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接受史
要求把读者的接受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 点,把握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各个历史阶段 所呈现的面貌,用接受过程的描述代替文学 事实的罗列。 对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各种接受形式和 审美经验加以整理和研究,其批评对象是具 有评介性质的接受文本,包括文学批评、书 评、剧评乃至新闻报道等。
“一部作品的潜藏含义在该作品首次出现时并不 总是立即能为读者所感知,更不用说在新旧形式 的尖锐对立中将它穷尽。……作品的潜藏含义可 能会长期不为人所认识,直至‘文学进化’随着 另一种新的形式的现实化达到了某种视野高度时, 尚未被认识的较旧的形式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认 可。” 姚斯
卡夫卡 奥斯汀
姚斯的文学观
语言敞开和遮蔽的双重性
语言“‘它既是桥,又是墙’。之所 以是桥,因为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跨 越差异的激流,达到某种意向的同一性; 之所以是墙,因为它阻止人们毫无障碍 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限制着这种表达的 可能性”。
二、接受美学
• 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原联邦德国以姚斯、 伊瑟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 • 姚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两部著 作被视为接受美学的理论纲领。
读者
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读者:亚理士多德的 “净化”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对读者的态度:读者的个人 情感和经验不允许被带入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中的读者 世界 │ 作品 / \ 作家 读者
读者的接受活动应是 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 缺少的一环,文学批 评应着重探索读者与 作家、作品的相互关 系和相互影响,强调 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 决定作用。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 质。……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 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二)伊瑟尔的文本召唤结构
英伽登的“未定点”
语音现象层 语义单位层
再现客体层
图式化方面层 —— 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文学作品只有被接受并产生影响才能流传
下来。 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 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没有 绝对的、独立的文本,也没有不变的接受意 识,文本存在于时间系列内视野的不断交替 演化中。
一部文学史应该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
决定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 是读者的接受意识,而读者往往是受时代 局限的历史的人,只能反映他那个时代的 读者的看法。 因此,在文学史的研究中,应关注文 学接受的历史性,考察接受者和接受活动 所处的不同于其对象的特定历史环境和历 史条件,梳理出不同时代接受状况的变化。
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中实现。 阅读是一种生产过程。
读者新的趣味和追求将对作家的创作起引 导作用。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文本结构中的未定性
文学的未定性与历史。
文本的全部潜在效能决不会在一次或几次 阅读过程中完全被实现,每一次具体的阅读只 能发掘文本的部分潜能。因此,对于一部作品 来说,只要读者对它的阅读没有完结,它的意 义也就不会完结。
现象学的启示
• 对主体意识的强调
• 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它们在我们心 中的面貌作为纯粹现象对待。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1889-1966), 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 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 想家。他的最重要著作 是《存在与时间》 (1926),由于此书, 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 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 义哲学的创始人。。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的 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2、概述中的空白,
3、情节结构中的空白 (即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
期待视野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发展,它将会不断地
变化、更新,并在阅读活动中不断调整和修正。 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训练着读者的 感觉和思维,更新着人们的文学观念。
“过去的经验决定着新的经验的形式,而新的 经验则选择性再构造着过去的经验,读者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建立在等同两种不同的经验(过去的 对新的),而是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上。” 伊瑟尔
此在与先在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 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 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 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 历史的,它总是与人们置身的具体情况卷 在一起,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 注的焦点。
海德格尔的启示
将历史的理解引入意义研究。
伽达默尔
• 伽达默尔(1900— 2002)德国当代哲 学家、美学家,现 代哲学解释学创始 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 方法》、《柏拉图 与诗人》等。
理解的历史性观点
“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 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 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 史的局限,而是承认并正确地对待这一 历史性。”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理解与传统的关系
所谓传统,即过去遗留下来的价值、原则、 规范、经验、观念和知识的总和。 1、传统对理解具有制约作用,成为研究的最 初方向和倾向性。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胡塞尔
胡塞尔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现象学 学派创始人。
没有一种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自在的客 体,也没有一种脱离客体而存在的“纯粹 意识”。在意识中主体和客体是互相依存, 密不可分的。 为此, 胡塞尔 “回到事实本身”的口 号,主张现象学应该以作为意识内容的 “现象”为其研究的出发点。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 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 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 1、接受者从过去曾阅读过的、自己所熟悉的作 品中获得的艺术经验,即对各种文学形式、风格、 技巧的认识; • 2、接受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决定 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 3、接受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 生活经历、艺术欣赏水平和素质。
姚斯的批判之二
• 对传统文学史家的批判: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它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取决于它自身的思想与审 美内涵,是作品固有的,不变的。把文 学的历史简化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即 生平加作品的编年排列。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 “文学和读者的关系中既有美学的关联, 也有历史的关联。美学的关联在于读者对一部 作品的最初接受已经包含了通过比较读过的作 品对美学价值的检验。历史的关联则显然在于 第一批读者的理解力能够在接受的长链中一代 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丰富起来” —— 姚斯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理解永远是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永 远不会最终完成。” 伽达默尔
“视野融合”
20世纪文学范式的转变
20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 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阅读不再 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 动。读者角色的这一转变无疑是文学发展过 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
—— 伊瑟尔
一、现象学与现代阐释学
20世纪哲学中的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在理 论层面为文学批评的重心向读者转移提供了方 法论的前提。
费什:《文学在读者:感情文体学》
“作品的客观性仅是一种假象”,读者的 主观反应才是文学批评的中心。 1、文学并不是白纸黑字的印刷品,而是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 2、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并将随 着读者的认识而不断变化。
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 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中才得以实现。
四、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基本理论特征
都反对意义是完整地、独立地存在于 文学文本之中的观念, 都把读者的阅读活动作为文学批评研 究的重心, 试图建构一种以读者接受为指归的理 论体系。
(一)对少 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读 者不仅是作品的接受者,而且他实质上介入 作家的创作活动并存在于作品文本的结构之 中,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并生产作品。
读者反应批评的任务
忠实地描述阅读活动。 仔细考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经 验,并把它记录和呈现出来,是读者反应 批评的一种实践形式。
“有知识的读者”
费什虽然强调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但 并不是认为读者的作用是任意的,自由 的。他提出了“有知识的读者”的概念, 语言能力 语义能力 文学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学史研究即读者“期待视野” 变化史的研究
• 一部新作发表后,第一代读者的理解、判断和 评价往往构成下一代读者接受的基础和起点,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作品在某一时期的价值。 • 在世代相传的接受链中,一部作品的接受过程 是一个不断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甚至推翻 的过程。当读者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时,过去 的成功之作将变得陈旧;反之,读者也会因其 视野的变化而重新发现过去所忽略的作品中的 新价值。
他提出了有知识的读者语言能力语义能力文学能力的概念???四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理论特征?都反对意义是完整地独立地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的观念?都把读者的阅读活动作为文学批评研?都把读者的阅读活动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重心?试图建构一种以读者接受为指归的理论体系
第五讲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文学批 评出现又一次重要的转折,这个转折的标 志就是从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转向以读者 为中心的研究。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德国 的接受美学和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代表了 这次转折的实绩。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 基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 本结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 行为的读者角色。” 伊瑟尔
三、读者反应批评
• 读者反应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 出现,70年代以后达到高潮。美国批 评家斯坦利· 费什是其代表人物。 • 产生于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较之接受美 学更注重读者的主观活动。它是一种专 门研究读者、阅读过程和阅读反应的批 评方式。
“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后产生的新视野,既包容了 理解者的视野,又包容了文本的视野, 同时又是对两者的超越。 是一种过去与现在、文本与理解的自 我意识、传统与现代经验相互交流的新 的意识整体,也是理解者通过理解活动 扩展自身意识内容的过程。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
一切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 而人一生下来,便进入了一种早已存在 的语言,即进入了一种固定的意义网络。 因此,人并不是“利用”语言说话, 而是“按照”语言在说话,人并不能自 由地拥有和支配语言。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批判之一
• 马克思主义方法:生产美学 • 形式主义方法:描绘美学 共同问题:忽略文学的接受作用。
• 所谓视野主要指人们从已有的经验和知 识出发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由于人们 的知识和经验是不断扩充的,因此视野 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固定下来。
“视野融合”
理解者的视野,又称当今视野。
所理解的对象的视野,也就是文本作者 原初的视野亦称初始视野。
“视野融合”
伽达默尔的贡献在于,理解既不可能向古典 阐释学所要求的那样,抛弃自己的视野而置身于 异己的视野中去体会原作者的意图,也不能把理 解的对象简单地纳入到解释者自己的视野中,强 迫文本“现代化”。 在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者的视野必须向理解对 象开放,并进入他所理解的文本的视野中,随着 理解的深入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自己。这种在理解 中理解者的视野与被理解对象的视野的相互结合、 相互交融的过程就被称为“视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