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生产、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变革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

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

・专题研究・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王 翔 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会制度,曾经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它已经越来越成为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桎梏。

近代以后,手工业行会的演变,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笔者拟运用一些新的史料,探讨手工业行会在近代的演变,以作引玉之砖。

一、商业资本在手工业生产中的渗透与作用手工业行会的瓦解,来源于各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它的冲击,其中机器大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作用,人们已一再加以论述。

这固然值得注意,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商业资本对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渗透和商人包买主式经营对手工业行会的侵蚀。

行会手工业的解体,包买商制经营似乎是一个必经阶段。

在当时各地的有关记载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实例。

江苏江阴县出产各种竹器工艺品,其中的竹器雕刻非常有名。

“完成一件竹雕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制作方法是世代相传的。

行业的分工非常严格,从事竹雕的工匠不会做画师。

全部的生产由五家店铺控制着,城内及近郊的竹器工匠或在店铺内或在店铺外为这些店进行生产”①。

福州的木雕业工匠“自己购入所需的木材,在自己家中从事生产,但却是完全根据商人的定货来进行的。

学徒期为五年,因为该行业被认为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

工匠人数在300—400之间,商人数目则为30—40”②。

北京的地毯业和线毯业的情况很典型。

1912年开办的信成织毯厂,所有纱线,均系将棉花交给河北农家妇女代纺。

线毯织成后,结穗工作又发交厂外家庭女工担任,结Ch inese E cono m ic B u lletin,N o.200,1924,p.2.①②Ch inese E cono m ic B u lletin,N o.23,1928,p.292.成一打给以铜元20文①。

20年代的北京地毯作坊,多依靠商行或大地毯厂的定货维持生产。

1924年前的141家地毯作坊,做大厂商行定货者占到半数,其后日见增多,某一个地毯行就有30多家作坊专门为之做定货,不仅供给它一切地毯原料,甚至供给米、面、茶、盐。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经济结构从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了现代化的工商业经济。

这一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农民的生计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封建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力,所有权归地主所有。

农民只能通过交租和交税的方式,向地主支付土地使用权。

这种封建的土地制度严重剥削了农民,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农民的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封建政权的腐朽。

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一批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

为了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修建铁路、建设工矿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工商业。

这些现代工商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工厂、工业企业。

农民开始有了机会脱离土地,到城市工作,农村经济开始多样化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商业制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民的劳动大大减轻,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引入,使得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

农民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等形式,逐步解放了生产力。

土地所有权由集体所有制改为了家庭承包制,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流转和土地经营的自主权得到了保障。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迅速增长,农村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期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大改造的内涵、意义和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它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认识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

2.难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6.课堂小结: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间:1953-1956年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合作化、公私合营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一、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则以粮食种植为主导。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他们通过种植农作物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农业耕作的工具主要是犁耕,灌溉是重要的农事活动等。

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手工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手工业生产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

二、社会变革: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有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王朝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他们通过土地的分封,将土地授予贵族阶层,贵族阶层则通过对土地的经营来获取收益和统治权力。

这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持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由人们所处的身份决定。

贵族阶层享有特权,而平民百姓则身份低下。

这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为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变革的原因与影响:环境、战争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首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战争对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争导致土地的重新分配,促使农民进行新的生产方式。

战争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与交流,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2)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2)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2)(三)近年来有关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方面的研究,当以史建云女士居功厥伟,但是在比较农村手工业收益与农业收益时,史女士的计算多少也有夸大差距、矫枉过正之嫌。

(注:参见史建云《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手工业生产与农民观念更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第339-357页。

)其主要依据是时人对河北高阳、宝坻、山东潍县等近代华北新兴棉纺织手工业中心的调查报告,如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和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等。

然而对照原文,我们发现,史文在引用数据时实际上是有所选择的。

以高阳为例。

史文认为19世纪20年代(实际上是1915-1920年间),该地农户的手工业收益是农业的2.5倍到10倍左右,其中农业收入每户每年不足30元,而织布农户自织自卖(即“织卖户”)的每匹可获“纯利”1-2元,向商人包买主领取原料进行纺织的农户(即“织手工织户”或“织定货织户”)每匹获工资0.5元,以一年织布150匹计,每户年收入在75元到300元之间。

织麻布(即人造丝布)的收入更高,织手工的每匹可得工资4-5元,织卖户的每匹可“赢利”5-6元,以一年织150匹计,收入在600-900元之间。

然而根据解放后的调查,由于织卖货的“技术较高,资本较为充裕”,“是一般织户不能做到的”,所以“一般织平面机的只有10%是织卖货”,其中“大部分是附集在高阳城周围二十里地以内的村户”。

这些织户为获得微薄之利,都是全家“人人动手,终年忙碌”,“织布者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一天只能在吃两吨饭的时间里得到片刻休息”。

(注:高河:《高阳织布业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保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5年5月印行,第172页。

)而且一进入30年代,织户的收入即有相当幅度的下降,而史则只字未提。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近年来,国内有关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倾向。

素来被认为是衰落破败的近代华北农村,在不少学者的笔下则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农村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耀眼图景。

而与之相对立的过密型商品化理论,以及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退论,则被当做“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主流思维”而遭致激烈的批评,甚至挞伐。

慈鸿飞先生的论断即颇为惊人。

他断言,黄宗智甚至吴承明先生(尽管他承认吴老“似乎尚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是趋于资本主义的”)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展“估计不足”,认为“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市场有很大发展,其扩大程度远远超出前人已作出的判断”,并且“这种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朝向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黄宗智先生所说的‘非资本主义趋向’”。

他强调,“从农村商品交易的自由程度、特别是资本市场融通的自由程度、劳动力大规模迁移的自由程度、外国资本深入农村的自由程度、市场的自治管理程度等等,都可以使敢于正视事实而不仅仅重视政治观念的人们毫不犹豫地作出这样的判断”。

他甚而宣称,“六七十年前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兴旺景象几乎可与今日乡镇企业的腾飞相比美”。

他还认为,“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华北农村市场的发展”。

据他估算,20世纪30年代华北农民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已相当于90年代中期全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所以“说中国农业直到本世纪中叶仍只是一个‘糊口农业’,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他最后的结论是:“这一历史时期华北的农村经济已经具备了一般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也证明农业生产力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参与市场的农民都是享有完全独立自主产权和经营权的生产者(包括租佃者,他们大都享有永租或永佃权)”,“完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消费需要,自主决策,自己决定要种什么庄稼、做什么副业”,这就“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历史证明”,并“对黄宗智先生的‘过密化’结论提出质疑”。

天津开埠后近代华北乡村手工业生产的调整(1861—1936)

天津开埠后近代华北乡村手工业生产的调整(1861—1936)
场约达 3 0 0余家 , 儿 “ 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 门; 其二 , 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在手工业生产 中出
现 与发 展 。这一 时期 , 部分 手工业 生 产是 不需 要集 体协 作 或使 用 机器 来完 成 的 , 如纺 毛 绒 、 草 帽辫 广 泛 地采 用 了 以家庭手 工 生产 的方式 , 从 而 出现 了一 大 批 专 门从 事 商 品生 产 的农 户 。据史 料 记 载 , 河 北 高 阳的织 布
榨油 业 、 碾米业、 织 布业 、 煤矿 业等 手工 业部 门开 始 出现手 工工 场 。山东作 为 出产花 生油 和 豆油 的主要省
份 之一 , 榨 油业在 津浦 铁路 筑成 后 , 达到 鼎盛 时期 。其 中产量 较 大 的地 区 , 如在 1 9 0 0年一 1 9 1 1年 间 , 烟 台开 设 的榨 油作坊 和 手工工 场达 四五十 家 , 潍县 蛤 蟆屯有 三 十家 , 安丘 也有数 家 。 l 1 ” 与 此 同时 , 全 国 新设 织 布
1 8 6 1年一 1 9 3 6年 间 , 在 天 津 口岸 贸 易发展 与 近代工 业 化 的刺 激 下 , 近 代华 北 地 区农村 手 工 业 生 产结 构
的变迁 , 大体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 9世纪 6 O年代至 9 0年代 , 是华北地区传统手工业缓慢调整时期。l 9 世纪 6 0年代 , 清政府大肆镇压太 平军战争 中, 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影响。清军攻陷南 京后 , 南京 、 杭
j I 5 州拳 2 0 1 5 . 0 5
【 AN ZHoU XU E KAN
天津开 埠后近代华北 乡村手工业生产的调整
( 1 8 6 1 —1 9 3 6 )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作者:于秋华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1年第2期摘要: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原始工业化;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012�07欧洲经济史上的原始工业化,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前欧洲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

在门德尔斯的著作里,欧洲原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是“传统组织的,而且是市场导向的,主要是乡村工业的迅速增长。

它还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1\]。

同时,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比较明晰的劳动分工、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在原始工业化之前,家庭手工业基本上是由妇女包办,但是原始工业化过程中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男劳动力加入进来;另一个是手工业内部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劳动分工\[2\]。

近些年来,经济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与欧洲的原始工业化相类似,明清时期的中国乡村手工业同样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生产部门也同样是遍布乡村农户家庭的棉纺织业。

尽管在漫长的几千年里,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始终是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外观上看似乎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演进,也不排除在家庭外部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那么,在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过程中,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行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和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都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其对劳动生产率乃至社会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这种发展状况与欧洲的原始工业化相比具有哪些异同呢?本文将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新的解释。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1],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第2期(总第327期) 2011年2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2(General Serial No.327)February,2011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①于秋华(东北财经大学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原始工业化;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012⁃07 欧洲经济史上的原始工业化,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前欧洲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

在门德尔斯的著作里,欧洲原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是“传统组织的,而且是市场导向的,主要是乡村工业的迅速增长。

它还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1]。

同时,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比较明晰的劳动分工、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在原始工业化之前,家庭手工业基本上是由妇女包办,但是原始工业化过程中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男劳动力加入进来;另一个是手工业内部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劳动分工[2]。

近些年来,经济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与欧洲的原始工业化相类似,明清时期的中国乡村手工业同样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生产部门也同样是遍布乡村农户家庭的棉纺织业。

尽管在漫长的几千年里,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始终是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外观上看似乎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演进,也不排除在家庭外部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经济方式的社会,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

一、农业的发展与变革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制度的变革两个方面。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与变革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出了许多种植和养殖技术。

首先,中国古代农民在土地耕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了解土壤的性质,懂得如何施肥和灌溉,采取合理的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证土地的肥沃度和作物的丰收。

其次,中国古代农民还发展了许多农业工具和农具,如犁耙、锄头、铲子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

另外,中国古代农民还创造了许多农业技术,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

通过改良种子品种、改进种植方法和养殖条件,农民们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2. 农业制度的变革古代中国农业制度的变革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农业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地主阶级剥削制度和农民起义等变革。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分配制度控制了土地资源,农民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或者租地生活。

这种制度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当地主阶级剥削制度兴起时,农民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农业和农民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革,农业制度逐渐得到改革。

在唐代,陆续出现了属于农民个体所有的私田,这使得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并且农民的耕作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古代中国手工业是与农业并列发展的,它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手工业发展与变革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工匠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改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状态,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剥夺和破坏。

同时,内部的封建制度和道德束缚也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发展特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自耕自足的农业模式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

引进西方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冬闲田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扩大。

农田的私有化改变了原有的集体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然而,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手工业保留了其独特性。

中国的手工艺品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世界的瞩目。

三、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的发展使得食品和原材料供应得到了增加,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同时,农业的现代化为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的手工业通过技术独特和文化传承而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它们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然而,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进程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农民信任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同时,手工业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当前,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

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历程相当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农民依旧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兼任手工制造业。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能够熟练地种植农作物,还能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产品。

这种农业手工业模式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手工业逐渐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手工制造业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逐渐式微,农民们开始逐渐转向纺织和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逐渐增加,为商业流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

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与工业革命的推进,交通和运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商业活动也得以迅速展开。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市场逐渐兴起。

从当时的大宗交易到小商贩的街头摊位,各类商业形式开始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选择。

商业市场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还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和手工制造业的兴盛,在农村和城市中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

这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提升,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其次,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商业市场的繁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法。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变迁。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势力格局的变革之中,外来军事和商业势力的进入使得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商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农业手工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引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农民逐渐改用机器工具来代替传统的人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传统的手工业也受到了冲击。

许多手工业工匠因无法承受机器生产的竞争而失去了生计。

然而,农业机械化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社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商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至关重要。

外国商品的进入和商业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商业者也开始涌现,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商业阶层。

这些商业阶层通过与外国商人和政府官员的合作,发展了近代中国的商业网络。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联系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密不可分。

一方面,农业手工业为商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和产品,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商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五、近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意义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推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商业的发展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设施。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封建时代是指从周朝的建立至明清时期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手工业为辅助的时期。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一、农业经济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作物,养殖畜牧。

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非常落后,主要工具是犁和耕牛,手工耕作。

所以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需要很大的劳动力支持。

同时,缺乏现代化的施肥技术和农药防治措施,使得农作物的产量不高,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不过,尽管农业生产的技术比较落后,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城市的发展,因为农产品是城市的重要物资来源。

同时,农产品也成为了税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唐朝时期,由于大唐的疆域非常辽阔,特别是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农业生产和税收非常丰富,从而使得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二、手工业经济中国封建时代的手工业以制造业和手工艺为主。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需要寻找其他的经济来源,因此各种手工艺成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产业。

制瓷、制茶、制盐、织锦等工艺都非常发达,使得工艺品成为了当时的重要物资。

同时,这些手工业也成为了当时的贸易品,很多工艺品被运到各地进行交易,为城市的商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手工业中,制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制铁的技术非常复杂,需要高温熔炼和铸造,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铁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用于制造农具和武器等军事物资,因此铁业也成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产业。

在唐朝时期,铁铸师傅的高超水平甚至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全球最伟大的人类技术之一”。

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不发达,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两个行业没有发展的机会。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迎来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很多新的工艺和农业技术被发明并应用于生产中,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马克思主 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 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主要依靠简单的石器工具和集体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

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的生产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农业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这种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成果。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水利灌溉技术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劳动并获取剩余价值为特征。

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商品的流通。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弊端。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演讲稿-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精品

演讲稿-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精品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1],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重要知识点总结

1/2
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我国被彻底消灭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而不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片解读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内容: (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
措施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原因
一些私营工商业主采取不法手段牟取暴利,严重扰乱经济秩 序
措施 公私合营
创举 赎买政策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
主义革命)
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缺点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 5 课 《三大改造》重要知识点总结
时间 目的
农业 改造
手工 业改 造 资本 主义 工商 业改造
实质
原因
措施 原因
1953—1956 年底 从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生产、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变革
中国农村手工业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
商品生产,近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商品生产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有不少人把近代农村手工业与古代等同看待,认为近代农村手工业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看不到近代农村手工业中发生的巨大变革,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在近代,在商品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农村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都发生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更明确的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若将全国各地各种农村手工业的情况都说清,不是一篇论文的篇幅能容纳得下的,为了更集中更深入的说明问题,本文选择了一个地区──华北平原上的冀鲁豫三省来作探讨。

一、商品生产的扩大
华北平原近代以前的农村手工业可以分为
几大类,一是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和丝织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轧花弹花缫丝等;二是食品加工业,有造酒、制粉、榨油、作酱等;三是植物茎杆枝条编织业,如草编、柳编、苇编、竹编之类;四是烧造业,烧制砖瓦盆碗缸罐等器物;五是造纸业;六是一些地方特产,如鞭炮、年画、假花等。

此外还有各种手艺人,木工、铁工、泥瓦工等。

这些农村手工业产品,囊括了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所需工业品的绝大部分,看起来主要生产目的应该是为了自给,但实际上,除了棉纺织业中存在大量自给生产外,就只还有一些农家自己造酒作酱,其他所有手工行业都以商品生产为主。

以柳编为例,华北平原到处都有柳树,柳条编织的筐、簸箕、水罐等是农家生产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而柳编不但不是家家皆会,并且不是村村皆有,相反,生产相当集中,往往一个村有几十户从事柳编,产品供应周围几十村、全县甚至邻近几县。

不过,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的市场大部分不出本县、本省或本地区,因而生产规模相当有限。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巨大发
展。

商品生产发展首先表现在商品市场的扩大,以及由此而来的商品量的增加;其次是商品品种的增多和新的生产部门出现。

华北平原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棉纺
织业,华北的棉布在鸦片战争以前已有长距离运销,主要运往东北和西北,到近代,尤其清末民初,华北棉布市场遍及全国,还有部分运销蒙古。

商品量的扩大更是惊人。

鸦片战争前,冀鲁豫三省输出到本地区之外的棉布共300万匹,到清末,笔者估计,三省输出的棉布已达2000万匹,而到30年代初,这三省生产的棉布总产量应在15000万匹左右如以输出60 %计,则应有10000万匹输出。

与鸦片战争前相比,增长了32倍之多。

如果说,棉纺织业市场的扩大主要在国内的话,华北其他几项重要手工业在近代市场扩大的特点是进入了国际市场成为出口商品。

华北的丝业主要是柞蚕丝和柞丝绸,柞丝绸以前除供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就只有北方较富裕的农户和城市里的中下层穿用,市场比较狭隘。

柞丝绸和柞蚕丝19世纪末
开始出口,很快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如以柞丝绸1890年的出口量和出
口值为100,到 1921年,出口量指数达到2090 ,出口值指数达到6543 。

近代中国另一种重要出口商品是草帽辫,也以华北平原为主要产地。

在从1891年到1911年的20
年中,草帽辫的出口值翻了6番,由161万海关两增加到了1030万海关两。

华北食
品加工业产品植物油和油饼、粉丝和粉条也通过出口扩大了市场。

如山东省清末有油坊5000余家,到1934年,仅胶济铁路沿线41个县市的农村中就有各类油坊近5000家。

各种植物油的产量也由14400万斤上升到了23400万斤。

商品品种增多表现在原有商品增加了花色
品种以及新的商品种类的出现。

原有商品如棉布,近代以前,只有土布和冷布两个大类,土布虽有大布小布之分,只是规格不同而已,且长短宽窄相差无几。

清末以来,由于引进机制纱和各种改良织机,除土布外,出现了改良土布和仿洋布。

如河北省的新兴手织区高阳织布区,棉纺织品的品种有数十种,除
各种平纹白布外,有条布,分白底色条、色底色条、花条、提条、提点条等,又因经纬线支数的不同,组合出多种花样;有格布,分白底色格、色底色格、两种以上颜色格子相套而成的色套格、条格、色底白格等种类,亦有经纬纱支数的分别;有呢布,如中山呢、核桃呢、哔叽呢、直贡呢、雪花呢、雪花格呢、人字呢、摩登呢、西服呢等;还有其他一些花色布,如十字布、斜纹布、宽面床单布、格儿纱、罗纹布、小提花布、电光布等等;大部分都是仿同类的机织布,可以说,凡当时机器织布厂能生产的种类,乡村手工业无一不能仿造。

新的商品种类较主要的是人造丝和花边发网。

华北地区的人造丝产于高阳和周村两个手工业区,以其物美价廉很快就将市场发展到全国,在南方一些省份,华北的人造丝有与桑丝绸竞争之势。

花边和发网都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原料,产品全部输出国外。

二、生产力的进步
清末民初,在商品生产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一些部门所使用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