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_一个延续30年的判断及检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 他们还在地位失落中保持自尊。 从行为认知来看, 他们知道改革的深入对自身利益的不利 始。
处境。从行为动机来看,工人总体上希冀的是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和生活 。从行为选择来看,除极 端情况下发生激烈冲突外反而更注重自我约束 。从行为控制来看,更能化解焦虑、沮丧而努力与 外界互动。从行为目的来看,在看似无动于衷的表象后面是努力实现某些经济需要的追求 ,为生 活的前景添加某种意义或亮色。从行为后果来看,他们在不利的处境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 ,一般
⑩ 1992 年颁布的 《工会法》 经 2001 年修订,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 工作。
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明确规定了工会在劳动冲突中的合法代表 性。对现有工会的不满也在增加。例如,2009 年陕西省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省的 “第二工会 ” 事 件,西安市部分退休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联合签名上访, 要求筹建陕西企 ( 事 ) 业工会维权
本文围绕工人主体性的展现重点阐述工人的自尊与自信及其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以说明尊重和守护工人的主体权益才能实现其与制度的合作并有助于社会的良l生发二工人的自尊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上个世纪8o年代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出现了下移甚至衰落我们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对他们持有信心
广东社会科学
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的一种主观需要 。自尊或自信受到伤害,其实就是尊严受到 侵犯。中国国有企业工人的自尊,与西方文化中注重自我先在性与绝对性的自尊有所不同 ,是与
④ 然而, 它仍然需要有 极强的承受、忍耐力粘合在一起的, 其自我保护的方式相当隐蔽和委婉。
保障地被尊重和被守护,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追求自身合理性及价值的动态平衡 。有研究还揭示了 国有企业工人在改制中维护自尊所使用的各种策略 ,包括群际层面的社会比较和社会记忆 ,群体
⑤ 内层面的社会比较和个体记忆,以及人际层面的信息控制、疏离、述说和职业修辞等。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工人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展现着他们的自尊 。这种展现的起点异常复杂,他 们真实社会身份与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指标是不匹配的。 长时间以来他们的政治身份能够 “领导一切” ,而其他身份却并不相符。例如,有学者研究认为 , “文化大革命 ” 对教育的影响, 使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减少 14. 3% , 城镇下岗职工中很大比例的人群深受其害; 改革开始后, 尤其是他们进入退休年龄和老龄时 , 他们中相当多数还会成为低收入人群、 底层阶层或贫困人
2011 年第 3 期
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 : 一个延续 30 年的判断及检验
冯同庆
[ 提
— —工人认知和行为的本原价值 。 在 要] 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人的状况,应该重视当事人—
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 ,工人的主体性反而得以展现 ,彰显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2010 年春夏连续发 生的劳动社会事件集中反映了工人的主体性诉求 ,以此为契机构建工人维权机制的社会权利基础才是 理性的选择。
⑦ 继而, 行政系统、党务系统揭发的问题十分有限,而比较有质量的举报大多来自普通工人群众 。
工人与经营者关系持续紧张,而且一直也没有缓解。工人曾经对民主评议、选举、罢免干部的权 利的呼声很高,职业流动中的服从组织率在明显下降 , 政府的职能转变、 工会的群众认可程度、 企业的制度治厂等都成为工人诉求中的问题 。与劳动权利受到的冲击相比,他们更担心财富上的 两极分化。他们希望从过去为社会积累的财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份额 ,也不希望曾经给予自己生 。“民” 告 “官” 的争议案在增加, 劳动争议案在增 存保障感的财产假改革之名与自己失去联系 加,而工人的胜诉率也在增加。 工人已经产生了新的需求, 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动已经开
一、工人当事人认知和行为的本原价值
工人当事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人文学术研究不能不察的 ,而且与学术研究者相比较他们的认知 和行为有着本原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工人不是被人怜悯和同情的社会因子 ,而是有尊严的积 极的社会力量。 1973 年,我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工人技术员的经历给我留下最深记忆。 我和我的同学还写
二、工人的自尊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出现了下移甚至衰落, 我们 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对他们持有信心 。因为,他们有着对生存环境大量的知识和适应环
② 境的认知能力; 还可以说,他们有着自尊和自信, 是有着自己尊严的社会行动者。 诚如英国学
三、新生代工人的自信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
追寻我们调查和研究的轨迹,如果说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工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那么在新的 世纪新一代工人的问题凸显出来 。这包括国有企业中的新工人和大量的不断增加的农民工 。他们 的特点,是与传统体制联系较弱, 与老工人的自尊不同而对在新体制中改善自身的地位有着自 信。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 ,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 可以拥有自信; 自信是一种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 什么; 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会萌发出控制自我命运的意识 ,与作为被动的旁观
瑣 瑏 者以及事件的牺牲品形成对照。
与老工人不同,他们感到物质利益胜于政治荣誉 ,而且注重直接的具体的物质利益 ,为此可 能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冲突,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使自身的地位有所改变 。从行为认知来 看,他们深知改革带来的变化对自身地位是有利的 。从行为动机来看,种种限制性因素也使他们 存在着实现自我的隐忧。从行为控制来看,由于自信与隐忧同在便格外注重自身的努力 ,或取主 动进取行为,或取减少受阻的防范行为,两者互补呈现一种积极的态势。从行为后果来看,他们 更看重自身的价值,更有信心于改革的前景,更愿意与企业一起承担风险,更相信制度因素所起
瑡 瑏 代表大会。这给了该省工会干部很大的震动和警示 。
工人的自尊还促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职代会政策的调整 。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改 制中职代会的功能和作用有所减弱 ,但事实上地方性的差异非常大。在一些地区,职代会的职权 比以前有明显扩大,甚至超出 《企业法 》 规定的范围。 例如, 河南、 上海、 黑龙江、 江苏、 浙 江等地,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国家经贸委在国务院授权下,2003 年、2006 年分别出台了 《关于 , 强调改制方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 和 《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 》 案中的职工安置方案需经企业职代会审议和共决 。其基本原因,是职工群众对职代会保护自己权 益的价值被认识,在企业劳动社会问题增长的情况下职代会变成一个征战之地 ,平时无所作为的
⑨ 而言是尊重自己而不甘人后。
工人的自尊促成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工会政策的调整。由于工人停工、怠工、罢工等 事件逐渐增多,这就促使工会向中央反映。1988 年, 中央书记处讨论相关问题时认为, 在职工 群众的正当权益受到严重侵犯,通过基层的民主渠道不能得到解决时, 工会有权领导群众揭露、 举发以至进行其他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 。还提出,工会应该有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意见或对策, 可以由全国总工会把处理罢工问题的成功案例发给各级工会参考 ,做好处理群众性的突发事件的
① 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发表在学报上 。 这个人就是 13 岁进厂当童工, 时任整染车间副主任的工人工
程师石铨。20 多年来,石铨主持和参与了 50 多项技术革新, 在洗、 染、 烤、 炭、 起、 剪、 刷、 蒸、裁、压、检十一道工序上都有创新。 10 余年后的 1985 年,我开始了工人问题的职业教学与研究 。2000 年前后,我总结对工人状 。我需要这种支持, 因为工人问题的研究众说纷 况的研究时,不由得要寻找来自 “田野的支持” 纭,只有走近他们才能使我拾起信心和理性 ,持守一种学术研究的定力。 206
者安东尼·吉登斯所言,理解现代社会生活与此前的社会生活的非连贯性 、非连续性,关键是要 避免轻而易举地确定一个社会是什么的假设 ; 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 ,对他们日常 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的知识 ; 对社会的研究,要更为关注社会活动中更为
③ 凡俗、更为实际的方面。 按照社会心理学者的理解, 尊严是指人拥有应有的权利, 是人对自我
⑥ 口。 但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还是热忱地投入到改革中。 在初期他们还是受益者, 却也
207
敏锐地捕捉到可能出现的风险。 这些风险使工人们的自尊被激活而且一再地展现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相关政策的合理 调整。这包括工会政策、职工代表大会 ( 简称职代会) 政策、企业改革政策等。 国有企业工人在改制中自尊的展现 ,经历了若干过程。初期,既有原始抗争,也有有质量的 群众举报。像毁机器、砸产品、偷东西、骂大街、动手打人、消极怠工等。也有联名信告、集体 上访、诉诸新闻舆论、散发传单、聚众交涉、请愿示威、查帐算账、组织停工罢工等。通常,经
研究 30 年改革开放中的工人问题,可以考察他们的生存状况指标, 也可以考察相关的环境 约束指标、劳工标准指标、经济增长指标、社会发展指标、 政治绩效指标等。 而在我的视野里, 这些指标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实际上,相互冲突的指标背后是不同权益主体在改革开放中认 知和行动的不同动机和目标。通常,其被纳入到行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体制中 。尽管其中充满矛 盾乃至冲突,但从改革开放始直至现在,大体维持了制度性的合作而避免了原苏联和东欧的制度 性危机。以矿难为例,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矿难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 , 而非改革开放后。 同 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行政主导往往排斥社会参与, 致使社会参与难以发育而被边缘化。 2010 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与以往有明显不同。 富士康多起员工自杀事件, 反映了新 一代制造业工人权益诉求的直接 、公开、多样等非传统的不确定性。南海、昆山、北京等地的罢 工,反映了工人诉求超出企业、地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社会反响异常强烈。因此,有必要 追问,我们有行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机制 ,为什么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工人不选择这些途径 ,而选 择自发解决矛盾的办法? 基本原因是,在多元权益主体形成和互动的背景下 ,自上而下行政化规 制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化权利的建构 。进而言之,无论是国家的劳动立法,还是政府 的劳动管理,抑或是企业的劳动控制,都应该考虑劳动者的主体性需求和社会的自治性功能 ,在 上述两方面的互动和平衡中才可能求得劳动社会问题的化解 。 本文围绕工人主体性的展现,重点阐述工人的自尊与自信及其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以说 明尊重和守护工人的主体权益才能实现其与制度的合作并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
[ 关键词] 工人状况 劳动社会事件 阶层分化 主体性 维权机制 [ 中图分类号] C9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114X ( 2011 ) 03 - 0206 - 08
2010 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 ,使我不由得回顾起 30 多年来自己在工人状况调查和 研究中的一个判断: 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中 ,尽管矛盾错综复杂,工人的主体性却在形 成和成长,不仅他们自身表现出自尊和自信 ,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瑢 瑏 职代会往往成为工人捍卫自己生存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合法武器 。
Baidu Nhomakorabea
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到工人的自尊促成企业改革政策的调整 。这就是葫芦岛系 208
列事件。在世纪交替的 10 年里,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杨家杖子矿务局所在地 , 创造了一个经验,也得出了一份教训。我曾经到那里考察过他们的经验 ,就是注重工人的权利和 工会的作用。如 1994 年,300 多名工人因不能及时得到规定的生活费用 ,占据矿房,封锁公路, 准备进京上访; 1996 年,该矿因交不起电费被电业部门停电, 一些工人认为影响了日常生活而 准备游行。矿工会和市总工会都顺应工人的要求并妥善处理了这些事件 。后来,让人颇感意外的 是,由于问题隐藏很深,2000 年春天该矿因为实施关闭破产而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上万矿工大 骚乱事件。政府、警察与矿工发生大规模激烈冲突 。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此迅速下 。 国务院办 发了 《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职工下岗再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 公厅就一个企业发生的这种事件专门下发文件 ,是罕见的。通知强调,要逐一分析国家有关政策 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工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再后,由于工人们不间断地 投诉,2005 年传来了该矿百余党政干部和警察涉嫌官商勾结、 霸占矿山资源、 欺骗性破产被抓 的消息。
处境。从行为动机来看,工人总体上希冀的是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和生活 。从行为选择来看,除极 端情况下发生激烈冲突外反而更注重自我约束 。从行为控制来看,更能化解焦虑、沮丧而努力与 外界互动。从行为目的来看,在看似无动于衷的表象后面是努力实现某些经济需要的追求 ,为生 活的前景添加某种意义或亮色。从行为后果来看,他们在不利的处境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 ,一般
⑩ 1992 年颁布的 《工会法》 经 2001 年修订,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 工作。
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明确规定了工会在劳动冲突中的合法代表 性。对现有工会的不满也在增加。例如,2009 年陕西省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省的 “第二工会 ” 事 件,西安市部分退休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联合签名上访, 要求筹建陕西企 ( 事 ) 业工会维权
本文围绕工人主体性的展现重点阐述工人的自尊与自信及其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以说明尊重和守护工人的主体权益才能实现其与制度的合作并有助于社会的良l生发二工人的自尊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上个世纪8o年代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出现了下移甚至衰落我们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对他们持有信心
广东社会科学
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的一种主观需要 。自尊或自信受到伤害,其实就是尊严受到 侵犯。中国国有企业工人的自尊,与西方文化中注重自我先在性与绝对性的自尊有所不同 ,是与
④ 然而, 它仍然需要有 极强的承受、忍耐力粘合在一起的, 其自我保护的方式相当隐蔽和委婉。
保障地被尊重和被守护,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追求自身合理性及价值的动态平衡 。有研究还揭示了 国有企业工人在改制中维护自尊所使用的各种策略 ,包括群际层面的社会比较和社会记忆 ,群体
⑤ 内层面的社会比较和个体记忆,以及人际层面的信息控制、疏离、述说和职业修辞等。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工人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展现着他们的自尊 。这种展现的起点异常复杂,他 们真实社会身份与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指标是不匹配的。 长时间以来他们的政治身份能够 “领导一切” ,而其他身份却并不相符。例如,有学者研究认为 , “文化大革命 ” 对教育的影响, 使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减少 14. 3% , 城镇下岗职工中很大比例的人群深受其害; 改革开始后, 尤其是他们进入退休年龄和老龄时 , 他们中相当多数还会成为低收入人群、 底层阶层或贫困人
2011 年第 3 期
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 : 一个延续 30 年的判断及检验
冯同庆
[ 提
— —工人认知和行为的本原价值 。 在 要] 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人的状况,应该重视当事人—
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 ,工人的主体性反而得以展现 ,彰显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2010 年春夏连续发 生的劳动社会事件集中反映了工人的主体性诉求 ,以此为契机构建工人维权机制的社会权利基础才是 理性的选择。
⑦ 继而, 行政系统、党务系统揭发的问题十分有限,而比较有质量的举报大多来自普通工人群众 。
工人与经营者关系持续紧张,而且一直也没有缓解。工人曾经对民主评议、选举、罢免干部的权 利的呼声很高,职业流动中的服从组织率在明显下降 , 政府的职能转变、 工会的群众认可程度、 企业的制度治厂等都成为工人诉求中的问题 。与劳动权利受到的冲击相比,他们更担心财富上的 两极分化。他们希望从过去为社会积累的财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份额 ,也不希望曾经给予自己生 。“民” 告 “官” 的争议案在增加, 劳动争议案在增 存保障感的财产假改革之名与自己失去联系 加,而工人的胜诉率也在增加。 工人已经产生了新的需求, 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动已经开
一、工人当事人认知和行为的本原价值
工人当事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人文学术研究不能不察的 ,而且与学术研究者相比较他们的认知 和行为有着本原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工人不是被人怜悯和同情的社会因子 ,而是有尊严的积 极的社会力量。 1973 年,我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工人技术员的经历给我留下最深记忆。 我和我的同学还写
二、工人的自尊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出现了下移甚至衰落, 我们 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对他们持有信心 。因为,他们有着对生存环境大量的知识和适应环
② 境的认知能力; 还可以说,他们有着自尊和自信, 是有着自己尊严的社会行动者。 诚如英国学
三、新生代工人的自信及其行动与良性社会后果
追寻我们调查和研究的轨迹,如果说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工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那么在新的 世纪新一代工人的问题凸显出来 。这包括国有企业中的新工人和大量的不断增加的农民工 。他们 的特点,是与传统体制联系较弱, 与老工人的自尊不同而对在新体制中改善自身的地位有着自 信。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 ,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 可以拥有自信; 自信是一种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 什么; 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会萌发出控制自我命运的意识 ,与作为被动的旁观
瑣 瑏 者以及事件的牺牲品形成对照。
与老工人不同,他们感到物质利益胜于政治荣誉 ,而且注重直接的具体的物质利益 ,为此可 能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冲突,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使自身的地位有所改变 。从行为认知来 看,他们深知改革带来的变化对自身地位是有利的 。从行为动机来看,种种限制性因素也使他们 存在着实现自我的隐忧。从行为控制来看,由于自信与隐忧同在便格外注重自身的努力 ,或取主 动进取行为,或取减少受阻的防范行为,两者互补呈现一种积极的态势。从行为后果来看,他们 更看重自身的价值,更有信心于改革的前景,更愿意与企业一起承担风险,更相信制度因素所起
瑡 瑏 代表大会。这给了该省工会干部很大的震动和警示 。
工人的自尊还促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职代会政策的调整 。就一般情况而言,企业改 制中职代会的功能和作用有所减弱 ,但事实上地方性的差异非常大。在一些地区,职代会的职权 比以前有明显扩大,甚至超出 《企业法 》 规定的范围。 例如, 河南、 上海、 黑龙江、 江苏、 浙 江等地,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国家经贸委在国务院授权下,2003 年、2006 年分别出台了 《关于 , 强调改制方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 和 《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 》 案中的职工安置方案需经企业职代会审议和共决 。其基本原因,是职工群众对职代会保护自己权 益的价值被认识,在企业劳动社会问题增长的情况下职代会变成一个征战之地 ,平时无所作为的
⑨ 而言是尊重自己而不甘人后。
工人的自尊促成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工会政策的调整。由于工人停工、怠工、罢工等 事件逐渐增多,这就促使工会向中央反映。1988 年, 中央书记处讨论相关问题时认为, 在职工 群众的正当权益受到严重侵犯,通过基层的民主渠道不能得到解决时, 工会有权领导群众揭露、 举发以至进行其他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 。还提出,工会应该有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意见或对策, 可以由全国总工会把处理罢工问题的成功案例发给各级工会参考 ,做好处理群众性的突发事件的
① 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发表在学报上 。 这个人就是 13 岁进厂当童工, 时任整染车间副主任的工人工
程师石铨。20 多年来,石铨主持和参与了 50 多项技术革新, 在洗、 染、 烤、 炭、 起、 剪、 刷、 蒸、裁、压、检十一道工序上都有创新。 10 余年后的 1985 年,我开始了工人问题的职业教学与研究 。2000 年前后,我总结对工人状 。我需要这种支持, 因为工人问题的研究众说纷 况的研究时,不由得要寻找来自 “田野的支持” 纭,只有走近他们才能使我拾起信心和理性 ,持守一种学术研究的定力。 206
者安东尼·吉登斯所言,理解现代社会生活与此前的社会生活的非连贯性 、非连续性,关键是要 避免轻而易举地确定一个社会是什么的假设 ; 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 ,对他们日常 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的知识 ; 对社会的研究,要更为关注社会活动中更为
③ 凡俗、更为实际的方面。 按照社会心理学者的理解, 尊严是指人拥有应有的权利, 是人对自我
⑥ 口。 但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还是热忱地投入到改革中。 在初期他们还是受益者, 却也
207
敏锐地捕捉到可能出现的风险。 这些风险使工人们的自尊被激活而且一再地展现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相关政策的合理 调整。这包括工会政策、职工代表大会 ( 简称职代会) 政策、企业改革政策等。 国有企业工人在改制中自尊的展现 ,经历了若干过程。初期,既有原始抗争,也有有质量的 群众举报。像毁机器、砸产品、偷东西、骂大街、动手打人、消极怠工等。也有联名信告、集体 上访、诉诸新闻舆论、散发传单、聚众交涉、请愿示威、查帐算账、组织停工罢工等。通常,经
研究 30 年改革开放中的工人问题,可以考察他们的生存状况指标, 也可以考察相关的环境 约束指标、劳工标准指标、经济增长指标、社会发展指标、 政治绩效指标等。 而在我的视野里, 这些指标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实际上,相互冲突的指标背后是不同权益主体在改革开放中认 知和行动的不同动机和目标。通常,其被纳入到行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体制中 。尽管其中充满矛 盾乃至冲突,但从改革开放始直至现在,大体维持了制度性的合作而避免了原苏联和东欧的制度 性危机。以矿难为例,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矿难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 , 而非改革开放后。 同 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行政主导往往排斥社会参与, 致使社会参与难以发育而被边缘化。 2010 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与以往有明显不同。 富士康多起员工自杀事件, 反映了新 一代制造业工人权益诉求的直接 、公开、多样等非传统的不确定性。南海、昆山、北京等地的罢 工,反映了工人诉求超出企业、地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社会反响异常强烈。因此,有必要 追问,我们有行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机制 ,为什么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工人不选择这些途径 ,而选 择自发解决矛盾的办法? 基本原因是,在多元权益主体形成和互动的背景下 ,自上而下行政化规 制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化权利的建构 。进而言之,无论是国家的劳动立法,还是政府 的劳动管理,抑或是企业的劳动控制,都应该考虑劳动者的主体性需求和社会的自治性功能 ,在 上述两方面的互动和平衡中才可能求得劳动社会问题的化解 。 本文围绕工人主体性的展现,重点阐述工人的自尊与自信及其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以说 明尊重和守护工人的主体权益才能实现其与制度的合作并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
[ 关键词] 工人状况 劳动社会事件 阶层分化 主体性 维权机制 [ 中图分类号] C9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114X ( 2011 ) 03 - 0206 - 08
2010 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 ,使我不由得回顾起 30 多年来自己在工人状况调查和 研究中的一个判断: 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中 ,尽管矛盾错综复杂,工人的主体性却在形 成和成长,不仅他们自身表现出自尊和自信 ,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瑢 瑏 职代会往往成为工人捍卫自己生存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合法武器 。
Baidu Nhomakorabea
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到工人的自尊促成企业改革政策的调整 。这就是葫芦岛系 208
列事件。在世纪交替的 10 年里,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杨家杖子矿务局所在地 , 创造了一个经验,也得出了一份教训。我曾经到那里考察过他们的经验 ,就是注重工人的权利和 工会的作用。如 1994 年,300 多名工人因不能及时得到规定的生活费用 ,占据矿房,封锁公路, 准备进京上访; 1996 年,该矿因交不起电费被电业部门停电, 一些工人认为影响了日常生活而 准备游行。矿工会和市总工会都顺应工人的要求并妥善处理了这些事件 。后来,让人颇感意外的 是,由于问题隐藏很深,2000 年春天该矿因为实施关闭破产而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上万矿工大 骚乱事件。政府、警察与矿工发生大规模激烈冲突 。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此迅速下 。 国务院办 发了 《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职工下岗再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 公厅就一个企业发生的这种事件专门下发文件 ,是罕见的。通知强调,要逐一分析国家有关政策 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工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再后,由于工人们不间断地 投诉,2005 年传来了该矿百余党政干部和警察涉嫌官商勾结、 霸占矿山资源、 欺骗性破产被抓 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