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交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终奖交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年终奖交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以多少金额来计算年终奖应纳税
要看当月工资和薪金有没有到3500元
根据计税规则,年终奖发放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3500元个税起征点,应纳税的部分=年终奖-(3500-当月工资),若高于3500元,应纳税的部分=年终奖。
计算方法为:将应纳税部分除以12(个月),得出的数额,从个人所得税计算表(见附表1)中找所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最后,用公式计算,即:缴纳个税=应纳税部分金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前段时间,智联招聘作了一项2014年-2015年度职工年终奖调查,杭州在职员工平均年终奖为13813元。
假设员工甲应发年终奖为13813元,他2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为5000元。
由于已超出了3500元,那么该员工年终奖所交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为:
应纳税部分=13813元
应纳税部分÷12=13813÷12=1151,适用税率3%,速算扣除数为0
缴纳个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3813×0.03-0=414.39元
甲年终奖税后实际所得=13813-414.39=13398.61元
再假设员工乙应发年终奖也为13813元,他2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为3000元。
由于未到3500元,那么该员工年终奖所交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为:
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奖-(3500-当月工资)=13813-(3500-3000)=13213元
应纳税部分÷12=13213÷12=1101,适用税率3%,速算扣除数为0
缴纳个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3213×0.03-0=396.39元
乙年终奖税后实际所得=13813-396.39=13416.61元
出现“应发多,实到手却比别人少”情形是因为没有避开几个税率“零界点”
因为个人所得税速算表中,每上升一档相差的税率和扣除数都相差很大,因此两档之前被征税的金额差异也很大。
有时候,可能出现比别人多发了1块钱,却进了高一档的税率区间,扣税之后,实际拿到手的钱反而比别人少的情况。
比如丙、丁两名职工,2月份的工资、薪金收入都是3500元,丙应发年终奖为18000元,丁所发年终奖为18001元。
丙应纳税所得额为18000元,18000÷12=1500元,对照速算表,丙适用税率3%,速算扣除数为0,因此,丙应缴纳税款为18000×0.03-0=540元,丙税后实到手的年终奖为18000-540=17460元。
丁应纳税所得额为18001元,18001÷12=1500.083元,对照速算表,丙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为105元,丁应缴纳税款为18001×0.1-105=1695.1元,丁税后实际到手的年终奖为18000-1695.1=16304.9元。
丁税前的年终奖比丙多了1元,而税后实到手的钱反而比丙少了1154.1元。
正是因为这多出的1元,让丁的年终奖应纳税所得额上升了一个税率区间,税率从3%变为了10%。
经计算,从18001元到19283.33元,都是年终奖“缩水区”,因为多发的奖金小于或等于增加的税额。
这样的“缩水区”一共有6个。
其中进入最极端的960001-1120000元区间,960000元对应税率则是35%,960001元对应的税率是45%,1元之差,税后实到手反而减少87999.45元。
【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之两种计税方法】
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通知中,关于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给出了两种计税办法。
一是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然后以其商数及适用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再乘以12个月,即为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纳税额。
二是按照最新公布的适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的税率表,直接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月),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新税法下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新旧方法对比】
韩先生在某一公司工作,2011年12月一次取得年终奖金6.1万元,周先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他取得的.年终奖是5.9万元。
旧方法:
韩先生:6.1万元÷12个月=5083.33元,适用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375元,则他该付的税是61000元×20%-375元=11825元。
其税后年终奖为61000元-11825元=49175元。
周先生,5.9万元÷12个月=4916.66元,适用于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125,则他该付的税是59000元×15%-125=8725元。
其税后年终奖为59000元-8725元=50275元。
显然,年终奖6.1万元的韩先生,实际到手的奖金反而会比5.9万元的周先生少拿了1100元。
新方法:
韩先生应纳税额=6.1万元×20%-555元=11645元,其税后年终奖为61000元-11645=49355元。
周先生应纳税额=5.9万元×20%-555元=11245元,其税后年终奖为59000元-11245元=47755元。
按照新的计税办法,不会再出现奖金发得多、税后所得反而少的情况,年终奖高的韩先生最后拿到的奖金依然比周先生高。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之问答】
那么,新税法与原税法究竟如何衔接?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13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题一:工资、薪金所得如何衔接?
新税法和实施条例均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具体到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而言,是指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适用新税法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具体来讲,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适用新税法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由扣缴义务人申报入库,均应适用原税法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说。
举例来看,韩先生在某一公司工作,2011年12月3日取得工资收入3400元,当月又一次取得年终奖金24100元,其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这位负责人说,韩先生因当月工资不足3500元,可用其取得的奖金收入24100元补足其差额部分100元,剩余24000元除以12个月,得出月均收入2000元,其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0%和105元。
具体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24100+3400-3500)×10%-105=2295元。
问题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如何衔接?
新税法自9月1日起开始实施,鉴于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按年度计算,而且是在一个完整的纳税年度产生的,这就需要分段计算应纳税额,即:9月1日前适用原税法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9月1日(含)后适用新税法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这位负责人介绍,年终汇算清缴分段计算应纳税额时,需要分步进行:
第一,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计算前8个月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原税法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8/12;
第三,计算后4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新税法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4/12;
第四,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也是比照这个计算方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要注意的是,这个计算方法仅适用于纳税人2011年的生产经营所得,2012年以后则按照税法规定全年适用统一的税率。
”这位负责人说。
举例来看,某个人独资企业按照税法和相关规定计算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45000元(注: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投资者本人后四个月的费用扣除标准为每月3500元),则其全年应纳税额计算如下:
2011年前8个月应纳税额=(45000×30%-4250)×8/12=6166.67元
2011后4个月应纳税额=(45000×20%-3750)×4/12=1750元
全年应纳税额=6166.67+1750=7916.67元
问题三:涉外人员附加减除费用如何调整?
税法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简称
“涉外人员”),在按税法规定减除费用标准基础上,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原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是每月2800元,即涉外人员每月在减除20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2800元的费用,减除费用的总额为4800元。
这位负责人说,考虑到现行涉外人员工资、薪金所得总的减除费用标准高于境内中国公民,从税收公平的原则出发,应逐步统一内、外人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
“这次在涉外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每月提高到3500元每月的同时,将其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由2800元每月调整为1300元每月,这样,涉外人员总的减除费用标准保持现行4800元每月不变。
”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