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第八章:公民身份
公民资格:同质化构建还是差异性共存——基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考察
体,并给每一个公 民同样的地位和尊重 ,国家的这一
态度构 成了公 民服从 国家权力义务 的道德基础 。政治
正义社会所 需正视的 ,为“ 人之为人” 的权 利平等做 了
充分的证 明,是一次革命性 的变革 。原来被奴役 、被 异化的 臣民转化为享有主体性资格 的公 民,公民概念
文 明是 公 民主体权 利意识回归的一种状态 ,它直接对
第 1 卷 7
后者 的存在仅在于保证个人在私人领域 中的 自由,个 人权利优先于公共 的善 。 在个 体和共同体的关系上 , ③ 个体是理性 的、 自足 的和 自我 决定的,强调个 体性对 于共 同体之先在性 ,主张个体不应受共同体过多 的限 制 , 同体的存在应该 以满足个体 的权利需求为 目的, 共 国家被 期望 只是在 最小限度上影响公 民的生活 ,最小
— —
基 于 自由主义和 共和 主义 的考 察
陈毅
( 东政 法大学政 治学与公 共管理学院 ,上海 ,2 12) 华 060
摘要 :现代 国家建设是基于 国家与公 民新型权利义务关系 的重塑 。国家与公 民的关系构成现代政治最基本也是最
重要的一对关系 ,决定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架构和发展趋势 。一种是基于权利平等 的公 民资格 同质化构建 ,另
峙着将公 民视 为国家权力 可以任意支 配的客体 的专制
政体 。
的解 放性力量来源于它对人之基本权利 的尊重 ,来源
于 真正把 每个人 当作人 来看 。“ 如果 说权利有 什么 意 义 ,那么,侵犯一个相对重要 的权利就是一个严重 的 问题 。它意 味着把一 个人不 当人 来对待” 2 。[(。 】 权利 6
第1 7卷第 4期
2 1 年 8月 01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背景介绍《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的作者是英国学者保罗·霍普。
这部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至于他写到此书献给艾玛与安娜作,这两个人又是谁,由于名字是简称,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将该书分为两部分来著述:一个个人主义时代;共同体重建。
与《共同体与社会》相类似的是,(本书发现并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两种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的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部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碥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共同体这种结合的类型早于有放矢建立的、人的结合的“社会”类型。
)这部著作亦涉及到了共同体这一特殊概念的叙述,时隔一个世纪之久,保罗·霍普借鉴了滕尼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有关共同体与社会的概述,以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另类地诠释了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
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共同体的类型有很多种,人们可能也可以从属于多个共同体。
商会、专业组织、工作环境、俱乐部、协会、政党以及其他群体,全都可以被视为现行的、没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形式。
作者则将重点放在了地方或邻里共同体上面。
可以是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乡镇或城市的某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居住的社区,随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变。
在有关共同体的研究中,就集体类型的意义而言,共同体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即社区,如邻里、城市、村庄等;其二则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或者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如种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学术或专业共同体。
秦晖: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传统中国及其现代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秦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思、批判中国传统、通过文化启蒙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重建为标帜。
从那时以来整整八十年,对“中国传统”的事实判断(中国传统究竟是什麽)和价值判断(否定还是肯定传统,以及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之间的各种“保守”与“激进”立场)一直是中国思想界的主题。
而前一判断则是后一判断的基础。
就这一基础而言,过去八十年主要形成了两大认识范式,一是强调“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论”,它导致了以“土地革命”(消灭地主阶级的“民主革命”)为核心的“反传统”运动。
一是强调宗法伦理、整体和谐与非个性化的“儒家文明”论,它引出了倡导个性解放的自由主义“反传统”运动和反对“西方个人主义”的传统复兴运动。
然而这两大认识范式看来都遇到了解释危机。
作为历史,它们都无法解释何以同出“反传统”阵营、而且早期具有极端个性解放或激进自由主义色彩的五四极左翼(陈独秀、李大钊等)后来会发展出一种比“传统”更压迫个性更敌视自由的整体性极权倾向、并在其发展至极端的文革时期忽然迸发了向古代“法家”(商鞅、秦始皇等)认祖归宗的热情——显然,用“反传统过激”或“传统的影响”都难以解释这一切。
作为现实,它们更无法解释当前改革中大陆上“西化”(民主、市场、自由、人权等因素)与“传统化”(国学热、宗族的复兴与乡镇企业中的家族化色彩等)同时发生的机制,尤其无法说清两者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跳出这两种范式,从乡土社会而不是从“思想家”的作品中寻求对“中国传统”的再认识。
本文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但这非因个性发达、而是因大共同体性亢进所致。
它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的传统相连,形成一系列“伪现代化”现象。
小共同体本位的西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起步时曾经过“公民与王权的联盟”之阶段,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可能要以“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为中介。
个人主义
的内涵
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 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
的表现
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民主法治是对个人的尊重; 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个人主义 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 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 (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集体主义关系
事实上,广义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非互不相容,完全对立的。个人主义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个体人视 为最高价值,集体主义将所点
个人主义被某些人认为是带有负面涵义的,认为个人主义是与自私相连结的(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个人主 义不等于利己主义)。
举例而言,个人主义在日本相当不受欢迎,因为日本社会认为私利行为是背叛了一个人应背负起的责任及义 务(例如家庭)。美国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正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但 美国的制度遭到了欧洲和其他拥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国家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国家应该保护个人免受意外的健康 问题伤害。在美国,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
约翰·加尔布雷斯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对照,他比较了“个人富裕而公共穷困”的美国和其他“个人穷困而 公共富裕”的国家——例如欧洲,这种差异往往是和个人主义的程度和公共领域对于个人的干涉及课税程度一致 的。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
2. 正文
2.1 个体身份的认同与文化差异
数字身份的多样性也给个体身份带来了挑战。在虚拟社交网络中,个体可以选择展示不同的身份,甚至可以伪装成别人。这种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分离给个体的真实身份认同带来了困扰,形成了“网虚九实”的现象。个体可能会面临在虚拟社交网络中被误解或误认的风险,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与虚拟身份的冲突。
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身份挑战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面对和解决。个体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社会机构和政府也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2.3 社交媒体与个体身份建构
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个体身份的建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情感,从而塑造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形象和身份。社交媒体也给个体身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扰。
社交媒体经常让人陷入盲目追求他人认可的怪圈。个体在追求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可能会迷失自我,逐渐将自己的身份建构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评价。这种情况下,个体的真实身份可能会被扭曲或隐藏,造成认同困惑和心理冲突。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身份转换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自我认知、社会认同、情绪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体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社会互动中,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以适应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转换需求。
3. 结论
3.1 时代激变中的个体身份转换
公民身份最终版
公民教育姓名:范俊萌学号:1434797年级:2014级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的建构摘要:公民身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公民身份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地理纬度、公民神身份要素及公民教育三个视角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构建,并论证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合理性。
关键字:全球化;多元公民身份;地理纬度;公民要素;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本质”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
然而,当今整个世界都不断运用“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术语,这些概念已经成为日常政治的核心话语。
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别的世界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普遍运用一个详尽的指令是不可能的,“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等这些这些概念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不严谨地乱套概念只可能产生混淆和破坏。
但我们可以就某些最普遍的确切方面达成共识,以促进政治话语与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公民身份与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1)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相比,公民身份有着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
公元前6-4世纪的斯巴达和雅典,公元1世纪左右的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都曾盛行过“公民”的相关概念。
1789年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人权宣言》1则标示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开端。
欧洲中世纪末期发生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为倒转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确立个体在一切政治架构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英、美、法等国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则扮演了现代公民身份的助产婆。
现代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建制作为出发点,公民身份是民族国家的政治前提,是国家成员资格、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集合体。
首先,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结构作为政治前提,公民身份表示个体在民族国家中的成员资格,只有先建立起民族国家,才谈得上成为民族国家的成员。
在这一方面,公民身份与国籍具有相同的含义。
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拓展
呈现 出两条 主要 的支脉 : 源于古希腊 的道德型公 民身份 和以近代资 产阶 级思想 为基础 的权利 型公 民身份 。权 利型公民身份在现代 社会 已经显露 出主流之势 。但 是随着 社会 的不断 发展 , 现代 主流
公 民身份 固有的理论 局限使 资本 主义 国家许 多领域 的发展 陷入 一个个 的困境之 中。拓 展公 民身
大革 命和美 国独立 战争 的现代 概 念 。这 种 观点无 疑 突 出了公 民身份 中平等 、 人权 利 、 个 自由等现代
意蕴。但是公 民身份作为一种与人类 自身直接相关的概念 , 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系统 它
梳理 西方公 民身份 的历 史 演进 , 析其 当前 发展 的基 本 趋势 将 有 助 于我 们 更 加 深 刻 地 了解 当前 资 分 本 主 义社会 , 能从 不 同 的角度 为 我们 的公 民社会 与 民主 制度建 设提 供 借鉴 。 更
・72 ・
维普资讯
治共 同体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以及公民对这种关系在心理上的体认和生活中的实践。作为一个 概念系统 , 现代 国家中的公 民身份主要指公 民在国家 中的身份地位 , 与国家 的权利义务关 系以及对 国家社会生活的参与行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 , 公民身份是一个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 , 发端于法国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3 06 期 ( 总第 15期 ) 7
厦 门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I A . FXA E 『 Ⅵ S Y( 8&Sc l c ne) O mN IO I M N I I N Ⅱ oi i cs aS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切需求为公民身份的研究提供 了强大的动力 , 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开辟 了广阔的空间。 简单来讲 , 公民身份就是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体概括 , 是公 民与国家或政
第六章 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
• 1、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发生,交通、通讯的发展,为 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增强了整个 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国际劳 工组织更多地关注的是劳工保护方面的问 题,但是对其他方面的社会政策也非常关 注。
• 米尔和格林的观点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明显 区别是,他们把个人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联出发论证个人的自由 与权利和义务,这样就打破了古典自由主 义从自然状态出发形成的抽象的个人的概 念。但是,他们所说的社会却是一种抽象 的社会,社会或国家被看做是共同利益和 意志的代表,是超越现实的社会结构的。 由于他们所说的社会的抽象性,所以这样 的社会中的个人也不能体现真实社会中的 个人的特性。
• (二)共和主义对公民身份的解释 福克斯对共和主义者关于公民身份的观点 和他们对自由主义观点的批判做了如下概 括:(1)从方法论上说,共和主义理论认为 个人不能脱离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经济和 政治条件的情况下被理解,对共和主义者 来说,个人不是先于其共同体而存在的。 (2)依据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在个人之间的相 互联系中实现的观点,那么任何具体的共 同体和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殊经历,而且 这些经历总是因时因事而形成的。
(6)共和主义者强调权利意味着承担责任, 而责任不仅仅是依据契约的交换,而且是 道德行动。
第二节 马歇尔对公民身份与社会政 策关系的分析
• 一、对古典自由主义的重新思考 • (一)米尔、格林对古典自由主义的重新思考 拒绝把自然权利作为公民身份的基础。首先, 个人不能被假设为在其所属的共同体之外或之 前就拥有权利;其次,只有社会才可能给予那 样的权利,认为个人拥有抵抗社会的权利是荒 谬的;最后,像洛克那样以自然权利来论证自 由,就造成了权利与责任的分离,这必然会导 致对共同体的伤害。格林认为个人只有通过与 他人的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权利只能是 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的权利。
民族国家、风险社会与西方公民身份重构
2019年8月第33卷第3期Aug.,2019Vol.33,No.3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文章编号:1673-9973(2019)02-0005-06专题研究民族国家、风险社会与西方公民身份重构彭宗峰(山东社会科学院,济南250002)摘要: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
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
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
关键词:公民身份;民族国家;风险社会;逻辑重构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D01:10.13411/ki.sxsx.2019.03.002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ates9Risk Society and the Western CitizenshipPENG Zong-feng(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i,nan250002,China)Abstract:Citizenship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State.In the view of the national states, the western citizenship is constructed by many dimensions through a dynamic interweaving process.It contains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moral and culture,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empowerment,and exclusiv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In the risk society,the modem western citizenship has changed its construction situations,power,space and form.In the face of basic problems of new citizenship's construction,the west countries have been reconstructing the imagination of citi・zenship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such as social formation,democratic paradigm,space structure,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 on.Key words:citizenship;national states;risk society;logic reconstruction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
全球化的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个人身份
全球化的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个人身份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逐渐意识到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电影音乐中,我们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事物包围着。
全球化的浪潮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失去个人身份的一部分。
保持个人身份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特色,不被全球化趋势同化。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个人身份。
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来保持个人身份的特色。
例如,了解和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积极参与本土的文化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也能与其他人分享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其次,个人身份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构成的。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界的观点左右。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流等方式,发掘并坚守内心的信念。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化思潮形成平衡。
此外,多元化的经验对于保持个人身份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有机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
我们可以通过旅行、留学、参加交流项目等方式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样做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并从中汲取养分,对个人成长和身份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杂音所干扰,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呵护。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写作、艺术创作等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平衡。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保持个人身份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个人身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通过强调本土文化、坚守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体验多元化的经验以及关注个人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 个体身份的认同可能更多地受到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个体身份的认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体不断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并试图在时代变革中实现自我转变,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认同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个体身份认同也在这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随之发生着变化。
现代化的进程则使得传统的身份认同方式逐渐被现代的价值观念所替代,从而导致个体在时代转型中感到身份的迷茫和不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面临着现代的冲击,从而引发了身份认同的转换和调整。
新科技的发展也给个体身份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体身份认同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审视。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其他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更多的质疑和思考。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职业多样,个体的职业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着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把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家庭联系起来,而更多地将其与职业和社会地位挂钩。
社会变迁也使得性别、种族和地域等因素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也逐渐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个体身份认同的转换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社会教育则是引导和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家庭和社会教育也不断在引导和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摘要】在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围绕着个体身份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传统身份认同的挑战与转变、数字化时代下个体身份建构的新方式、跨文化交流中个体身份的多重认同、以及性别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义展开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身份认同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包容。
结合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个体身份认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身份认同,以推动个体身份在时代变迁中的多元发展,从而实现个体身份认同的不断转换与塑造。
【关键词】关键词: 时代变迁, 个体身份, 认同, 转换, 社会变革, 传统挑战,数字化时代, 跨文化交流, 性别身份, 多元发展, 尊重, 包容.1. 引言1.1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是一个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个体身份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变革,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个体身份承载了个人的独特性和认同感,是构建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文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个体身份认同也面临着新的情境和挑战。
个体身份的认同不仅包括了个人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基本特征,还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责任。
在社会变革中,个体身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独特的特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个体身份的认同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取得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感。
在本文中,将从个体身份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传统身份认同的挑战与转变、数字化时代下个体身份建构的新方式、跨文化交流中个体身份的多重认同以及性别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义等方面探讨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身份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为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时事评论中的公民身份构建
时事评论中的公民身份构建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种国际事务的频繁发生,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日益密切,这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公民身份的概念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以时事评论为基础,探讨公民身份构建的意义以及它面临的挑战。
何谓公民身份构建公民身份构建是指在社会和政治条件下,一个人获得并认同与某个国家相属的身份感觉与社会认同感。
一个人的公民身份涉及到他/她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身份认同、政治权利、法律义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和责任。
在一个国家范畴内,公民的身份生存和权益都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确立的。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浪潮下,公民身份构建也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化。
在一些国家,不同的公民身份构建理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使得公民身份构建的进程变得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公民身份构建的意义打破身份壁垒伴随着文化、人口、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全球社会中身份标签规定变得更为模糊不清。
一方面,强调公民身份的构建可以帮助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个人感受到自己在目标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感,提升心理幸福感;另一方面,公民身份也对个人的社会参与具有重大的意义,涉及公民权利和责任。
公民身份的建构,可以促进全球社会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有效打破身份壁垒,避免文化隔阂的出现。
支持政治参与公民身份也涉及个人的政治权利。
在民主制度下,公民身份的建构以及国家法律框架的规定,可以支持公民权利的行使以及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在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国家和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两方面存在共同互动的过程。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一个社会中协调、和谐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共同理解和协商。
在这个意义上,公民身份建构也涵盖了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共同负责、教育、参与和提供响应的一系列社会过程。
一个公民身份建构不完善的社会,往往会因为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冲突而面临社会不稳定甚至断裂的危机。
公民身份构建的挑战公民身份构建涉及到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都会给公民身份的建构带来挑战。
族群认同与公民身份
3
3·边界论
概念:族群是由本身组成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主要 是因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主要是“社会边 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也就是说,族群边界通过社会组 织这一复杂网络形成的,在这个网络中,族群不仅得以形成, 还被约束和定义,而且通过它,个体或包括在内,或排除在外。
10
2·宗教
从历史上看,宗教是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宗教行为 是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在那些宗教干预公共生活各 个方面的社会里,它就是一个显性因素,成为族群性一个决 定因素。宗教因素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交织越多,宗教成 为族群性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意义就越大。绝对主义价值观和 激烈的情感因素直接造成人群之间的社会分裂。
22
谢谢观赏
23
11
3·地域
地域是经济与政治结构的物质基础,族群生活的基本 单元。族群认同某一地域国家或某一地区是自己的地域,对 于族群认同与族群连续变得非常重要。为土地而战的例子非 常多。
12
4·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赋予族群以连续性的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 网络,它超越和超出个体成员的认同。社会组织建立了族群边 界,成为族群性的一个基本元素。坚固界线的存在可能阻止也 可能导致冲突,而软弱的界限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导致相同的 冲突结果
认同关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场景与利益诉求
5
5·对立论
前提:不同族群的对立过程是族群得以维持的首要原 因。
核心:“持久的认同过程”和“对立过程” 实例:圭亚那地区的非洲人与印度人
6
二·公民身份与族群认同
关系:对立
影响:公民意识的强度较低,而族群意识较高,那么多 族群国家的合法性和社会稳定都将受到影响。
论身份与角色二重化中的公民主体性及其重建优先出版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计划项目“转型期公民素质养成研究”(项目号:KYZZ_011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开放、流动社会中乡村公共精神培育体系建构研究”(项目号:2015SJD1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政务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13BZZ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思宇(1990-),女,安徽亳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哲学与伦理;刘晶(1984-),女,黑龙江呼玛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
论身份与角色二重化中的公民主体性及其重建【摘要】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价值基石的现代国家建构中,公民是一个有多重蕴意的政治概念,它既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内涵,又是民主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公共权力的终极来源。
公民依托其身份资格的获得与角色行为的扮演而存在。
其中,公民身份是静态的存在形态,是政治与法律的规定;而公民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等均是以角色的形式出现的,两者既统一又不同。
公民通过在行动中扮演角色而获得主体性。
现代社会中工具化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了公民主体性的异化,带来了公民主体性的衰落。
因此,要重建公民的主体性,并探索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个体之自主性的获得与重建,促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成长,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关键词】公民身份;公民角色;主体性【中图分类号】A811【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15]05-0010-0510.13553/ki.llygg.2015.05.002陈思宇1刘晶2(1.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类进入了全球化、数字化阶段,面临着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劳动分工的扩散以及国家间的互相依赖使社会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二)——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述评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二)——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述评张正瑞【摘要】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基于文化同质性预设的民族国家构建策略,使少数族裔、原住民等少数文化群体深陷同化与边缘化的困境之中.威尔·金里卡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少数族裔为主体、以社会文化为认同、以差异公民身份为内容、以民族联邦为制度保障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他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0)001【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公民身份;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威尔·金里卡【作者】张正瑞【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身份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群体和少数族裔的共同话题。
与社群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思潮不同,多元文化理论更强调公共文化在公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拓展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潜能,真正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自由、平等的价值理想,消解少数族裔、原住民等少数群体的不公正处境,需重新审阅与解释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加拿大女王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就是其代表之一。
本文以威尔·金里卡主要著作为基础,剖析其多元文化公民身份思想,以期对我国转型时期公民身份建设有所裨益。
一、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的理论基础解读威尔·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需追踪溯源其竭力辩护的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即在普通公民身份权利基础上的少数群体自治权、多族群权利和特别代表权。
二战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要求民族自治,原住民、移民等少数族群要求族群权利和政治机构中特别代表权的新社会运动现实,许多自由主义者强调,公民身份在政治制度层面应赋予每一位公民普遍、平等的权利。
个体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述评 ——苟延峰《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一书主旨在于向我们阐述西方社会的共同体以及社会生活的状况。
进而提出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和繁荣地方共同体及其共同生活。
其中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
其基本的研究脉络如下图: 个人主义后福特主义反传统主义全球化推进刺激影响削弱、侵蚀了地方共同体在当下的西方民主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正在朝着一个人主义为和自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源于“后福特主义”,“反传统性”和全球化等人们生活和工作场所,及地方共同体的侵蚀和削弱。
全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后福特主义”或“后工业主义”的社会,在技术形态、工作场所以及现代经济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最新变迁。
首先,介绍关于“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表现为从蒸汽时代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为止的资本积累过程中。
是一个规模生产与消费的时期,是细化的劳动分工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与产品为特征,这种生产模式需要固定的劳动方式。
从而奠定了在劳动场所形成的如工会等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性行为方式。
“后福特主义”时期,消费方式向着专业化转变,生产方法、机器设备和管理体制都变得更为灵活,以便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其次,“后福特主义”从五个方面推动了个人主义何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的发展。
★后福特主义阶段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许多西方国家某种程度的非工业化生产,传统产业萎缩。
导致共同体以及共同体生活的瓦解。
★“后福特主义”时期,人们更注重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消费选择,规范消费转变为分散消费,促使规模生产想灵活的专业化生产转移。
大众文化日益被后现代主义文化取而代之,从而使人们变得更为注重个人形象和生活格调。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后福特主义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个人主义行为方式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偏离集体行动。
★后福特主义已经对工作场合以及社会群体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劳动阶层的集体性特征带来挑战,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更为复杂的消费需求,使得雇员的数量进一步缩减。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
时代激变中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在时代激变的当下,个体身份的认同与转换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等方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身份的认同却成为了一种需要不断建构和重塑的过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个体身份的认同具有复杂的背景和构成要素。
首先,个体身份的认同涉及到个体的关系网络、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记忆等方面。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的场域中,个体都会获得不同的社会角色认同,这意味着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多元化的。
其次,个体身份的认同还包括了文化认同、社会角色、性别认同、民族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个体的身份认同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个体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并认同其中的文化要素。
最后,个体身份还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与他人的比较会影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
时代激变对个体身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导致了文化、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分化,进而影响了个体的身份认同。
例如,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女性角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个体则更容易有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让个体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被全球化的文化漩涡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所淹没,加重了个体身份的认同难度。
对于身份认同的转变,经历时代变革的个体需要具备相应的适应性和转换能力。
首先,个体需要拥有宽容的心态,接受和认同不同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文化的存在。
其次,个体需要了解和掌握多元化社会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学习、参与社会等方式进行转变。
最后,个体要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估,适时修正自己的身份认同,实现身份转变。
总之,时代激变对于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面对如此多元化和复杂的文化、社会角色和价值观,个体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转变的能力,在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中不断扩展自我认知,进而实现身份认同的转换和重构。
董健:个人主义与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与臣民社会有着根本性区别“和谐社会”是公民社会还是臣民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尽管有古代礼乐文化的背景,有一些朴素的自由、民主的因素,尽管这个社会也有比较宽松、稳定、太平的时候,但都还是脱离不了臣民社会的总框架。
而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则应该是现代的公民社会。
确认“个人”本位的独立、尊严和价值,就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现代公民社会之政治伦理、道德伦理的文化价值基础,是现代启蒙主义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但在我国,个人主义长期遭到否定和批判。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国民党当权到共产党主政,都批判个人主义,都党国至上。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公民社会注重个人自由,臣民社会注重社会和谐。
”两种社会的区别,关键在于“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权第一、个人本位、尊重个人的价值,这是公民社会;君权第一、个人臣服、不看重个人价值,这是臣民社会。
臣就是臣服、服从。
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就是臣民社会。
权位最高的是皇帝,皇家统治着全国。
每一个地方的大官都臣服于皇帝,而老百姓都要臣服于地方那个最基层的官员。
按照儒家学说是一个伦理社会,在家庭里面都要臣服于家长,具体来讲儿子要臣服于父亲,妻子要臣服于丈夫。
一切人的关系都是一个臣服的关系,一个服从的关系。
鲁迅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这句话非常的厉害,他就是想揭示这个现象,他说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侍奉主子”,就是服从,就是臣服,一层一层地侍奉上去,是臣服的文化。
这样一个社会,就叫臣民社会。
中央各部的大官在皇帝面前下跪、称臣,都是臣。
这样一个社会的结构当然是一个政治专制主义、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构。
这个臣民社会有时候统治比较稳固,比较安定,譬如说没有大规模的暴力事件以至对内对外的战争,没有大规模的灾荒;这个社会比较升平,一般的人认为这就是和谐,所以卢梭说臣民社会是向往和谐的。
下对上要臣服,上对下也要说得过去,剥削压迫不能太过分了。
下头对上头不能造反,必须臣服。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英)保罗.霍普
本书主要讨论后现代的基本进程正在侵蚀着显存社会的 结构、制度和实践,从而导致深刻的社会变迁,又进一 步的助推了个人主义的形成 进而提出在西方个人主义(individulism)盛行的时代, 怎样才能维护和繁荣地方共同体及其共同生活。
西方世界的个体化包含两个过程:
第三章 全球化与个人主义
对于全球化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全球化的强烈倡导者 持怀疑态度者 过渡主义者
强烈倡导者认为,现代生产是一个全球化过程,各国政府的作用和 影响在减弱。各国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与其相关联的整 体性的、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此外,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 它不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或相互关联,而且意味着全球经 济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错综复杂的、不可预见的过程。 国家将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作为公民保护神的角色 持怀疑论者世界经济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还非常遥远。贸易、 金融、和投资等方面的流通还主要集中于欧洲、日本和北美等地, 流通势头才刚开始向外延伸而已。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改变了国家 的角色。 过度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过程。 他们把当前在经济、政治、移民和文化等方面的流动所形成的相互 关联性,看成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变化无 常的全球经济状况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二章 反传统性与个人主义的兴起
反传统性意味着多原有社会制度、结构和时间的一种重新思考态度, 也表示着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和实践已不再如从前那样影响并塑 造我们的行为 反传统受到三个方面影响: 内省的现代化(反思) 全球化(多样化) 市场化(自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愿原则所存在的问题
一个疑问,在共同体活动中,仅仅采取自愿的原则,
会不会削弱民众参与志愿行动和弘扬公共精神行为的 整体意识?
穆勒的解释,人具有惰性,一旦人的某种行为习以为
常,要想改变它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作者的观点,
●国家应该把推进公共精神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持续
不断的全民运动的组成部分,并为民众参与共同体和 邻里活动提供资源。同时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与 公民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便于共同体活动的管理,建议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地
方志愿者机构共同为学生设计与创造合适的志愿者计划。 相关组织可以征求年轻人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 以便于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一些有助于共同体 的活动内容。但共同体活动的内容,需要借助现有学校 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来执行。
◆首先,使年轻人可以用定期的合理的方式从事相关的
动力来使用;尤其是年轻人从某种程度上可能被作为 公共服务领域劳动力的替代品来利用。 Ⅱ.针对任何改善共同体生活的建议,而它实际上多是 对国家没能在其中发挥充分作用的状况的批评。
●针对有关批评意见,作者的反驳,如果一定程度的
强制性规定能够为当事人带来有利的结果,而不至于 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束缚,规定是可以接受的。
文章第一部分大致脉络
个人主义 刺 激
后福特主义
反传统主义
全球化
消弱、侵蚀 了共同体
文章第二部分大致脉络
地方共同体
重 建 彰 显
公共精神文化 侵 蚀 学校公民 教育 抑 制 政府
宗族主义
公民身份—— 一个中肯 的建议
姓名:苟延峰 时间:2013年5月28日
一、公民身份与公共精神
中肯建议的三个假如
一种休息调整。同时这些经历可以作为他们日后进入职 业领域的一个基本铺垫。
◆最后,通过以前和当前的一些社会实践证实学生参与
共同体服务合同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得出中肯建议:学校应把参与公共服务活动
纳入到15岁—18岁年轻人的公民教育课程中。
二、有关的批评意见
Ⅰ.共同活动有可能被政府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廉价劳
★人们在年轻时有参与共同体活动的经历,习惯性的
行为方式,这时激励人们进行共同体活动或邻里活动 是件极容易的事情。
★人们以采取外部建议的弘扬公共精神的方式进行思
考与行动。此时人们就应该把志愿参与共同体服务行 动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开展共同体服务计划的目标融合到对教师的
培训过程中,那么就很容易把所建议的内容与现有的 公民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人们自发的弘扬公共精神文化,不
指望人们采取志愿活动就可以建立其富有生机的,具有 包容性的和互相支持的地方共同体赖以发展的基础,并 以此来抵御日益个人主义化的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因素。
●由此得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措施的话,可
能出现的结果:一些人会去从事大量的志愿活动,另一 些认为这些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而选择不去沾边。
四、动机问题
人们在选择参与志愿行动或弘扬公共精神文化的背后,
潜藏着各种不同的行为动机。
总结:我们应该少活动。让年轻人参与共同体活动,有助于加强他们与地 方共同体的相互联系。也有助于增强或提高学校自身对 于协作关系和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认识。
所以年轻人参与共同体服务活动的计划,不仅能充实学
校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而且对提升共同体生活的质量 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参与共同体活动是年轻人摆脱繁重学习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