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鄂教版
冀人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课程概述本文档是针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教案设计。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要求,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观察、实验记录的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培养学生的对科学问题持续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2. 科学活动的步骤•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材料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4. 科学实验的常见现象•热胀冷缩•溶解•排列组合•金属导电第二章: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2. 植物的生长环境要素•光照•温度•水分•养分3. 植物的生长过程•出苗生长•茎叶生长•开花结果4. 植物的生长条件与生长快慢的关系•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不同养分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第三章:物体的特性1. 触觉和摩擦力•不同物体的触觉特性•粗糙和光滑表面的摩擦力2. 吸磁和不吸磁物体•铁石的吸磁特性•非铁石的不吸磁特性3. 电的导体和绝缘体•金属的导电特性•非金属的绝缘特性4. 物体颜色与吸收和反射光的关系•物体颜色对吸收和反射光的影响•不同颜色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和表现程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操作。
(2)通过实验,学会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会利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实验材料,注重实验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概念。
2. 学习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3. 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
第2课时:水的三态变化1.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原因。
2. 进行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探讨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课时:氧气和二氧化碳1. 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 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4课时:燃烧的条件1. 学习燃烧的条件。
2. 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探讨燃烧安全知识。
第5课时:金属的性质1. 学习金属的性质。
2. 进行金属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材料:水、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学生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7.走近科学家讲授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议决查阅资料,懂得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进献,领悟到科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绩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灵魂、科学态度、科学的头脑格式及广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方向1.能想法搜集相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成长的资料。
2.能采纳某种办法将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二、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方向1.能领悟到科学是一直成长的。
2.能领悟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势巨子。
3.能认识到科学灵魂、态度、代价观与科学成绩的取得有直接联系。
三、科学知识方向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绩及给自己留住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能的成长史籍。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能、社会、处境方向1.能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2.能开端领悟到科学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所懂得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教学方法:教授传授与学生运动相连合的互动教导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大众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答复。
讲述:大众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绩和追求真理的灵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这日,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懂得他们的遗迹,去领会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我所懂得的科学家.看课本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绩?(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绩。
(3)学生间相互交流。
2.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1)张衡(2)牛顿(3)爱因斯坦(4)阿基米德(5)袁隆平(6)居里夫人3.讨论。
哪位科学家给自己留住印象最深?他们有哪些主要成绩?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灵魂?板书设计: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1)张衡(2)牛顿(3)爱因斯坦(4)阿基米德(5)袁隆平(6)居里夫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追思上节课内容。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过程与方法:●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的演变第一课:化石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讨论:头脑风暴或讨论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二、导入新课师: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生:同桌讨论三、研究问题1、解读‚化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探讨化石的作用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变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既是自然遗产,又是天然的艺术品。
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
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
化石还有很多医用价值,龙骨、琥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3、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以鱼化石形成为例。
很久很久以前,鱼死后流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鱼尸体上面与下面的泥沙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四、探究‚两上恐龙头骨化石‛、‚中华龙鸟化石‛观察化石,你想到了什么?1、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肉食性恐龙,长着相对扁平、像勺子一样的牙齿是草食性恐龙。
2、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其科学价值无法估算。
其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学说,并将原始鸟类演化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真鸟期。
五、作业:1、远古生物的复原物是怎样做出来的?2、什么是活化石?第二课时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一、单元教材简析:“生物的演变〞这一单元将启发学生探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发觉会拓展学生们了解认识生命的新视野,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更大兴趣.了解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了解化石的一般成因。
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措施1、加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援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时机,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觅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时安排::1、化石 2 课时2、探究动物的开展史 2 课时3、谁能生存下来 2 课时自由研究 2 课时1、化石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了解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拟、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打算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此课利用网络上课比拟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研究课本中的问题、探究个性化的问题或拓展性问题教学过程第—课时1.单元导入。
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课时。
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商量,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根底。
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以下内容:(1)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必须合理利用;(2)水的几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3)水循环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以下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能力:(1)探究的能力;(2)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判断和评价的能力;(4)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及水的循环过程;2.了解水的不同状态及相互转化的关系;3.发现和探究水的不同状态。
三、教学难点1.把握水的循环过程及其中的关系;2.发现水的不同状态。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观察与实验法;3.讨论与交流法;4.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分析历史、地理原因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视频;(2)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必须合理利用。
2.讲授新课(25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授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简单的讲解,解释水的几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教师让学生看图图示,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3.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探究的流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提供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蒸发和凝固,发现水在不同状态间的转化等;(2)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观察记录表;(3)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结果及问题,并展示实验结果。
4.巩固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水的循环过程,并结合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水的不同状态;(2)教师询问学生对水的利用有哪些不当的地方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六、考核方式通过平时的观察、实验记录表的填写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丹顶鹤日子在哪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懂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过程与办法:懂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爱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知道得爱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授课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生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XXX偶见国家一级爱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XXX.头顶裸出部分鲜红群;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XXX.次级和三级飞羽黑群,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群.嘴灰绿群,足灰黑群.)活动2 习惯环境的躯体特征1、小组讨论A丹顶鹤习惯环境的躯体有点特征?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身边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翔,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生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生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爱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爱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三、小结:谈学生谈学习收获?2.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讲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妨碍。
2.能力目标经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看,提高学生观看、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妨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新授课活动1 环境提供了啥1、小组讨论2、小组长汇报。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拟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2. 第二章探索宇宙第一节认识星空第二节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第二节生物多样性4. 第四章健康生活第一节营养与健康第二节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宇宙知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实践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解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和能量转换的应用。
第二章:观察星空,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第四章: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改进建议。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年级下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6.交流小结三.布置作业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时间的顺序生物演化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转换过程探究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学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46节)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转换过程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 教学重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如制作太阳能小车、观察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以及生物分类和特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能源章节:能源种类: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转换:光能→电能、动能→电能节能减排:措施及意义2. 生物多样性章节: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 答案: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风力发电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7.1生物的多样性,7.2生物的分类,7.3生物的进化。
2. 第八章地球与宇宙:8.1地球的结构,8.2地球的运动,8.3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和地球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地球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的结构,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地球宇宙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1)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介绍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太阳系和宇宙。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分类、进化。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行星、恒星、星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2)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举例说明。
(3)简述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4)描述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组成。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分类的依据有形态、生理、生态等。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科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光的传播现象:影子的形成、镜子中的反射、通过水面的折射。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 反射的定义和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2. 反射现象的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反射现象,了解反射的角度等于入射的角度。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 折射的定义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现象的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折射现象,了解折射的角度与入射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镜子、玻璃板、水、激光笔、硬纸板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2. 讲解: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光的传播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成、镜子中的反射、通过水面的折射。
4. 总结:强调光的传播方式和现象。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光的反射。
2. 讲解:介绍反射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反射现象,了解反射的角度等于入射的角度。
4. 总结:强调反射的概念和原理。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光的折射。
2. 讲解:介绍折射的定义、原理和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折射现象,了解折射的角度与入射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活动主题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1. 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2.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3.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4.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三、活动内容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1. 活动一:制作气压计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气压计,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2. 活动二:探究呼吸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1. 活动一:制作植物标本学生通过采集植物,制作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主要特征,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活动二:参观动物园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1. 活动一:制作声音发生器学生通过制作声音发生器,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观察和记录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
2. 活动二:制作彩虹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彩虹,了解光的色散原理,观察和记录彩虹的颜色。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1. 活动一:制作小车学生通过制作小车,了解摩擦力、重力等力的作用,测试不同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 活动二:篮球比赛学生进行篮球比赛,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活动安排1. 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第一周:制作气压计;第二周:探究呼吸作用。
2.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第三周:制作植物标本;第四周:参观动物园。
3.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第五周:制作声音发生器;第六周:制作彩虹。
4.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第七周:制作小车;第八周:篮球比赛。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物的栖息地》教案(2023春)
1.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科学探究]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科学态度]能参与生态瓶制作活动,并如实做好持续的观察记录,基于事实与他人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并能采取行动保护生物栖息地。
【教学重点】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教学难点】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这节课我们一起开启第一单元的科学学习。
1.出示单元页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看到了好多鸟在天空中飞翔。
生2:我看到远处有山、有草地,近处有池塘,池塘里有水,水面上还有几只小鸭。
生3:我还看到了池塘的四周有许多草和树木,它们生长在陆地上。
生4:不止陆地上有植物,我在水面上也看到了好像漂浮着许多浮萍这样的植物。
3.小结:正如同学们描述的这样,我们能在图中看到鸟、鸭子等多种动物,有草、树木、浮萍等多种植物,它们生长在池塘、山地这样的生长环境当中。
这些生物的生长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有关系吗?生物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探究学习吧![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单元页,提出问题: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出新单元的学习主题——生物与环境。
二、聚焦1.教师出示企鹅、骆驼、莲的照片。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吗?它们生活的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呢?让我们听听资料中是怎样介绍的。
资料介绍:我知道企鹅一直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南极的低温适宜企鹅生存。
它能在水中捕食,也需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南极这种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的低温环境很适合企鹅生存。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主备人:刘盛晖一、常见的建筑教学目的: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点: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2.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二、学习新课:(一)房屋的变化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
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
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
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
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
(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然后围绕着房屋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记录表中分析:建筑物在外形,材料,结构,功能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或趋势。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教学目标
1.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
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
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他们自古以来以来的样子。
教学准备
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马的化石、复原图教学图片或教学软件。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奇妙的动物,有人谈到马吗?马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是勤劳勇敢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谈谈马。
⑴咱们首先进行一个马的成语接龙游戏。
要求每个成语中有一个“马”。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⑵说说你知道哪些品种的马,有哪一些关于马的有趣活动?
⑶马是大家熟悉的动物。
马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怎么知道古代的马是不是现代马的样子?
2.此环节分两步进行。
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
远古时期的马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看到始祖马的化石,学生既陌生又好奇,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复原的始祖马及其生活环境,学生会发现它比较矮小(只有狐狸和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这说明它的食物是树叶等。
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不同。
这里以个人观察为主,记录两个不同年代的马的化石的不同点,复原图的不同点,记录观察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从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骨胳粗壮、高大,脖子骨胳变得稍长一些,尾巴骨胳变得稍短一些。
从复原图看,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变得肌肉发达一些,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表现出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也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
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齿有没有一定的变化。
3.从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态的变化比较明显,然而许多细节难以描述。
此环节安排学生观察三趾的马前肢化石与单趾的马前肢化石,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生物的演变。
这两个化石明显的不同是三趾与单趾的变化。
4.小组观察交流活动。
观察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化石。
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并把这个变化记录在课本第7页。
5.集体汇报研讨,将共同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根据汇报情况修改表格,有利于提炼前肢变化的主要根据。
6.阅读课本第8页的小资料,将前面获得的结论与与之对照,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答案。
7.拓展与应用。
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第8页。
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他们自古以来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2.跟马一样,古代的象只有小猪那么大,它们是怎么变成今天的超大动物的呢?你们可以象研究马的发展史一样研究大象的发展变化进程。
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研究它的发展史。
探究指导与要求:
⑴小组商讨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想研究的动物。
⑵如果选择的动物研究中难度太大,可以在研讨过程中改换一次研究的对象。
⑶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或主题。
⑷要求用一至四张16开的白纸将小组所研究的动物发展进程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⑸办报的形式可是自己画图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贴拼图式的;或电脑绘制的。
同一小组最好能统一形式,以便展出。
将小组计划或安排进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订计划。
课外完成任务,并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出。
3谁能生存下来
教学目标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
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
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
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
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
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
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
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
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
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
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
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
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
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
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
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
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
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
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
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
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
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
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1859进化论主要理论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惊世巨著经典理论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