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高校小学期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对策
高校小学期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对策作者:孙烨薇来源:《卷宗》2020年第04期摘要:小学期制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进行的学期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左右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
小学期制使高校具有更加多元的课程体系,不仅课程设置灵活、内容多样,还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提升发展。
目前高校在实行小学期制时还存在着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资源分配不协调、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改革中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增加高校间资源共享、转变师生观念、建立小学期制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学期制;优势;现状;对策1 高校小学期的产生与发展探讨小学期的起源首先应了解美国三学期制的起源与发展。
對三学期制的理解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一学年的学期周期划分为时间等长的三个学期;另一种则是将一学年的学期周期划分为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这一短学期由于时间较短且多利用假期时间,也称“小学期”(Summer School)。
美国是一个重视自由与多样化发展的国家,打破固定的学制划分,这种多学期、课程灵活多样的模式更加适合他们自由的生活方式。
1736年,威廉玛丽学院最早开展第三学期,但当时三学期制的形成并不是由于直接的社会需求,因此威廉玛丽学院只是一次偶然的尝试。
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高校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反应,学期制改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到1860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科学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拉克大学都已采用三学期制。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康奈尔大学于1918年9月16日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其目的是适应战时的需要,使服兵役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
虽然当时的史料没有被记录下来,但这是三学期制第一次被正式而且系统地在高校中实施,也标志着三学期制的正式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只有少数高校采取了三学期制。
二战爆发之后,由于传统的二学期制不能满足战争对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为了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速度,不得不重新重视学期制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作者:李慧李振延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23期小学期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式教学向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本文以C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小学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小学期实践教学是安徽省联盟高校教学基本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课程式教学向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核心工作,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主要特点有:第一,第三学期性质。
“小学期”在原来的两学期基础上增加暑期学期,利用7-8月暑假开展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教育目标明确。
开展暑期小学期实践教学旨在让大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践体验,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实践交往,提升大學生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
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教学内容丰富。
小学期实践教学以专业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等为主要内容1,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1 形式多样,但内容质量层次不齐暑期小学期实践教学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专业属性,设置的相应实践课程。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C学院为例,经过各方努力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四大模块的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是以实习为特征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次是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专业综合训练,C学院经管学院通过成立学科竞赛专家库,建立师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大创、双创及学科竞赛,近四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37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50项,各类校级竞赛奖项400余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58篇;第三是以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财务管理专业的ERP 培训和手工账制作,GIS专业培训,口译、商务口译培训等;第四是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认识实习。
为什么要改革小学期
毫无疑问,小学期的出现直接缩短了我们的假期长度。
然而相比于假期的长短,我们更在意的是,这个牺牲了假期的小学期是否真的带来了与这份“牺牲”相匹配的价值?小学期是我国高校向美国学习的产物,学校设立小学期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制造”的小学期遭遇了水土不服。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大小学期的现状:第一,课程安排松散,时间利用率低。
小学期为期一个月,但在这期间,学生往往只修一、两门课课程,大一的学生两周时间里只学习军事理论课,而大二学生中,岭院学生每周只有2~3节课程,即使是最辛苦的、需要进行金工实习的工科学院,空闲时间也超过了上课时间。
很多人“听听课抄抄作业,打打游戏睡睡觉,其他时间陪陪女朋友,混过去就开学了。
”很明显,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提前开学不仅没有帮助找到学习状态,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懒散。
第二,可选课程太少,课程含金量低。
除了必修课以外,学校也开放公共选修课,但所开放的公选均为一般通识。
一般通识的含金量普遍不高,因此从内容上说,一般通识课程对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缓解正常学期的学习压力而把公选课的学分匀到小学期去。
而且由于仅开放少数公选课程,大多数人即便是为了完成“凑学分”的任务,也是选不到课的。
(配图),导致许多个人假期安排无法执行:用人单位不愿接受短期实习、许多暑期培训班的课程都开设到了8月底、中大教务网站上转发的许多暑期交流项目也都与小学期冲突。
以上种种,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于小学期课程不够重视,加上课程很少,许多学生或是“水”完整个学期、或是翘课回家、或是出游。
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在119份样本数据中,有82.35%的学生有过在小学期期间离校的打算。
(配图)不过诸如此类的现象背后,倒有一些人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整套“小学期代人上课业务”(配图)应市场的需求,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根据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时间、学习工作量和绩效来评定学业成果的制度,它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下面将从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实行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分制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更加有目标性和主动性地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个人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学分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学校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学分来评价教学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此外,学分制还能够促进国内、国际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交流,增强了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实行学分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是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并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较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
其次,学分制需要高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分。
这需要高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最后,学分制的实施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学生和家长需要了解学分制的意义和要求,提高对学习的重视和参与度。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学分制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学分制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实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但也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
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学在我国的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物理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1. 教材单一化目前,我国的物理教学教材大多都比较单一,内容固化,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这导致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不高,无法主动参与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
4. 知识点零散目前的物理教学中,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和混淆,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无法全面理解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改革1. 多样化的教材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多样化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材应该包括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生活中的物理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 强化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还需要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校应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实验环境的改善,同时增加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和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3. 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改革应该设计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4. 整合知识点教学改革还需要整合现有的知识点,设计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1. 完善教师培训教学改革需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小学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小学期是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的短期学习和活动,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才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然而,当前小学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管理不当、活动设计不合理、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期的教育功能,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时间管理不当是当前小学期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假期应该是休闲和放松的时光,而小学期的学习和活动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思维。
因此,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反感心理,不愿意参与小学期的学习和活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调整小学期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既能参加小学期的学习和活动,又能有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时间。
其次,活动设计不合理也是小学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在小学期中,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艺术表演等。
然而,一些学校在活动设计上存在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这导致了学生对小学期的学习和活动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富有挑战性和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参与度不高也是小学期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小学期的学习和活动比较集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一些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参与、缺乏动力和思想上的抵触等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和活动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的参与和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小学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期存在着时间管理不当、活动设计不合理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时间安排、设计合理的活动和提高参与度等改进措施。
当然,改进小学期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促进小学期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小学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小学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小学期作为一项必修课程广受欢迎。
然而,尽管小学期在许多高校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它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问题1. 学生的负担过重小学期通常安排在学期之外,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许多任务。
旅游、拓展活动、实习以及课堂学习等任务的压力不仅使学生们忙碌,也容易让他们感到疲惫。
2. 不同项目的要求不一另一个问题是小学期提供的各种项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与他们所在的班级或社团参加同一项项目,但接受的任务却不一样。
这种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适。
3. 学生缺乏足够的引导因为小学期通常在学期之外,许多教师和辅导员也可能不会全天在校园,导致学生接受的指导较少,而许多计划需要学生自行负责。
有些学生缺乏管理自己的能力,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1. 分配任务和时间学校可以为每项任务分配时间和任务的权重。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在小学期内有适当的任务,而且有时间管理和完成。
2. 加强团队建设小学期依赖于团队的合作和组织,因此,学校应加强团队建设,包括培养学生的能力组合,解决问题和合理分配任务的能力等等,以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团队,同时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管理和支持学校可以请导师、助理教师和班级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特别是那些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学生。
这些指导人员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帮助学生克服他们遇到的任何问题。
4. 增加项目调研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各种实践行业的合作,加强班级或小组对小学期的调查和分析。
接且实践项目的调研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小学期的任务,对学习和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5. 鼓励反思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小学期结束后进行反思,并及时改进下一次的行动。
反思可以是个人试验或团队分析,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提高了工作、学习的自我管理和改进的意识。
小学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小学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阶段,但小学期间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课程过于压缩和内容繁杂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接触各门基础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然而,由于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时间安排紧张,课程内容往往过于繁杂,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此外,在考试导向的指导下,教师不得不着重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所忽视。
改进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减少课程数量,并注重内容的选取与衔接,确保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平衡。
2.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
3.引入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而非单纯注重分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小学阶段存在着城乡教育资源的明显差异。
城市地区拥有更为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而农村地区往往面临师资紧缺、校舍简陋等问题,造成了孩子们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改进措施:1.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并加强优秀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差距: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技术,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给农村学校使用,以便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3.推行一体化发展政策:改善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平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考试压力过大在小学阶段,频繁且复杂的考试制度容易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高额分数的要求,许多学生被迫背诵大量书本知识,并丧失了创造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改进措施:1.改变评价方式:将考试评价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开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入项目制、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考试压力,并培养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
实践教学小学期(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实践教学小学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小学期的意义、内容、实施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小学期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小学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小学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小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小学期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职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小学期的内容1.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地,让学生了解社会、国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敬老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科研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如舞蹈、音乐、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5. 体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身体素质。
三、实践教学小学期的实施方法1.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其中,小学期教学改革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小学期是指学生在正常课程结束之后,利用寒暑假闲暇时间,参加某些旨在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小学期教学改革主要在小学教育的文科类课程领域中进行,本文将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浅谈和效果分析。
小学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科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期的教学改革,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期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活动,尝试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学创作班,进行创作和写作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可以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而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参与到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班,进行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感到厌倦和疲劳,因为学习内容单一、枯燥。
而小学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简单地分析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
一、小学期教学改革优势分析1、提高学习动力:小学期教学改革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让孩子们获得真正的学习动力。
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育实践,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2、创新教育理念:小学期教学改革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
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实践方面采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视野和全面的学科素养。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小学期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社会发展需求,以引领社会为目标,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实施1、课程内容全面升级:传统的文科课程内容单纯、老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小学期教学改革方案可以从课程内容入手,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升级。
增加多种多样的活动、扩大课程覆盖面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针对性改进:在文科类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过于注重学生的背诵能力。
在小学期教学改革实施中,应当着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实践经验是学生了解社会与自然的重要途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
在小学期教学改革实施中,必须着重注重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教师采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游戏式学习、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2、学科素养全面提升: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更注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小学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小学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一、问题分析小学期是指在寒暑假期间,安排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和学习。
虽然小学期有其存在和开展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缺乏全面性许多小学校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孩子们缺乏综合素质修养,而只注重于某个领域或技能的单一发展。
2. 教育资源不平衡在小学校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通常情况下,富裕地区所拥有更好的设施、良师益友等教育资源,并能更广泛地开展各种丰富多样化活动;而相对贫穷地区,在此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3. 学生自主意识不强由于日常教育环境下较为封闭和规范化管理模式长时间积累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很多孩子们缺少主动创新意识以及实践经验。
他们需要引导和培养学习到的东西应该是付诸于行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
4. 评价标准不明确小学期活动多样化,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这导致了孩子们展示自己所学成果时面临着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度低的问题。
此外,也无法对小学期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评估。
二、改进措施1. 引入综合素质教育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安排小学期活动时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艺术、体育、实践等方面的训练和发展。
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类经验丰富多彩有特点成长过程接触新事物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等。
2. 平衡资源分配在提供教育资源上要求平衡发展并消除地区差异,提高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平性。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所有地区都能够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上均衡水平的教育资源。
3. 培养自主意识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参与式学习活动,培养其主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鼓励他们在小学期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设立评估体系制定明确全面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小学期活动的成果。
针对不同类型或目标定位的小学期项目,需要给予相应维度方案提升我们所设立合理性以及具有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通用性可操作性水平集中讨论解决问题形成常规工作体现出灵活适应等特点。
浅谈高等学校小学期制的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等学校小学期制的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作者:谢群谷龙李继秀谢奎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中国许多高校对学期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小学期制优势的发挥。
文章以合肥市A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为例对小学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期;实践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003-02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the term. Although it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affecting the primary school period, the system's advantages. Tak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in the short semester in A University in Hefei.Keywords: short semester; teaching practice; suggestion一、高校实施小学期的现状分析(一)什么是小学期制小学期制是指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原有两学期为基础,从每学年的春、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的教学时段。
[1]A大学是理工类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2000年以前是二学期,每学年为20周左右,中间有寒假和暑假隔开,具体开学时间视春节情况而定,一年总的学习时间为40周。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摘要】近年来,高校学期制改革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种创新。
本文以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文科类小学期教改实践为例,对文科小学期教改中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教改课程设置僵化、部分师生观念未转化、教改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提出完善课程改革、整合校企资源、建立评价机制等建议和意见,以期对学期制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期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一、引言目前我国高校大多以传统的两学期制为主,即春秋两个学期。
两学期制是根据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和实际办学需要制定出来的,经实践检验并沿袭多年,其教学设计和配套的管理制度都比较完善。
但在当前社会需求下,急需更多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两学制弊端也日益明显。
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式接受;其二,象牙塔式教育,实践教学少;其三,部分课本理论知识更新慢,而当前科技极快,一些新的科研成果、理论信息未能及时反馈到教学里。
这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
许多教育管理者认为三学期制比二学期制更有优势,认为通过三学期制,改革课程体系,培养能够无师自通的人,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
通过学期制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因此,我校也开展了小学期教学改革。
但效果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小学期改革的现状,本项目组以文科学院为例,发放调查问卷,对其进行了研究。
二、小学期研究现状小学期是舶来品,是向西方高校教学制度学习的产物。
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哈佛大学在1871年开设的暑期学校。
小学期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又一次尝试,具体指在不影响春秋两季学期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在暑假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时间不限,教学内容不固定,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增加实践教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等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者认为小学期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与实践和科研训练两个重要的平台,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引言小学期教学改革是指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设置一段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通过开展特色课程和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小学期教学改革可以提供更多交叉学科、多元文化的学习机会,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分析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的效果,探讨其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教学改革内容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主题课程在小学期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与文科相关的主题课程,如历史、政治、地理等。
这些主题课程以特定主题为核心,通过讲座、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2. 互动讲座小学期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园举办互动讲座,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这种互动讲座可以增加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对文科学习的热情。
3. 小组合作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期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项目。
例如,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开展一项历史研究项目,并通过合作研究、撰写报告的方式完成任务。
这种小组合作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效果分析下面将从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业成绩两个方面分析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的效果。
学生综合素养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开展主题课程和互动讲座,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增加对人文社科学科的了解与理解。
其次,小组合作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会逐渐形成积极的合作习惯,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业成绩文科类小学期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小学期教学改革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多元化学习经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得到提升。
同时,小学期课程通常更加灵活,可以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作者:龚月娟袁艺彭开松周晖胡霞秦逊徐静岳蕾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33期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推进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安徽农业大学自2011年开始实行小学制。
经过8年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辅修制的实施,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了学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關键词:小学期制;辅修制;问卷调查;成效;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53-04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three-semester was implement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nce 2011. After eight years practice,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or subject system, and helpe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rsonnel with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improved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t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the three-semester system 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Keywords: the three-semester; the minor subject system; questionnaire survey; effect; problems一、我国高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概况高等学校的学期制是指高等学校用不同学期划分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均沿用传统的两学期制,即把一个学年分成时间大体相等的春秋两个学期,中间由寒暑假隔开,每个学期平均20周。
传统的两学期制存在课程教学时间过长、学生选课余地小、教师缺乏较集中的时间参加教学和科研培训及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高校在各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改革,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国高校纷纷探索学期制改革。
三学期制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适应战时需要进行的学期制改革[2]。
我国最早引入三学期制的是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钱伟长先生,1985年在上海工业大学试推行三学期制,每学年设置三个为期10周的理论教学学期,暑假安排5.5周的实践教学[2]。
后来,陆续有国内大学尝试实行三学期制,特别是2002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设置暑假短学期,在两个学期中间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并于2004年正式形成了“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2-3]。
此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50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学期制改革,实行小学期制。
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综合性的著名院校偏重于安排国际交流项目与前沿性课程,一般院校则侧重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专题讲座类课程等[3]。
部分院校在小学期内开设通识选修课、第二学位课程或辅修课程。
经过近二十年的小学期制实践,我国部分高校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已形成较成熟的小学期教学管理和运行体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小学期制改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元化和国际化;教学模式向探索性、实践性转变;建立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的机制;形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等[4]。
而部分高校则取消了小学期,或者把暑期教学活动融入暑假,不做刚性的时间划分,如安徽大学自2018-2019学年开始不再设置小学期,回归到传统的两学期制,每学期20周;又如复旦大学自2016-2017学年开始,校历中不再设置“暑期小学期”,仅在校历的备注中明确暑期教学活动开始的时间,并列举了暑期教学活动的内容,但是没有明确暑期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
二、安徽农业大学小学期制实施状况(一)实施背景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我国教育存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同时,国内部分已开展学期制改革的高校实行小学期制的积极作用已显现出来。
小学期制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高校可集中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协调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更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其他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本校教学资源,推进学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长期存在的辅修课与主修课、公选课与实验课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使教师更好地平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安徽农业大学于2010年开始谋划学期制改革,并于2011年开始实行小学期制。
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每个学年由两个为期18周的长学期和4-5周的小学期组成,根据每年春节的时间,把小学期安排在暑假或寒假。
小学期内主要安排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亦即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部分专业实践的教学。
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在小学期内可修读6-8学分的辅修课程,最多为128学时;非辅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进度最多可选修4.5学分72学时的公选课。
理工农科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公选课和辅修课外,还要参加部分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
已修满公选课模块学分的非辅修学生,以及修读完大部分辅修课程的辅修学生,在小学期内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安排考研复习、公务员考试复习、出国留学准备等。
(二)实施成效1. 促进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重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辅修制已实施了二十多年,但是,受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教学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前学生辅修报名人数较少,比如2008级辅修课的报名学生仅有420人,不到2008级本科生总数的10%。
自2011年实施小学期制以后,辅修学生报名人数以及辅修学位获得人数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见图1和图2。
小学期实行的第2年,即2012年,2011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高达1312人,是2008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的3.12倍,达到近10年辅修报名人数的峰值,接近2011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全校学生参加辅修学习的热情高涨。
2011级学生在2015年毕业时,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为473人,也同样达到了峰值,是2012届(2008级)本科毕业生获得辅修学位人数的4.3倍。
而且,小学期实施后,连续三届学生辅修报名人数与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实行小学期制以后,更多参加辅修的学生能够坚持学完辅修课程,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辅修学位,同一年级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占辅修报名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期制实行之前,见图3。
比如2008级报名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中,只有26.2%的学生最终获得了辅修学位;而2011级报名参加辅修的学生中有36.1%的学生获得了辅修学位,2014级和2015级分别有46.4%和43.3%的辅修的学生完成辅修学业并获得了辅修学位。
这表明,实行小学期制对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施辅修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2014年以后辅修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至2018年和2019年,2017、2018级学生报名参加辅修的人数几乎与小学期制实施之前的2009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持平,相应地,获得辅修学位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见图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安徽农业大学制定的学生转专业的政策逐年放宽,实现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基本能满足学生调换专业的需求。
从2012级学生开始,辅修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而转专业的学生人数却逐年增加,见图4。
另一个原因是,学生越来越理性,大多数学生只有在充分考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才会决定是否参加辅修学习。
2. 教学管理秩序更加顺畅实行小学期制之前,安徽农业大学辅修课和公选课大多数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上课,常与学生的实验课、实习实践教学发生冲突,学生因课程冲突请假缺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了部分辅修课、公选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实行小学期后,小学期内集中安排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教学,基本上不安排其他公共課和专业课的教学。
而且根据学校辅修制相关规定,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其辅修课程学分可以冲抵公选课学分,辅修学生不必选修公选课。
因此不存在辅修课、公选课与其他课程的课程表发生冲突的问题,使教学秩序更加顺畅、平稳。
3.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小学期内,大部分学生利用较为集中的、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在小学期内,部分理工农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实习课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接受更多的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开始实施创业计划;部分学生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小学期内较多的空闲时间进行考研复习,参加公务员考试、出国英语考试、驾驶技术等培训。
小学期制很好地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规律[6]。
三、存在的问题2019年春季,本项目组在本校师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保留小学期制的选项方面,76.8%的学生选择保留小学期,而70.7%的教职工选择取消小学期制;在对小学期教学是否满意的选项方面,辅修学生对小学期教学表示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合计为84.1%,而非辅修学生为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