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3.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 .
B .
C .
D .
4.已知由CuS 、CuSO 3、CuSO 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 ,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1-3x B .1-2x C .1-x D .无法计算
5.由X 、Y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 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 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 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 .X 2Y 5 B .X 2Y 3 C .XY 2 D .X 2Y 6.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
A .
B .
C .
D .
7.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3
2CaCO CaO+CO 点燃。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
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生成CO 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8.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
那么对该混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A.可能是H2和CH4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D.一定含有CO
9.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G,其中C为常用的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C.气体E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D.红色固体G可由金属Ag与CuSO4溶液直接反应得到
10.有 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60% B.45% C.30% D.22.5%
11.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
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1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2
B.3:1
C.1:1
D.2:3
MgCO+2HCl=MgCl+CO+H O。
将MgCO3和CaCO3的混合物ag加入足13.已知:3222
量的100.0g稀盐酸中,固体完全溶解。
将产生的CO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产生沉淀10.0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4.4gCO2
B.混合物中含1.2g碳元素
C.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a<10.0
D.反应中消耗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14.6g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1*******反应后的质量/g x y0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5.下列有关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A.图①是一定量的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
B.图②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图③是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图④是活性炭与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
16.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气是化合物
B.煤气燃烧不会污染空气
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
D.该反应中消耗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4
1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
A.B.
C.
D.
18.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A.B.C.
D.
19.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2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化学反应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氧气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
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2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KMnO4K2MnO2+MnO2+2O2↑
C.Fe2O3+6HCl=2FeC13+3H2O
D.2NaOH+CuSO4=Cu(OH)2↓+NaSO4
22.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23.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g B.100g C.150g D.200g
24.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19.78.721.60.4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19.40 3.6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87:36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5.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16.7 mL B.大于16.7 mL
C.小于16.7 mL D.无法计算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小明同学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完成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1)上面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小明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___;
(2)写出制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小明同学实验时的主要主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标号,下
同)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
a.加入药品 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验满 e.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27.课堂上老师按图I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II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
(1)按图I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
(2)同学们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变红。
①小明发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他采取______(填具体方法)很快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束,小张发现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了,这是因为浓氨水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以下九种物质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B、Y为黑色固体,X、E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F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其中箭号表示生成的意思,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X的化学式_____。
(2)Y的用途:_____。
(3)与反应①的反应基本类型相同的是_____(填序号)。
(4)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9.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_____。
(2)如用图2的装置收集气体D,则气体D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检验气体D 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的方法是_____。
(3)若F为黑色固体,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若G为无色气体且二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则F的化学式为_____。
30.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物质B、C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则物质D可能是碳酸
B.若物质A、B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则物质D可能是碳酸
C.若物质B、C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则转化①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D.若物质A.B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则转化①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分解反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步骤Ⅱ中,A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步骤Ⅱ中,A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错误;
C、木炭、红磷都是可燃物,步骤Ⅲ中,装置B中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即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正确;
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b反应快,但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解:因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反应快,时间短,
b中混有二氧化锰,则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A符合,故选A.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Cu、S原子个数比为1:1,二者的质量比为64:3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设
Cu的质量分数为a,则有64a
=
32x
解得:a=2x,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x-2x=1-3x。
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利用数学的技巧处理复杂的化学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过氧化氢、水、氯酸钾、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可得:反应物与生成氧气的关系为:可以看出,要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水的质量最小,那么相同质量的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制得氧气最多的是水,故选B。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8
100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16
56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解析:A 【解析】【详解】
①由“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可知,其成分中没有CO2;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铜被置换出来,氢气、一氧化碳均能还原氧化铜为铜,故可推断其成分中有氢气或一氧化碳;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说明该气体是CO或CH4,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C是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而且能转化为氢氧化钙,则C可能是氧化钙。
氧化钙和无色液体B反应能够转化为氢氧化钙,则B可能是水。
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出水和无色气体D,则A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D可能是氧气。
黑色固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不同的物质,则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充分燃烧生成的无色气体E可能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F可能是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G和无色气体E,则红色固体G是铜。
将推测带入题中,符合题意,推断正确。
【详解】
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出水和氧气。
该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故A说法正确;
B、反应②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B说法正确;
C、气体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
故C说法正确;
D、红色固体G是铜。
银和硫酸铜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无法直接制得。
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C5H10、C3H6O、C6H12O6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发现三种物质中C、H元素质量比都为12:2=6:1,因此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比也为6:1;根据混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因此1-30%=70%即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0%×6
7
=60%;
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
4.4g100%
44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2
3.6g100%
18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g
12
∶
0.4g
1
=1∶4,①②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5g=3:1。
故选:B。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碳酸钙10.0g,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计算过
程如下:
2232 Ca(OH)+CO=CaCO+H O
44100
x10.0g
↓
44100
=
x10.0g
,解得x=4.4g,故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正确;
B、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则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4.4g=1.2g
44
⨯,正确;
C、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Mg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镁的质量为8.4g;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Ca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而实际加入的固体是碳酸镁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则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a<10.0g,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盐酸中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设产生的水的质量为y,消
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z,关系式为
22
H O CO2HCl
184473
y 4.4g z
,
184473
==
y 4.4g z
,解得
y=1.8g,z=7.3g,故消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错误。
故选D。
1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为10g,P为15g,故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一定量的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锰元素一直含在固体中,故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刚开始,温度没有达到镁的着火点时,没有氧化镁生成,当反应开始后,氧化镁的质量增加,当镁反应完后,氧化镁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D、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有二氧化碳生成,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选A。
16.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水煤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会排放到空气中;C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我64;D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消耗的O2的质量为32×9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64×2;故二者的质量比为9∶4;答案选择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的概念
17.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B选项既能得到需要氧气也能得到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选项得到燃烧需要可燃物;
D选项可得到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故答案选择A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A装置中可以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干燥管中的气压,从而控制大理石能否与稀盐酸接触反应,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B装置中没有办法控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与分离,故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错误,符合题意;
C、C装置中可以通过抽拉铜丝控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与否,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D装置中可以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试管内的气压,从而控制大理石能否与稀盐酸接触,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解析:D
【解析】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质量守恒,物质总重量不变。
故A错误。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生成物质中仍有固体,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
故B 错误。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
故C错误。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反应物的浓度大小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接触面积有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C 【解析】【详解】
A.2H2O 通电
2H2↑+O2↑,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错误;
C.Fe2O3+6HCl=2FeC13+3H2O,正确;
D.2NaOH+CuSO4=Cu(OH)2↓+Na2SO4,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式的书写,难度偏大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审题不细致,马虎大意而导致错误。
该题主要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是否该有、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是否是等号。
22.A
解析:A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故B正确;C.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C正确;D.稀有气体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A。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碳元素的质量120克×20%=24克,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4克÷12/44×100%=88克;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就能得到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所以88克二氧化碳就会得到200克质量的碳酸钙。
故选D。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题中的表格可知C为反应物D和B为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增加的质量为
21.6g-3.2g-10.7g=7.7g;待测值为27.4g,故A正确;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7.4g,故B不正确;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107:32,故C不正确;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A。
25.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如果仰视测得的值比真实
值要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所以开始时量筒中液体的量大于29.0 mL,倒出一部
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 mL,所以倒出的液体的量大于16.7 mL。
故选:B。
【点睛】
量筒读数时正确读数方法应为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会使读得的数比
实际体积偏小,俯视读书会使读得的数比实际体积偏大,解题时一定要注意。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镊子(或药匙) 稀盐酸CaCO3+2HCl=CaCl2+CO2↑+H2O c a b d e d
【解析】
(1)根据实验步骤加入固体药品可知,缺少仪器镊子;根据使
解析:镊子(或药匙) 稀盐酸 CaCO3+2HCl=CaCl2+CO2↑+H2O c a b d e d
【解析】
(1)根据实验步骤加入固体药品可知,缺少仪器镊子;根据使用的两种药品知,缺少稀盐
酸;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药品,③收集气体,④验
满,⑤清洗仪器、整理桌面,所以顺序为:cabde,d验满时应把燃着的小木条平放在瓶
口,不能伸入瓶中,从上图看出此处错误。
27.甲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越
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易挥发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
解析:甲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速率越快易挥发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由无
色逐渐变红;
(2)①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要使滤纸上的酚酞溶液较快变
红,可以用酒精灯加热A试管或将A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②由于氨水易于挥发,所以变红色的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
(3)由于氨气会污染空气,改进后的实验能尽量防止氨气的逸出。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