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管理如何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 2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英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値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崔君男王洪义[摘要]经过30余年发展,传统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开发区面临人员身份模糊、适用法律不统一、机构编制有限、多种编制并存、人员分化严重、队伍动力不足等困境。
对此,部分先行区域做出一系列尝试,通过施行法定机构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加强绩效管理,改革薪酬分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但改革也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改革不彻底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既往改革经验基础上,加强上级改革统筹,集成化推进全员聘任改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重建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开发区是政府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发展而划定的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实施特殊经济管理、开展特定经济活动的专门区域。
[1]我国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等各类开发区迅速发展。
到2020年8月,全国各类开发区总量已经达到269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639家。
冏开发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聲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统计,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网和169家国家级高新区[4]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万亿元,占同期我国GDP比重达23.6%。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开发区30余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文章编号]2096-5761(2021)04-0001-08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为此,天津、济南等地纷纷启动改革进程,谋求激发新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从全国层面看,各先行区域改革方向、进度、措施均有不同,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改革阻力大、进度慢、不彻底等问题。
因此,亟待对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
国开城市管理形考三 谈一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
国开城市管理形考三谈一谈引导城中村
城市化的若干对策
要实现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必须正确处理城中村的规划管理。
针对当前城中村规划管理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论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规划管理。
首先,城中村问题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对基于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属性的城中村地区,在户籍、土地、规划、建设、融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
因此,城中村改造应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各村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实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全覆盖。
其次,城中村规划管理需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统筹、配套建设、村民为本、多方共赢、吸引资金、多元筹措、依法安置、合理补偿、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六个方面原则。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包括城中村整治和城中村改造,通过改变物质空间形态的方式促进城中村社会组织形态等各方面的彻底改变,达到城中村与城市全面融合的目标。
最后,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对策实践分析包括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明确城中村改造相关需求内容。
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题内容之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中村的现状、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产权属性和范围、整治或改造需求及可行性,对建成区和城中村地区的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管理,妥善安排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时序和规模,合理安排待改造城中村的安置场所和回迁住房建设。
同时,需要出台城中村调查的要求,明确调查的具体内容,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及计划的编制技术规范,规范城中村改造计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流程。
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篇一: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萧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按照县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制定萧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城镇化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注重,五统筹”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促进”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城乡建设“提质、提效、升级”的总体目标,确保“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任务的完成,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五个萧县”目标实现。
二、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
注重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做到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城镇发展统筹安排,提升规划执行力,增强规划引领作用。
2、统筹城乡。
以“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系,以“三化”推动城镇规模发展,引导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聚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互动发展。
坚持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特色小城镇推动城镇扩张。
夯实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配套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4、创新理念。
更新观念,扩大开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县城规划面积55万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55%。
城镇化而已和形态更加优化、城镇化清道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四、具体任务:强力实施《萧县十三五规划》城乡建设“114战略”:[1]是打造凤北为主体的新城区,坚持高标准的规划、高品牌的引入、高水平的建设。
加快凤山隧道、龙腾大道建设,使新老城区紧密相连;加快岱湖开挖及沿湖景观、道路、文体娱乐,使凤城真正成为山水生态新城;加快引入建设高品牌新区医院、中小学、幼儿园、老年公寓、凝聚新区人气,以人气推进新区经济发展;加快以高铁萧县北站为中心的物流、人流项目建设,突出高铁经济特色;加快实施凤城新区“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等民生工程建设,彰显新区“新”字特色。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3级金融3班李琦132431301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习近平主席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状况。
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经济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面对新常态的新形势,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成为了一个关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财政政策应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可以更多地放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环境以及防范金融风险和重大改革推进上。
第二,积极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
就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刘元春表示,“培育新增长点”不仅是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我国全面摆脱“三期叠加”风险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将它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政策的核心,可以使明年经济工作定位更明确。
第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在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2015年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全县新型城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全县新型城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最近,市委张书记到诸城调研农村社区化发展并作了重要讲话,在全县合村并点建设新型社区推进会议上,县委王书记作了题为《建设大村居、实行大民主,开展大服务》的讲话,今天又专门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足以说明市县党委、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县里通知要求,重点是座谈产业、投入、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怎么发展。
我个人认为,产业是建设城镇化的基础,投入是建好城镇化的关键,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镇化档次的重要措施。
就开发区而言,在下一步工作中,就是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投入为根本,加强城镇管理,完善城镇功能,打造精品工程,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以产业集聚为重点,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城镇的推进就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落户开发区,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城镇,以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频繁,一方面繁荣了城镇的商贸,另一方面又会使更多的人口到城镇寻求发展机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县委、县政府给开发区的定位就是工业区。
工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
即使城镇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建设,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推进。
因此,在推进工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开发区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工业产业化来带动城镇化。
以现有的社会经济现状和能力,我们决不能就城镇来抓城镇,城镇化还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来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1234”产业提升规划和开发区“一园四区一城”的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建设全县高新高端产业聚集区为目标,以产业关联性为依据安排项目,大力实施“办好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珠宝加工、造纸包装、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拉链、塑胶等七大主导产业,吸引上下游配套厂家,形成产业集群,以产业做支撑,把促进产业发展、集聚与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园区集中,帮助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关注城市的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以下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上下功夫。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2.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
3.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向高技术、绿色、智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政府可加大绿化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推行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
政府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议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得越加迅猛,城镇人口占比逐步增加。
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存在许多诸如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要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机发展关系。
一、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新型城镇化要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真正将人民放在城市建设的中心地位,围绕市民需求进行城市规划。
应该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建立市场供需监测预警机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形式多样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打造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二、发展多元经济,促进就业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以实现更加广泛的资源配置与更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提高就业率,让城市可以给予居民更好的生计与发展机会。
三、创新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提升城市的规划、营造、交通等城市管理能力。
创新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城市规划,重视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市景观,保障城市安全等。
加强城市管理,可以让城市更加宜居、宜商、宜游,让城市成为别人向往的地方。
四、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关系,是新型城镇化追求的重要方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注重生态资源均衡分配与节约利用,强化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修复,重视管理环保用地,加快全民教育,采用可持续的城市设计理念,将城市建设纳入全球气候目标管理,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实现城乡共赢的目标。
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多元发展,强化环保,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让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幸福感更强,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发言稿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前所未有。
首先,我想谈一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对住房需求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如何在满足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我们也需要加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刚需购房人群来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购房需求也会逐渐趋于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升,推动房地产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支持力度,满足不同群体的租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新型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引导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并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开发新产品,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座谈会上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
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15•【字号】同政发[2011]225号•【施行日期】2011.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同政发[2011]2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对于我市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确立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着力推进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三名一强”建设步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
着力突破支柱产业单一的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使城乡一体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2、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化导向。
3、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4、坚持节约发展、绿色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二、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确定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实施城市建设工程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每年转移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三、主要任务根据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框架,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坚持“空间集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8个农业县区驻地镇建设为中心,实施“大县城”战略,以20个“百镇建设”重点示范镇为重点,通过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和政策优惠,大力推进人口向县城集中,壮大县域中心城镇规模;择优发展特色鲜明、具有产业支撑的示范镇,积极推进县域人口与经济布局的空间集中化进程,形成连动推进一体化的城镇化格局。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 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 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 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 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 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 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 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 Nhomakorabea中居住,从而带来 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 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 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 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
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 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 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 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 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 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 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 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 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 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 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 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 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 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 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 的难度。
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加速器”
治 、经 济 、 文化 发 展 和 社 会 和 谐 程 度 。 良好 的城市管 理 ,甚 至能够 成为
一
个 城 市 发 展 的前 导 和 引擎 。 在 新 型 城 镇 化 推 进 过 程 中 , 我 们
发展 的大背景下 ,在 党中央 国务 院 、
明 显 ,垃 圾 围 城 、 交 通 拥 堵 等 城 市 病 逐 步 显 现 ,农 民 居 住 生 活 条 件 亟 待 改
于新型城镇 化建设和 广大市 民群 众。
二 、新 型城 镇化赋 予新使命
美国著名 学者 雷利认 为 ,一 个城
善 ,大量农 民面临 向市 民 的身 份快速 转换 。同 时,新时 期城市管理 问题 的
解放 思想 ,转变观 念 ,以新型城镇 化
已经不 能适应城 市管理工作 的需要 。 随着 城 市经 济的 快速发展 、 新型 城镇化 的不 断推 进 ,人 们对 物质 文明
追 求 的 同 时 对 精 神 文 明 的要 求 也 越 来
城市 管理 问题 的处置效 率和 能力 ,是 引领 ,大力 推进城 管工作创 新 ,把 城
路 、加 快 转变 的过 程 ,要通 过学 习不 断 反思工作 中存在 的 问题和 不足 ,研 究 对策 ,狠抓落 实 ,推 动城市 管理 工
市对周 围地 区的吸 引力 ,与 它的规模 成正 比。德 国经济地理 学家 克里斯特 勒认 为 ,中心城市依 靠更加 完善 的综
合 服 务 功 能 , 能 吸 引 产 业 和 人 口 集 聚 。 而 事 实 更 能 说 明 一 个 道 理 , 即 一
作再上 新 台阶。
一
、
新型城镇化带 来新机遇
MK_051.我国普通县市“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及实践反思
采取以开发区为主导、部分融合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实现短期内资源迅速向开发区集中, 同时借助小城镇相对成熟的公共服务设施。从地理区位上看,尤其是临近主城、区位较好的 开发区集聚要素能力强、工业化速度快,区带镇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例 如南通如东县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与洋口镇、邹城市开发区与北宿 镇等均采用这种模式
2000NºN¤mA•432529468ÿNÅ–Plè‰Ä€‹Õÿ
我国普通县市“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及实践反思
孙洁,陈利
摘要:从区镇矛盾、城乡分割和城镇化滞后等现实问题出发,对我国普通县市域内开发区与小城镇管理合 并的必要性进行总结。根据开发区等级、发展阶段、地理区位及小城镇产业基础等影响因素,将“区镇合 一”归纳为区带镇-不完全融合、镇带区-不完全融合以及区镇完全融合三种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山 东省宁阳县为案例剖析了其“区镇合一”的运行过程、具体措施以及成效,反思其终止的问题根源,认为 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区域内外综合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区镇合一” 。 关键词:区镇合一 管理模式 反思 山东省宁阳县
不足,一是缺乏对“区镇合一”的系统性总结及具体模式的归纳,二是对“区镇合一”模式 的适用性不甚明确,其能否被任何地区简单运用值得反思。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山东省宁阳县的实践经验教训,指出欠发达地区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综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1BSH058)
合考虑是否具备区镇管理整合的条件,以期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区镇合一”是指将开发区与其所在的小城镇(或街道)合并,通过整合归并政府职 能实现体制与制度创新,促进区与镇的互动发展
[1-4]
。早在 2004 年浦东新区依托四个国家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19•【文号】国办发〔2017〕7号•【施行日期】2017.0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以改革创新激发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规划引领。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一、发展成就(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四)创新能力实现提升(五)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六)辐射能力愈发凸显(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八)社会发展日臻和谐二、发展形势(一)国际形势(二)国内形势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路径(三)发展目标四、重点任务(一)营造优良投资发展环境(二)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壮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五)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六)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七)提升要素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八)优化开放型经济格局(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十)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一)加强园区社会建设五、政策措施(一)实施分类管理指导(二)积极推动依法治区(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六)提升人才竞争优势(七)加强规划组织落实前言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边境合作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坚持国务院确定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在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效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边境合作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在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增进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打造边疆经济增长点、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开发模式
的 前提下,要通过特殊的社会保障金就地养起来,在养老中
自 然减员;对第二代有文化的青壮年,通过教育转化为地方
与 不 同类 型 主 体 功 能 区 的规 划极 不适 应 。建 议 建 立 与 国土 分 类 相 对 应 的 四 类 政 府 管 理 模 式 和 地 区国 土 资
源的开发模式。以全 国主体功 能区规划 为依据 、以实施规划为契机 ,启动新 一轮 中国行政 管理体制 的改 革 ,既是 落实全 国主体功 能区规划的需要 ,也是 中国深化行政 管理体制管理 难的机遇 。
的飞跃。这种认识飞跃表现为:一是由于国土资源对经济开 源开发中严重存在的过度、错位、浪费式的开发,与政府管
济与社会发展中将承担不同的功能。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 要高度重视国土功能区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还要高度重视围
【 日 收稿 期]20 — 9 2 07 0 —1 【 作者简介]张孝德 (96 ,山西长治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博士 15 一)
、
政府 理 缺 越 错 与 土 源 管 的 位、 位、 位 国 资 的
过度、 错位、浪费式的开 发密切相关
t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 理方式的矛盾。 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这标志着 我国在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国土资源功能认识上 发承载力不同, 并不是所有的国土资源都能承载同样强度的 经济开发,有些地区可以进行优化和重点开放,有些地区则 必须进行限制或禁止开发。二是不同的国土资源,在中国经 放区, 重点承担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开发功能,而在
苏浙闽开发区值得河北借鉴的四大实策
领导笔谈8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特殊战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开发区强则区域经济强。
2016年3月,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一行三人赴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开发区学习对标,感到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省借鉴。
一、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目前,河北现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240家,而江苏、浙江、福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则分别只有131家、79家、102家。
对标苏浙闽,我省开发区质量内涵的差距是最大“短板”:产业特色不明、集聚程度不高、结构层次偏低、产出规模偏小。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苏浙闽三省着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化开发区的做法可鉴可学。
比如,浙江自2008年起就开展了高标准推进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工作。
先后共整合各类园区300多个、辐射带动区域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
由此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衔接互动,加快以业兴城、以城促业,产城联动、宜居宜业的组团化发展,使开发区拓展了发展空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深化整合提升,全省出现了29家工业总产值超500亿的开发区,其中超2千亿的1家,超千亿的9家。
浙江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的思路:按照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不同特征,加快整合开发区,形成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适应的开发区布局。
主要做法是,加大设区市市本级各类开发区整合力度,同一行政区域内,区块相邻的开发区,原则上以国家级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主体,进行整合优化提升。
对于四至范围交叉、一个功能区块上存在多个主体的开发区,按照“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原则进行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
对符合“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且区域独立、四至范围明确的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积极支持其整合优化。
在保留国家和省级部门授予的各类牌子、保持国家和省级业务部门指导和管理关系不变的同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形成“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政府牵头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科学公正,优胜劣汰”的管理、指导、考核评价机制。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开发区数量超过2200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左右,创造了70%以上的出口、利润和税收等经济指标,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吸引外资、提高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例如,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在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投资策略调整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
为此,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开发区的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增强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提高我国开发区的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发区需要以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3、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当前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开发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探讨,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益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展开探讨,研究内容包括:1、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开发区面临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
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和规范,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安排。
本文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展开论述,探究其背景、特点和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背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二、特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来协调各个领域的工作。
2. 系统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各级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来支持和推进城镇化建设。
3. 弹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4. 可持续性: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优化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2.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 加强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 促进公共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要求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增加居民对城镇化建设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该制度的研究和落实,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发展模式逐步创新
开发区优势的形成得益于开发区的单一经济功能区定位以及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准政府”,在管理运行体制上和一般行政区政府相比,有精简高效、职能单一(即经济管理职能)、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开发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从1979年蛇口工业区建立以来,在“三为主、一致力”的指导原则下,开发区以“封闭经营、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思路,在投资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聚集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已经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旧有的开发区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变化。在当前国家进行土地政策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情况下,传统封闭式的“孤岛”式经济开发区必须寻求新的变化和突破。打破旧有封闭式的“院墙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背靠城镇的资源、市场和人才优势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源于一种错误认识,即把管委会视作一级政府,把开发区规划范围当作了管委会的行政管辖区。所以在管辖区域调整后,认为把管委会和政府直接合并,政府统一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是一种最佳的管理运作方式。
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浦东自1992年起开始了从开发区管理体制向行政区管理体制的转变。上海浦东在建立之初,由三个区的部分辖区和川沙县组成承担建设开发工作的三个开发公司,根据区位由所辖区政府进行管理。各行政区县的镇、街道一级政府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管委会始终专注于经济管理。这种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使得浦东新区的管委会在只有10个部门、800人编制的情况下,还能一直保持高效运作。
浦东的成功是因为其在政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下,仍然保留了管委会,并进行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职能分工。这种模式使得在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合并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体制的活力与高效运转。
两个案例表明,开发区在转轨过程中,理清管理体制,分清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承担者,处理好与当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协调、对接问题极为重要。
该管控方案的出台,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有效成果,使《中国投资》 编辑:张一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咨询公司设计并完善了“决策协调-管理-运营”三层运作体系。在协调层,扩大了领导小组的构成,提高了市高层的支持和协调力度,使其真正起到掌舵领军的作用;在管理层,明确并设计了基地建设的法律主体和组织结构,解决了人员的编制问题,同时通过合理的利益补偿体制进行了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合理分工;在运营层,为开发公司设计了增资扩股的方案,并提出了股权融资、项目合资和特许经营等多种市场化方案,有效降低了政府资金压力,解决了基地建设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转变问题。
针对国内开发区体制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决策协调-管理-运营”三级管理运作方式,理清开发区发展转型中的管理关系。由母城区政府组建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落实社会管理职责,从城市整体角度为开发区的运作提供一个适于产业发展的“综合城市平台”。管委会只承担相应的经济管理职能,保持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另外,无论是否采取行政区和开发区合二为一的方式,都应保留管委会,以便能够维持其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市场敏锐度和管理效率。在开发公司层面,改变原有的开发建设思路,从产业配套项目建设扩大到生活及城市配套项目,以保证开发区在未来发展上与城市功能充分结合。
开发区管理如何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
2005-11-16
○ 李伟 宫朝岩 资亮
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形成了其独特的体制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发区的优势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形成的,是“孤岛效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区走出“孤岛”,融入“母城”经济建设将成为必然。在走出孤岛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开发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继续保持优势,是每个开发区管委会及上级政府主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
理清开发区与母城区的关系
开发区辖区内的土地应视为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而非行政管辖权。基于对开发区发展实践和咨询经验的总结,可以将开发区管委会视作开发区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承担土地经营、发展经济的单一使命,按照这种思路组建的管理体制才能有利于发挥专业、精简、高效的优势。而当地行政区政府拥有法律上的完整行政管理权限,不同于开发区管委会的“准政府”,应承担较为全面的社会管理职能。
体制转型的它山之石
实际上,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成熟,原先相对封闭的体制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运转的社会成本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开发区为打破发展瓶颈,为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注入新的动力,在管理体制转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管委会不过20个部门。199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参照浦东模式建立“黄岛经济区”,以期发挥开发区对黄岛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调整管理体制上的做法是将辖区面积220平方公里、有80多个行政部门的黄岛区人民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合并。合并之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人民政府合署办公,两种体制合并没有形成预期效果。党委发文要盖两个章,政府部门亦是如此,从体制合并和融合的角度看,谁也没能统一对方。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功能对接需要开发区进行制度创新。以前的开发区大多是“孤岛经济”、“院墙经济”,现要走出孤岛,实现开发区与城市功能的对接,将涉及开发区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冲突、对接与协调问题。如何从管理运作上处理好这种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的问题,如何创新旧有的管理体制来适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区面临的当务之急。
开发区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体制优势就在于它的精简高效。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盲目地将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功能扩大,向传统体制回归,结果无疑会丧失原先的体制优势。简言之,开发区无论如何变化,其经济发展仍然是核心使命,管委会和城市行政区政府可视作开发区土地的使用权人和行政管辖主体,应分别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综合管理职能。
在咨询公司的项目实践中,上述理念得到了客户的认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某国家级化工基地的筹备运作过程中,基地只有一个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行前期工作,存在人员临时抽调、管理主体缺位,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不分,开发公司规模小、能力差等问题。
咨询公司在接受管理方案的设计任务后,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该化工基地是关系到该市化工产业调整和城市布局的重大项目,而且是以某中央直属企业为核心进行建设,所以需要取得市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基地具体操作其实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实际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解决。此外,开发公司也亟待进行能力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