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部分⼼理学第⼀章⼼理学概述
第⼀节⼼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理学的研究对象
1.⼼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现象⼜称⼼理活动。

⼼理学既研究动物的⼼理,也研究⼈的⼼理,⽽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理学还研究个体⾏为、社会⼼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意识。

⼼理学科的性质:⼀门介于⾃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门中间(边缘)学科。

2.⼼理现象及其结构⼼理现象包括⼼理过程和个性⼼理两个⽅⾯。

○1.⼼理过程:是⼼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动的⼼理过程(动机、⽬的、⾏动等)。

○2个性⼼理:是指表现在⼀个⼈⾝上⽐较稳定的⼼理特性的综合,是⼀个⼈总的精神⾯貌,反映了⼈与⼈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在物质需要⽅⾯追求强烈,有的⼈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质、性格、能⼒等。

能⼒有⼀般能⼒和特殊能⼒之分,⽓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信与⾃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理包括个性⼼理倾向性和个性⼼理特征,其中后者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理学的意义(简答)
理论意义:○1⼼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学、艺术等,有⼀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的⼼理现象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作
○2有助于运⽤⼼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的⼼理健康,有效的开展⼼理异常的调试⼯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理学知识进⾏⾃我教育
第⼆节⼼理的实质
1.⼼理是脑的机能:⼼理是脑的机能,脑是⼼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
⼼理状态是联系⼼理过程和个性⼼理的过渡阶段
(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理活动的基础,⼈的⾏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多,轴突少。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级中枢是⼤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的、有⽅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的⼼理活动的基础,⼈的⾏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感受器、传⼊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意识的本能⾏为。

如:婴⼉⽣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物反射。

条件反射⼜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例如:婴⼉见到常⽤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第⼀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的条件反射。

如:望梅⽣津,⼀朝被蛇咬⼗年怕井绳。

是⼈和动物共有的。

第⼆信号系统:⽤语词作为条件建⽴的条件反射。

如谈虎⾊变,望梅⽌渴;⼈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望梅⽌渴)是⼈类特有的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理现象产⽣的⽅式是:反射活动。

(1) 客观现实决定⼈的⼼理⼈的社会⽣活实践对⼈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

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的⼼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 ⼼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理是⼈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连接考点:有睡眠到醒来是相继正诱导
开夜车第⼆天困是相继负诱导
第三节⼼理学的产⽣和发展
1.产⽣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部论述各种⼼理现象的著作。

直接来源是实验⽣理学
1879年德国⼼理学家冯特在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理学作为⼀门独⽴的科学正式诞⽣,脱离哲学的怀抱,⾛上独⽴发展的道路。

他的代表作有《⽣理⼼理原理》《民族⼼理学》《⼼理学⼤纲》等。

2.西⽅主要⼼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理学----代表⼈物冯特(奠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理学发展为严密的⼼理学体系)。

认为⼼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主张⼼理学应该采⽤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它强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的⼀般⼼理规律,它不重视⼼理学的应⽤,不关⼼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活,研究范围⾮常窄。

(2)、机能主义⼼理学---创始⼈(美国)詹姆⼠。

代表⼈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有限元素的集合。

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

他们认为,意识是个⼈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与功能的研究,运⽤意识作⽤与功能的原理提⾼⼈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理结构进⾏分析的⽬标与⽅法。

(3)、⾏为主义⼼理学----创始⼈(美国)华⽣,发表了《在⾏为主义者看来的⼼理学》
20年代到50年代长达40年⼀统天下
被称为西⽅⼼理学的“第⼀势⼒”,认为⼼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理学研究⾏为;反对内省,主张采⽤实验⽅法进⾏客观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外部⾏为的变化
(4)、格式塔⼼理学(⼜称为完形⼼理学)----创始⼈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的每⼀种经验都是⼀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冰⼭理论
称为第⼆势⼒,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为的分析和⽆意识的研究,认为⼈的⼀切个体和社会⾏为都根源于⼼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欲望以⽆意识的形式⽀配⼈,并且表现在⼈的正常和异常的⾏为中。

(6)⼈本主义⼼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理学中的“第三势⼒”。

⼈本主义⼼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的⽬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理学》
以信息加⼯观点为核⼼的⼼理学,⼜称为信息加⼯⼼理学。

代表⼈物是瑞⼠⼼理学家⽪亚杰。

把⼈的⼼理
活动看做是信息加⼯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

认知⼼理学设计实验,利⽤客观研究⽅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认为学习是内在⼼理变化
第⼆章认知过程第⼀节注意
⼀.注意概述 1.概念:注意是⼼理活动或意识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理过程的动⼒特征之⼀。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切⼼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不是⼀个独⽴的⼼理过程
特点:指向性(表现出⼈的⼼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举⽬凝视、侧⽿倾听、呆视着);⽆关运动的停⽌(当⼉童听讲故事时,会⼀动不动地看着⽼师);屏息现象(呼吸运动的变化)
PS:1.百⽶竞赛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为2秒,太长会影响成绩,原因是注意的起伏
2.注意的分配可以⽤双加⼯理论解释
3.注意⼒容易转移的⽓质类型是多⾎质;不易转移的是粘液质
4.布鲁德本特:注意的过滤理论
5.注意被称为⼼理活动的警卫
6.⽼师讲课时,学⽣⼀会听,⼀会翻书,⼀会记笔记,此时注意的状态是转移的
7.⼉童有意注意发展阶段:
8.第⼀阶段是通过成⼈⾔语指令
第⼆阶段通过⾃⼰扩展了的外部⾔语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语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的和意志努⼒,分为
(1)⽆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的、⽆需意志努⼒、不由⾃主的对⼀定事物所发⽣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关系(万绿丛中⼀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
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告)。

(2)主观条件,⼈本⾝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PS:讲课时抑扬顿挫是⽆意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主动的对⼀定事物所发⽣的注意。

显⽰了⼈的⼼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条件:(1)加深对⽬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扰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觉⽬的,但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但通过学习喜欢了⽂⾔⽂。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时间内,⼈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

影响因素(1)注意⼴度的⼤⼩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度的⼤⼩与⼈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度的⼤⼩主要取决于⼀个⼈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对象或某⼀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坚定的⽬的;个⼈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被⽆关的事物所吸引。

PS:防⽌分⼼的⽅法:预先控制;信号;提问;表扬
视⽽不见听⽽不闻是注意的集中性
(3)注意的分配:⼈在进⾏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岁是分配关键期
条件:1)在同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种活动时已经熟练(⾃动化)的。

2)同时进⾏的⼏种活动都已经熟练(⾃动化)的。

3)⼏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套统⼀的组织。

PS:眼观六路⽿听⼋⽅是注意分配;若只有眼观六路就是注意的⼴度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个对象转移到另⼀个对象或由⼀种活动转移到另⼀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脑⽪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的性或第⼆信号系统的调节作⽤。

4.中⼩学⽣注意的发展
(1)在个体发展中,⽆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学低年级学⽣⽆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学⾼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

(2)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度的发展。

13岁⼉童的注意⼴度已接近成⼈⽔平。

2)注意稳定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发⽣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4)注意转移的发展。

⼩学⼆年级⾄初中⼆年级是迅速增长期。

初中⼆年级⾄⾼中⼆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中⼆年级到⼤学⼆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连接考点:意识:⼼理反应的最⾼形式,是⼈类特有的,也是⼈的⼼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类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作⽤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有意识去完成⼀件事
(2)⾃动化的意识状态:意识参与成分较少,活动变成⾃动化,可同时进⾏其他活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就处于)
(3)⽩⽇梦状态:包含很低⽔平意识努⼒的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做梦之间,似乎是⼀⽅⾯清醒⼀⽅⾯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下⾃发产⽣。

(上课开⼩差)
(4)⽆意识状态:睡眠。

潜意识在活动,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路径
第⼆节感觉与知觉
⼀.感觉:三原⾊:红绿蓝
(⼀)感觉:⼈脑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种最简单的⼼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正常⼼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们认识世界的第⼀步(⼆)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A.视觉眼睛的视⽹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枕叶(视觉相应区)
B.听觉内⽿⽿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

颞叶(听觉中枢)
C.嗅觉⼤脑⽪层的嗅觉中枢。

D.味觉⼤脑⽪层的味觉中枢
E.肤觉(⽪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内部感觉: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的感觉。

(胃塞、胸闷、饥饿、恶⼼、呕吐等感觉)
G.平衡觉是对⾝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H.运动觉就是关节肌⾁的感觉。

例如:它传递了⼿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

PS:⾆尖、⾆中、⾆后、两侧——甜、咸、苦、酸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叫感受性。

能够引起⼈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低是⽤感觉阈限的⼤⼩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关系,感受性⾼,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定程度才能引起⼈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定的差别强度,才能引起⼈们的差别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差异量的感受能⼒叫差异感受性。

(3)感觉的相互作⽤
同⼀感觉的相互作⽤: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使感受性发⽣变化的现象。

如:如芝兰之室,久⽽不闻
其⾹。

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感受性上升,感觉阈限下降)是指照明停⽌或由亮处转⼊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的过程。

2.感觉对⽐;是同⼀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和继时对⽐)。

⼏个刺激物同时作⽤在同⼀感受器会产⽣同时对⽐现象。

例如,把⼀个灰⾊的⼩⽅块放在⽩⾊的背景上,⼩⽅块就显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于同⼀感受器时会产⽣继时对⽐现象。

例如:吃过糖之后吃橘⼦会觉得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停⽌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暗的背景⾥,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的斑点,因为在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1.相互影响;(在噪⾳的环境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
2.相互补偿;
3.联觉:⼀种能够感觉建有另⼀种感觉的⼼理现象,红-热。

⼆.知觉
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的,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物体知觉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如:形状、⼤⼩、深度、⽅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个刺激物向另⼀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如:电视⼴告),诱发运动(由于⼀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的物体产⽣运动的印象。

如夜空中⽉亮是相对静⽌的,浮云是运动的。

),⾃主运动(在暗室⾥,点燃⼀根⾹烟,注视这个光点,就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个⽅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向运动。

如:瀑布)
(⼆)社会知觉:个体在⽣活实践中,对别⼈群体以及对⾃⼰的知觉。

也叫社会认知
1.刻板印象:对⼀群⼈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个⼈,认为他们每个⼈都具有这种特征、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因效应、4。

近因效应、5.投射倾向:在与⼈交往时候把⾃⼰具有的某些不讨⼈喜欢不为⼈接受的观念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上。

(注)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种特殊情况。

⼤⼩形状⽅向时间倾斜
(三)距离知觉: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晶体调节和双眼视轴幅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学⽣阅读红笔画重点,是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红笔改作业)
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告;⾳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外⾏⼈看热闹,内⾏⼈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指⼈根据⾃⼰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整体的过程。

如:残缺的零件,有经验的⼈能够马上判断它是何种机器上的何种零件。

同⼀⾸歌曲由不同⼈演唱,仍能被⼈们知觉为同⼀⾸歌歌曲。

(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颜⾊恒常;亮度恒常和⼤⼩恒常。

⽆论中午,晚上,早上,⼈们认为国旗总是红⾊的
观察:含义:是⼈的⼀种有⽬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品质:⽬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中学⽣观察⼒发展的特点:⽬的性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增强;准备性提⾼;概括性更强
观察⼒的培养 1)引导学⽣明确观察的⽬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法,是引导学⽣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记或作⽂;
5)引导学⽣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注意)⼩学时期是⼉童知觉发展的⼀个重要时期。

连接考点:观察是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精确性上明显提⾼是在9岁,三年级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如观察标本、演⽰实验等2)模像直观(图⽚、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

)3)⾔语直观(教学中⼤量采⽤的。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各种直观⽅式。

(⼀般⽽⾔,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 2)运⽤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观察⽅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记忆
1.记忆概述概念:记忆是⼈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PS:⼈家告诉你电话号码,你打通后⼜忘了这是短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以形象形式存储游览万⾥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注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情境记忆:以亲⾝经历的发⽣在⼀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

真题:1.“⼀朝被蛇咬,⼗年怕井绳”是情绪记忆。

2.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动作记忆(也叫运动记忆)。

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常⽣活知识,并能在以后的⽣活中加以运⽤,对这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陈述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知识和⽇常的⽣活常识)和程序性记忆(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和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动对当前任务产⽣影响⽽表现出来的记忆)。

真题: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理机制。

记忆机能定位说:潘菲尔德;记忆整体说;记忆分⼦学说:海登
2.记忆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先明确识记的⽬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最重要的!)
(4)准备性----提取和应⽤特征,它使⼈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真题:学⽣在使⽤知识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体现了记忆的(准备性)。

2.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的⾓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识记概念:识记是记忆的第⼀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分类: 1)根据有⽆⽬的性,可分为⽆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实际⽅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是关键)。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简答)
1)有⽆明确的识记⽬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法。

(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个环节。

遗忘: 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实验研究的⼈)----“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显⽰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4识记的⽅法; ○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注)过度学习到达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PS:1分类:(1)时间: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动机:主动性遗忘(压抑性遗忘:弗洛伊德;创见性遗忘:巴特莱特)和被动性遗忘(3)内容:整体部分
2.再学习20分钟后,知识遗忘可达42%
3.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学习结束后⽴即复习
4.积极遗忘:学⽣在学习了更⾼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将低⽔平的概念和规律主动遗忘,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5.在材料难度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强于集中识记
(4)哪些识记材料容易被学⽣忘记:
(1.不重要的2.⽆意思的3.识记次数和时间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5)遗忘的原因:
⼼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种: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逐渐衰落)
B⼲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扰所致,⼀旦⼲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记忆痕迹不会消退。

⼲扰说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C.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是弗洛伊德在给病⼈催眠时发现的。

情绪紧张⽽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就属于这种类型。


D.提取失败说(⾆尖效应)
E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6)防⽌遗忘⽅法-- 复习: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d.复习⽅法多样化
e.运⽤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f.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g.掌握复习的量。

(3)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第三环节)
回忆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前,⼈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