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乏力的原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乏力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胡海鸥虞伟荣
在今年前9个月中,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北京: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约贷款增长的原因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保障目前贷款增长势头的基础上,促使其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制约银行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
制约我国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金融体系中,而且存在于整个经济结构中,它是转轨经济的制度性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上的表现。

1.经济结构失衡严重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缓慢是产品过剩在信贷领域上的表现。

目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产业结构雷同,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严重、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行业间的壁垒低,生产能力过剩等,以致我国的产品积压达到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这种积压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生产结构的矛盾在价值形态的表现就是资本相对过剩,银行无法支持缺乏偿还能力的长线产品的生产,贷款的增长缓慢也就势所难免了。

2、货币政策微观基础不健全
我国的宏观调控已经转移到以货币政策为主的间接调控上来,但是,因为我国企业的运作本来就没有实现微观均衡,以致利率下降不足以推动它们扩大生产规模。

我国金融市场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投资回报率的差额较大,利率变动的效应难以由一个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个金融市场中去。

公众的财富有限,理性程度不高,利率调整对他们资产调整行为的影响较小。

在这种基础上,有效借款需求增长缓慢,这也约贷款规模的扩大。

3、利率约束下的信贷配给机制
我国贷款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决定了,贷款的发放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所有制形式、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等,以及回存要求、担保与抵押条件和付息方式等。

这就难免使得付得起利息,但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失去借款的机会。

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要求它们提供的担保条件也比国有大中型企业严格得多。

这不仅因为历史遗留的所有制歧视,也由于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法规和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或出台了不到位,从而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空间。

在这样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往往贷款需求不强,而贷款需求很强的非国有中小企业又常常不符合贷款的条件。

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非国有中小企业和比重相应上升,且其势头还在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趋缓也就势所难免了。

4、国有银行的垄断和低效率运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主力一直是四大银行,去年四大银行贷款8000亿元,中小银行贷款就达3038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01年第10期金妍平]。

尽管比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行为仍然成为影响全社会信贷资源的投向的主导。

因为我国有银行不是靠竞争,而是靠政府保护获得垄断地位,所以它以前的效率不高,现在也不会一下子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不仅至今没有定位在利润最大化上,甚至还要承担亏本的社会责任。

这就势必制约国有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

不仅于此,它们的经营方式还会成为小银行运作的参照,从而使得小银行的实际运作效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尽管小银行的经营效率还是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但是,其市场份额的相对较小,难以明显地影响整个贷款的增长幅度。

5、社会信用环境较差
转轨经济的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的普遍存在,以及改制的国有企业面对的外部不可抗力,这就使得它们既缺乏明确的信用意识,又往往陷入无法按照诚信原则行事的无奈,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逃废债务。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近两年改制企业在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贷款本息共计5564.78亿元,经认定逃废贷款本息高达2290.64亿元,占贷款企业贷款本息的41.2%。

更为严重的是,不讲信用的恶习在非国有企业中也相当严重,以中国工商银行的客户为例,有逃废债务行为的非国有企业比例为53%[资料来源:金融论坛2002.5 《银行信贷资金在社会资金配置中比例下降问题研究》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商业银行面对如此恶劣的社会信用环境,不能不采取谨慎放贷对策,有时有些过度也不足为怪。

6、中小非国有企业自身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到2001年底,它们所获银行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都不到,这种经济规模与贷款规模的不对称性也为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所决定。

譬如,民营经济往往鱼龙混杂,既有很讲信誉的,也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商业银行对它们的甄别判断成本比公有经济要高得多高。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在资产规模和质量上与国有企业的差距甚远,这就制约了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进入基础性、利润来源稳定的垄断或半垄断的行业,其盈利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各种贷款都需要抵押、质押或信用担保条件,而非公有制经济的这方面条件却比较缺乏。

再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单位成本较高,在技术上无法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小额、多样化、特质性金融需求。

因此,尽管面临非公有制经济扩张期的巨大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仍难以满足这一分散的信贷市场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信贷增幅的提高。

7、清理和降低不良贷款的惯性
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的上级行纷纷收回基层行的信贷权力,层层集中资金,严格控制存贷款比例。

国有商业银行利润刺激机制不强,但资产质量约束却越来越强。

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国有银行在发放信贷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审责任制,它们普遍实行了贷款责任制,明确了贷款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及决策人员各自的责任,并与工资资金挂钩,这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放贷的积极性。

强化贷款管理的负面效应越来
越明显,许多信贷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仅对发放贷款缺乏热情,甚至因为担心贷款失误而出现了“惧贷”倾向。

这些都影响银行贷款增幅的提高。

8、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的倾向
我国商业银行过去的资产只是用于发放贷款,而基本上没有其他投向。

现在则有相当一部资金用于购买各类有价证券,特别是近几年贷款风险的上升,更是他们选择购买安全稳定的国债,或者转存中央银行作为超额准备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息。

这也制约商业银行贷款增幅的提高。

(在所有这些制约贷款增长的因素中,只有这个原因是不必采取对策解决的)
二、稳定和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增幅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和症结,结合国内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方面的建议,希望从制度和管理办法上根本解决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难的问题。

1、调整信贷体制,增加信贷投放
针对信贷资金宏观总量供需状况的变化,调整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避免盲目放贷而造成的损失;又要有相应的信贷激励机制,改变不敢贷、不愿贷的状况,促使基层银行、信贷人员积极进行信贷营销。

对信贷风险的处理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区分主观和客观原因,注意保护信贷人员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适当下放信贷权限,既要保证对大企业、大项目投资放贷,又要有利于积极开展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特别是要逐步扩大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权限。

2、积极消除各金融市场的分割
我国金融市场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所造成,表面上看,这样做可以实现资金流动的井然有序,实际上却在牺牲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率。

特别是进入WTO以后,我们金融业要尽快融入到混业经营的国际大趋势中去,不是等条件成熟再开始混业经营,而是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规避分业经营的法规,为分业经营的解除创造条件。

现阶段可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做好监管体制的配套改革和相应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3、选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骤的新模式
市场化利率是整个金融体系合理运作,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离开这个条件,不仅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会被扭曲,甚至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可能走偏方向。

按照目前考虑的美国模式,通过货币供给量变动调节利率将会旷日持久,所以需要选择有利于化我国的劣势为优势的新西兰模式,即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从而不仅能解决或缓解贷款增幅缓慢的问题,更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提高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

4、完善货币政策效果的微观基础
完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括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实现生产者均衡;按照公司治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公众的财富总量,保证利率变动对人们资产调整行为的足够影响。

5、严厉惩处违反信用要求的行为
提高我国社会的信用环境不仅需要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更要严格执行
这个制度,要使所有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都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改善我国的信用环境,从而为我国的金融,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六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