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2
建筑法规课程设计 (2)
建筑法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法规法律相当繁杂。
这些法规法律的存在是保障建筑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手段。
因此,学习建筑法规是建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建筑法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法规层层规定的细致理解,提高学生的建筑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已对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规划和专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将路局印逊发生的事故案例、建筑消防安全检查规定、地震烈度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突出因素较多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多个实例,分别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实际操作。
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建筑法规的必要性和建筑安全的关键点。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建筑消防安全和施工安全规定及措施;2.建筑管理规定和实践;3.建筑能耗标准及节能措施;4.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5.建筑人员管理和考虑安全因素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性等。
3.2 教学方法1.理论探讨;2.实验操作;3.案例分析;4.现场调研;5.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课程形式多样,其中以四个实验课和两个调研课形式的环节占据教学的主体。
实验课涉及到建筑节能设计、建筑消防安全检查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模拟实验等。
调研活动主要聚焦于案例分析、建筑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筑设计实操等教学内容的现场探讨。
五、教学评价课程总评由理论考试、实验和调研实践测评、课堂题目讨论和分组演讲等部分组成。
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测评占比均为30%,调研实践测评和课堂题目讨论占比均为20%。
分组演讲是本课程的特别环节之一,通过小组合作把建筑法规所涉及的错误操作或者案例分析在不同的身份或角色要求下予以阐述。
六、课程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悉并掌握建筑法规和相关知识,了解施工及管理现状,更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同时,本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会计学原理第21版课程设计 (2)
会计学原理第21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专门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2.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4.培养会计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本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
其中,基础理论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实践应用包括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审计与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等实际应用领域。
教学安排如下:章节主要内容教学时间章节主要内容教学时间第一章会计概述2周(8课时)第二章会计基础知识2周(8课时)第三章会计科目与会计等式2周(8课时)第四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2周(8课时)第五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周(8课时)第六章成本核算2周(8课时)第七章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2周(8课时)第八章审计与内部控制2周(8课时)第九章会计信息系统2周(8课时)第十章会计伦理1周(4课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教学PPT、课件等方式进行;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理论和实践应用;3.团队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精神;4.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掘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本课程的主要教材是《会计学原理第21版》。
该书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会计学教材之一,系统介绍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参考书目1.李自成《会计基础》(第2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2.郝国基、周建东《实务会计技能训练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3.朱兆民《财务管理实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
符号逻辑讲义课程设计 (2)
符号逻辑讲义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符号逻辑讲义1.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一门选修课程,主要针对符号逻辑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1.3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符号逻辑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技巧,同时能够理解和应用符号逻辑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2.1 符号逻辑基础•逻辑符号及其含义•命题逻辑•谓词逻辑2.2 逻辑推理•形式推理和材料推理•推理规则•推理方法2.3 逻辑推理中的误区•谬误类型•谬误案例分析2.4 应用举例•数学中的利用符号逻辑证明定理•哲学中的利用符号逻辑论证观点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授课、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主要以作业、考试和参与度为主,其中:•作业(占总分30%):每周一次课堂作业,题型包括填空、判断、计算等。
•考试(占总分40%):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
•参与度(占总分20%):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等。
•课堂同步练习及其他(占总分10%)。
五、教学计划第一讲符号逻辑基础(2学时)主要内容•逻辑符号及其含义•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授课第二讲逻辑推理(3学时)主要内容•形式推理和材料推理•推理规则•推理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授课•互动问答第三讲逻辑推理中的误区(2学时)主要内容•谬误类型•谬误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授课•分组讨论第四讲应用举例(3学时)主要内容•数学中的利用符号逻辑证明定理•哲学中的利用符号逻辑论证观点教学方法•授课•分组讨论六、教学资源•符号逻辑教材及参考书籍•相关网络资源•计算机软件七、教学评价本课程所设计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将会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熟悉符号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在思考和论证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以及收集和整理回馈信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
电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2)
电工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电工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电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对电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阻、电流、电势差、电源、电路等基本概念,了解电学基本定律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克希荷夫定理、奥姆定律等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2. 电路组成元件的学习针对电路中常见的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使用方法以及检测方法。
3. 电机基础知识和应用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和类型。
同时,针对电机的启动、制动、调速等常见的控制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还将通过课程设计,深入了解各种电机的应用场景、电路连接以及特点等,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电机的使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将采用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了解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名称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电学基础知识2周理论讲解电路组成元件3周实验演示、实践操作电机基础知识和应用5周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实践操作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1. 理论考核通过期中期末试卷和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操作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1.《电工基础》,王海波,2019年。
2.《电工技术概论》,张三,2018年。
3.《电机控制技术》,李四,2017年。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电路组成元件和电机应用等相关内容,掌握基本的电工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运筹学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 (2)
运筹学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运筹学教程第五版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性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运筹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解决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课程目标•熟练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运筹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运筹学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线性规划问题2.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单纯形法–对偶理论–整数规划3.线性规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流配送问题–设备优化调度问题4.特殊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整数规划的求解方法–非线性规划问题–动态规划问题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1.课堂讲授–讲解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实验实践–实际问题求解,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3.课堂讨论–学生团队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五、考核方式1.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运筹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课程设计–学生团队完成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建模、求解和报告–考核学生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六、参考教材《运筹学教程第五版》朱启鸣,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七、总结本课程是运筹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筹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系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
系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简介本课程设计是在系统程序设计课程的指导下进行的。
系统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涉及操作系统,网络编程,数据库等内容。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系统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提高其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编程技能。
选题背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系统程序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各种应用程序需要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网络应用程序需要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数据库应用需要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等。
因此,掌握系统程序设计技能成为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编写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2.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3.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4.设计并实现一个较完整的系统程序。
设计内容阶段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操作系统接口来编写一些基本的应用程序,比如多进程并发编程、信号处理和进程间通信等。
这些应用程序将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进行开发。
其中,学生需要编写以下应用程序:1.多进程并发编程实现;2.基于信号机制的任务控制程序;3.基于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实现的进程间通信程序。
阶段二:网络编程在第二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进行通信。
他们将使用TCP/IP协议和套接字编程接口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具体要求如下:1.实现了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2.实现能够处理多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程序;3.学生需要使用多线程或者异步I/O技术提高服务器性能。
阶段三:数据库应用在第三阶段中,学生将学习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他们将使用MySQL数据库系统来管理数据,并编写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来演示数据管理的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学生需要设计一个适当的数据模型,并在MySQL数据库中实现;2.学生需要编写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并使用ORM框架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阶段四:系统程序设计在第四阶段中,学生将集成前面阶段的学习成果,并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系统程序。
制浆造纸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2)
制浆造纸工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制浆造纸工艺流程,涵盖了对木材、废纸和棉麻等原料的加工过程,以及接下来的化学处理和机械操作。
本课程强调工程设计的实践性,通过对废纸制浆和造纸工艺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加深学生对制造业流程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设计目标1.掌握制浆造纸流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2.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检测,并了解检测设备是如何运行的;3.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并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相关数据处理;4.了解森林工业生产、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5.深入了解制浆造纸领域内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三、课程内容3.1 制浆流程1.木材制浆工艺;2.草纸浆制浆工艺;3.废纸制浆工艺。
3.2 造纸流程1.水洗制浆;2.造纸原料的开北和清洁;3.破碎、粉碎、筛分及搅拌;4.造纸机锤式碎浆;5.斜齿圆锥式分级筛和倾斜式压洗机;6.缥两轮牵伸除泡机;7.省能型普通真空吸附式急冷机。
3.3 实验操作1.进行木材、废纸、棉麻的制浆实验;2.利用自制造纸机进行造纸实验;3.进行制浆造纸的实验检测并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相关数据处理。
四、实验设备4.1 制浆实验设备1.高温加热水槽;2.蒸汽加热锅炉;3.电磁振荡筛;4.振荡筛分机。
4.2 造纸实验设备1.速率调整仪;2.离心泵;3.真空压滤机;4.造纸机。
五、考核方式1.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占25%;2.实验操作报告占25%;3.设计任务占50%。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制浆造纸流程、设备、检测等知识点;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制浆造纸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3.授课后期,布置设计任务并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
七、参考资料1.《纸浆制造技术与工艺概论》;2.《造纸工程概论》;3.《纸张工程概论》;4.《森林工业生态环保》。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设计 (2)
应用数理统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结合应用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研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应组成小组,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问题可以来自于工作、生活或其他领域。
2.小组应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
3.小组应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小组应撰写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描述、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分析结果及结论,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
三、课程设计内容1. 问题选取和调查小组可以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问题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应用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所选问题,小组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
2. 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在问题的明确和数据收集后,小组应根据问题特点和数据特征,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小组应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推断。
3. 报告撰写和汇报小组应撰写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描述及研究目的。
2.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3.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结论,包括可视化展示,并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
4.研究的限制和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小组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时应根据时间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问题的选取和调查(10分)2.方法选择和数据处理(30分)3.报告撰写和汇报(40分)4.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20分)个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1.对项目的投入程度、工作分配和配合等。
2.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参与报告汇报的积极性和表现。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应用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和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公司法学修订版课程设计 (2)
公司法学修订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司法的修订更加频繁。
近些年来,公司法的修订集中于公司治理、股东权利保护、公司债券等方面,新的法律规定对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变动、公司运作等方面都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同时,各个行业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互联网公司的股东及资本运营模式,金融行业的资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等等。
因此,引进和推广公司法学修订版课程,对培养各行各业合格的公司法律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1. 第一章公司法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公司法学基本概念,如公司法的定义及特征,公司的类型、组织机构等。
2. 第二章公司设立本章介绍公司注册和设立的程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同时,还包括公司股东的权利和责任、公司股份的类型及转让、股权变更等内容。
3. 第三章公司资本本章介绍公司的股本和资本收支管理,特别是对股权众筹、股票回购的最新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
4. 第四章公司治理本章主要介绍公司法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工会代表、股东大会等各种决策机构如何有效运作,以及重大事项的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
5. 第五章公司财务管理本章主要介绍公司的财务管理、贷款和担保等内容,同时重点讲解公司债券发行的法律规定。
6. 第六章公司股东及公司治理问题本章主要讨论公司的股东及公司治理问题,重点介绍股东权利的保护、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讨论会等事项的法律要求和相关建议。
7. 第七章公司重大诉讼及合规风控本章主要介绍公司重大诉讼及合规风控的法律要求和实践经验,包括公司法的司法解释、合规风险控制等内容。
三、课程特色1. 开设一个完整的公司法课程本课程可视为公司法学的总篇,通过分章节对公司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公司法知识体系。
同时,本课程结合实操,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实际运作中最常见问题及如何解决。
2. 强调实践课的应用 value本课程特别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强调实践课程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修订的法律规定,为培养未来优秀的公司法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2)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教授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与科研提供基础。
二、课程大纲1. 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结构、性能和成分等。
2. 分析技术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中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3. 实验操作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技巧,包括样品制备、实验设备操作、数据处理等。
4. 实践应用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在材料科学、环境监测、医学等领域的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案例。
三、课程设计1.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应在课前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讨论。
实验操作部分由学生进行,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并进行实验结果评估。
2. 实验操作本课程的实验操作包括以下内容:1.样品制备:学生将制备不同材料的样品,并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操作。
2.X射线衍射:学生将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材料样品分析,了解不同晶面之间的角度和间距。
3.扫描电镜:学生将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并进行形貌分析。
4.透射电镜:学生将用透射电镜观察材料内部结构,并进行晶体结构和成分分析。
5.原子力显微镜:学生将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并进行形貌分析。
3. 实验报告学生将在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介绍该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2.实验原理:阐述该实验所用技术的原理和基础知识。
3.实验过程:介绍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和记录结果。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5.结论和展望:总结实验结果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四、学生评估本课程的学生评估分为实验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2)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物流成本在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企业运营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并提供解决方案。
1.2 课程目标通过掌握物流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物流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掌握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
1.3 适用范围本课程适用于需要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企业管理人员、物流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2.1 物流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分类2.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2 物流成本对企业的影响1.物流成本与企业利润的关系2.物流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2.3 物流成本管理1.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2.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技巧2.4 物流成本控制1.物流成本控制的概念和目标2.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技巧三、课程设计3.1 课程大纲模块主题课时数第一模块物流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第二模块物流成本对企业的影响 2第三模块物流成本管理 2第四模块物流成本控制 23.2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2.课程讨论3.案例分析4.个人作业3.3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40%)2.个人作业(40%)3.期末考试(20%)四、总结本课程旨在探究并提供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能够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希望本课程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知识和工具。
针织学课程设计 (2)
针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针织工艺是纺织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工艺,在时尚设计、家居装饰、手工艺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此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针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针织品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针织知识,了解其应用领域,培养良好的针织创意思维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课程目标1.熟悉针织编织器材和织物构造原理。
2.掌握手工针织、机织针织技术和基本编织技巧。
3.学习织物加工基本知识,如染、印、整形和整饰等。
4.培养织物设计、开发和制造方案能力。
5.培养开发新型织物产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针织基础1.针织器具和材料2.针织原理和基本编织技巧3.针织花型编织和设计基础2. 针织技术1.手工针织技术2.机织针织技术3.多头机织技术3. 针织设计1.针织品设计原理2.针织品结构设计和适应性3.针织品拆解和分析4. 针织产品开发1.针织原料的选购和处理2.针织品的制造流程3.针织品加工处理和整形加工四、实践环节1.制作针织样品2.设计针织品并制作实物3.参观针织工厂和纺织博物馆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理论课程采用讲授、示范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制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技能。
六、考核方式1.实习报告2.实物制作和展示3.课堂讨论七、参考文献1.《针织学》,韩连梅,2018,高等教育出版社2.《纺织工艺与面料设计》,王莉,2016,机械工业出版社3.《针织品进口检验与质量控制》,王金曲,2017,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八、结语本课程涵盖了针织知识的基础和技能的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操作技能,为日后在时尚设计、家居装饰、手工艺等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基础。
现场管理课程设计 (2)
现场管理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现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现场管理的基本技巧和工具,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场管理水平。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现场管理概述在本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现场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现场管理对企业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介绍现场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执行原则。
第二部分:现场管理的技能和工具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现场管理中的关键技能和工具,包括现场观察、现场调查、现场记录和现场评价等,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和工具来识别现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跟踪问题处理进展。
第三部分:现场问题的解决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收集现场问题的信息、分析问题根因、制定解决方案、实施和跟踪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现场管理的实施和监督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现场管理的实施和监督,包括如何建立现场管理的体系、如何对现场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如何进行现场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实践等,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现场管理的概念、技能和工具,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要求本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探索现场管理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学生评估学生的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作业评估、小组讨论参与度、考试成绩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本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就业竞争力。
行政管理课程设计 (2)
行政管理课程设计1. 前言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都需要具有优秀的行政管理能力的人才来管理和领导组织。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技能和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行政管理的方法、技巧、流程、制度和运作。
3.能够分析和解决组织中的行政管理问题。
4.发挥行政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服务于组织的目标实现。
5.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程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行政管理基础1.行政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3.行政管理的特点和功能4.公共行政的概念和内容5.行政管理制度体系3.2 行政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思维模式2.行政管理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行政管理决策的方法和过程4.行政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3.3 行政管理技巧1.岗位规范化和流程化2.行政管理的变革与创新3.行政管理的沟通和协调4.行政管理的人性化和认知化3.4 行政管理实践1.行政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2.行政管理在政府实践中的应用3.行政管理在社会组织实践中的应用4.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和评价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的理解和认知。
5. 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将采用闭卷考试和课堂表现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左右,考察学生对行政管理的理解和概念掌握情况;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6. 参考书目1.《行政管理学》王洪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现代行政管理概论》张纪林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课程设计 (2)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针对文学评论写作的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评论的本质和韵味,并掌握撰写高质量文学评论的技巧。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功、文学评论写作的思路、文学评论写作的实战演练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文学评论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文学评论的基本功:文字表达、文章结构、语言驾驭等技巧•文学评论写作的思路:文学知识的应用、情感表达的巧妙运用、意义的深度分析等方面•文学评论写作的实战演练:包括文学作品的评析、文学评论的改写、文学评论的对比等。
1.3 课程要求•了解文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具备基本的写作技巧•熟练掌握Markdown文本格式二、课程详细设计2.1 第一讲:文学评论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学习文学评论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了解文学评论的分类和发展历史•介绍文学评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2.2 第二讲: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功•具体介绍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功:文字表达、文章结构、语言驾驭等技巧,通过实践演练将这些技巧贯穿整个课程。
2.3 第三讲:文学评论写作的思路•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学的审美趣味。
•分析好的文学评论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畅游于文学世界的方法与方式。
•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
2.4 第四讲:文学评论写作的实战演练•听课、写作、评析、改写、对比,带领学生以实践加深他们对文学评论写作的了解。
•要求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际项目成果,要求实际项目作品数量为1~2份。
2.5 小结•小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重申文学评论写作的概念和分类。
•总结文学评论写作的技巧与要点,并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多尝试、多实践。
三、评估标准3.1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包括选择、判断和问答题,考查学生对文学评论概念、思路、技能的掌握程度。
3.2 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占总成绩50%,包括实际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及其它写作作业,并结合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平移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平移课程设计课程背景本课程设计是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3平移单元为背景的。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会学习到如何进行平移变换,了解平移变换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坐标方式进行描述等。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对于平移变换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平移变换的本质和特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变换的含义;2.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通过线性变换和向量运算实现平移变换;4.能够用坐标系的方式描述平移变换过程;5.能够运用平移变换解决空间问题。
教学重点1.平移变换的实现;2.平移变换的性质和特点;3.坐标系描述平移变换过程;教学难点1.坐标系描述平移变换过程;2.运用平移变换解决空间问题;教学准备1.确认学生已掌握前置知识,包括线性变换和向量运算;2.准备好教具,包括黑板、彩笔、尺子、直尺、平移图形等;3.备好教案和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将会以以下问题为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醒学生与平移变换有关系的实际问题。
问题:平移变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 深入理解平移变换(2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将会用简洁的语言和一些动画来向学生介绍平移变换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如何将平移变换描述为向量的加法。
同时,通过几个例子和分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平移变换的理解。
3. 运用平移变换解决问题(3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将会以以下问题为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平移变换解决问题。
问题:已知原点O、点A(1,2)和B(3,4),将向量O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向量OC,将向量OB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向量OD,求出向量OC和向量OD的坐标。
4. 拓展练习(3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将会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小组内自行解决平移变换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后让他们来到前面的讲台进行交流。
问题:使用平移变换解决以下问题: * 已知一正方形,对它进行平移变换得到一个某个正方形。
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 (2)
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一、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
职业教育教学科目的设置和课程设计,关系到学生的技能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学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二、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学习到能够对职业发展有裨益的知识和技能。
2.讲究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注重通俗易懂、易于掌握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注重严谨、科学的理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素质。
3.个性化原则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个性化,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重视,注重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扬长避短。
三、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在进行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在什么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
2.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根据课程的难度、深度、范围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应该创新、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在职业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助手,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学生也应该转变为学习主体,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1.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学习成果的检查,进一步验证和评价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课程评价的机构评估通过上级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专家的评估,对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质量。
五、结论职业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成功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合适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和改进。
高等代数教程课程设计 (2)
高等代数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线性代数的延伸和加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等代数分为线性代数和群论两个部分。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针对线性代数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设计。
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用性。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结合实际应用,设计相关的题目和例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课程设计目标1.熟练掌握线性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2.能够应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线性代数基本概念及其应用1.向量的概念和特征;2.矩阵的概念和性质;3.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4.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应用。
2. 线性方程组及其求解方法1.线性方程组的概念;2.高斯消元法及其推广形式;3.列主元消元法;4.矩阵的逆及其求解方法。
3.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性质;2.线性变换的概念和特征;3.矩阵表示和变换的应用。
4. 实际问题的例题及拓展1.变量相关的问题;2.线性规划问题;3.时间序列分析。
四、课程设计过程1.在讲解完以上基本概念后,将引入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并应用到实际中。
3.推荐一些线性代数应用领域的科普文章和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学习成果。
五、课程设计成果评估1.课程成绩由课堂笔记、实验报告、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而来。
2.在考试中会有部分是应用题,考察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应用能力。
六、课程教学成果1.学生可熟练掌握线性代数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理解线性代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学生可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科研习惯。
3.学生可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七、总结高等代数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聚合物物理学课程设计 (2)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偏二氯乙烯两种聚合物。通过对反应的分析,我们发现调整反应原料的比例可以改变产物的分子量,进而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应用性能。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制备高性能聚合物,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本课程设计的实验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6.将除去上清液后的残余物,加入N, N-二甲基甲酰胺,并在恒温槽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制备所得的产物。
实验所得结果
得到白色固体聚合物。
实验分析
聚合物的分子量决定了其物理性质和应用性能。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原料的比例,改变其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分子量。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反应组合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应用于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领域。
•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氯甲烷
•偏二氯乙烯
•三氟甲基苯
•N, N-二甲基丙酰胺
•聚甲基丙烯酰胺
三、实验内容
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
实验操作
1.将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在二氯甲烷中。
2.加入二氯化亚锡,并在恒温槽中进行反应。
3.过滤除去亚锡,并进行结晶分离,得到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石化职院机电工程系课程设计报告书09级电气自动化专业科目:电力电子技术题目:单相相控整流电路的应用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一周成绩:日期:2010 年12 月12 日目录第一章:任务书 (3)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3)1.2 设计的任务、指标内容及要求 (3)第二章:方案的设计 (3)2.1主电路形式的选择 (3)2.2触发电路的选择和设计 (4)2.3主电路及触发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5)2.4电路工作原理介绍 (6)2.5电路中各处电压波形的分析 (7)2.6晶闸管元器件型号选择方法 (8)2.7所需仪器器材、元件和工具 (9)第三章:方案论证与思考 (11)3.1 连线是否正确 (11)3.2 安装与调试 (12)3.3 思考题 (12)第四章:自我总结 (13)第五章:参考文献 (13)第六章:附录 (13)《单相相控整流电路的应用》第一章任务书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电力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项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向工作岗位、从事专业技术之前的一项综合性技能训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通过课题设计,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巩固课程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能初步掌握电力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检索的能力,特别是如何利用Internet检索需要的文献资料。
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安全规程,训练使用设计手册的技术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用电子CAD设计和绘制电路图的能力。
4、提高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水平。
二. 设计的任务、指标内容及要求。
(1)采用单相相控整流电路,主要由主电路、触发电路组成。
(2)触发电路不采用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触发电路;(3)同步输入电源:单相交流工频电源,220V,50HZ。
(4)负载为40W的白炽灯;第二章方案的设计1. 根据课题要求正确选择主电路形式;单相相控整流电路主电路有单相半波、单相桥式全控、单相桥式半控和变压器二次绕组中间抽头整流电路,它们有不同的特点。
(1)为什么不采用单相半波可控电路,原因如下: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优点是线路简单,调整方便,其确定是输出电压脉动大,负载电流脉动大(电阻性负载时)且整流变压器二次绕组中存在直流电流分量,使铁心磁化,变压器容量不能充分利用。
若不用变压器,则交流回路有直流电流,使电网波形畸变引起额外损耗。
因此不适用本实验电路。
(2)为什么不用单相桥式全控电路电路,原因如下: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应用广泛,用四只晶闸管,投资比较少,在交流电源的正负半周都有整流输出电流流过负载。
但四只晶闸管的触发电路控制复杂,两两T管导通的时间差用分立元件电路控制难以控制。
它具有输出电流脉动小,功率因数高的特点,变压器的利用率π时,输出电压的平均值接近于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电感负载情况下,当α接近2/零,负载上得不到应有的电压,解决的办法是在负载两端并联续流二极管。
由于理想的大电π≤α≤π区间内,电感负载是不存在的,故实际电流波形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且在2/流就出现断续。
电感量越小,电流开始断续的α值就越小。
故不合本实验要求。
(3)为什么不用变压器二次绕组,原因如下:变压器二次绕组中,正负两个半周电流方向相反且波形对称,直流分量为零,不存在变压器直流磁化问题,变压器绕组的利用率高。
但触发电路若采用分立元件触发电路,时间差问题难以解决,根据两个晶闸管的接线方式有时可能则会导致电路短路。
它的双半波相控整流电路具有变压器中心抽头的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该变压器没有直流磁化问题。
因为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变压器二次绕组中,正负半周内上下绕组的电力方向相反,波形对称,其一周期内的平均电流为零。
故不能采用本电路。
(4)为什么要用单相桥式半控路,原因如下: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用二只晶闸管和二只二极管,根据两个晶闸管的接线方式,可以使用分立元件触发电路,且触发电路相对简单,当两个晶闸管被同时导通时,由二极管在电源电压过零时自然换流其性能和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相同,具有同等优点。
2. 触发电路的选择和设计:可供选择的触发电路有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KC04集成移相触发器,六路双脉冲发生器。
可供选择的触发电路有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KC04集成移相触发器,六路双脉冲发生器。
①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其输出可以双窄脉冲,可以作为单窄脉冲,它由脉冲的形式与放大,锯齿波的形式和脉冲移相,同步环节,强触发和双窄脉冲形成环节等部分组成。
②KC04集成移相触发器它主要为三相全控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可分为同步锯齿、波形、移相、脉冲输出等组成。
③六路双脉冲发生器KC41C是一种双内脉冲发生器。
它主要适用于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中,作触发电路。
④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3. 绘制完整的主电路电气原理图和触发电路原理框图。
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主电路: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1221负载电流d i 从a 点经1D 、1T 继续流通回到a 点,形成不经过变压器的自然续流,此时整流桥输出电压为1T 和1D 的正向压降,接近于零,所以d u 没有负半波。
在2u 的负半周,具有与正半周相似的情况。
在απω+=t 时触发2T ,2T 、1D 导通,1T 受反压而关断,此时整流桥输出电压d u =2u 。
后面同理。
同步信号为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分为同步移相环节,脉冲形成及整形环节,脉冲功放及输出环节三部分,同步信号为正弦波U T ,由同步变压器副边提供。
晶体管V1左边为同步移相环节,在V1的基础上综合了同步信号UT ,偏移电压Ub 及控制电压Uc ,利用垂直控制原理,将几条之路进行并联电流叠加,本电路中Rp2可调节Ub ,也可调节Uc 改变晶体管从截止到导通的翻转时刻,来产生触发电路不同的控制角。
脉冲形成和放大环节是一集基耦单稳态脉冲电路,V2集电极通过VD5耦合到V3的基极,当同步移相环节送出负脉冲时,使单稳态电路翻转,从而输出脉宽可调的、幅值足够的触发脉冲,起到脉冲的整形与放大作用。
1)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2)整流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342cos 19.0)cos 1(2)(sin 21222ααπωωππα+=+==⎰U U t td U U d παππαωωππα-+==⎰22sin )()sin 2(1222U t d t U U5)负载电流的波形系数为5. 电路中各处电压波形的分析。
主电路电压、电流波形图)cos 1(2)(22sin ααππαπ+-+==d f I IK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各点波形图6. 说明所用晶闸管元器件型号选择方法。
⑴晶体管的识别具体方法为,将表笔任意接二级管的正、负极,先读出一阻值,然后交换表笔再测一次,又测得一电阻值。
其中阻值小的一次为正向电阻,此时黑表笔所接触的一端为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所接触的一端为负极。
①基极的判别。
将万用表至于R×1KΩ档,用黑表笔接晶体管的任意一极,再用红表笔分别接触另外俩个电极测其正、负电阻,知道出现测得的俩个电阻都很大(在测量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个阻值很大,另一个阻值很小,此时就需要将黑表笔换一个电极再测),此时黑表笔所接电极就是晶体管的基极B,而且为PNP型管子。
当测得的俩个阻值都很小时,黑表笔所接就为基极,而且为NPN型管子。
②集电极、发射极的判别。
对待测管子,可先用前述方法确定的基极B,然后置万用表为R×1KΩ档。
再测剩余俩个电极的阻值。
先假设某电极为C极,并用一阻值较大的电阻(例如100KΩ)接在B极雨假设为C极。
对调表笔各测一次,在阻值较小的一次测量中。
多PNP型管子红表笔所接为集电极,黑表笔所接为发射极,对于NPN 型管红表笔所接为发射极,黑表笔所接为集电极。
(2). 晶闸管(Thyristor)包括:普通晶闸管(SCR)、快速晶闸管(FST)、双向晶闸管(TRIAC)、逆导晶闸管(RCT) 、可关断晶闸管(GTO) 和光控晶闸管等。
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书所说的晶闸管都为普通晶闸管。
(3). 晶闸管的额定值的选定①晶闸管的额定通态平均电流─额定电流IT(A V定义:在环境温度为40℃和规定的冷却条件下, 晶闸管在电阻性负载导通角不小于170°的单相工频正弦半波电路中, 当结温稳定且不超过额定结温时所允许的最大通态平均电流。
在选用晶闸管额定电流时,根据实际最大的电流计算后至少还要乘以1.5~2的安全系数,使其有一定的电流裕量。
②晶闸管的重复峰值电压─额定电压Utea. 正向重复峰值电压UDRM :门极断开(Ig=0), 元件处在额定结温时,正向阳极电压为正向阻断不重复峰值电压UDSM (此电压不可连续施加)的80%所对应的电压(此电压可重复施加,其重复频率为50HZ,每次持续时间不大于10ms)。
b. 反向重复峰值电压URRM :元件承受反向电压时,阳极电压为反向不重复峰值电压URRM的80%所对应的电压。
c. 晶闸管铭牌标注的额定电压:通常取UDRM与URRM中的最小值, 选用时,额定电压要留有一定裕量,一般取额定电压为正常工作时晶闸管所承受峰值电压2~3倍。
⑷.晶闸管管脚的识别关键的判别:将万用表至于K×1档,对三个极脚俩俩进行测量。
共六次。
其中五次为∞。
当测俩电极测得为几姆—几千欧姆。
则可判断黑表笔测得为G极。
红表笔对应为K极。
第三个极脚为A极。
7. 编制论证本方案所需的仪器器材、元件和工具;a)工具:电烙铁、测电笔、旋具、尖嘴钳、镊子、剥线钳、小刀、针头等。
b)仪表:MF47万用表一个c)器材:导线、面包板d)仪器:示波器元件表格第三章方案的论证与思考㈠连线是否正确检查电路连线是否正确,包括错线(连线一端正确,另一端错误)、少线(安装时完全漏掉的线)和多线(连线的两端在电路图上都是不存在的)。
查线的方法通常有两种:⑴按照电路图检查安装的线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根据电路图连线,按一定顺序逐一检查安装好的线路,由此可比较容易地查出错线和少线。
⑵按照实际线路来对照原理电路进行查线这是一种以元件为中心进行查线的方法。
把每个元件(包括器件)引脚的连线一次查清,检查每个去处在电路图上是否存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查出错线和少线,还容易查出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