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选择敏感药物、限制使用时机和减少耐药性风险等。

1. 个体化用药: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致病特点,合理确定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病原体信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或药物说明书的推荐用药途径和疗程使用。

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及最短治疗时间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

3. 选择敏感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时机:抗菌药物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合理使用时机的选择。

不应在没有确诊或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减少耐药性风险:为减少耐药性发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遵守规范的给药剂量和时间表,并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另外,对潜在的交叉感染源做好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帮助医生和临床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发展。

此外,也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测、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健康临床实践。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1.慎用抗菌药物:在确认病原菌之前不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尤其是预防性使用。

2.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3.用药监测:对患者进行应答评估,可调整剂量及给药方案。

4.限制性使用:对某些易产生耐药菌株或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使用。

5.合理使用复方制剂:根据临床需要,确定合理的药物组合及剂量。

6.维持治疗足够时间:抗菌药物疗程应足够,治疗周期的缩短会增加感染的复发率和耐药性的发生率。

7.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要随意使用、二次买药或“退烧三剑客”(氨基比林、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迅速降温等。

8.防止抗菌药物滥用的措施:在医院加强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化教育和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应根据耐药性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应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肝肾功能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频次和给药途径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适当时机: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在经过临床诊断明确感染的基础上进行。

在无法确定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时,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通过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方法确认细菌感染的概率,再开始使用抗菌药物。

4.多药联合:对于复杂的感染,如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可以考虑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然而,多药联合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毒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确定治疗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毒力和致病机制,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疗程为7-14天;对于慢性感染、难治性感染或脆弱患者,疗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6.监测治疗效果:使用抗菌药物后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病原体依然存在,可能需要修改治疗方案。

7.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为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特性以及药物的特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还能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对于临床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遵循医学指导原则,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以及疗效与安全性考量,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按照適應症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而不适用于病毒性感染。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估感染的性质和病原体,以确定是否应使用抗菌药物。

3. 最小使用:抗菌药物应力争最小剂量、最短疗程、最低浓度使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耐药的发生。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合理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5. 抗菌谱: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应尽量选择具有较窄抗菌谱和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药物,以减少肠道和环境中的菌群失调和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

6. 预防性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手术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时,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并根据手术等操作持续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7. 联合使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
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联合使用应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情况来评估和选择。

8. 监测和评估: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后应进行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综上所述,合理、个体化、最小化使用,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内停用(8)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0)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4)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系列讲座”之二十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蒋俊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用药前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5.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在以下情况可能有效:预防1种或2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外科手术预防用药需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6.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具有特殊的应用原则 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①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②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③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 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②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③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④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3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毒性大的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4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①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②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③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④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5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③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④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6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①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妊娠期避免应用;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②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因此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分级原则①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②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③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2.分级管理办法①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②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由于该类药物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再加上某些临床医生缺乏系统的抗菌药物知识,用药方式不当,导致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扩大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进而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细菌产生耐药性、难治性感染增多、医疗费用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等危害; 抗菌药物的应用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治疗作用,并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不良反应等,也要考虑到患者所处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选用针对侵入人体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充分发挥每种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将不良反应减低到最低程度;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克服细菌耐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既是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管理体系与技术指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临床治疗水平,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的重要基础;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控制细菌耐药,提升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也有助于更有效的治疗疾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维护全人类自身健康的必然要求;版权声明:本文摘编自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及案例精析一书,本刊转载已获作者书面授权许可;作者保留所有权利;欢迎根据微信原创规定转裁本文;。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性演化和抗药性的产生,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下面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1.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据医疗实际需要及基于临床证据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和特殊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它们也会对人体内正常菌群产生影响,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应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除非临床病情确实需要。

3.指导用量与用药时间合理用药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指导。

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同时,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和感染消退后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停药,以防止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注意使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但是,联合治疗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5.避免滥用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滥用预防用药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除非患者处于高感染风险状态,否则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注重药物选择和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细菌的抗菌谱及敏感性。

药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敏感菌株,避免使用多余药物和择优用药。

7.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同时,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8.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审委员会等。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抗菌药物和耐药问题。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抑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抗菌药物应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的五大基本原则1、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避免过度使用,以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对细菌造成耐药性的培养,从而对人类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

2、采用"及早临床"的原则:抗菌药物的及时使用,是减轻病情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而避免过度使用,以免造成耐药性的培养。

3、采用"多联合"的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建议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用药,并采取合理的抗菌策略,以防止对细菌的耐药性的培养,抗菌效果可以使用的避免。

4、采用"有针对性"的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病原微生物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以降低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培养。

5、采用"及时停药"的原则: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在病情好转之后及时停药。

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及时停药,以避免过度使用或过时使用,从而降低耐药性的培养。

总之,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有原则的,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秉承少而精、及早临床、多联合、有针对性、及时停药五大原则,以有效地避免流行病菌的耐药性和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牢记"少而精"的原则,考虑到抗菌药物的药效,把止痛药和抗菌药分开,避免过多使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最大化地缩短抗菌药物疗效和药物毒副作用,减轻病人的病情。

另外,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牢记"及早临床"的原则,以便把握及时处理感染病变,从而尽量地减少药物的使用。

在确定病原后,选择抗菌药物及用法时,应根据病原的药敏结果,以少量药物和更强的抗菌策略,采取合理的抗菌措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另外,针对肺炎、呼吸系统感染等严重的慢性病,为防止病原耐药性的培养,应应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策略,以有效的抗菌策略,这一抗菌策略应选择最佳抗菌药物,采取最有效的用药时机,以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抗药性的产生,临床上有一些应用原则需要遵循。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确定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用于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

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经过严格判定,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2.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临床上常常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哪种抗菌药物对该细菌具有敏感性。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3.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孕妇或哺乳妇女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

4.遵循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根据不同药物和感染程度来确定的。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严格使用药物,并完成全程治疗,避免中途停药或随意调整剂量。

5.联合用药:在一些严重感染或多重抗药菌株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并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然而,联合用药时应该遵循合理搭配和相互作用的原则,并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6.抗生素旋转:抗生素旋转是一种可以减少耐药菌株发生的策略。

通过周期性更换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可以使细菌没有时间适应和形成耐药性,从而降低抗药性的发生率。

7.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进行监测。

对于高频使用的抗菌药物,医院和临床部门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抗药菌株的出现。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关键。

医生应该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和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监测抗药性的发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抗菌药物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用药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因此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才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非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治疗的关键步骤。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等因素。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以及抗菌药物的特点进行制订。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等因素,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五、联合用药指征为: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联合用药一般只用于严重感染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但联合用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增加,因此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六、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以防耐药产生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如果必须局部应用,应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

七、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应严格控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控制,因为不合理的预防用药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和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预防用药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论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论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论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临床感染的区域、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同时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2.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

个体化治疗可确保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符合患者的特殊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3. 靶向治疗:根据细菌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感染菌株的生长和繁殖。

靶向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4. 联合治疗:在一些严重感染、多重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株感染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以增加抗菌谱、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5. 药物监测:对于某些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定期检测药物血浆浓度,调整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6. 限制使用或停药:当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时,应及时适当减少或停用抗菌药物,
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合理、个体化的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则。

同时,需要不断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菌株和抗菌药物的新开发。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仅限于确诊、高度怀疑或经严格评估后的细菌感染。

不能轻易将抗菌药物用作常规预防措施,因为这样可能会提高微生物对药物的耐药性。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情况、细菌感染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具有最佳治疗效果的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当地的指南和协议来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

3.标准化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长: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长应该遵循科学证据和指南,以确保有效的治疗,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4.避免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通常不应用于预防性治疗,除非存在高风险感染或手术等特定情况。

对于预防细菌感染,应优先考虑非药物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免疫接种等。

5.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是指非必要或错误的使用抗菌药物,常见的滥用情况包括未经细菌感染的确认而使用抗菌药物、使用错误的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足或过高等。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无效的治疗、微生物的耐药性发展和不良反应的增加。

6.加强宣教和监管: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素养。

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店和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7.鼓励研发新药物: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需要鼓励和支持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菌株。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包括仅在必要时使用,选择适当的药物,标准化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长,避免常规预防使用,避免滥用,加强宣教和监管,以及鼓励研发新药物。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1.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准确了解患者的病原菌信息,包括药敏试验结果等,以确定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同时,应对抗菌药物的谱效性、毒副作用、耐药性等进行评估,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2.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医务人员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药物。

例如,革兰阳性菌一般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则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3.分清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抗菌药物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先分清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4.合理使用联合治疗:有些严重感染病例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

但医务人员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联合治疗的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

同时,应坚持规定的用药时间,不可随意更改或停止用药。

6.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应遵循“有菌则治,无菌则不治”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7.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抗菌药物也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医务人员应对这些毒副作用进行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以便及时处理。

8.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情况:医务人员应定期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情况,对疗效不佳或出现耐多药菌株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9.宣传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用药时间、剂量、注意事项等,以避免误用或不当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是保证抗菌药物疗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始终以患者的健康为出发点,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落实。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

不应盲目使用,也不应滥用。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治疗区域的局部抗药性和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重点应考虑药物的广谱性、细菌的抗药性和患者的耐药性。

3.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疗程:应根据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开始抗菌治疗,并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

不应过早使用或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5.注意联合用药的准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应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避免无必要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6.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不同。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肝功能和遗传因素等个体化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7.应用定义:应用抗菌药物前,应确定细菌感染的诊断,并尽可能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确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

8.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耐药性的发展是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潜在风险。

应通过合理使用和防控传播细菌的措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这包括推广手卫生、合理使用消毒剂和疫苗、减少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情况。

遵循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注意剂量和疗程、个体化治疗、联合用药的准则、应用定义以及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等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减缓细菌抗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指在临床上恰当使用抗菌药物,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1)根据病原菌特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不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抗菌谱等。

(2)根据临床诊断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如选择抗菌药物的剂型(口服、注射、局部用药)和给药途径。

(3)考虑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如给药剂量、给药频率、疗程等。

2.遵循抗感染指南:(1)严格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指南,如《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合理运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根据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当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滥用:(1)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治疗,如不可靠的微生物检查结果、非感染性疾病、病原菌无需治疗等。

(2)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抗菌药物疗程,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根据抗菌药物的半衰期、药效学特征等确定合理的疗程。

4.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及时递交药敏试验结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2)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或序贯用药,减少单一抗菌药物的使用,尽量避免交叉抗药和产生耐药菌株。

(3)遵循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对一些临床情况无效的抗菌药物滥用。

5.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1)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分析、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2)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结果的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不合理使用,改进抗菌药物治疗策略。

6.鼓励使用新型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方法:(1)使用新型抗菌药物,尽量选择对目标菌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2)辅助治疗方法,如抗菌蛋白、抗菌多肽、免疫治疗等,可提高抗菌疗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包括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遵循抗感染指南、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滥用、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以及鼓励使用新型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方法。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耐药性和患者的病情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择低毒性、广谱抗菌作用、耐药性低的抗菌
药物,并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抗菌药物。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疗程。

遵循心血管、神经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的用
药原则,并遵守药物相互作用的禁忌。

3.积极控制感染源。

临床医生应重视感染控制措施,采取必要的隔离
和消毒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从根本上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4.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对于临床上存在多重感染菌株的患者,应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病情,合理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在选择联合用
药时,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增加毒副反应的风险。

5.加强监测和反馈。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报
告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生情况。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
调整和改进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6.强化继续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教育
活动,提高临床医生和护士对抗菌药物应用原则的认识和理解,推广正确
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

总之,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核心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这需要临床医生不仅
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临床判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不断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的使用原则》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保护人类健康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有必要确立一些使用原则。

1. 合理使用: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菌药。

对于病毒性感染、真菌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等非细菌感染,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2. 选择敏感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首选对致病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

医生应根据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和患者的相关信息,选用对致病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菌药。

3. 恰当剂量:抗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疗效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合理疗程:抗菌药的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全部清除致病菌,减少复发和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至少使用7-10天。

但对于某些情况,如骨髓移植或心内膜炎等疾病,疗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应用于预防感染或非必要情况下。

对于一些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轻微感染,应鼓励患者使用非抗菌药物或自然疾病克服感染。

6. 多学科合作: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合作,制定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结果和药理学信息可以提供有效的指导,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7. 监测与评估: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对于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评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并针对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政策。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健康和应对细菌的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上原则的遵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及时治疗细菌感染,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提高抗生素疗效。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正确的应用原则对于有效治疗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应用的一些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不应滥用抗菌药物,避免未经医生指导和处方的自行使用。

根据细菌类型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对细菌感染的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注意药物耐药性:应当关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对于耐药性高的细菌,应慎重选择药物,并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示,准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不得随意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个体化治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应慎重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

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时,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然而,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一些原则。

1.权威指南: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权威的指南,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

这些指南基于充分的证据,提供了具体疾病的治疗建议,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途径等。

2.抗菌谱: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临床抗菌药物可覆盖常见致病菌、特定病原体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

抗菌谱宽的药物可以应用于多种感染,但需慎用,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3.敏感性测试:对于复杂感染或高度病原性菌株引起的感染,应进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最佳的抗菌药物选择。

敏感性测试可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减少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

4.选择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尽量遵循“谨慎、必要、合理”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5.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选用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禁忌症等。

不同人群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和用药途径。

6.治疗时限: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使用时间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并增加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过短的使用时间则可能导致感染复发。

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治疗时限。

7.联合用药:一些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可能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药物的抗菌谱,对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更具杀菌作用。

联合用药应遵循相互作用、毒副作用和药物选用的原则。

8.监测疗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化验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

根据治疗效果的评估,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抗菌药物或调整剂量。

9.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感染的发生,应根据感染的特点采取预防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细菌性感染诊治的难点1
多种疾病易误诊为细菌感染
发热是细菌感染的最常见症状,但发热不一定就 存在感染 “发热待查FOU”患者的常见病因:
1/3感染病如肺外结核、伤寒、心内膜炎、肝脓肿、 病毒感染如传单 1/3结缔组织病如血管炎、SLE
1/3肿瘤如淋巴瘤
6
抗菌药治疗无效的肺炎-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
检体:T38.9˚C,心肺(-),肝区叩痛。
辅检:化疗后血Wbc <1×109/L,目前恢复正常范围。肺 CT右上肺高密度团块影,B超及CT肝内多发性低密 度灶,脾内1个低密度灶。
目前用药: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伏立康唑 问题:诊断、治疗
29
例 化疗粒缺感染
诊断:
肝脾脓肿(细菌性)
7.7 4.7 4.9 5.3 4.1 3.7 6.1 6.6
Year
n=696 11 hospitals
n=3058 14 hospitals
协和医院 1993-2004,7.7% (1550/20159)
这一成绩是在临床微生物、临床感染及感控专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
20
12
尽可能进行病原治疗的益处
2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 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4.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 药 5.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 订抗菌治疗方案
24
细菌性感染诊治的难点4
肺炎(真菌性)
抗菌治疗:
保留伏立康唑,停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
亚胺培南1.0q8h静滴+异帕米星 0.4 q12h 静滴(均针对 GNB)
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2次/周
次日热退,1月后肝脾脓肿完全吸收,肺内仍见高密度灶(考虑 仍需继续抗真菌治疗)
30
粒缺感染病例分析
肝脾脓肿病原分析:


曾用亚胺培南无效分析:


未联合用药
粒缺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病原诊断重要 如不能明确病原,应根据感染部位、入侵途径、辅
助检查如影像学及用药情况,推断最可能的病原
根据最可能的病原及其耐药性,有重点地(抗革兰 阳性或阴性细菌,或真菌为主)设定抗菌方案:足 量、联合
32
难点4的克服办法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 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体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
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 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 征
infections
有多种基础病如糖尿病、结构疾病的复杂性感染 肿瘤化、放疗后的复杂感染 大手术后的脏器感染如脑膜炎、腹膜炎
非感染病的“垃圾桶”-发热待查
9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2. 3. 4. 5.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 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 药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 订抗菌治疗方案
可行性:各类感染、各部位感染均有其常见微生物,
当地细菌耐药性可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获知
26
例 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药物选择
常见病原微生物 急性尿 路感染 选用抗菌药
大肠埃希菌(80-90%) 头孢菌素、 β内酰胺酶抑制 腐生葡萄球菌(膀胱炎)剂合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 β内酰胺酶抑制 剂合剂、喹诺酮类、氨基 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经验治疗多 病原治疗少
经验治疗容易造成广覆盖、过度使用抗菌药问题
经验治疗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的常 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 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
对有“经验”的医师来说,经验治疗 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病原治疗
不同细菌的感染,选用 不同抗菌药物 同一种细菌感染,根据 不同的药物敏感性选用 不同抗菌药
25
病原治疗是有针对性的治疗:根据病原及药 敏选用药物
提高疗效
增加使用窄谱抗菌药的可能
减少联合用药的可能 减少不良反应 降低药品费用
18
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对临床治疗重要性
例、疑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女,56岁
发热、咳嗽、咳痰2天,到某院急诊,诊断为肺炎
使用头孢菌素静脉滴注,7天后仍发热,咳嗽、咳痰 无好转 根据临床表现、治疗反应考虑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调整用药:停静脉滴注,改莫西沙星口服
敏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 耐药:环丙沙星、红霉素
治疗:
氨苄西林 静脉口服
或 氨苄西林 静脉呋喃妥因 口服
20
肠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
首选氨苄西林 青霉素过敏者或耐药者
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红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性低
对头孢菌球菌 作性尿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路感染 糖非发酵菌
真菌
经验治疗不是无目标的用药
经验治疗中“隐含”着病原治疗,是针对某
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治疗
经验治疗≠广覆盖治疗(“大万能”)≠ 使 用广谱抗菌药
28
例 化疗粒缺感染
男,25y
AML,化疗后粒缺,发热3周。咳嗽、咳痰少,右上 腹痛。
注重细菌性感染诊治的正确流程:先留取标
本,再给予抗菌药治疗,后根据药敏结果调
整用药
掌握各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临床常见病原 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现状,选药合适的抗菌 药作经验治疗
33
经验治疗的修正—随访、疗效评估
经验治疗的目标:覆盖最可能的病原菌,不
可能覆盖所有病原
治疗3-5天后进行随访、疗效评估
应用指南需注意
根据当地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耐药性进行灵活的使用,如CAP无基 础疾病年轻患者的抗菌治疗推荐美国、欧洲、中国不同
35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 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4.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 药 5.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 订抗菌治疗方案
15
难点2的克服办法: 提高送检率、用药前送检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要求 提高微生物送检率要求的更新
2011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
2012
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
疗患者,微生物检
验样本送检率不得 低于30%
本送检率: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 的住院患者,不低于50%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
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非典型病原体
临床医师送检问题
血培养送检率低 未在使用抗菌药前留取标本
我国临床微生物室软、硬件问题 微生物的寄殖问题
如痰培养获得念珠菌属不能确定为病原菌
13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率低:
病原不易检测、临床送检率低
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调,病原学近50%阴性
根据治疗反应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4
指南的合理应用
应用价值
对诊断的价值
对临床诊断、疾病严重度判断等的价值
对病原诊断的价值

对抗菌治疗的价值
根据国际上的大量循证依据,不同宿主背景(如年龄、基础疾病、 获得感染的场所等)下的常见病原体及耐药性,推荐相应的抗菌 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思考问题 回 题
观念问题

为何抗菌药合
理用药,特别 受到关注? 为何抗菌药容 易滥用?
把抗菌药看作“退烧药”
技术问题
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存 在多个技术性难点 了解细菌感染诊治难点、掌 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 原则,是提高细菌感染疗效 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
在门急诊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应使用抗 菌药
严格掌握抗菌药的应用指征是做到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上升及减少不良 反应最为重要的措施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多由细菌接触药物后,在 抗生素压力(selective pressure)下产生
次日体温退,症状好转,痊愈
并不是静脉滴注的抗菌药就比口服的好
19
经验治疗可能出现治疗失败 在经验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例 肠球菌感染的治疗
男性, 78y, 前列腺Ca术后, 膀胱造瘘
反复尿混、尿常规异常2年,曾用多种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等好转。 近3月复发,使用多种药物无效
尿培养:粪肠球菌
的住院患者,不低于80%
难点2的克服办法:提高血培养送检率
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在临床分离菌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12 10 % 8 6 4 2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 19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2.6 11.3 8.5 8.9 9.6
肠杆菌科细菌如肺克、大肠最常见(追问病史,在当地住院时2次血培 养阳性为大肠<回当地取药敏报告>) 厌氧菌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
目前国内大肠、肺克产ESBL约50%
首选碳青霉烯类 大肠对喹诺酮类耐药率高,无药敏结果不合用 当时粒缺 剂量偏低, 2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