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整理-老苏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 ΔH =(生成物)反应物)E E ∑∑-( E 表示键能 ΔH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1.大多数分解反应:CaCO 3 = CaO + CO 2↑;2.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的反应;3. 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除外)例如:C + CO 2 =2CO (化合) ,C + H 2O =CO + H 2,H 2+CuO = H 2O+Cu ;常见的吸热过程多数铵盐溶于水常见的放热反应1.所有燃烧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3.大多数化合反应4.铝热反应5.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6.物质的缓慢氧化7. 生石灰溶于水常见的放热过程1.浓H 2SO 4溶于水2. 固体NaOH 溶于水 联系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是放(吸)热反应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常规能源可再生 如水能、生物质能不可再生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 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不可再生 如核能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 原电池形成条件1.电极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单质)2.电极需要插在电解质溶液中3.整个装置相连形成闭合电路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 -Cu -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化学反应速率如反应 aA(g)+bB(g)=cC(g)+dD(g)计算定义式:tV v ∆•∆=∆∆=nt c 比例式:b a v v :)B (:)A (=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 大小比较 1.统一标准法 2.比较比值法2H ++2e -=H 2↑硫酸溶液Zn -2e -=Zn 2+e -CuZn正 负H + Zn 2+ SO 42-电子从锌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铜极负氧失电,阴来凑;正还得电,阳来凑;电走负导正,流相反;负虽活特殊记铝碱,保护金属放正位;燃料电池,负可燃,正是氧,正极还原看电解质(aq):酸是H 2O ,碱是氢氧,固体O 2-,熔融碳酸盐是碳酸(O 2+2CO 2+4e -=2CO 32-)。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照横行:电子层数同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同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 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失态〕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点燃Li 2O2Na点燃Na2O2 + O2+ O22 Na+2HO =2NaOH + H ↑2K+2HO =2KOH + H2↑2222R+2H2O = 2ROH+H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响越来越简单②与水反响越来越强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 到I 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B r 2 失态〕〔3〕单质的熔、沸点高升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响:X2 +H 2= 2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强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牢固性:依次增强〔HF 最牢固〕〔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响- -2NaBr +Cl 2 =2NaCl + Br 2氧化性:22; 复原性: Cl _____BrCl ________Br2NaI +Cl 2 = 2NaCl + I 2氧化性: Cl 2_______I 2;- -复原性: Cl _____I--2NaI +Br 2 = 2NaBr + I 222;复原性: Br ______I氧化性: Br _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复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复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节、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1能吸收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量,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决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E,为放热反应。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E<E,为吸热反应。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2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2CO特殊:C+CO是吸热反应)。
2①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CaCO的分解等。
33△常见的吸热反应:2COC+CO②2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8HO+NHCl=BaCl+2NH↑+10HO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234222[吗?点拔:不对。
如C+O=C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22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NHCl与Ba(OH)·8H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224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力、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电极反应式:-=金属阳离子较活泼金属-ne-2+=Zn】Zn-2e【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览
本文总结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的全部知识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化学实验
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室安全及实验记录等方面内容。
第二章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
详细介绍了化学计量的概念、相关计算方法和应用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化学平衡等方面知识。
第三章化学周期表
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的周期律规律及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性等方面内容。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构型
详细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原理及分子构型的相关知识。
第五章气体状态
介绍了气体的基本概念、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混合等内容。
第六章溶液
介绍了溶解度、浓度等概念以及溶液常数等相关知识。
第七章化学热力学
详细介绍了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方面内容。
第八章化学平衡
介绍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及其应用等内容。
第九章酸碱理论
详细介绍了酸碱的定义及相关理论、伦敦方程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
第十章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
介绍了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材料加工以及金属材料的应用方面知识。
第十一章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
介绍了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相关应用方面知识。
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
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氮、卤素有机化合物等方面内容。
第十三章高分子化合物
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分类等知识。
总结
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知识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总结,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备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高一必修二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随着高一的学习进程,我们逐渐接触到了更深入的化学知识,这让我们更加了解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在必修二的化学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下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每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溶解性与溶液的酸碱性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溶解性与溶解度、溶液中物质的分散形式和溶液的酸碱性。
我们了解到,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所能溶解的最大量,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搅拌等因素来影响溶解度。
此外,溶液的酸碱性是由其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决定的,通过酸碱指示剂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在这一章节,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重要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与特点、氢氧化物、金属的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等。
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有:确定元素的氧化态、判断氧化还原态以及进行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平衡。
第三章:金属材料与合金金属材料与合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材料。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比如,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以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材料。
对于不同的应用需求,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合金,如不锈钢、铜合金等。
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节介绍了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特点、来自溶质和溶剂的粒子以及导电性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了解到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而非电解质溶液则不具备导电性。
此外,还学习了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过程,以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离子的自由度。
第五章:酸碱中的质子转移反应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酸碱中的质子转移反应。
我们了解到酸的定义是能够给质子的物质,碱的定义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并且,我们了解到酸碱反应可以发生质子交换的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学习了酸碱的强弱和pH值的概念。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之一,这一章节着重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特点和种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Z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 原子( AX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三 四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Q3. 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 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 2 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素 (7 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 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6 32 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 26 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 共 7 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 7 个副族(18 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 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 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总结:“找剂产——配电子——配电荷——配水”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总结:经典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已附纸)
2.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普通(酸性)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
①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
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MnO2和NH4Cl。
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是:
正极:2NH4++2MnO
2+2e-=2NH
3
↑+Mn
2
O
3
+H
2
O 负极:Zn-2e-=Zn2+
总反应:Zn+2MnO
2+2NH
4
+=Zn2++Mn
2
O
3
+2NH
3
↑+H
2
O
②碱性锌锰电池。
用KOH电解质溶液代替NH4Cl作电解质时,无论是电解质还是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电流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它的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 Zn+2OH--2e-=Zn(OH)2正极: 2MnO2+H2O+2e-=Mn2O3+2OH-
总反应: Zn+2MnO2+H2O=Zn(OH)2+Mn2O3
③银锌电池——纽扣电池。
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
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
其电极反应式为:
④高能电池——锂电池。
该电池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能电池。
由于锂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小,所以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使用寿命长。
如作心脏起搏器的锂碘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⑤锌空电池锌空气电池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品种。
负极采用了锌合金。
而正极材料,则是空气
3.燃料电池
①氢气与氧气混合,总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4H+ 正极:O2+4 e-+4H+=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 e-=4OH-
②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碱性)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
料)和氧气(氧化剂)。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CO32-+7H2O 正极:4H2O+2O2+8e-=8OH-
性质类别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
定义(装置特点)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
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
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
反应特征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装置特征无电源,两级材料不同有电源,两级材料可同
可不同
有电源
形成条件活动性不同的两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
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1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
金属接负极;2电镀液必须含
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电极名称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
(能导电非金属)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电极反应负极:氧化反应,金属
失去电子正极:还原反
应,溶液中的阳离子的
电子或者氧气得电子
(吸氧腐蚀)阳极:氧化反应,溶液
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
或电极金属失电子
阴极:还原反应,溶液
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
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电
子
电子流向负极→正极电源负极→阴极
电源正极→阳极
同电解池
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同电解池
联系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注: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②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O2、SO2、H2S等气体)
②电极反应:负极: Fe–2e-= Fe2+正极: 2H++2e-=H2↑
总式:Fe + 2H+ = Fe2+ + H2↑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②电极反应:负极: 2Fe – 4e- = 2Fe2+正极: O2+4e- +2H2O = 4OH-
总式:2Fe + O2 +2H2O =2 Fe(OH)2
离子方程式:Fe2+ + 2OH- = Fe(OH)2
生成的 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 Fe(OH)3, Fe(OH)2 + O2 + 2H2O == 4Fe(OH)3
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H2O(铁锈主要成分)
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
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总结:化学电源
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C
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
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
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注:恒压充稀有气体等不影响反应的气体——V↑-N↓-c↓-v↓
恒容充稀有气体等不影响反应的气体——c不变-v不变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