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黄建峰1费福林1朱峰2秦锡虎2(1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3)(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病理特征。
方法对手术切除和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占同期胆囊切除的9.3%,其中胆固醇性息肉142例(56.3%),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104例(41.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6例( 2.4%);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182例(72.2%),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1.2%)。
结论①胆囊息肉样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②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③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合并急性胰腺炎;④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⑤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病理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胆管疾病广泛采用超声和T等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y f gallbladder,P LG)的发现率大为提高,约占胆囊疾病的5%~8%[1]。
笔者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2008年5月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8年5月我们经B超检查并经手术治疗和病理切片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252例。
其中男146例,女106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45.2±11.7)岁。
203例(80.6%)有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49例为健康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182例合并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例合并有急性胰腺炎。
1.2影像学诊断本组252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诊断符合率%,5例(%)未被发现。
经过初次诊断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为半个月~6年,平均时间为年。
本组例经T 检查,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例,非胆固醇性息肉6例,而病理量繁殖,最终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
而据使用中氧气湿化瓶微生物检测显示合格率并未每次均达100%。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肿块或突起,常见于临床胆囊疾病中,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旨在探讨该病例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60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病例分析:该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为60岁女性,无其他明显不适。
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等相关检查项目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1.5cm×1.2cm的息肉状结构。
医生考虑到此为胆囊息肉,拟定临床路径进行进一步诊疗。
临床路径分析:1.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的胆囊内息肉状结构,初步判断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胆囊息肉相关。
但需进一步确诊胆囊息肉的性质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辅助检查:为明确患者的病情,应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胆囊超声、胆固醇结晶筛查、胆囊功能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和胆囊壁的病理改变。
3. 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于1cm的胆囊息肉,一般可选择观察、保守治疗。
而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特别是有快速增长趋势或出现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4. 手术治疗: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符合手术指征,需安排手术治疗。
术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禁水、输血安排、手术部位消毒等。
手术选择一般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需给予适当的镇痛、抗感染等治疗。
5. 术后复查及随访: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进行相关术后复查,包括胆囊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监测等。
随访时间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一般情况下应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
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阐述了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路径。
胆囊息肉样病变62例临床分析
・
临床 探讨 ・
胆 囊息肉 样病变6例临床 2 分析
夏益 青
( 东莞市石碣人 民医院普 外科 , 广东东莞 5 3 9 ) 2 2 0 [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各 种类型的临床特征 , 提高临床诊断率 。方法 3 8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中出现 6 9 2例胆 囊息 肉样病变 , 回顾性分析此 6 2例胆囊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样病 变病例 的临床 资料 , 比较各 种类 型的临床特征 。 结果 6 例 2
[ 关键词】胆囊息 肉样病变 ; 临床特征
[ 图分 类 号 】R 7 . 中 5 5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17 — 7 12 1 )7 19 0 6 文 A 文 6 3 9 0 (0 0 2 — 2 — 1
胆囊息 肉样病变 (abad r o p i ls nG L 是胆囊壁 gl l e l o i ,P ) l d p y d eo 向腔 内呈息 肉样突起 的一类病变 , 是普通外科较 常见疾病之一 ,
本组 6 2例胆囊 息 肉样病 变均来 自同期 因各种 病 因行 胆囊
切除手术 的 38例患者 , 9 占同期患者 的 1.8 其 中男性 3 5 %。 5 4例,
女性 2 8例 ,男女 比例为 1 1: 。患 者年龄 2 . 1 2 4~8 0岁 ,平 均 (7 4. 2±53岁 。无任何症状 , 在体检 中诊断者 2 .) 仅 8例 ; 上腹部饱 闷不适 , 或偶有 右上腹 隐痛及消化不 良者 2 3例 , 典型 的右上 有
2 结果
见表 1 。 ~3
表 1 渐 变 镜 组 和 单 焦 镜 组 戴 镜 前 屈 光 度
矫正视力 ≥1 。经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的单 纯近 . 0
胆囊息肉病变56例治疗与分析
HR,R P均 明显 高 于麻 醉 前 值 ( <00 ) P P .1 ,B组 同期无 明显 变化 。组 问 比较差 异显著 ( <0 、心 率 较单 纯 全 麻 组平 稳 ,全麻 药 及辅
助 药 用量 明显 减 少 ,手 术 结 束至 清 醒 和拔 管 的 时
云南医药 2 1 年第 3 01 2卷第 1 期
异 ,术 毕 至 清 醒 时 间 A组 3 . 50±1.m n 68 i,B 组
效地 阻断 手 术 区域 伤 害性 刺 激 所 引起 的脑垂 体 和
1. . n 0 6±5 mi,组 间 比较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6 P
00 );术 毕 至拔 管 时 间 A组 为 5 . 4 44 i ,B .1 02.2 . n - r a
手 术室 后 常 因精 神 紧张 ,环境 变 化 而 引起 血 压 升
高 。加 上一 些 高 龄患 者 机体 各 项 机 能呈 进行 性 退
化 ,心 肌 弹性 张 力 降低 ,心室 肥 大 或外 周 血 管 阻
传 导 ,使脑 垂体 和 肾上腺 髓质 分 泌儿茶 酚胺 减少 , 有效 降低 全麻 诱 导 及术 中 的应 激反 应 ,避免 麻 醉
关键 词 :胆 囊 息 肉样 病 变 ;胆 囊 癌 ;胆 囊 切 除 中 图分 类 号 :R 7 . 556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 1 1 (0 1 O — 10 0 0 6 4 4 2 1) 10 0 — 2
收稿 日期 :2 1 一O —3 00 8 l
[]杭燕南 ,庄心 良,蒋豪 ,等 .当代麻醉学f 】 3 M .上海 :
上 海科 技 出版社 ,2 0 :9 2 9 2 0 2 5— 6 . [] 曹建 国 , 张 马 忠 ,杭 燕 南 ,等 .老 年 病 人 上 腹 部 手 术 4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出现的息肉状病变,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可能会恶变。
本文将分享一个胆囊息肉的病例,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65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右上腹不适,伴随恶心、胸闷等症状。
患者于医院接受检查,经超声波检测发现胆囊内出现一枚息肉状病变,大小约为1.5cm。
患者无其他明显疾病史,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经过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医生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整体身体状况,医生决定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手术进行前,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手术过程顺利,胆囊完整地被切除,并送至病理学检查。
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虚弱,但是在规定的恢复期内,患者的恶心、胸闷等症状完全消失。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的胆囊标本中仅发现一枚良性息肉,没有发现癌变或其他异常。
患者随访半年后,并无出现复发的迹象,综合评估治疗效果良好。
讨论:胆囊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对于较小的胆囊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存在恶变可能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病例分享的目的在于向医学界和公众普及胆囊息肉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更多胆囊息肉患者了解和处理自己的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细致解释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评估也是必要的,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治疗策略。
结论: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其中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恶变。
对于患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可能的患者,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其疗效良好并具有较小创伤。
针对每个个体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享和评估病例,可以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分析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分析作者:侯东升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6期[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诊疗。
方法:回顾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术后病理类型有胆固醇息肉40例,炎性息肉7例,单纯性腺瘤3例,乳头状腺瘤2例,腺肌样增生2例,癌变2例。
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严格选择。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89-01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是一类向胆囊腔局限性隆起病变的总称。
PLG包括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具有发病概率高,病情隐秘,不易发现,病情迁延,易于癌变等特点。
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26~76岁,平均60.5岁,45~67岁占70.2%。
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年。
既往胆囊炎病史46例,胆囊结石10例。
1.2 临床表现有症状者42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多为间歇性胀痛或隐痛,其中7例有明显的一过性绞痛史,向肩背部或腰背部放射,伴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
无症状者14例,在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10例,健康体检中查出4例。
体格检查中无明显体征者43例,右上腹或剑突下轻压痛者13例。
2例恶性变者均有右上腹轻度压痛。
1.3影像学检查B超检出49例,CT检出4例,其余3例在胆石症手术中发现。
单发者16例,多发者40例,直径大于10 mm者23例。
1.4治疗56例均采用胆囊切除术,对于息肉直径小(10 mm)、多个、有蒂的PLG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为首选。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胆囊息肉调研报告一、胆囊息肉概述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增生的肿瘤样病变,通常表现为胆囊黏膜脱落、增生,形成息肉状突起。
胆囊息肉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性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胆囊息肉的病因胆囊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胆囊炎等均可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能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三、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多为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些较大的胆囊息肉或合并炎症时,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胆囊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四、胆囊息肉的诊断目前,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胆囊内息肉的形态、大小等特征,帮助医生判断胆囊息肉的良恶性。
另外,MRI、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有时还需要做胆囊镜检查,以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
五、胆囊息肉的治疗一般来说,小于1cm的良性胆囊息肉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需要行胆囊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处理相应的并发症。
六、胆囊息肉的预防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预防慢性胆囊炎。
避免暴饮暴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饥饿等因素可以减少慢性胆囊炎的发生。
此外,要避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七、结语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有一定的恶变潜力。
临床上的胆囊息肉通常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大小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治疗要求。
预防慢性胆囊炎是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胆囊息肉有重要作用。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分析
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分析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多数是胆固醇性息肉,无血流信号、10 mm、蒂较宽、有血流信号。
结论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回声、大小、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依据。
标签:超声检查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向胆囊腔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总称。
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4~70岁。
胆固醇性息肉4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囊腺瘤6例,早期胆囊癌5例。
12方法和仪器应用SIMENSE S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
患者禁食8 h后检查,常规取平卧位,必要时改变体位观察,清晰显示胆囊腔及其病灶,观察其形态、位置、大小及声像图特征,病灶局部放大,超声血流显像观察病灶内血供。
2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胆固醇息肉43例,好发于各个部位,≤10 mm,多发,局部囊壁正常,无血流,基底有蒂或窄胆囊腺肌样增生6例,常发于底部,单发,呈团块状,基底较宽,8~15 mm,无血流,局部囊壁增厚腺瘤6例,经常发于颈部或底部,呈结节状、息肉状,基底有蒂或较宽,7~16 mm,有少许血流,局部囊壁正常腺癌5例,经常发于颈部或底部,单发,呈团块状、息肉状,基底较宽,11~23 mm,有血流,局部囊壁增厚或正常。
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
3讨论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囊腺肌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1]。
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描绘病变的数目、大小、血供、回声、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胆囊息肉调研报告一、引言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病变,多由胆囊上皮异位增殖引起。
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胆囊息肉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1.发病特点胆囊息肉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虽然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比例的胆囊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2.诊断方法目前,胆囊息肉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波、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胆囊镜检查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
3.治疗措施对于直径小于10mm且无恶变征象的胆囊息肉,可通过定期随访观察,不需立即手术治疗。
而对于直径大于10mm或有恶变可能的胆囊息肉,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四、讨论与分析胆囊息肉的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在诊断方面,超声波具有无创、简便、低成本等优势,成为胆囊息肉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对于直径较大的胆囊息肉,CT、MRI等高级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治疗方面,胆囊息肉一般需根据其大小和恶变潜能进行手术切除,以降低发生胆囊癌的风险。
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患者慎重考虑。
五、总结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变,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和胆囊疾病有关。
超声波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而手术切除则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措施。
在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为本次调研的简要报告,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胆囊息肉彩超报告描述
胆囊息肉彩超报告描述根据胆囊息肉彩超报告的描述,将如下所列的内容描述为一个700字的报告:病人姓名:李某性别及年龄:女性,44岁检查日期:2021年10月10日病史:李某是一名44岁的女性,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症的病史。
最近几个月,她偶尔出现有间断的上腹疼痛,尤其是进食油腻或辛辣食物后症状加重。
为了了解病因,她前来进行胆囊彩超检查。
彩超检查:1. 胆囊形态:胆囊形态规则,大小正常,无明显变形。
胆囊壁呈均匀厚度,内外壁光滑。
2. 胆囊内容物:胆囊腔内未见异常积液。
胆囊囊壁显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息肉)。
3. 壁结构及周围组织:胆囊壁显示均匀的回声增强,未见明显增厚。
胆囊周围无明显积液。
4. 胆总管及胆囊颈:胆总管及胆囊颈未见明显异常。
5. 胆囊动力学: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根据以上胆囊彩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史,诊断为胆囊息肉。
息肉呈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在胆囊内壁处发现,大小约为X cm。
胆囊囊壁显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但壁厚度正常。
胆囊周围无明显异常。
胆总管及胆囊颈未见明显异常。
胆囊息肉是指生长在胆囊壁上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的大小超过1cm就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李某来说,她的息肉大小未能提及具体数值,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
小的胆囊息肉一般情况下是无症状的,而大的息肉可能会导致胆囊炎症、胆囊壁损伤等并发症。
建议李某定期复查胆囊彩超,以监测息肉大小的变化。
如果息肉有任何变化(增大或形态改变等),或者出现明显症状(如腹痛、恶心等),应及时就医,与医生进一步讨论治疗的方案。
总之,根据彩超检查结果,李某被诊断为胆囊息肉。
她需要密切关注息肉的大小和症状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一)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60例临床分析(一)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1〕。
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加。
我院2003~2006年诊治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现就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PLG6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有症状者43例,伴胆囊结石者22例。
1.2诊断方法术前均行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检出率为92%、38%、30%,因其缺乏特异性,所以均行术后病理,得到术后病理确诊。
1.3临床表现有胆囊结石者22例,均有胆囊结石发作症状;但临床表现疼痛程度不一,右上腹剧痛15例,隐痛7例,均有压痛及放射痛。
有症状者43例,表现有上腹痛、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
无症状者,在常规检查中无意发现10例,均未表现出有临床症状,这也是其不具有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
2结果2.1彩超、CT及口服胆囊造影术(OTC)检查结果2.1.1彩超表现60例PLG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其中20例诊断为胆固醇息肉,5例炎性息肉,表现为胆囊的大小形态多正常,壁无明显增厚,显示为自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桑椹状,多发,强回声结节,小的仅为强回声点,一般不超过1.0cm,最大特点有蒂,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合并胆囊结石者15例;与胆囊腺肌瘤不易区别,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5例为腺瘤。
发现腺瘤10例,彩超表现与息肉相似。
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有2例为息肉。
发现胆囊腺肌增生12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于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的圆形液性囊腔,此为其特征性改变,术后病理证实有3例腺瘤误诊为局限性增生。
检出8例早期胆囊癌,表现为乳头状、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结节,基底较宽,发生与胆囊颈部5例,为单发,3例发生于胆囊底,体积较大,大多超过15mm,为强回声或等回声表现。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 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
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
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
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
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
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
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
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
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3个占50.9%。
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
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胆囊息肉病历模板
卢氏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病历姓名李书军科别外科病房 305 病床号 11 住院号 20121905 姓名:李书军籍贯:河南省三门峡市性别:男地址:卢氏县官道口镇江槽村年龄:10岁工作单位:无婚姻:已婚入院日期:2012.12.309:15民族:汉族采集日期:2012.12.309:25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度:可靠过敏史:无记录日期:2012.12.3 09:25 主诉:右上腹间歇性疼痛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呈间歇性,偶尔向后背部放射常无恶心、呕吐,无心悸、胸闷不适,曾到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寻求治疗,查彩超示:胆囊多发息肉诊断为“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予口服消炎利胆片及消炎药等药物治疗(具体用法及用量不详),效果一般。
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查彩超示;胆囊多发息肉遂拟“1、胆囊息肉 2、慢性胆囊炎”为诊断收住我院外科。
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可,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自述有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两年病史,治疗不规律。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否认“肝炎、肠伤寒、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有输血史,预防接种随社会人群进行。
个人史: 出生并居住于原籍,生活居住条件一般,无外地长期生活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吸烟史;20支/日 20年未戒。
无饮酒史,无其他不良生活嗜好。
婚育史:22岁结婚,妻子体健,夫妻感情和睦,婚后育2儿1女,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父亲、母亲均已故,死因不详,家族中否认有“伤寒、结核病”传染病史及显性遗传病病史记载。
第1页卢氏县第二人民医院病历记录单姓名李书军科别外科病房 305 病床号 11 住院号 20121905体格检查T:36.5℃ P:78次/分 R:20次/分 BP:110/70mmHg 神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步入病房。
胆囊息肉52例B超随访报告
胆囊息肉52例B超随访报告
梁铜声
【期刊名称】《广州医药》
【年(卷),期】1999(030)006
【摘要】观察52例胆囊息肉在3年内的变化情况.对息肉大小,影像学改变,伴发炎症、结石等项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孤立型胆囊息肉减少了8例,而弥漫型增加了7例,两组P值均>0.05,无显著差异.伴胆囊炎组增加了14例,P <0.05,有显著性差异.随访结果提示,胆囊息肉短期的变化是良性的,其发展变化可能与胆囊炎症相关.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梁铜声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5101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B超与病理对照研究(附90例报告) [J], 陈玉杰
2.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诊断与手术病理分析(附120例报告) [J], 赵国忠;路艺;刘光成
3.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变100例病因分析及随访报告 [J], 梁健儿
4.40例胆囊息肉样变B超随访分析 [J], 吴敏
5.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变100例病因分析及随访报告探寻 [J], 黄春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1. 报告概要此次报告为患者的胆囊息肉CT检查结果,旨在评估胆囊息肉的数量、大小、形状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变。
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快速的、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胆囊息肉的信息。
2. 临床背景患者:XX,男/女,XX岁症状:(如有)腹痛、恶心、呕吐等3. 检查方法胆囊息肉的CT检查是采用XX型CT设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为薄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参数为XX mm,重建层厚为XX mm,再现层厚为XX mm。
扫描范围从胸骨下缘至髂嵴水平。
4. 检查结果胆囊息肉- 胆囊内可见一个或多个息肉样病灶,形态规则。
具体数量、大小如下:1. 胆囊息肉1:(大小、形态、位置等)2. 胆囊息肉2:(大小、形态、位置等)...N. 胆囊息肉N:(大小、形态、位置等)胆囊壁- 胆囊壁厚度正常,无明显增厚或结石形成。
胆总管和胆囊管- 胆总管和胆囊管无扩张、狭窄或充盈缺损的表现。
肝脏、胰腺、脾脏- 肝脏、胰腺、脾脏的形态和密度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
5. 结论经CT检查,患者胆囊内发现X个胆囊息肉,形态规则,建议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评估,并咨询消化内科或胆囊外科医生,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6. 注意事项- 本报告仅为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
- 如果症状加重或新出现其他异常,请及时就医,随诊观察和治疗。
参考资料[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2014). Gallston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lithiasis, Cholecystit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No. 188。
胆囊息肉病变52例治疗与分析
胆囊息肉病变52例治疗与分析
高兴海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9(28)3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内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将52例胆囊息肉病人按年龄、大小、数量、基底宽度及是否伴有结石等进行分类.结果胆囊息肉发生在颈部、单发、直径>1cm且生长迅速、基底部宽且合并有结石的50岁以上女性为胆囊癌变高危人群.结论胆囊息肉病变高危人群行预防性切除,对胆囊癌发病率的下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1页(P35)
【作者】高兴海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白云中心卫生院,安徽枞阳,2467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6
【相关文献】
1.胆囊息肉病变107例治疗与分析 [J], 魏晓利;卫丹鹤
2.胆囊息肉病变78例治疗与分析 [J], 陈义胜
3.3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治疗与分析 [J], 吴朝阳
4.腹腔镜下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J], 赵剑
5.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疗效分析 [J], 周海华; 吴晓康; 俞世安; 许龙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56例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56例分析
魏秀娟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05)005
【摘要】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样病变,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多。
我院1996年-2003年诊治112例,56例手术,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87)
【作者】魏秀娟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第二卫校,山东,胶州,26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
【相关文献】
1.胆囊息肉样病变56例分析 [J], 胡瑞芳
2.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40例分析 [J], 赵彤;高长平
3.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56例分析 [J], 郭耀
4.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56例分析 [J], 肖枝兰
5.卡前列氨丁三醇配合保守性手术治疗产后出血56例分析 [J], 刘燕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息肉样病变:附59例分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附59例分析泮奎;方何清【期刊名称】《医师进修杂志》【年(卷),期】1991(014)012【摘要】我院自1984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B型超声显像技术的检查中发现病变胆囊7174例,诊断为息肉样病变者729例,占10.16%,其中经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的有59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9例中,男35,女24,男女之比为1.46:1.年龄20~60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2年以上者有22例。
其中13例为胆囊腺瘤,女性占7例;41例胆囊息肉中16例为女性。
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占38例,右上腹有剧痛发作史者10例,有胆囊区压痛者19例,11例无症状仅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本组59例均经B超检查,其中18例同时行口服胆囊造影作对照,2例给予CT扫描。
B超检查中有58例(98.3%)证实为胆囊息肉或赘生物,1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
同时行口服胆囊造影的18例中有16例提示胆囊内充盈缺损(88.8%),2例无异常改变,CT检查的2例中,1例疑有胆囊息肉。
B超图象主要显示胆囊有中等强度的回声光团,直径0.2~1cm范围内49例,10例大于1cm,光团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息肉位于胆囊体部者36例。
【总页数】2页(P21-22)【作者】泮奎;方何清【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相关文献】1.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与手术、病理对照(附71例分析) [J], 周冬秀2.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附43例分析) [J], 陈春梅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附97例分析) [J], 谭慧敏;肖丽达4.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动态监测(附89例分析) [J], 崔东;杨春明5.胆囊息肉样病变(附59例分析) [J], 泮奎;方河清;刘学明;朱士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手段、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
结果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B超为临床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方法,治疗中应严格手术指征,避免行不必要的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良性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
标签:胆囊息肉;胆囊癌;诊断;外科手术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由于手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常见和多发病变,对其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适应证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2岁;病程5 d~12年。
1.2 临床表现
52例患者中,8例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
44例有右上腹疼痛,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绞痛等。
其中41例有不同程度食欲下降,17例伴恶心或呕吐,23例有右上腹压痛。
1.3 辅助检查
全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12例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提示,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不移动,后方无声影。
合并胆囊结石7例。
行CT增强扫描19例,MRI扫描4例。
1.4 手术方式
全组52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开腹胆囊癌根治术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①本组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分别选择在脐下缘或脐上缘、剑突下4 cm和右腋
前线肋缘下2~3 cm,先于脐部切口垂直穿刺置入Veress气腹针,连接CO2充气机,充入CO2建立气腹;②于脐部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经此插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情况及胆囊区病变情况,分别于剑突下和右腋前线肋缘下切口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放入相应手术器械;③进一步探查胆囊病变,重点探查胆囊三角处解剖结构显露是否清楚,决定是否继续行腹腔镜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本组1例因胆囊三角处粘连严重,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④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切开胆囊三角区的浆膜,分离显露胆囊动脉、胆囊管和肝总管,应注意分别从前后三角处辨别清楚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以避免误伤胆管;⑤分别夹闭、离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其中胆囊管残端应双重夹闭较为稳妥;⑥沿胆囊床电刀或超声刀剥离胆囊;⑦经剑突下切口或脐部切口取出胆囊标本,应避免胆囊破裂、内容物流出,污染腹腔或切口,特别对于良恶性尚不能完全诊断者,更应小心,以避免恶性肿瘤种植播散,必要时可使用标本袋,以减少污染机会;
⑧检查手术区野,胆囊床创面电凝烧灼,根据术区渗血、渗液及炎症情况,放置引流管,缝合各手术切口,解剖胆囊标本,怀疑有恶变者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本组1例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可能,即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1例开腹手术,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可能,亦行胆囊癌根治术。
本组2例胆囊癌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均行胆囊及胆囊外2 cm肝楔形切除,并清除胆管旁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2 结果
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 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息肉并非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形态学的名称,是一类表现为向胆囊腔内呈局限性息肉样突起的病变的总称,这一诊断包含了良、恶性病变20余种。
我国大多数资料统计的发病率均为5%左右。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日益升高[2]。
由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被认为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大,而迄今又无有效方法在手术前明确其类型,使临床大部分非胆囊腺瘤性息肉病变实施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3]。
因此,对胆囊息肉的术前鉴别诊断及手术指征的确定尤为重要。
3.1 胆囊息肉的诊断
相当一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
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及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
本组52例患者中,8例为体检时发现。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其中B超检查具有价格低廉、无损伤、阳性率高、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初步判断胆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
应用彩色多普勒还可显示病灶血流情况,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
但对于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的鉴别,特别是良性或恶性病
变的鉴别仍较困难。
若病灶为单发,基底较宽,低或中等回声,血流丰富,特别是直径>10 mm者,应作CT增强扫描,以期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
使用综合检查手段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王玲等[4]报道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运用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术后胆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
雷荣强等[5]运用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对照,诊断准确率为90.6%。
近年来内镜超声(EUS)的运用越来越多,其采用高频探头,隔胃或十二指肠对胆囊进行扫描,使早期胆囊癌的检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6]。
3.2 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
临床上通常将胆囊息肉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和胆囊腺瘤等,其中胆囊腺瘤已证明潜在恶性。
然而大多数已切除的胆囊标本中,胆固醇息肉所占比例较高。
本组52例患者中,41例为胆固醇息肉,可见很大比例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不必要或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而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排泄、贮存、浓缩胆汁和调节胆管压力的作用。
周智勇等[7]通过互联网检索CNKI、CBMdisc、维普数据库等,发现胆囊切除术可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
因此,严格掌握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各研究报告,根据胆囊息肉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其手术指征:①单发病灶,直径>10 mm,基底宽大,无蒂或蒂粗大,血流丰富者;②年龄>50岁;
③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胆囊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生率约比无结石者高7倍[8];④临床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⑤对于直径10 mm,具有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或术中解剖标本有怀疑恶变者,要常规行快速冷冻切片检查,以明其确病理性质。
如肿瘤局限于胆囊黏膜内,即NevinⅠ期,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犯至肌层或以上,即NevinⅡ期及以上者,应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或扩大根治术。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9.
[2] 刘勇.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治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4):371-373.
[3] 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
[4] 王玲,王萍.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病案,2012,11(9):76-79.
[5] 雷荣强,贵玉,赵晶,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6(20):1589-1591.
[6] 石景森,孙学军.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问题[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20(5):305-306.
[7] 周智勇,王勇,韩英.中国人群胆囊切除术与结肠癌关系荟萃[J].临床军医杂志,2007,36(3):343-345.
[8] 田志杰,杨勇,张勇,等.胆囊癌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21-23.
[9] 刘衍民.保留胆囊手术适应症与手术术式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8,2(3):259-262.
[10] 宋钊,徐立友,刘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