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1、草原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 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的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a.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b.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②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句子比较: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②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2出示句子: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
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3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
教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駿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教师引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荼、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和人物故事、风景图片等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这里被称作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地,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丝绸之路之后,这块荒僻的地方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相传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
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5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奐。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延绵的丝绸之路,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
不自禁地遐想往日商贸的繁荣。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化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白杨树图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
1教师出示白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想:白杨长的什么样子?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能否找到这种树?
2教师重点提示: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地生长。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或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教师出示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教学生认读,强调“疆、陷”等字形,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准确书写。
2 出示9个词语准确认读。
并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分辩:辩白。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软弱:能力弱,质量差。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深思:深入地思考。
浑黄一体:形容天和地一片浑黄分不出边界线来。
高大挺秀:本文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3分组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4逐段朗读课文,指名一位接一位的学生连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读音不准确的地方。
三、听录音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达到流利、自然、有感情。
四、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的外观及内在特点。
二、重点研讨
1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
(可概括为“高大挺秀”。
)
2细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可让学生抓住“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来理解回答)
三、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请在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2反复研读这三句话,思考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3教师指导讲解:这段话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边疆,奉献青春,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
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指导背诵爸爸的这段话。
四、体会爸爸的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情变化的相关语句。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次“出神”和“深思”,是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
(2)第二次“微笑”是听孩子们关于白杨树到底是伞还是树的争论,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凝神的笑容。
(3)第三次谈到白杨树,“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4)第四次说完树后又陷入深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白杨树后又“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五、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和4个词语,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搜集和交流有关青藏铁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朗读、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激发学生对建设者的赞美,对西藏和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大团结的渴望。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建设者的赞美,对西藏和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大团结的渴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齐读题目。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教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糾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2、齐读。
3、找出生字、生词。
(1)关于生字。
学生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2)关于生词。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凌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的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
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教师:生字生词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学生练读。
教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学生评议。
(是否流利上去评)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教师可范读。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
1说一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五、学生自学
六、检测
1、教师:刚才大家看得很认真,相信大家都准备好了,谁回答第一小题。
(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蛾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到达拉萨,这就是青藏铁路。
)
2、回答第2题。
(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遇到的困难:
一、冻土层
二、恶劣天气
三、极度缺氧(学生读句子也可以)
怎样克服的:
句子1:科技人员昼夜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句子2:技术人员废寝忘食……低下了高傲的头。
教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建设者们甫怎样的精神?
3、教师总结:同学们,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铁路修到了拉萨,我们真佩服他们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部分的内容。
4、指名读,教师评议。
七、精读赏析
1、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研讨。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
这个简短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2)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隨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的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3)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
“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4、文章语言的特色。
(1)运用恰当的比喻。
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2)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5、情感的体会。
提示: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八、口头作业
这个故事太感人了,你能讲下来吗?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重点
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古诗词的魅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诗词、传说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1、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诗词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