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 1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片被水保护的田野将围绕着绿色,两座小山将带来绿色。

译文
把长长的茅草屋檐扫干净,没有新鲜的苔藓。

你一排排地种植花草树木。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
这首诗刻在胡寅先生家的墙上。

诗的前两句描写他家的环境,干净安静,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最后两句到了院外,写的是山水对胡寅先生的深情,暗里用典,把山水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形象。

山水主动与人相亲,彰显人的高贵。

全诗既歌颂了主人的淳朴和勤奋,又表达了诗人隐退闲居时的宁静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庶民的互动中享受无穷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
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方法。

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为创造的,那么环境的美就是自然创造的。

两者相映成趣,形成了内外结合、人造与自然美的完美境界。

尤其是后一副对联,把山水和青山给主人带来的美景拟人化,实际上是突破了门道,把主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主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对美的兴趣,从而成为一句名言。

古诗文鉴赏 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

篁:竹林。

2.长啸:挤嘴尖叫。

啸声清晰而舒适,故称长啸。

古诗赏析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
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古诗文鉴赏 3
原文:
白胡桃
刚才明明看见姑娘绣的红袖映衬着一个白色的东西,怎么放在一个白瓷碟上,却什么也看不见?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译文:
刚才分明看到那姑娘绣花红衣袖衬托一个白晃晃的东西,怎么一放在白色瓷盘里却什么也看不到了?
就像老和尚念完经从手腕上取下来的水晶珠子。

注释:
[1]红罗袖:绣花红衣袖
[2]白玉盘:白色瓷盘
[3]疑:此诗诗眼,就像的意思
[4]“水精”即“水晶”。

但《全唐诗》原文里作“精”。

赏析:
白胡桃,一种普通果物,而在“诗仙”李白笔下,竟是那样冰清玉洁,那样的灵秀剔透。

这首咏物小诗的开首两句就很
不一般:“红罗袖中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这里,诗人从五颜六色中挑出红、白两色作底色,来衬托白胡桃的洁白无瑕你看,将它藏在红罗袖中.红白分明,欲掩却露;将它放在白玉盘上,桃盘一色,欲显却隐。

这里用一个“见”字,一个“无”字,两相对比,不仅描绘出了胡桃的色泽,更赋予它活泼与顽皮。

这个白色的果物像个小精灵,它以红罗为伴时,突显着自己;而当它滚动到白玉盘中时,却又好像消逝了。

以上两句,本来就生动得叫人感到白胡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紧接着的两句,诗人又把一幅写意诗画升华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

”这里以珠宝比喻胡桃,极言了胡桃的晶莹,同时,诗人发挥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给小小的白胡桃罩上了一层虚幻迷离的色彩:难怪它白得那样纯正,那样透灵,却原来它久缀于老僧的腕上,长听经文念诵,长受佛家香火,哪里还会不白?哪里还会不清?在这种氛围中,让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究竟是普通的胡桃,还是珠宝?这种“似是而非”,实在是不可胜收的朦胧美!诗中“疑”字本身说明它不是真的,让读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了铺垫,此诗语言平实,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白胡桃本是一种俗物,可一经大诗人李白的神笔点化,它却变得如珠似玉、高贵华美了!诗人那瑰丽奇特的“诗心”和那“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那状物却不滞于物、绘形而不囿于形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小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这首诗虽无深意,但设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胡桃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有趣。

古诗文鉴赏 4
原文: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

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

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大花蕙兰枝上叶弯曲,小男孩戴镝。

虽然你戴过镝,但是跟不上。

慢慢走,摇摇晃晃,吊着。

注释:
1.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2.支:借作“枝”。

3.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

本为成人佩饰。

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4.能:乃,于是。

一说“宁”“岂”。

知:智,一说“接”。

5.容、遂:舒缓悠闲之貌。

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6.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7.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8.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

一说长也。

赏析: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

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

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

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

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

”《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

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

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

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

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

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

“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

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
情。

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古诗文鉴赏 5
1 徐陵关山月古诗带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关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zhàn qì jīn rú cǐ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2 关山月古诗的意思
十五月照关山,邀人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3 关山月古诗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

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

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

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

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古诗文鉴赏 6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注释
①夕:夜,这里指除夕夜。

②为客:客居他乡。

③戎马:这里指战争。

④关山:关隘山川。

渺茫:迷茫不清的样子。

⑤椒叶酒:用椒叶泡制的酒。

指新年祝福之酒。

⑥未敌:未能抵挡。

这里是未能阻止泪流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客中过除夕之夜的诗。

在战争离乱的岁月,飘流在外的人,其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中就表现了这种颇为沉痛的心情。

诗的大意说:战乱的岁月,弄得人们都弄不清今天的这个除夕,究竟是哪一年的除夕了。

身在异乡,谈话中总是常常说到自己的家乡。

看到人家的儿女新年又增大一岁,更感到自己飘泊他乡岁月的漫长。

战争已经打了多年,还是没完没了,没有休歇的时候。

故乡路远,为关山所阻隔,望去渺茫,回家的时间也很渺茫。

捧着一杯祝福的椒叶酒,这酒也抵挡不住思乡的泪水滚滚流淌。

古诗文鉴赏 7
原文: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译文:
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注释:
⑴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

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⑵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唐中宗《石淙》诗:“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⑶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⑷书:即文字。

⑸缄:封藏。

箧笥(qièsì):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礼记·内则》:“男女不同椸枷,不敢县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箧笥。


⑹俟:等待。

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⑺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⑻征敛:犹征收。

《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

”(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的用心所在。

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古诗文鉴赏 8
原文:
薤露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译文: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注释:
①惟汉廿二世: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宏是二十二世。

②沐猴而冠带: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③知小而谋强:智小而想图谋大事,这里指的是何进。

④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⑤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

⑥贼臣持国柄:指董卓之乱。

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⑦“瞻彼”两句: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诗史”这顶桂冠人们往往奉献给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实这种以诗歌记录现实,展现历史的创作倾向,并不始于杜甫,曹操在这方面就很突出。

其《薤露行》与《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

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


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的诗就写了这个历史过程。

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弘是二十二世,诗中举其成数,故云“二十世”,一说应作”廿二世”。

曹操对何进的讥刺甚烈,以为他本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

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自然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作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

“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

“白日贯虹”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

这里是指弘农王少帝于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杀戮之事,何进也遭到杀身之祸。

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

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

“贼臣持国柄”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

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

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人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这里曹操以此来比况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

“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

曹操用此古调
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

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古诗源》)是颇有见地的意见。

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的诗,前人都到以为具有悲凉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

”敖陶孙诗评》)就以此诗而言,其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如他写何进,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所托非人,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

又如写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

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愤之情,陈明祚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

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

”(《采菽堂古诗选》)也说明了曹操诗歌的跌宕悲怆情调基于其感情的深厚诚挚与出语的率真朴素。

这正是汉诗与后来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果以声音作比,则汉诗如天籁,纯出自然,而魏、晋以后即杂以人籁,不无刻意求工之处,自然浑成的格调已逊汉诗一筹。

(王镇远)①薤(xie4):多年生草本植物。

古诗文鉴赏 9
原文:
柳梢青·灯花
白玉枝上,忽看嫩芽,金黄的玉米垂下。

半个石榴,一个杏子,五色玫瑰。

何须羯鼓声催。

银釭里、春工四时。

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注释:
⑴灯芯草,白色。

⑵蓓蕾:花含苞。

⑶金粟:指桂花,这里形容灯芯结蘂。

⑷安榴:石榴原名安石榴,以西域安石国榴种得名。

⑸羯鼓:出于胡中,状如漆桶,两头蒙革,以双鼓捶击之亦称两杖鼓。

唐南卓《羯鼓录》云:“上(玄宗)洞晓音律,犹爱羯鼓玉笛。

…时当宿雨,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

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原注:上自制也),神思自得。

及顾柳杏,皆已发拆。

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称万岁。


⑹《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

“这里反说,言燃点油盏灯草结蕊垂花,由开而谢,其中若有四时,不需人工催唤。

”釭“”工“同音。

⑺上用柳杏群芳比灯花,结句又用蝴蝶比扑灯蛾。

词颇纤巧,含意不深,却有新鲜的意味。

赏析:
词中吟咏的油灯结花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古来题咏灯花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张林的这首词却能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读来饶有情味。

《最后一刻的鼻烟》这幅画,用五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鼻烟在不断变化中的千姿百态和万千风情。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

”白玉枝,指白色的灯芯草。

前两句说,灯蕊在不经意间结花,它最初如花蕾般含苞待放。

“金粟”,桂花的别名,这里形容灯花。

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云:“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

”此种比喻在灯花描写上用得是最为普遍,本词是以它来描摹灯花初结成时的形状。

下面三句,句句比喻,形容灯花的三种不同景象。

“半颗安榴,一枝杏,五色蔷薇”。

安榴,即石榴。

石榴来自西域的安国,由张骞出使时带回,故又名安石榴。

灯花越结越老,形状不断变化,它先是碎小如桂花,继而大如绣球般的石榴,再变成鲜艳浓的杏花,最后变得如蔷薇花般色彩绚烂斑驳。

“半颗”、“一枝”、“五色”,这三个数量词,从小到大,依次递增,既写出了灯花的变化过程,将其各种姿态刻画地生动形象。

上片可说是用实笔摹绘灯花由初绽到盛开的过程,下片则是以虚笔来称赞灯花之美,简直可称巧夺天工。

“何须羯鼓声催。

银釭里、春工四时。

”羯鼓,用唐南卓《羯鼓录》记载的唐玄宗敲击羯鼓,催开含苞欲放的柳杏的典故。

唐玄宗此举在于夸耀人工能巧夺造化,而本词则反其意而用之。

银灯(釭即银灯)。

里点燃的灯芯草会结花,它并不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