术实验我不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的理解,对于实际的操作和也有了质的飞跃。
经过这次的实验,我们整体对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少的提高,希望以后学校和系里能够开设更多类似的实验,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好的锻炼。
传感器实习心得体会
传感器实习心得体会传感器实习心得体会传感器实习心得体会这次能有机会去工厂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然只有两个礼拜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总结以及心得体会。
首先,来实习的短短两个星期时间里,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以前,在学校里学知识的时候总是有老师往我们的头脑里灌知识,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大多是逼着去学的。
然而到这里实习,确使我的感触很大,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工厂里那种紧张的工作气氛特别在无形中给我营造了一个自己求知的欲望。
其次,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
传感器在生产设备的应用,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应用,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以前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第三,在实习中,我深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勇于展现自我。
自从来到这里,我为人处事的方法有所改变,最明显的是我转化了做事的方法,原来是学完了再干,现在是边干边学。
第四,了解了当代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生产目的、生产程序及产品供求情况,机械产品生产方法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流程的编制原则,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技术规格、包装和使用要求。
在企业员工的指导下,见习生产流程及技术设计环节,锻炼自己观察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
另外,社会工作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企业职工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使我们学会了企业中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他们的敬业精神。
感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以及获得知识的满足。
真正的接触了社会,使我们消除了走向社会的恐惧心里,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同时,也使我们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当前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促使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习总结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习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感器在微小体积内能够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于一体,推动了低功耗多功能传感器应用的快速成长。
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就是由大量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这类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能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的监测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它作为全球未来十大技术之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在军事、医疗、家用、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无线传感网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1)传感器节点比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可以与被测物体之脚的距离更远。
并通过无线连接成网络。
2)传感器节点仅能监控其所放置的环境区域,传感器的位置大多数随机播撒,自组织成网络。
监控结果传送给汇聚节点,该节点负责数据的汇总、融合和计算,因而需要传感器联合协作组建无线传感网络。
3)无线传感网络的传感器节点数量多,可以成千上万。
往往分布密度大,要求节点单位成本低。
4)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出于地理位置或环境或应用场合限制,一般考虑一次性消费。
5)网络拓扑变化频繁。
6)传感器节点受能量供应、计算能力、内存空间限制。
7)传感器节点一般没有全局ID。
传感器节点通常是一个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它的处理、存储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携带能量有限的电池供电。
每个节点兼具感知监测对象信息和转发路由的功能,即除了进行本地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外,还对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转发和融合等数据处理,同时与其它节点协作完成一些特殊任务。
汇聚节点能力相对较强,它连接传感器网络和外部网络,实现两个协议栈的通信协议转换,将收集的数据转发到外网。
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和内存计算资源。
无线传感网络的学习报告(wujiansheng)
无线传感网络的学习报告khywjs2009摘要: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 Sssens or Network,WSN),WSN背景和发展历程,WSN的网络体系结构,WSN的关键技术数据采集,路由协议、时间同步、定位技术和数据融合以及涉及相关研究情况,WSN的应用现状和WSN大量投入使用所面临面临的问题,最后总结WSN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协议,数据采集,路由协议、时间同步、定位技术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 sssens or Network)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具有通信、计算能力的微型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相互协作,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在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可快速部署、可自组织和高容错性等特点,因此最早在军事上得以应用,并发扬光大,成为C4ISRT系统(conun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ing,intelligenee,surveillanee,reconnaissance and targeting)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战场上,通过飞机将传感器节点撒播在需要监控的区域,就可以随时的对敌人化学武器的使用,人员车辆的调动进行监测和报告。
另外传感器网络也可以用于对比较劣的环境和人不宜到达的场所的监控,比如,荒岛上的环境和生态监控、原始森林的火和动物活动情况监测、污染区域以及地震和火灾等突发灾难现场的监控等。
另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城市的交通、大型车间原材料和仓库货物进出情况的监测,机场、大型产和生活区域的安全监测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和任何环境条件下获取大量详实而可靠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实验感想
本次实验我们进行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小组成员学习了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合作完成实验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数据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我受益良多。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基于Zig B 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
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现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广泛用于很多方面,如农业物联网、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家居等。
无线传感的使用使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我们平时的实验课更多注重对理论的验证,但是没有创新性和自主研发性,虽然这次的实验我们大部分也是照着实验说明书进行连接、烧录程序、演示等,但是此次的实验增加了我对电子设计的浓厚兴趣。
只要有兴趣,我相信化兴趣为动力,我肯定能更加努力加强电子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当然实验中还有注重团队的协作,我们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因此更快、更好地完成了实验。
现在的项目工程,凭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完成,所以企业也十分注重员工的团队意识,我们想要进入好的企业,对这块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加以重视。
最后,通过这次的传感器技术实验我不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的理解,对于实际的操作和也有了质的飞跃。
经过这次的实验,我们整体对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少的提高,希望以后学校和系里能够开设更多类似的实验,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