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简·爱》中,简·爱的经历是:在舅妈家,简·爱直斥骄横凶暴的表哥,她的刚烈令人敬佩;在慈善学校,简·爱深夜去看望病重的海伦,她的善良令人感动;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恋,她的勇敢令人赞叹。
B.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C.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学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中C项是考查古代的一些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词,现在一般变成一种特殊称谓,“手足”应该指“兄弟”,不是指同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文学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对一些文学及文化常识要了解。
如:宋词的按照词风分的派别豪放派、婉约派;古代因运用借代而逐渐演化而来的一些特殊称谓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
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这句话把颔联和颈联搞反了,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某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 ⑤③②④①
B. ⑤②①④③
C. ③⑤②④①
D.
③②⑤①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根据所学,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发展出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晋代开始盛行;草书形成于汉初。
本题中五种字体分别为①行书;②草书;③隶书;④楷书;⑤篆书。
根据以上书体的发展顺序和各自特点排序为:⑤篆书;③隶书;②草书;④楷书;①行书。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文化常识的了解与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根据图中字体的笔画及字形特点来判断。
此题第一幅字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属于行书;第二幅字用笔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属于草书;第三幅字字形扁方,横划长,竖划短,讲究“蚕头雁尾”,属于隶书;第四幅字以方笔为主,结构谨严,布局整齐,属于楷书;第五幅字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属于篆书。
4.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为童心之作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西游记》。
B. 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刘思扬,小萝卜头都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C. 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贯穿全文的主人公范进的故事,抨击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答案】 D
【解析】【分析】D.分析有误,应该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 《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有敬辞和谦辞,古代纪年法,文学常识,涉及面广,是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C项说法不正确。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不是选自“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提取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比对相关知识,仔细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6.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 《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 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A项有误,2019年应该是农历己亥年,是属猪人的本命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
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红楼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8.下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呐喊》。
C.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或抱负,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
【答案】 B
【解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手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歌颂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高尔基的《海燕》借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B. 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启示深远,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庄子·逍遥游》借鲲鹏的形象启示人们要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C. “序”“说”“书”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马说》是借千里马阐述人才被埋没的议论性文体,《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D. 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清代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法国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俄国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答案】 A
【解析】【分析】A高尔基的《海燕》是散文诗。
不是散文。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
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重要的作家作品相关的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留心课文的注解以及延申知识的掌握,需要考生自觉积累。
10.“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分析】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典故: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
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
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故答案为:D
【点评】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
11.文学常识与名著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桑梓是________的代名词,我们认识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________ ,我们了解了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________。
(2)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
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________
【答案】(1)家乡
;陶渊明
;《论语》
(2)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
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论语》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
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该题考查的是对《水浒传》中人物行为的评价能力。
【点评】(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2)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
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1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小姑娘,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后,她带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告别童年。
B. 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
C.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得到了薛宝钗的悉心指点,她学诗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要不耻下问,敢于质疑。
D. 《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答案】 D
【解析】【分析】A项中作品通过主人公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的故事。
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故不正确。
B项中祥子最初是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但最后却百年城了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
故不正确。
C项中香菱是在向林黛玉学诗,不是薛宝钗,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容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13.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公输》一文出自该书。
B.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祥子第一次买车,攒了三年的买车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第二次,买的新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
第三次买车后好景不长,祥子把车卖掉去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
C.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D.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A.正确;
B.有误,应该是祥子第一次买的新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买的新车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我国四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施耐庵,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曹雪芹。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答案】 D
【解析】【分析】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D项中提到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的动植物一点,不准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时注意细节,文学知识多进行系统整理,便于识记。
1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作,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中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所谓兴,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D错,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及理解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平时进行积累,并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细节。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指的是诗的内容,风、雅、颂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B. 在我国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做阳。
比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
C.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荷叶·母亲》就是现代作家冰心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
D.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讽刺小说,它既带给了我们笑声也令我们深思。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诗经》的“六义”中,“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风、雅、颂”指的是诗的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先回忆相关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内容,再结合考点具体辨析,本题的“比”是手法、文学现象,而“颂”是内容标识。
17.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
“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
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
(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
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
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
”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
“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
有子曰“”,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
“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Ⅰ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苍劲jìn 名副其实
B.苍劲jìn 名幅其实
C.苍劲jìng 名副其实
D.苍劲jìng 名幅其实
Ⅱ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协和万邦②和实生物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Ⅲ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Ⅳ第④段结尾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
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
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释】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
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
B.平天下得其门者
C.天下平各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