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感悟自然(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一)感悟自然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日的北京,阳光明媚,朵朵白云在蓝天飞翔,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4 000万株五.
花八门
...的鲜花竞相绽放,装扮一新的北京着盛装喜迎新中国67华诞。

②张老师问我张亮与小杰之间的事情,我也只是知道一鳞半爪
....,并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③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却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个耀眼的光
环,蔚为壮观
....。

④面对瞬息万变
....的金融业,陶以平认为,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信息科技时代金融业的主流,但需要拿出强行动力应对市场变化。

⑤五月的江南春意盎然
....,夏味渐起,安徽师大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青春的朝气和希望。

⑥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公共组织和市场企业组织鼎足而立
....的第三部门,具有通过“以志愿求公益”来弥补政府缺陷和市场不足的一般功能。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选A ①“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此处宜用“五彩缤纷”。

②“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该词用在此句中说“我”知道的少、不全,不符合语境。

③“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使用正确。

④“瞬息万变”形容极端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使用正确。

⑤“春意盎然”指春意正浓。

此句写“五月的江南”,应该用“春意阑珊”。

⑥“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般说来,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进步的客观标志的城镇化,确实具有诸多积极的效应,并与工业化、信息化一起,正在爆发出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的正能量。

B.如今,家庭农场模式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优良生态资源,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去农场赏花、摘菜、垂钓和休闲,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C.我省电子商务受资金、人才和自身管理水平的制约,发展明显滞后,为此,省内一些高校2015年开始试水开办“淘宝班”,希望借此培养专业电商人员,改善发展困局。

D.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方案,不是排他的,而是包容开放的,凡是有意参与合作的国家、地区、区域组织和国际组织,都可以秉持共享、共建、共商的原则参与进来。

解析:选A B项,并列不当。

“赏花、摘菜、垂钓”都属于“休闲”。

C项,搭配不
当。

“改善发展困局”可改为“破解发展困局”。

D项,语序不当。

“共享、共建、共商”应为“共商、共建、共享”。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护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②④①③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②①③④⑤⑥ D.⑤④②⑥①③
解析:选A 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

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从“山上”到“山坡”的景色,故⑤在句首,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沙丘”,即②,再是沙丘下的“田地”,即④;①③⑥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①句是总写,③句写民居,⑥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

4.下列各句所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

B.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C.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

D.大自然对黄山布置完毕。

它封了山。

解析:选C 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5.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

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解析:选D A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B项,“治癌”与“致癌”同音,会引起误解。

C项,“荣幸”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二、阅读能力训练(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自然与人生
贺麟
自然在表面上似乎与人生相反,在本质上却正与人生相成。

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

通常一般人总以为只要在社会上多酬酢,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就可以了解人生。

我常说:要想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

所谓“无人之境”,是很可以耐人寻味的境界,其含义之一,应是自然。

苏轼的名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指出要了解一物,便须超出那物。

世俗一般人成天在人群中忙来忙去,反而不能认识人生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主旨虽在教人回到自然,但也未尝不是归根于认识人生。

自然与人生间这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稍微了解辩证法原则的人,想来不难领悟。

自然和物质不同,物质普遍系指科学上的概念,如像原子电子而言。

人类回到自然,当然不是回到原子电子。

物质有时是指物质文明,如像战争的武器、交通工具、工商业的货品,这也不是自然。

它们是自然的征服,不是自然的本身。

还有讲唯物史观的人,虽然注重物质,其实主要的是注重社会经济,这个意义的物质,和自然意义有所不同。

所谓人类回到自然的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美化的、神圣的外界而言,这个意义的自然,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通的。

这是有说明有灵魂的自然。

人生需要自然来作育。

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

自然是人生的“净化教育”。

自然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人类对于自然感觉有这样伟大的意义,乃是近代精神的特征。

崇拜自然,回到自然,认为自然是神圣,皆是代表近代精神的看法,对传统的精神,多少有些革命的意味。

因为中古时代的人受神学观念的支配,仰望天国,悬想来世,反对世界,蔑视自然,同时受礼教法律的束缚,颇有矫揉造作,违反人性,不近人情的趋势。

所以回到自然的运动,也就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拘束,促人性自然发展的运动,在人的精神上颇有解放革新的力量。

接近自然,对于人类的身心,有许多的好处。

这一些好处可以包括在两个德文字(Enquickung和Starkung)里边。

前一个字包含有使人新鲜、活泼,加强活动,恢复健康等意思。

因此接近自然可以治疗文明社会里好些的病态。

如像自杀、疯狂、虚伪、狡诈,在常常接近自然的农夫、农妇、渔人、樵子,就不会多有。

后一个字包含有使人强健、壮旺,增
加生命力量等意思。

这一种效果,也只有在接近自然中才能找寻得到。

就语言来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外交辞令、交际的工具,每每言不由衷,是在文明社会里,摆绅士架子的装饰品,根本是没有力量的语言。

另外一种语言,是发乎本心,出乎真情,基于机体的真实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虽出言未必雅驯,但坦白率真,特别有支配行为和感动他人的力量。

就一个民族来说,假如一个民族,还能够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元气、有精神、有生命的民族。

反之,假如一个民族,已经丧失掉纯朴的天真,只有虚伪的形式,没有诚朴的素质,专门注意仪式礼节方面的繁文缛节,这种民族,表面上也许文明,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枯竭的民族。

(选自《贺麟选集》,有改动)
6.下列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如果能真正接近自然,就能顺利地了解人生。

B.要进入自然的“无人之境”,就必须跳出自然看人生。

C.自然与人生看似不同甚至相反,其实两者是相反相成的。

D.自然使人生得到“净化教育”,人生供给自然以力量源泉。

解析:选C A项,原文说“人若不接近自然,就难于真正了解人生。

”此项说法有误。

B项,此项有误,原文说“要想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

D项,此项有误,原文说“人生需要自然供给力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物质系指科学概念,不能与自然混同,但两者又是交叉交融的关系。

B.自然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能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

C.崇拜自然,回到自然,是对传统精神革命的观念,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的原则。

D.接近自然,可以摆脱传统的宗教和礼法的约束,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

解析:选B A项,“交叉关系”有误。

C项,“自然辩证法”有误。

D项,“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的说法绝对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要了解一物须超出那物。

B.注重物质,注重社会经济,就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征服自然。

C.仰望天国,蔑视自然,是与近代精神相违背的,有些违反人性,不近人情。

D.如果一个民族能去除繁文缛节的礼仪,保持朴厚的天真,便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解析:选B 此项有误,原文说:“虽然注重物质,其实主要的是注重社会经济,这个意义的物质,和自然意义有所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4分)
红树林颂
刘芳
多好的名字啊,红树林!
在碧波万顷的海岸线上;在蓝色的大洋与陆地拥抱的地方;从深深的水下,蓬勃着、昂扬着,涌出一层突兀的绿浪,升入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翠绿欲滴,令人心醉。

这是山与水不愿分离的亲情吧?或许是海水与陆地正在窃窃私语。

其实水与山原本是和谐共存的,只是大海使起“性”子来,才使陆地与人类措手不及。

这种树,有着高高的树干,绿酽酽的树冠,一排排一行行,迎风肃立,英姿飒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森林。

它们像英武的战士,日夜守卫着海疆,有时又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把桀骜不驯、汹涌澎湃的海水堵挡在陆地之外。

它们是陆地与海洋隔开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类与大海抗争的英勇先驱。

有了它,才有了大海与陆地的平等相处;有了它,才有了人类与汪洋的和睦共存。

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真正守护神。

那天,我们访问了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省林业局的直属单位。

保护区的曾主任听说我们是专程来参观红树林的,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他从事红树林研究已经20多年了,对树比对亲人还要亲。

他说天正下着雨,打电话要了一条机帆船出海,以确保大伙儿的安全。

我们沿着宽阔的海面,渐渐向红树林驶去。

曾主任介绍说,清澜港保护区共有9个乡镇和一个林场,红树林带长107公里,像是一条绿色的锁链,防风固土,锁住海啸和台风,保护着海岸线上的生态平衡。

海南省的沿海,诸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儋州等多个市县都有红树林,全长有1 100多公里,其中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基地,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是我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红树林在东南亚发生的大海啸中,曾救了很多人。

科学家们发现,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抵挡10级的台风,这是多么巨大的功绩。

这时,天空中忽然暗下来,一阵雷鸣电闪之后,大雨瓢泼,不一会儿,就听到隆隆的响声,原来是海浪涌动的潮声。

于是,一场海水与红树林厮杀的壮烈场面出现了:海潮奔来了,那数米高的巨浪,席卷而来,呼啸着、呐喊着,以摧枯拉朽之势,袭上海岸,翻上高坡,径直向红树林扑去。

高大的树林,在淫威面前只是摇摇头,铆足了劲儿,借着深深扎根于水下泥土里的根须,如钢筋铁骨般地抓住泥石,竟然纹丝不动。

由于红树林的前仆后继,层层阻挡,潮水终于败下阵来,吞天的巨浪,呻吟着、颤抖着,无可奈何地重又退回大海。

这是海与陆地相碰撞的奇观,这是水与山的搏斗,看到这情景,谁不对红树林发出惊讶和赞叹呢?
风雨过后,红树林变得更加清丽和秀美了。

曾主任说这种树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你们看见了吧,这片密密麻麻的树刚出水面,已长出了嫩芽,它叫黄槿,属于半红树,就像榕树那样,几根树枝落入水中,一旦接触到泥土,就会生根发芽,钻出水面,成为一片片红树林。

至于真红树,一般都是凭着种子掉进海水后自己生根成长,这叫‘自然垂扦’萌生,在水下1.5米左右的深度照样长,树高可达20多米。


老人们说,红树林不但在抗击自然灾害面前是能手,在战争年代也立过奇功。

那是天然的“青纱帐”,是我军战士的最好营地。

他们神出鬼没,如鱼得水,凭着这道天然的屏障和
海水,与敌人周旋,打得敌人到处逃窜。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像是一位母亲正在唠叨着儿女们成长的趣闻。

红树林啊,你在人类难以征服的领域里,继续与恶劣的环境搏斗,是真正的环保卫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英雄。

你和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是自然界中的骄子,是人类效仿的典范。

望着这片红树林,以及研究它多年的曾主任,无限敬意油然而生。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清澜港,美丽的红树林,已在我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树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基地,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

B.清澜港的红树林保护区林带长107公里,像是一条绿色的锁链,防风固土;锁住海啸和台风,保护着海岸线上的生态平衡。

C.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高度赞扬红树林保卫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贡献,把全文的抒情氛围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本文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抒情气氛强烈,意蕴丰富深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解析:选A A项,“珍贵稀有”不正确,从文中“海南省的沿海,诸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儋州等多个县市都有红树林,全长有1 100多公里”这句话来看,红树并不算稀有。

10.第2段第一句对红树林(绿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解析:这句话展示出红树林的生气蓬勃的美好形象,也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勾画出广阔的背景,写出红树林生存的地理环境,表现出其翠绿欲滴、生机勃勃、令人喜爱的美好形象,为全文奠定热烈和赞美的气氛。

11.请结合本文中所描述的红树林的特点和贡献,试探究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应该如何发挥红树林的巨大作用。

(6分)
答:
解析:作答时,要围绕红树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贡献来思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红树林具有清丽秀美、苍翠欲滴、高大挺拔、巍然屹立、繁殖力高、生命力强等特点。

在战争年代,红树林曾是红军战士最好的营地,掩护过红军战士痛击敌人。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红树林作为我国沿海特有的湿地植被,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宝贵财富,它在抗击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我们应该努力培植和保护红树林,扩大红树林的植被范围,使红树林能更好地抵御台风和海浪,抗击海啸,净化近海水体,美化海疆,
让红树林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4分)
黄山印象
丰子恺
①看山,通常是仰起头来看的。

然而黄山不同,常常要低下头去看。

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俯瞰群山。

这教人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精神为之兴奋,胸襟为之开朗。

我在黄山盘桓了十多天,登过紫云峰、立马峰、天都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眉毛峰等,常常爬到绝顶,有如苏东坡游赤壁的“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②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

因为方向一改变,山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竟完全两样。

例如从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像一只松鼠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

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都”。

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变成了一双鞋子。

又如佛掌峰,从某角度望去竟像一个手掌,五根手指很分明。

然而峰回路转,这手掌就变成了一个拳头。

其他如“罗汉拜观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梦笔生花”“鳌鱼驮金龟”等景致,也都随时改样,变幻无定。

如果我是个好事者,不难替这些石山新造出几十个名目来,让导游人增加些讲解资料。

然而我没有这种雅兴。

③翻山过岭了好几天,最后逶迤下山,到云谷寺投宿。

这云谷寺位于群山之间的一个谷中。

由此再爬过一个眉毛峰,就可以回到黄山宾馆而结束游程了。

我这天傍晚到达云谷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心情和过去几天完全不同。

起初想不出其所以然,后来仔细思索,方才明白原因:原来云谷寺位于较低的山谷中,开门见山,而这山高得很,用“万丈”“插云”等词来形容似乎还嫌不够,简直可用“凌霄”“逼天”等字眼。

因此我看山必须仰起头来。

古语云“高山仰止”,可见仰起头来看山是正常的,而低下头去看山是异常的。

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便是因为在好几天异常之后突然恢复正常的缘故。

这时候我觉得异常固然可喜,但是正常更为可爱。

我躺在云谷寺宿舍门前的藤椅里,卧看山景,但见一向异常地躺在我脚下的白云,现在正常地浮在我头上了,觉得很自然。

它们无心出岫,随意来往;有时冉冉而降,似乎要闯进寺里来访问我的样子。

我便想起某古人的诗句“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好诗句啊!然而叫我做这山僧,一定闭门不纳,因为白云这东西是很潮湿的。

④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云谷寺是旧式房子,三开间的楼屋。

我们住在楼下左右两间里,中央一间作为客堂;廊下很宽,布设桌椅,可以随意起卧,品茗谈话,饮酒看山,比过去所住的黄山宾馆趣味好得多。

黄山宾馆建筑尤为富丽堂皇,同上海的国际饭店、锦江饭店等差不多,也有同上海一样的卫生设备。

这些房屋居住起来固然舒服,然而太刻板,太洋化;住得长久了,觉得仿佛关在笼子里。

云谷寺就没有这种感觉,不像旅馆,却像人家家里,有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

因此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云谷寺倘能添置卫生
设备,采用些西式建筑的优点;黄山宾馆的建筑倘能采用中国方式,而加西洋设备,使外为中用,那才是我所理想的旅舍。

⑤这又使我回想起杭州的一家西菜馆的事,附说在此:此次我游黄山,道经杭州,曾经到一个西菜馆里去吃一餐午饭。

这菜馆采用西式的分食办法,但不用刀叉而用中国的筷子。

这办法好极。

原来中国的合食是不好的办法,各人的唾液都可能由筷子带进菜碗里,拌匀了请大家吃。

西洋的分食办法就没有这弊端,很应该采用。

然而西洋的刀叉,中国人实在用不惯,我们还是用筷子便当。

这西菜馆能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

当时我看见座上多半是农民,就恍然大悟:农民最不惯用刀叉,这合理的新办法显然是农民教他们创造的。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开头为过渡句,总结了上段的“低头看山”,又引出下文“面面看山”,写出了黄山高而景致多变幻的特点。

B.文章第②段叙写“松鼠跳天都”、佛掌峰等景致的随时改样和变幻无定,是为了交代“我”没有给这些景致新造名目的雅兴的原因,表明“我”静观人生的风格。

C.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引用“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的诗句并赞叹其是“好诗句”,是为了表现自己在云谷寺看云看山获得的“自然”之趣。

D.文章第④段拿云谷寺的房子与黄山宾馆作对比,是为了表现云谷寺带给“我”的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这使“我”一到云谷寺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解析:选B B项,“文章第②段叙写‘松鼠跳天都’、佛掌峰等景致的随时改样和变幻无定”,是为了突出该段的中心句“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

13.本文题为“黄山印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通过游览黄山,获得了哪些印象。

(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共五段,层次很清晰,①②段为第一部分,第②段的首句“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揭示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③④⑤段为第二部分,从第④段开头句“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可以看出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我”在云谷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的原因。

第⑤段是对第④段“外为中用”的话题的拓展。

作答此题,需要从前四段中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①黄山常常要低下头去看。

②黄山还要面面看。

③低头看山是异常的,可喜;仰头看山是正常的,可爱。

④理想的旅舍应是中西合璧的。

14.文中说:“这西菜馆能采取中西之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