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精选1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精选11篇)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的名篇之一。
下面小编提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篇1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揭题导入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1、解诗题: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
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__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__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精讲古诗,理解课文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章村小学:刘天聪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说学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我的学情了解的基础上,我预设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1、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说重难点因为本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对于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五、教法、学法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在本课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东街小学赵智霞说目标1、理解字义。
2、理解诗意,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说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说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谁能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再背一首李白的古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李白,号太白(公元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人们称他“诗仙”。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和李白是好朋友。
三、自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
2、按节奏读古诗(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四、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词语解释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情感升华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情感?(表达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六、拓展练习你知道的送别诗有哪些?《送元二使安西》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品味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诗作中的景色的描写,感受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故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教材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
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
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师:有什么不懂的吗?(1)西辞。
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六,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八,作业练习: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设想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 ,试背这首诗.三,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我来给大家背一背.教后感: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2一导课: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
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
指导朗读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四、理解诗意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
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读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黄鹤楼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感悟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黄鹤楼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欣赏:欣赏古诗的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6.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和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和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学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长春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乡情友情”主题中,诗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与学法: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而且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情与景交融。
学生已经接触了三年的古诗学习,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方法,但是还够成熟,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还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运用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式自读自悟,在个人理解与同学合作交流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想象。
最后达到:读出韵味,品出诗意,悟出诗情,感出诗情,熟练背诵,积累此类诗促进迁移。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使全班同学都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目标:让全班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品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
(精品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讲课稿,讲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么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咨询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不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具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失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大概要把自个儿的一片情意委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予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别露而余味无穷。
学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经过诵读感觉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并且接着积存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照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XXX,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事情,在明白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办法:经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明白诗句的意思。
经过展开想象、联系日子实际的办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觉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照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
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经过有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读中明白,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明白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索"的学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经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明白诗句的意思.内涵。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不的情形呢?假如有,这么你们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从日子动身,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明白诗文内涵,埋下伏笔.(那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
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说课稿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这首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人间真情,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作为单元的开篇,学生可以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阅读经验,并且有能力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词句对于诗歌意境的体会以及古人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深刻理解词句、体会送别深情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对古诗阅读有以下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古诗内容情感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如下: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重点正是难点所在。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评价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学生通过领悟诗歌语言美以及体会意境的能力。
比如在自读诗歌时,鼓励学生讲解诗歌,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给予表扬,并对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给予肯定。
再如体会诗歌意境时,更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开放式讨论,在积极评价中激发美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1一、谈话激趣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诗题(1)谁来读读诗题?(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个性读题(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
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
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1、问题导入法: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一、教材的特点与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这两句属叙事。
诗的后两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无限依恋的深情。
诗中有5个字要求会认,分别是“鹤、孟、陵、辞、唯”;有5个字要求会写,分别是“孟、浩、陵、辞、唯”。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见设计)二、教学流程及意图:(见设计)三、教法与学法: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
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赏、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如“西辞”“孤帆”等。
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教后单体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会背诵,但学生读的层次变化不大,没达到吟诵的水平,课堂上老师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
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1、问题导入法: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
)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
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
”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例:《赠汪伦》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板书:送)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小组)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质疑问难;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
不能保守阿。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①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
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
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
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
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
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
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
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
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