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上学期
七年级学科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
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
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说明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特点,B项正确;兼收并蓄、一脉相承、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错误,故选B项。
【点睛】
2.根据表中的提示信息,表格中“古人类代表”对应之处应该填写的是()
古人类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使用意义
__________约70万﹣20
万年
保留猿的某
些特征
打制石器天
然火
为“从猿到人”学说提供了
有力的证据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表格内容反映是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天然火,用火烧烤事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不是元谋人、山顶洞人,半坡人的特点,ACD项排除。
故选B项。
【点睛】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阶级分化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早期城市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共同证明了原始农业兴起,A项正确;出土的稻粒不能说明阶级分化产生,B项排除;题干中考古发现与国家建立无关,C项排除;题干中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早期城市出现,D项排除。
故选A项。
4.关于下图房屋类型居住的原始农耕居民,说法正确的是()
A.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B.他们的房屋建筑适应了长江流域的气候特征
C.他们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D.他们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图片是半坡人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主要使用磨制石器,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因此说法正确的是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C项正确;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他们的房屋建筑适应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排除D项。
故选C项。
5.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主要是由于()
A.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融合而成
B.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中华民族有着锐意进取的精神
D.华夏族孕育于古老的传说时代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主要是由于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融合而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A项正确;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华夏族孕育于古老的传说时代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
故选A项。
6.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发现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文物。
这表明
A.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
B.考古工作否定了传说故事
C.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区别
D.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可知,这表明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
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
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C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A项。
7.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材料反映了()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禹是夏的开国君主
C.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
D.夏朝开始实行了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及禹崩,虽授益……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天子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选A;B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信息,排除D。
8.社科院版《中国通史》记载:“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原来商朝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
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
”此材料说明()
A.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B.西周只在商朝故地进行分封
C.分封的基础是土地和人口
D.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分封制是为了稳定统治。
分析材料信息,“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
”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D项正确;分封制对象是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A项排除;分封的内容是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B项错误;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C项错误。
故选D项。
【点睛】
9.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A.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
B.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
C.青铜器成为权力的象征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已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C项正确;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青铜工艺水平高超,与“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天五鼎四簋”的说法无关,ABD项排除。
故选C项。
【点睛】
10.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A.造字方法多样
B.记载内容丰富
C.出现年代最早
D.发现数量很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甲骨文记载可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材料甲骨文记载不说明造字方法多样,A项排除;题干材料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不能说明出现年代最早,C项排除;题文材料没体现发现数量多,D项排除。
故选B项。
1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农业生产力提高”。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进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的包括井田制和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这段时间,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历史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国家,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农业生产力提高”,这些特征不能体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CD项排除。
故选A项。
【点睛】
12.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则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最突出趋势是
A.周天子由强变弱
B.国家数量由多到少
C.诸侯由弱变强
D.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逐渐减少,体现出了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趋势,D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威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国家的数量逐渐由多变少,排除B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诸侯由弱变强,排除C项。
故选D项。
13.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经济基础的是
A.奖励军功
B.废世袭制
C.推行县制
D.鼓励耕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经济基础”和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增强经济力量,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经济基础,D正确;奖励军功属于军事举措,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A排除;废除世袭制,推行县制属于政治举措,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BC排除。
故选D。
14.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的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
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5.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孩子天性,充分信赖孩子能力,放手让孩子探索与尝试。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性工作。
下列思想与材料中的观点一致的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观点可知,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C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A项排除;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因材施教,B项排除;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爱人”,D项排除。
故选C。
【点睛】
16.法家对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变革影响最大。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下列选项中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仁政治国,爱民保民
B.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C.礼治天下,学以成圣
D.重刑崇法,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主张重刑崇法,君权至上,D项正确;A项是儒家,B项是墨家,C项是儒家,排除ABC。
17.“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歌颂“陛下”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平定地方叛乱
C.开创“文景之治”盛世
D.强调以德治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A项正确;材料中“平定天下”是指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而不是平定地方叛乱,B项错误;西汉王朝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C项错误;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18.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和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所以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9.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中央任命的官吏取代了世袭的诸侯。
这一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再有世袭的诸侯。
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故A不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制,西周产生众多诸侯。
分封产生的诸侯可以世袭。
故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
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21.汉文帝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
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
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文帝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有利于促进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B项正确;增加国家的财政守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排除;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D项排除。
故选B项。
22.西汉初期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是
A.汉文帝
B.汉文帝和汉景帝
C.汉惠帝
D.汉武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经济相当繁荣,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的繁荣景象为“文景之治”,因此B项正确,因此排除ACD三项。
2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派刺史巡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地方官员的)治政状况,根据其政绩决定提拔或降免,重新审理判定冤假错案等。
这段材料反映了汉代()
A.郡国并行的危害
B.儒学的正统地位
C.盐铁官营的影响
D.监察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派刺史巡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官员的治政情况,并根据其政绩决定提拔或任免,这体现了汉朝监察制度的强化,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下列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显著进步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耧车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都尉赵过发明的。
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由
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
耧车的三个耧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C项正确;铁制农具在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排除A项;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排除B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统一货币,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5.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A.西周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早期
D.东汉中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分析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东汉中后期统治阶级内容的争取夺利斗争,D项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A项排除;秦朝是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度,B项排除;西汉早起沿袭秦朝体制,C 项排除。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要到有文字记录后的时代才能够确切考证……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考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进行记载。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1)从史料的表现形式看,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
(2)材料二中的哪个史料能够作为证实材料一“以商朝为出发点”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
(3)请列举一处河南省内的商朝遗址,并简述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文献史料、实物史料。
(2)图2;因为商朝有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安阳殷墟;殷墟的考古发现为了解中国文字发展、古代信仰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殷墟的宫殿遗址为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制度、都城选址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内容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属于文献资料,材料二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图二甲骨文,因为商朝有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小问3详解】
本题书开放性题目,介绍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是安阳殷墟是商朝遗址。
殷墟的发现为了解中国文字发展,古代信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殷墟的宫殿遗址也为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制度、都城选址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点睛】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
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
……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延定封号。
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
……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
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哪一制度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郡县制。
分封制。
(2)措施:颁布“推恩令”。
作用:削弱了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秦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秦汉时期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是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关系的郡县制。
全国分成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分封制的教训。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削弱王侯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作用是削弱了王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的影响是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秦汉为中华民族统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点睛】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戴扬本《中国经济史话》材料二: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富商大贾或蹛财(囤积财物)役贫(役使贫民),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冶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