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英译数据库的创建
杜甫诗歌英译研究在中国_1978_2010_文军
二、杜甫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杜 甫诗歌 的 英 译 研 究 一 直 保 持 着 浓 厚 的 兴 趣,发表和出版了有关杜甫诗歌英译研究 的相关论文。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杜甫作品英译 研究现状,我们以 “杜甫” 为题名、关键 词和主题 ( 并含 “翻译” 和 “英译”) 在 中国知网 ( CNKI) 上对 1978 - 2010 年的 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剔除与杜甫英译研 究无关的论文,共得到论文 82 篇; 同时我 们也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 “杜甫翻 译”和 “杜甫英译” 进行了检索,剔除无 关论文后,共得到论文 57 篇,排除重复论 文,两者总计 103 篇。此外,我们还在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料中心查到 硕士论文 1 篇,论文集论文 8 篇。总计 112
解答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
解答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浪漫主义诗人和人文关怀主义者。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性、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和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色彩。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学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众多译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翻译的杜诗己经广泛深入到英美文学界、翻译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鉴于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对英美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不断有学者对杜诗的翻译和传播作引介和批评,如对杜诗翻译史的回顾、评论,对杜诗翻译名家的个案研究,对杜甫诗歌翻译中的翻译策略、技巧手法的探讨。
他们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译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奠定了杜甫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础。
本文试图从翻译对话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和中国本土传播接受的交流互动进行回顾和评价,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影响力,力图在杜甫诗歌研究领域有所拓展。
一、国内期刊杜甫接受史研究发文数量统计介绍和评析杜甫诗歌在英美国家的翻译与影响对促进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将搜集到的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翻译及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2000-2011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杜诗在英美世界接受史研究要点综述表1所列的40篇杜诗翻译及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中,探讨杜诗及汉诗英译问题的文章24篇,占60 %;介绍与评析译家译作的文章次之,共计9篇,占22. 5 %;而介绍杜诗在英美传播与接受状况的文章最少,仅7篇,占17. 5% 。
首先探讨杜诗及汉诗英译问题。
21世纪以来杜甫诗歌在英美的译介与传播——兼论首部英译杜诗全集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三期 总第125期21世纪以来杜甫诗歌在英美的译介与传播———兼论首部英译杜诗全集李特夫〔摘 要〕 在大力倡导“文化强国”和传统文学“走出去”的现实语境下,杜甫、杜诗在域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愈来愈受重视。
本文就21世纪至今英美主要汉诗选译本和杜诗专译本中的杜诗刊行情况加以细致梳理和版本学考察,同时对本时期出版的世界上首部英译杜诗全集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藉此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杜诗在英美的译介特征与传播概貌。
〔关键词〕 21世纪 杜诗 英美 译介与传播作者:李特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525000。
杜甫诗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东学西渐”的先行者之一。
历经270多年的英语译介,杜诗已从汉语文学经典成为了翻译文学和世界文学经典,在英语世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英美的杜诗英译赓续不辍,再谱新篇,掀起又一轮高潮。
杜诗的翻译传播离不开出版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
翻译作品的出版史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其译介历史,通过梳理和考察新世纪以来杜诗在英美的英译刊行情况,可客观描述杜诗的译介与传播轨迹。
尤其这期间,随着出版理念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的杜诗英译作品开始尝试新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呈现出比较独特的版本现象,直接影响并促进了杜诗的英译传播和接受。
一、本时期出版的主要汉诗选译本及其杜诗刊行(一)汉米尔《跨越黄河:汉诗三百首选译》中的杜诗美国著名反战诗人汉米尔(Sam Hamill)曾获“华盛顿诗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汉米尔本时期的英译杜诗可集中见于《跨越黄河:汉诗三百首选译》(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ThreeHundred Chinese Poems,2000)。
此书由美国“桂冠诗人”默温(W.S.Merwin)作序,选译了《诗经》、汉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和明代诗歌。
入选本书的诗人中,杜甫的诗数量最多,共译《落日》和《遣兴五首(其一)》等90多题,100余首。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
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牛倩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翻译的英文版《杜甫诗》全集,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译介领域的里程碑。
本文认为其贡献主要有三:第一,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译介的体例范式;第二,将杜诗全貌首次以学术性的、严谨的翻译方式呈现于英语世界;第三,探索采用叙事性策略来译介言志寓情的杜甫诗。
本文首次指出并剖析了宇文氏译本的“三译”“三不译”原则及特色,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有助于读者理解译本,有助于杜诗走向广阔的汉学世界。
关键词:宇文所安杜甫诗翻译度叙事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1222.7doi:10.19326/ki.2095-9257.2019.04.015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历时八年,以崭新的异域视角与叙述方式翻译的《杜甫诗》(Me Poetry of Du Fu)全集于2016年出版,引起了海内外汉学界的极大关注。
按照其译介计划,他希望出版一套“中国文学经典文库”①,作为这个项目的开始,《杜甫诗》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全集英译的体例范式。
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由八项内容组成:1.致谢;2.详细目录;3.介绍;4.杜甫学与翻译凡例;5.杜甫诗;6.典故;7.缩略语;&补充注释。
第二卷至第六卷结构相同,每卷包含除首卷第1、3、4项之外的五项内容。
其中第3、4项虽篇幅不长,却对英语世界了解杜诗影响深远。
第6项典故注释详略得当,体现出译者的文化选择性。
本文试从古典诗学与译介学角度,对该译本的汉学研究贡献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一、将杜诗全貌首次学术性地呈现于英语世界此前杜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主要靠选集译著,尤以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 1923—2009)选译的《杜诗初阶》(A Little Primer ofTuFu,1967)最具影响力。
然而,选本或节译与通本全译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富含情感,内容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百态和 人生的甘苦。他的诗歌“春望”,表达的是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家国情怀的 矛盾。许渊冲在翻译此诗时,充分运用了功能对等理论,使英译文尽可能地还 原了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许渊冲将“国破”译为“With broken walls and towers”,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到原诗中的 国家遭受灾难,城市破败的场景。同时,“With broken walls and towers” 这个译文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英语读者能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功能对等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准则。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翻译 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应达到的最小化的差异,使读者在理解上能达 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相似性。在中国古诗的英译中,许渊冲教授的翻译作品广 受赞誉,他巧妙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英译文尽可能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 美感。本次演示将以杜甫的经典诗歌为例,对许渊冲的古诗英译进行深入分析。
ck and forth.”这种翻译保持了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诗人的情感。
2、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杜甫的诗歌中,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其突 出的特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被许渊冲翻译 成“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in showers,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on and on.”这种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形象,还 通过使用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英语词汇,如“sheds its leaves”和“rolls its waves”,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情感。
杜甫《秋兴八首》英译文献概说
需要預先説明的是,本文意在搜羅 《秋興八首》 各 種 英 語 譯 文 的 出 處 信 息 , 爲 相 關
【作 者 簡 介 】范 利 偉 ,1988 年 生 ,男 ,清 華 大 學 國 學 研 究 院 助 理 研 究 員 。 研 究 方 嚮 :比 較 文 學 、海 外 漢 學 。
05 1
研究提供目録基礎,而對這些譯文的詳細分析,學界已經有部分研究,新的工作需要在 日後展開,本文對此暫不涉及。此外,有些譯者的譯文多次再版或重印,如路易·艾黎 (Rewi Alley)、華茲生 (Burton Watson)、許淵沖等人的譯文均是如此,英 語 世 界 一 些著 名的文學選本如 《朗文世界文學 作 品 選》 等 也 多 次 重 印 重 版, 對 於 這 些 不 同 版 本, 我 雖 盡力搜羅,但遺漏在所難免,這也是不可避免之事,更細密完備的工作,尚有待來日。
2000年出版的由克拉斯·奥利弗 (Classe,Olive) 主 編 的 《英 語 翻 譯 文 學 百 科 全 書》 (Encyclopedia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則衹是概述杜甫詩歌的英語翻譯狀 況,列出了收録有杜詩英譯文的譯作集,但并没有專門討論 《秋興八首》 的英語翻譯。
[關 鍵 詞 ]杜 甫 ; 《秋 興 八 首 》; 英 譯 文 献
基于MySQL的诗歌翻译语料库系统数据库设计
2 0 1 5年 1 0月
第l 0 期
计 算 机 技 术 与 发 展
COMPU TER TEC HN0L 0GY AND DEVEL OPME NT
Vo 1 . 2 5 No . 1 0 0c t . 2 0 1 5
基 于 My S QL 的诗歌 翻译 语 料 库 系统数 据 库设 计
B a s e d o n My S QL
D EN G Mi n
( B o h m Un i v e r s i t y , J i n z h o u 1 2 1 0 1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o r p u s u s e d f o r s t o r a g e o f t he e s s e n c e o f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io t n, p r o v i d e a n e w wa y or f t he s t u dy o f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 i f o n a n d d i s s e mi n a i t o n of he t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io t n o f p o e t r y. I n v i e w o f t h e d i f i f c ul t y o f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o pu r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a r r y o n he t
d a t a b a s e d e s i g n b a s d e o n My S QL . I n a c c o r d a i l c e w i t h he t d e s i g n s t ee w O r l e ns a , ma k e he t c o n c e p ua t l 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
图里 (G i d e o n T o u r y ) 认为 , 规范是 “ 将某一社 区共享 的普遍 价值或 观念—— 如对正 确与错误 、 适当与不适 当的观念——转换为适 当而且适用于特定情形 的行为指南 ”[ 1 8 : 5 5 ] 。在实际翻译过 程 中, 译者通常受到三类规范 的制约 : 1 )预备规 范 ( p r e l i m i n a r y n o r ms ) 决定 待译文 本 的选 择 , 即翻 译政策 。在特定历史时期 , 翻译 、 模仿 、 改写有 何 区别 ?目标 文化偏爱 哪些作 家 、 哪个 时代 、 何种 文 类或流派 的作 品等 。2 )初始规范 ( i n i t i a l n o r m s ) 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 向, 即倾 向于原文本 还是 倾 向于 译 文 文 化 的 读 者 习 惯 。 图 里 将 这 两 极 称 为 “ 充 分 性 ”( a d e q u a c y ) 和“ 可 接 受性 ” ( a c c e p t a b i l i t y ) 。3 ) 操作规范 ( o p e r a t i o n a l n o r m s ) 制约 实际 翻译 活动 中的抉择 。操作 规范 又细分 为 ( 1 ) 母体规范 ( m a t r i c i a l n o r ms ) , 即在宏 观结构 上制约翻译 的原则 ; 例如 , 是 全文翻译还是部分 翻译 ,
一
诗人 的诗歌数量往往较 多( 如杜甫的诗歌就有 1 4 0 0 余首) , 迄今全部英译 的很 少 , 所以 目前 的翻
译都可 以看作节译 ( 尽管每首诗歌相对 独立 , 又 可视为更小单 位的全译 ) , 这一特点决定 了对其描
写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 对诗人诗歌英译的历时描 写 , 有助 于我们 了解某一 诗人诗 歌作 品英译 的发展 历程 , 对 这一历 程 中的相关外部 因素和 内部因素做 出客观 的描写 , 并在此 基础上做 出分析与概括 。而这 种描写达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
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本为例摘要:唐诗的语言凝练,其中意蕴万千,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
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将唐诗翻译成英文的。
这就导致唐诗英译难度较大,国内外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
但由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翻译他的诗歌的学者相较于其他诗人还是较多的。
其中国内著名的有许渊冲先生等,国外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
本课题希望通过杜甫诗歌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杜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和介绍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翻译理论、句式、意境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一直散发着其独特魅力,折射出时代的印章。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经典诗词的传播过程中,翻译是一项极具考验并且意义重大的工作。
因此,本课题选取许渊冲和宇文所安两位翻译家所翻译的杜甫的两篇诗歌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在用词、句法、情感、描绘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功能对等理论、直译在杜甫英译本中的赏析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等一系列特点。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类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I will ascend the mo untain’s crest.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许渊冲译)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宇文所安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怀着少年的凌云壮志,呐喊出“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那时周围的群山都将变得低矮渺小”的豪言壮志。
杜甫诗歌英译本译序探究
2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年第 1 期 (总第 267 期)
50 年代以后杜甫的诗歌英译达到繁荣期,William Hung(1969)、Rewi Alley (2001)、David Hawkes(1967)、吕叔湘(1980)、许渊冲(2000)等出版 的杜诗英译集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Stephen Owen(2016)用 8 年时间完成 的 The Poetry of Du Fu 共包含杜甫诗歌和赋 1 467 首,是第一部完整的杜甫诗歌 英文译作。
21
名家论坛
南峰,2000:190)。法国比较文学家梵 • 第根(1937:200)在其专著《比较 文学论》中肯定了译者序文的研究价值,认为它们会告诉读者许多“关于每个 译者的个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或自以为采用)的翻译体系”等“最可宝贵的 资料”。孙昌坤(2005:128)指出,翻译传统上被看作一项“隐形”的活动, 译作序言跋语则可以让译者“现身”。因为译者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与译文读者 的对话,在这个平台上对自己的翻译活动作出观察与反思、表露自我身份、袒 露自身对翻译的认识、对原译语文化的理解、对读者审美趣味的把握。许宝强 和袁伟(2001:161)在《翻译的政治》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关于翻译的 思考都是以译者前言的形式附在具体文本里的”。李锋(2008:122~126)概括 了翻译文本序跋的三种价值,这三种价值也基本包括了译文序(跋)所包含的 内容:(1)文献价值,“……(序跋)的很多内容就是对原作的补充,包括对 原作品的版本情况、原作在世界各国的流传情况、原作者的事迹等,这些资料 的存在凸现译本序跋的文献价值”;(2)理论价值,包括译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译本序跋是译者翻译之后的总结性文字,除了对作品本身进行概述和评价之外, 还回忆了自己翻译的动机、过程等,因而对于研究译者的译学思想是大有裨益 的”;(3)文本价值,不论是译者自己,还是代作序跋的人,大多都是文章好 手,往往能在感悟作品之时,用精妙的文字表达出来。
从审美角度看杜甫诗歌及其英译——以两首诗的分析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审美角度看杜甫诗歌及其英译——以两首诗的分析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杜甫的诗歌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翻译难度使得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和中国以外的世界鲜有被完整地理解和欣赏。
因此,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准确传达杜甫的审美意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两篇杜甫诗歌的中英文对照,探讨杜甫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转化与保留问题,以期达到对中英文化之间的桥梁建立与文化交流的促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所选取的两篇杜甫诗歌为《春望》和《登高》。
通过寻找其中英文对照版,并比较其中文原文和英译文的语言特征、用词差异、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审美特点以及英语翻译中的转化和保留问题。
本文将采用文献法、语言学分析法、跨文化交际学等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将杜甫诗歌的美感特点表达出来,并针对英语翻译中的难点,考虑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准确表达中文诗歌的审美意境。
三、研究内容与结论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杜甫诗歌具有丰富的形象表现力和情感渲染力,主题鲜明,倾向于从生活、社会中汲取心灵体验和思想启示。
杜甫诗歌的语言简朴却不失精练,常常使用平实的字眼展现深沉的思想和情感,突破了唐代诗歌的传统格律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受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表达的限制,中英文在表达杜甫诗歌的审美意境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和挑战。
其中包括大小写使用、语言的多义性、文化隐喻等问题。
为了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准确传达杜甫诗歌的审美意境,翻译人员应该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注重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准确捕捉并重现原著的情感和意象,以达到在亚文化语境中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英语作文介绍杜甫的诗歌
英语作文介绍杜甫的诗歌Du Fu w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nd influential poets in Chinese history.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Poet-Sage" or the "Poet-Historian," his poetry has been widely acclaimed for its depth of insight, emotional power, and masterful use of language. Du Fu's poetic works provide a rich and nuanced portrayal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8th century China, a period marked by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devastating An Lushan Rebellion.Born in 712 CE in Gongxian, Henan province, Du Fu came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and civil servants. He received a classical Confucian education and passed the prestigious imperial examinations, earning the title of "presented scholar," a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 that granted him access to the imperial court. However, Du Fu's official career was plagued by political turmoil and instability. He held various minor government posts, but was frequently forced to flee the capital and wander the countryside as a result of the upheaval caused by the An Lushan Rebellion.It was during these years of displacement and hardship that Du Fu produced some of his most acclaimed and enduring works. His poetry reflect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war and social upheaval on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as well as his own personal struggles and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s an intellectual and public servant. Themes of loss, suffering, and the human cost of conflict are powerfully conveyed in poems such as "Ballad of the Army Carts," "Autumn Meditations," and "Lament for the South."One of the hallmarks of Du Fu's poetry is its remarkable empathy and compassion. He was deeply attuned to the plight of the ordinary citizens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of the rebellion, and his poems give voice to their sorrow, hunger, and displacement. In "Ballad of the Army Carts," for example, Du Fu vividly describes the harrowing scene of refugees fleeing the chaos of war, their meager possessions piled high on creaking carts, their faces etched with exhaustion and despair.Beyo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 Du Fu's poetry also reflects a profound engagemen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His poems are replete with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changing seasons,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cycles of life and death. In "Autumn Meditations," he contemplates the transience of existence, using the imagery of autumn's decline as a metaphor for the fragility of human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loss.Throughout his poetic oeuvre, Du Fu displays a remarkable mastery of language and poetic form. His po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ophisticated use of imagery, metaphor, and allusion, as well as a keen attention to the rhythmic and sonic qualities of the verse. Many of his works are written in the tightly structured form of the regulated verse, which requires adherence to strict patterns of rhyme, tone, and line length.Despite the formal complexity of his poetry, Du Fu's writing is imbued with a deep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a profound engagement with the human experience. His poems often explore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 world beset by turmoil and uncertainty. In "Thoughts on a Quiet Night," for instance, he reflects on the solitude and melancholy of the poet's life, using the imagery of a moonlit night to convey a sense of longing and existential contemplation.The enduring legacy of Du Fu's poetry can be attributed to its remarkable versatility and adaptability. His works have been celebrated, studied, and reinterpreted by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poets, and readers, both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 depth and complexity of his writing have made him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can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 influence can be seen in the work of countless poets and writers who have followed in his footsteps.In conclusion, the poetry of Du Fu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language to capture the human experience in all its complexity and nuance. Through his vivid depiction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upheaval of his time, his profound engagemen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nd his exploration of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Du Fu has secured his place as one of the most revered and influential poe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 works continue to be read, studied, and celebrated, inspiring new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nd writers to engage with the timeless and enduring power of the poetic form.。
高中英语用定语从句介绍诗人杜甫
高中英语用定语从句介绍诗人杜甫English:Du Fu, a prominent Chinese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Poet-Historian" for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sociopolitical issues of his time. He is known for his keen observations of nature,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moral decay of the ruling class. Du Fu's poetic works are highly regarded for their emotional depth and timeless relevance, earning him the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poetry reflects the turmoil and chaos of the time, as well as his own personal struggles, making him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中文翻译: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中国诗人,因其对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洞察而被称为“诗史家”。
他以对自然、人类苦难和统治阶级道德败坏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杜甫的诗作因其情感深度和永恒的价值而备受推崇,使他声名显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动荡和混乱,以及他个人的挣扎,使他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
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
常呈霞
【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2
【摘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
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总页数】5页(P227-231)
【作者】常呈霞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英美的传播与接受 [J], 张秀琴
2.基于报刊语料库的天府文化在英美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J], 李家元
3.从专业读者到大众读者——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J], 许敏
4.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为例[J], 戴文艺
5.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为例[J], 戴文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以《登高》和《春望》为例的开题报告
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以《登高》和《春望》为例的开题报告【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他的诗歌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选取杜甫的两首代表作《登高》和《春望》,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采用态度系统分析方法,探讨其英译的评价及其透露出的态度体系。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态度系统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西方世界对于杜甫的研究和传播却显得相对较少。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学界对于中文诗歌的较少涉及,导致不少诗歌的英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而限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良好的英译不仅体现了翻译者文化素养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其对原著的理解和传达的能力。
因此,对于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以及透露出的态度体系的分析,对于更好地推广、传播中华文化,丰富西方世界的诗歌文化,也具备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选取杜甫的两首代表作《登高》和《春望》,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采用态度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诗歌英译的评价及其透露出的态度体系。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杜甫诗歌的文化特点及英译对其文化内涵的传递2.态度系统理论的介绍和应用3.英译文中表达的诗人态度特点4.翻译者在表达英译中所展现的态度特点以及其对原著意象和意义的理解和传达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比杜甫原诗和其英译文,从中找出表达态度的关键句,提取态度标签,分析翻译者在传达句意时所呈现的态度特点,进而揭示其翻译原则与态度体系。
三、研究目标及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杜甫诗歌英译的态度体系,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翻译难题与解决办法,对于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预期结果如下:1. 揭示杜甫诗歌英译中所存在的翻译难点以及翻译者在此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论杜甫诗歌英译数据库的创建
作者:陈梅文军
来源:《外语电化教学》2013年第04期
1 杜甫诗歌英译数据库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古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他们中不少人的作品已被译为世界各种语言(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潮流的兴起,中国古诗英译及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但在这些研究中,针对某一作家英译的全面研究还较为薄弱,比如,针对某一作家或诗人的英译,我们对以下问题并不清楚:他有多少作品译介到了英语世界?还有哪些作品应该翻译而没有翻译?已经翻译作品的英译情况如何,如,是全译还是摘译?是单独一次翻译还是在不同时期多次复译?若是复译,其动机是什么,效果如何?这些译作的出版地和译者的状况如何(国内还是国外出版、国内译者还是国外译者翻译)?国内译者和国外译者的译文传播情况和接受效果有何差异?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比较有效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并在尽可能穷尽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