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
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
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
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
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
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身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
个签名者的名字。

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
口吃,一旦了解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
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

在书中,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但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
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
利行为得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
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我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对于他的“同情”感受就比较深。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不管被认为是多
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身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

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

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身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

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

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除了别人的悲伤可以激起我们的同情,亚当·斯密还指出:并非只有痛苦或悲
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

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身身上油然升起。

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觉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不见得比我们
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更为真实。

对那些在他们苦难时未离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心怀感激;我们从心底里也和他们一样怨恨那些背信乃至伤害、离弃或欺骗他们的叛徒。

就人类心灵容许产生的每一种情感来说,旁观者的情感,总是和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中主要当事人应该会有的那种感受相像。

我觉得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很有道理。

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有着各种各
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开辟一个和谐的天地,我们需
要“同情”这种情感因子。

为了亲人和朋友的快乐而快乐,为了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做到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充满爱的。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3
该书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亚当斯密先后六次修订本书,直至其去世前仍抽出时间专门修订,可见其对本书的重视,可以说,这本书是亚当斯密以一生经验对人生价值的总结。

对这本书的翻译目前的版本大多语言晦涩、难以理解,个人认为大可不必把它作为一部经典文献进行艰深的研读,而应作为对一个睿智老人人生经验的了解,这样可能看起来会轻松有趣一些。

本书并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经典之因此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能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正如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可以看得出,其阐述的观点最终仍是“利己”,与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富论》相比,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

亚当斯密认为:无疑,人都是利己的。

经济人的利己体现在能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的获得上,而社会人利己的体现却是自身需要的感觉的获得,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这种感觉即为“效用”,亦即对人而言,物的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却是实现自身想要的感觉。

把人作为“社会人”,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经济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人为何会自愿进行公益活动,富人为何热衷捐款,尽管这些活动让他们付出机会成本甚至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获得了某种他们需要的感觉,相对于赚钱而言,他们更需要这些感觉。

亚当斯密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论述了人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

因为在利他的过程中,你会获得你所需要的感觉。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阐述的那样,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尊重、社会价值、自我实现。

金钱可以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买不来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金钱可以买来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能否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染从而让你获得高峰体验,却根基于你自身的修养。

简单的说,金钱买不来感觉。

《道德情操论》正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获得这些金钱所不能满足感受,一方面是应当如何对待自身;另一方面是如何对待他人。

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出于挂念自身的福祉,我们会有审慎的美德;出于挂念别人的福祉,我们会具备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身的利益,但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推动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这便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来源。

《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在阐述另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根源于人类发展的历
史,我们的祖先因个体的弱小而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一步步形成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无时无刻不与其他人发生着关系,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本质上,只有集体生存,个体才能生存,只有集体发展,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而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总是推动着个体向有利于推动集体发展的方向前进,顺从这只手,个体便能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违背这只手,必将招致痛苦和毁灭,这只手便是道德。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4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
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身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
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
其赤条条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
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此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身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因此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得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XX年XX月12日发生在我国__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

灾难面前,我们
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

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

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

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区、宗教和种族的。

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

《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身的内心世界开始。

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

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

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
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一定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修养。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5
读完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

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
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
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
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

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们来说,第首先是发展。

第第二是协调发展。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多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

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身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关于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关于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身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7页)。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顾客(顾客即是上帝)、去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