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课件

合集下载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1这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次化用杜牧诗词中的典故,作用是 什么?
小序
1此序文精炼简洁,请概况其主要内容。 2这段小序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交代写作缘由及主旨。
低沉悲凉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旧唐书·地理志》
▪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南宋王 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 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姜夔写作这首词时,虽已时隔十五年 了,扬州依然四顾萧然、疮痍满目。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风格不同 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①此处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 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 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 伤感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 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9.在《扬州慢》中,_念___桥__边__红__药___,__年__年__知__为___谁__生____,以乐景写哀情,花开 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纵观全文,词人姜夔用青青的荠麦、荒芜的城池、无声的冷月、寂寞的 红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扬州图,让我们思接千载,看到了南 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看到了金朝铁骑践踏中原,涂炭生灵, 也让我们聆听到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破碎的哀吟。
翻译 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
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感受 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之悲”
周 大 夫 行 役 路 过 宗 周 镐 ( h à o )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 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 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把产 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
,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 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 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 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 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化学课件: .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 . /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 . /kejian/dili/
历史课件: . /kejian/lishi/
“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
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
诉厌战之情。
描图景
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
(1)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 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作者的情感(予怀怆然)
(3)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黍离之悲 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王风·黍离》
王风: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 洛邑一带的乐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 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
2.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深入分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 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 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 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 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 一首慢词。
01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 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作者简介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 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 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 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 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 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花开的越红越艳——突显扬州城的悲凉和破败——作者内心的痛感越强越浓。 (黍离之悲)
小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 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 一片爱国深情。
THANKS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 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 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 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 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 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 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的“黍离之悲”。 2.掌握情景交融、用典、虚实结合、对比等主要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 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 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 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 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扬州慢》ppt课

《扬州慢》ppt课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 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 人屡次南侵,与金隔淮相守,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 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初 读 文 本
初读全词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 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jì) 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 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自胡马(借代)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
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
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绘图景
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 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天怒人怨,草木 1129年,金兵南侵,攻破扬州
诗人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叹,以及自己感 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小 结:
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 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 “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 “桥在人去”的怅惘。
译读:看那黍子排列成行,高粱苗儿茁壮生长。走上旧地步履迟缓, 想起往昔黯然神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 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远走?

扬州慢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扬州慢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拓展延伸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 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立刻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 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 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词的“境域”时说:“有有 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首《淡黄柳》则属“有我之境”,试 作分析。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 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慢词是根据曲 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扬州慢》 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走近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 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具 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 坛上属婉约派。他屡试不中,一生过着清 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 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 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应。他主张严谨的格 律和章法,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 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著有《白石 道人诗集》。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
本课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 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我们可以 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 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 极高评价:“古今词人XXX之高,无 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 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波”是眼前景物,将杜牧“二十四桥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 诗句带出,今昔对照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鉴赏课文
由上片的游记写景到下片的联想对照,一边是萧条冷落,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照鲜明的图景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 时伤世的意绪。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了解小序
自度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了解小序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已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
自度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整体感知
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竹西佳处
昔日→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昔盛今衰的感伤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实写)
特色: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清角吹寒
今日→空城
上片
下片
淮左名都
昔日→名都
(虚写)
(实写)
今日→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
扬州慢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姜夔《扬州慢》课堂版ppt课件

姜夔《扬州慢》课堂版ppt课件
凝 扬二三 《 州分分 忆 。无明 扬 赖月
精选可编辑ppt
5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广陵—— 扬州
精选可编辑ppt
6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精选可编辑ppt
7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
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
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
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
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
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
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
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精选可编辑ppt
1
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
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自
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
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
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精选可编辑ppt
4
唐 夜天 徐 是,下

姜夔《扬州慢》优秀PPT课件

姜夔《扬州慢》优秀PPT课件

词人想象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 什么?
因“空”而“惊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 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此地,此情 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 目惊心、心惊心痛了。杜牧尚且如此, “我”何以堪?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废池、乔木没有知觉,词 人将其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 战争的恐怖,种种景象仍留在它 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 何况当地人民呢?这样写,深刻 地反映出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 痛恨,表现了对扬州人民痛苦的 深深同情。
解词牌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 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 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 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 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1.词作时间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
卷春豆娉 上风蔻娉
赠 别
珠十梢袅 二
帘里头袅 总扬二十
首 (
不州月三 其
如路初馀 一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郎俊赏扬州辞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扬州慢》
原句、出处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扬州慢》姜夔--优秀课件

《扬州慢》姜夔--优秀课件

写作特色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 手法,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也是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之一。大量化用杜牧 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有点出 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 自己的词境。
这节课结束,再见
胡马窥江 借代
交代了扬州破坏的原因
废池乔木 拟人 移情 犹厌言兵 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的遗迹和
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 恶之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移情的手法 。 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 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淮左名都。
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 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 ”。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吧 !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 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1 2 3 4 5 6
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景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丽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繁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富 庶
印象扬州
思考:小序简洁精练,请概括主要内 容并找出奠定本词感情基调的一个字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 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 ,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 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 声长叹,词人感时伤乱,把伤今怀 古之情推向高潮。
黍 离 之 悲
记行 写景 忆昔 伤今
即景 抒情 抚今 怀古
驻:竹西解鞍(交代行踪) 情景交融 看:荞麦废池(以今比昔) 古今对比 想:胡马窥江(追溯原因) 拟人用典 闻:清角吹寒(凄寂忧心) 视听结合

《扬州慢》ppt课件17张

《扬州慢》ppt课件17张
扬州慢
〔宋〕姜夔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黍离》之悲成为重要 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富贵之地 温柔之乡
【探究4】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 宋髙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 年(1129)企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窆。 绍兴三十一年(1161)企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洲再度遭受 浩劫。而南宋朝廷却苟安半壁,朝纲废弛,不思抗金。 1176年,22岁的姜夔路过扬州,发现这现仍是满目 痍,“荞麦青青”,作者追杯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 作。
山起兵叛唐,攻陷潼关。杜甫只身一人投 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 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身处沦陷区 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思念家人、期盼和平
表现《黍离》之悲的诗你还能想到哪些?
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祖国永远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谢谢!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课后作业
1、体味《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所表达的《黍离》之悲; 2、赏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
一首《扬州慢》,凄怆悲凉,声声泣泪,昔日 的扬州越美,诗人心中的伤痛就越深。战争带来的, 只有死亡和伤痛。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 起手来,以青春之我,续写时代华章!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②虚实结合
“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 “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里 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一边繁华热
xxx
闹,一边萧条冷落。 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 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 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这战争 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 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 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 悲也。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 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 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 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 恸之情。
①借用典故,反衬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 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 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
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 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今 日之凄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 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 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 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 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 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 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 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 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 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 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 们是永远的朋友。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 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 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 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渐黄昏,清 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的明月
白 塔 的 风 影 摇 曳
瘦西湖的五亭桥
文昌阁
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
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 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 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作者简介

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 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 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 精通 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 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 有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下 了十七首当时 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代表作有《暗香》 、《疏影》等。著有《白石 道人诗集》。
—致同学们
再见。
预祝一切顺利,旅途愉快!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 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 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 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 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 不由人不生感慨。
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 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
――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表
达感情,虚实结合,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 。
作者的写作手法


反衬(静中见动) “渐黄昏”—用来反衬周遭一片沉寂,从而暗示出敌骑威 胁未除,而朝廷却只图暂时苟安,以空城防边,这种现象 使词人不仅深感凄寂,而且更觉忧心忡忡,哀不可抑。这 里揭出空城,用以衬托起首的“佳处”“名都”十分出色, 且由此生发出下片词意。 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哀时伤乱,饮恨无穷。 借代 “胡马窥江” 反问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小序

词前小序——交待写作缘起。 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是一篇声情兼美的小 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 (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 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 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 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作者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 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词人是借
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昔盛今衰
虚实相济
进入扬州城,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用感官来描写
见到: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 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 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 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
联想: 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 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 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 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 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 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 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 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 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 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 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 是 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 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 端痛恨。
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 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 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诗人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 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写下的诗 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 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 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 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衬托,有时 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背景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
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 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 里”,破坏极其惨重。南宋王朝南渡后,金 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姜夔因路 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 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 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 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总结
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 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 “废池”、“乔木”、“清角”、“空城” 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 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 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 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青青荠麦
词的过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 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 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 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 的意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