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比热容

合集下载

13.3比热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3比热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设计表格】
每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用温度计记录此时的温度。
加热时间t/s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初温(31)
温度
t/℃

初温(34)
加热时间t/s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初温
温度 (29)
31
34
36
39
41
44
46
49
52
54
56

t/℃ 初温 (28)
34
36
41
45
48
52
56
61
65
70
74
【数据分析】
①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即水吸收热量更多。
②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水升高的温度比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小。
水的吸热能力(放热能力)比食用油大
【实验结论】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器材】
油、水、烧杯、托盘天平、温度计、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秒表
【注意事项】
1.控制食用油和水的质量保持不变
控制变量
2.使用完全相同的热源加热
完全相同热源,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
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转换法
3.实验中还需要测量食用油和水升高的温度
初温和末温
实验步骤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
Q水吸 c水mt水 Q沙吸 c沙mt沙夏天的海滩源自c水 c沙, t水 t沙;
白天,水升高的温度少。
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 同理, 傍晚,沙滩凉,海水温暖。 夜晚,水降低的温度少。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 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 水的比较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吸收同样的
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制冷效果好;降低同样的
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如图人们选择用水给发动机冷却,用水取暖,这是为什么?
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天平、钟表、温度计、搅拌器。
实验方案 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 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a.取一定质量的水和煤油装入两容器中,安装好实验器材。 b.记录液体加热前的温度t1。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例题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 ℃),m=2kg,
t1=20℃,t2=100℃。
求:Q吸。 解:Q吸=cm(t2-t1)
=4.2×103J/(kg· ℃)×2kg×(100℃-20℃)
=6.72×105J。 答:至少需供给6.72×105J的热量。
符号: c
单位: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单位质 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水的比热容是:4.2× 103J/(kg· ℃) 读作: 4.2× 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意义: 1kg水每升高(降低)1℃需吸收(放出)热量为4.2× 103J。

《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比热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基本概念,能够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学生将学会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简单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热量传递现象。

此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热量传递中的作用,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加热器、水、沙子等,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比热容的概念和实验过程。

同时,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需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比热容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夏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为什么会感觉到热呢?特别是当阳光照射在身上时,我们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在相同温度变化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热容》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

”二、新课内容展示1. 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将正式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或口述,解释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质的一个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

2. 实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为什么海水在夏天比陆地更凉爽?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公式讲解随后,教师将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释公式的每一个部分,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亲自计算,加深理解。

4.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3.3 比热容.3 比热容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3.3 比热容.3 比热容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照射时间相同,吸热相同,升温 是否相同?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猜一猜
1.对不同物质加热,如何比较吸热多少? 2.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例1、质量为2kg的温度由80 ℃降为70℃, 水放出了多少热量?
解:Q放=cmΔ t=cm(t0-t)
=4.2 × 103J/(kg· ℃) ×2kg × (80℃-
70℃)
=8.4 × 104J
答:水放出了8.4 × 104J热量
例2、质量为10kg的25℃的水吸收了1.68 × 106J热量后温度升高了多少?升高到多少?
1、比热容 比热容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
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2、公式:
c:比热容 Q:吸(放)热 m:质量 Δ t:温度变化量
c
Q mt
t0:初温
t :末温
吸热:Δ t=t-t0
放热:Δ t=t0-t
3.比热容单位:J/(kg· ℃) 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水的比热容是:4.2× 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 比热容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Q cm t Q 5.c Q m t t cm
吸热:Q吸=cmΔ t
1、10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 ×104 焦。 收的热量为4.2 __________ 放热:Q放=cmΔ t 2、10千克的水在温度降低10摄氏度时所放 4.2×105 焦。 出的热量为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物质的样品、热量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炎热的天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天气中,海边感觉比内陆凉爽。

2. 概念讲解:介绍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并解释结果。

a. 水的比热容是多少?b. 沙子的比热容是多少?2. 答案:a. 水的比热容约为4.18 J/(g·℃)。

b. 沙子的比热容约为0.83 J/(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13.3比热容 课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3比热容  课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不变,故A 错
误;由Δt
=
Q放 cm
可知,物体降低的温度还与质量有
关,未知质量不能比较降低的温度,故B 错误;水
的比热容为4. 2×103 J/(k g·℃)表示质量为1 k g 的水
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4. 2×103 J,故C 错误;
感悟新知
知2-练
由Q 吸=cmΔt 可知,水和煤油的质量、吸收热量相等, 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得较多,故D 正确。
答案:D
感悟新知
2 . 【新考法 数理结合法】质量 均为100 g 的四种物质, 当 温度降低1℃时所放出的热 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 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知2-练
感悟新知
知2-练
(1)煤油的比热容为_2_._1_×__1_0_3 J/(kg·℃); (2)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 铝块升高温
感悟新知
知3-练
例 4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质量是2 g,放出920 J 的热量后,
温度降低到20 ℃,求铁钉的初温。[c 铁=0.46×
103 J/(kg·℃)]
先求出Δt,再求t0。
感悟新知
知3-练
解题秘方:计算物体的初温或末温,尽量分步解答, 即先求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再求初温(或末温)。
感悟新知
知1-练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a 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b 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解答此类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就是明确实 验中运用了哪些探究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可以从 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 得出等角度考虑。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3节比热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3节比热容

性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
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1、水的比热容最大 2、一般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大(水银例外) 3、泥、沙石、金属的比热容较小 4、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比热容的单位:
焦/千克摄氏度
J /(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 /(kg·℃) 表示: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
问题
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体的质 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 的热量相等吗?
探究: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 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的关系
设计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和电阻丝加热, 哪个效果更好?
实验中用到哪些测量仪器?
结论: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 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_____要_.使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 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____吸热多。
三、比热容
九寨沟风光
海滨
孤寂的沙漠
为什么水多的地区气 候比沙漠地区要好的多?
这跟水和沙子吸热的 多少是不是有关呢?
生活中的经验:
1.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 个吸热多?
2.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 热到100℃,哪次吸热多?
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 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 J /(kg•oc)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χ103 J /(kg•oc,) 它表示的物理含义: 质__量__为__1__千_克__的__水__温__度_升__高__1__0_C__时__吸__收__的
_热__量__是__4__.2__χ_1__0_3__J________________。
热量是4.2×103J
1.我市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大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

原因:质量相同,烧成开水升高温 度高
结论: • 同种物质吸收热量跟质量和升高的 温度有关:
(1)升高温度相同,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质量相同,升高温度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问题: • 如果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比如说是 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升高温度 也相同,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 你的猜想是: 水吸收热量多

从上表中你可发现什么规律?
1、水的比热最大。记住:4.2×103 J/(Kg· ℃) 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比热容: 3. 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
不同。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越大,不容
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
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解释有关现象:
1.讨论:北方暖气为什么用水做 介质?汽车发动机也是用水来冷 却?
【答案】选项C正确.因为水的比热 较大,在降低相同的温度条件下, 可以释放更多的热量.
例3、关于温度、热量、比热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 多 B.温度越高的物体的比热容越大 C.吸收的热量越多,物质的比热 容越大 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 升高
J的热量的,温度升高了多 少摄氏度?
5.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
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答:因为吐鲁番盆地砂石、泥土较多,这些 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太阳一晒,它们的温度 很快升高;太阳一落山,温度很快降低,所 以早晚温差较大。
6.海陆风的形 成
end
7.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
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
问题1:质量1kg的水温度从20 ℃升高到80 ℃ 吸收热量是多少?
问题2:质量2kg的水温度从20 ℃升高到80 ℃吸收热量 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通关讲义第3节比热容(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通关讲义第3节比热容(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原卷版+解析)

第3节比热容双基过关知识点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实验方案】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1.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2.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升高温度小的吸热能力强。

【实验器材及装置】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2个、相同规格的烧杯2个、相同规格的温度计2个、天平、停表、水和食用油。

常考实验装置【实验需测量的物理量】水和食用油的质量m,水和食用油的初温t0和末温t,水和食用油的加热时间。

【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不变;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或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

2.转换法:由于实验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无法直接测量,我们通常用给物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代替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步骤】1.称装: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的水和食用油,并把它们装入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中;2.测: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食用油的初温;3.加热: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分别给水和食用油加热;4.比较:方案一,对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方案二,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观察并记录加热所用的时间。

【实验数据及分析】方案物质质量/g 初温/℃末温/℃温度变化/℃加热时间/min方案一水100 15 45 30 8 食用油100 15 75 60 8方案二水100 15 45 30 8 食用油100 15 45 30 5方案一:对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使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升高的温度大,这表明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

方案二:对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加热时间较长)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加热时间较短)多,这表明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出示目标
1.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了解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实例。

学习指导一
比热容及应用
1.甲为100g水,乙为200g水,温度都升高10℃,用相同的加热装置, 乙加热时间长。

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

(填“多”或“少”)
2.甲和乙均为200g水,甲温度升高10℃,乙温度升高20℃,用相同的加热装置, 乙加热时间长。

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3.同为100g的水和沙子,温度都升高10℃,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加热的时间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注意:以上问题中,我们通过比较温度计变化的示数来衡量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综合以上可以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质量、种类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其符号为 c ,单位是 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kg·℃) ,它表示的意思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

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探究:比较水和沙子的吸热能力
猜想: 水(填“沙子”或“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需要的器材:酒精灯、温度计等。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是不是还需要其他的器材?
(2)设计实验思路。

思路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温度升高越小,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越强。

思路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

加热时间越长,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越强。

(3)若采用思路一实验,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

(4)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选择一根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②将温度计的液泡全部浸没在待测物中,液泡不能碰到器壁和底部。

③等液柱稳定后进行读数,读数时要平视,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实验表格: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1)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它的吸热能力最强。

(2)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慢。

3.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作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作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答: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变化的温度等因素无关。

1.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一个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大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测定比热容可以鉴别物质
2.在我国北方农村,农民常在菜窖里储存几桶水,这是因为( B )
A.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气温升高时放出的热量较多,使储存的蔬菜不容易冻坏
B.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气温降低时放出的热量较多,使储存的蔬菜不容易冻坏
C.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气温降低时吸收的热量较少,使储存的蔬菜不容易冻坏
D.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气温升高时放出的热量较少,使储存的蔬菜不容易冻坏
3.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温度相同、用两盏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记录的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可知c甲< c乙。

(填“>”、“<”或“=”)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出示目标
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指导
热量的计算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kg·℃) ,
由水的比热容计算:
1.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降低10℃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t表示物体后来的温度(末温),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cm(t-t0) ;
试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解:铝的比热容c铝=0.88×103 J/(kg·℃),
铝块吸收的热量Q吸=cm(t-t0)
=0.88×103J/(kg·℃)×2kg×(100-30)℃
=123200J
2.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是Q放=cm(t0-t) 。

试计算: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 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
解:放出的热量Q放=cm(t0-t)
=0.46×103J/(kg·℃)×1.5×10-3kg×
(800-20)℃=538.2J
1.比热容计算公式可以合为Q=cm△t,其中△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c为物质的比热容,m为物体质量。

2.注意“升高到”与“升高了”的区别。

1.现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其比热容c铝>c铁>c铜。

(1)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后,吸收热量最多的是铝块。

(2)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末温最高的是铜块。

2.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放有3kg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85℃,吸收了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c水=4.2×103J/(kg·℃)]
解:Q吸=cm△t=4.2×103J/(kg·℃)×3kg×70℃=8.82×105J。

3.质量为500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
能是什么物质?
解:Q=cm△t可知,c=,则c===4.2×103J/(kg·℃),它可能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